房于翔,毛王選,劉曉娟,田青,,孫學剛
(1.甘肅農業(yè)大學林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2.迭部縣林業(yè)技術推廣指導站,甘肅 迭部 747400)
馬先蒿屬為多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產北半 球。全世界約500種,我國有340多種,主產西南山區(qū)和西北地區(qū)。生于高山草甸上,灌叢疏林下,溝谷河灘旁,礫石巖縫中,是高寒植被中常見的伴生種類,許多種類可入藥。甘肅省內目前馬先蒿屬共有53種、7亞種、6變種和1變型[1],其主要分布于甘肅省南部?;瘜W和藥理分析表明,馬先蒿屬植物普遍含有大量的苯丙素苷和環(huán)烯醚萜苷,以及少量的木脂素苷和蛻皮甾酮,個別種類含有倍半萜,有些種類具有抗癌活性成分[2],因此馬先蒿屬藥用植物資源極其豐富。經考證,甘肅省共有24種[2]馬先蒿可以入藥。
2020年3月以來,筆者多次對甘肅省南部白龍江林區(qū)植物物種及群落多樣性進行了調查研究,從所采集的臘葉標本和實拍圖片中鑒定出玄參科(Scrophulariaceae)馬先蒿屬(PedicularisL.)在甘肅省境內分布的5個新記錄種,為甘肅省的植物區(qū)系補充了新資料。
2020年3月至2020年9月在甘肅省白龍江林區(qū)進行實地考察,采集臘葉標本,并拍攝植物彩色照片。通過在線查閱中國科學院植物所標本館(PE)、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植物標本館(HNWP)、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標本館(KUN)、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標本館(WUK)的館藏臘葉標本圖片及甘肅農業(yè)大學林學院森林植物標本室(GAUF)的館藏臘葉標本,同時查閱相關植物分類工具書對所采集臘葉標本進行鑒定、考證[3-7]。本文涉及的物種拉丁名、中文名及科、屬拉丁名均參照《中國植物志》、《Flora of China》、“中國植物名錄(China Plant Catalogue,CNPC)”數據庫等志書資料進行核對和修正。分布區(qū)資料綜合上述志書和相關期刊論文加以核定。
經分類鑒定、模式標本比較和文獻考證,確定玄參科(Scrophulariaceae)馬先蒿屬(Pedicularis)在甘肅省分布的5個新記錄種。
Pedicularis macrosiphonFranch.in Nouv.Arch.Mus.Hist.Nat.Paris II,x(1888)66;Maxim.in Bull.Acad.St.Petersb.XXXII(1888)535,f.14,et in Mel.Biol.XII(1888)798,f.14;Forbes et Hemsl.in Journ.Linn.Soc.Bot.XXVI(1890)212;Diels,in Bot.Jahrb.XXIX(1900)671,et XXXVI,Beibl.LXXXII(1905)96;Bonati,in Bull.Herb.Boiss.Ser.2,VII(1907)544;Limpr.in Repert.Sp.Nov.XX(1924)254;Pai,in Contr.Inst.Bot.,Nat.Acad.Peiping II(1934)214,pro parte,excl.Yu 1979;Hand.-Mazz.Symb.Sin.VII(1936)865;Li,in Proc.Acad.Nat.Sci.Philad.CI(1949)172,f.209.—Pedicu?laris tribuloides Bonati,in Notes Bot.Gard.Edinb.XIII(192)111;Limpr.in Repert.Sp.Nov.XX(1924)257.—P.lucifuga Bonati,in Notes Bot.Gard,Edinb.XIII(1921)112;Limpr.in Repert.Sp.Nov.XX(1924)257.—P.macrosiphon Franch.var.tribu?loides(Bonati)Li,in Proc,Acad.Nat.Sci.Philad.CI(1949)173;《中國植物志》第68卷:102-103(1963)
生境圖片:1-A標本圖片:1-B
特征:多年生草本,常成密叢,干時略變黑色,草質。根莖短,常有宿存鱗片,向上分枝而發(fā)莖多條,向連接肉質而多少紡錘形膨大的根上,根粗達7 mm。莖細弱,彎曲而上升或長而蔓,長可達40 cm。與地管馬先蒿(Pedicularis geosiphonH.Smith&P.C.Tsoong)不同的是,地管馬先蒿干時不變黑,少毛根莖鞭狀而極長,纖細如線,黑色,長可達
10 cm。
分布:為我國特有種,多年生草本,分布于重慶南部(南川)、四川(峨眉山、寶興、汶川、理縣、茂縣、黑水、馬爾康、康定、瀘定、九龍、雅江、鹽源)、云南(貢山、德欽、維西)、西藏東南部(察隅)和陜西西南部(洋縣)。生于海拔1 200~3 400 m的山溝陰濕處、溝邊及林下。
甘肅省分布于迭部縣:姜巴溝和大籠溝內,海拔2 500~2 950 m均有發(fā)現,2020年7月1日。
甘肅分布新記錄種。
