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冠琳,楊蕭亦,景 璀,周征宇2,,金雪