Pedicularis likiangensisFranch.ex Maxim.in Bull.Acad.St.Petersb.XXXII(1888)597,f.119 et in Mel.Biol.XII(1888)887,f.119;Limpr.in Repert.Sp.Nov.XX(1924)206;Li,in Proc.Acad.Nat.Sci.Philad.C(1948)306,f.34.—P.lineata Franch.var.dissecta Bonati,in Notes Bot.Gard.Edinb.XV(1926)148;Limpr.in Repert.Sp.Nov.XXIII(1927)333.《中國植物志》,68:159,403,圖版XXXII
生境圖片:1-C標本圖片:1-D
特征:多年生草本,高9~18 cm,偶有極低的植株僅高4 cm,干后多少變黑,無主根,從根頸上發(fā)出多數須狀側根,有時在大植株中成徑達3 cm的大叢,長達7 mm,根7 cm,根頸端有卵形至披針形的鱗片數對。莖在當年的植株中多單條,在壯大的植株中可多至20條,中央者直立,四周者傾斜上升,細者不達1 mm,粗者可達2 mm余,有4條成行之毛,節(jié)上毛尤多而長。
分布:為我國特有種,產于云南西北部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及西藏東南部(察瓦龍鄉(xiāng)、波密縣)。生于海披3 200~4 600 m的林緣、石礫草地與高山草甸中。
甘肅省分布于迭部縣:虎頭山3 800 m。2020年8月13日。
甘肅分布新記錄種。
Pedicularis minimaTsoong et Cheng,f.,sp.nov.,in Addenda 403.《中國植物志》,68:171-172,圖版XXXV
生境圖片:1-E標本圖片:1-F
特征:一年生草本,干時多少變黑,極其低矮,其地上部分連花在內不超過2.6 cm。根細長,向端漸細,垂直向下,長于地上部分,無分枝,有時生有橫或斜展的短須狀根,長達5 cm,頂端徑0.75 mm。莖單出或在基部2~3條并出而中間者較強,徑近1 mm,基部有向上漸長的卵形至披針形鱗片3~4對,在花序以下無節(jié)或僅有1節(jié),有4條溝稜,溝中有成行之毛。
分布:為我國特有種,模式標本產自四川鷓鴣山,
甘肅省分布于迭部縣:扎尕那光蓋山4 100 m、虎頭山3 800 m、措美峰4 090 m,2020年7月23日。
甘肅分布新記錄種。
Pedicularis fragarioidesTsoong,in Addenda 409;Flora of China(FOC)《中國植物志》,68:192-193,409-410,1963圖版XLIII
生境圖片:1-G標本圖片:1-H
特征:多年生草本,干時多少變黑,草質,多毛。地下部分包括伸長而蔓延的根莖,黑色光滑,向各方發(fā)出不育的成叢基葉和著花的莖,其節(jié)上有對生的披針形膜質鱗片,并發(fā)出許多細長而柔軟的須狀根,長達7 cm,略粗而微帶肉質,其上更生細須根,根頸上也有膜質鱗片,并生有成叢的質狀根。
分布:我國特有種,分布于四川西北部(松潘)和青海東部(循化),模式標本采自中國四川省。
甘肅省分布于迭部縣:措美峰、桑壩鄉(xiāng)古麻山、卡壩鄉(xiāng)尼吉巴村尼欠溝灘地海拔3 450 m灘地中,2020年7月17日。
甘肅分布新記錄種。
Pedicularis metaszetschuanicaTsoong,in Ad?denda 410.—P.szetschuanica Maxim.subsp.typica var.dentigera Tsoong,in MS.13.Smith,Plantae Si?nenses,Scrophul.(1950)ined.—P.szetschuanica Maxim.in Bull.Acad.St.Petersb.XXXII(1888)601,pro parte,f.125,pro parte,quoad florem sinistrum,et in mel.Biol.XII(1888)892,pro parte,f.125,pro parte,quoad florem sinistrum;《中國植物志》,68:193-194,410-411,圖版XLII
生境圖片:1-I標本圖片:1-J
特征:一年生草本,高達25 cm,干時多少變黑。根多少圓錐狀,不分枝或分枝,有極少須狀側根,長可達5 cm,木質化。莖單一或2~7條自根頸發(fā)出,外圍者基部多少偃臥而后上升,多白色伸張之長毛,節(jié)上尤多,成為毛茸狀。
分布:為我國特有種,分布于四川?。▽毰d、理縣、松潘、黑水、馬爾康、紅原、瀘定)和青海西寧西部(湟源),生于海拔3 200~3 400 m的開曠草地中。
甘肅省分布于迭部縣:扎尕那光蓋山3 850 m山坡灌草叢中、姜巴溝-虎頭山3 500 m山坡灌草叢中和益哇鄉(xiāng)扎尕那石門溝3 450 m山谷中,2020年7月26日。
甘肅分布新記錄種。
圖1 甘肅馬先蒿屬的5個新記錄種Figure 1 Five neuly recorded species of Pedicularis in Gansu Province
在甘肅省境內首次發(fā)現了馬先蒿屬的5個分布新記錄種,即:大管馬先蒿、麗江馬先蒿、細小馬先蒿、草莓狀馬先蒿、和后生四川馬先蒿的自然個體和居群,為甘肅省的植物區(qū)系補充了新的資料。5個新記錄種均發(fā)現于甘肅省海拔2 500~4 100 m迭部縣山地針葉林、高山草甸草原地帶。
從地理位置來看,甘肅南部地處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地帶,岷山、迭山由西北向東南貫穿,境內植物多樣性豐富,與四川的植物區(qū)系有較高的相似性;從氣候條件上來看,屬于大陸氣候向海洋氣候的過渡帶,干濕分明,季風氣候特點突出,為其在甘肅的分布提供了必要的客觀條件,因此,這5個種在甘肅省的分布有一定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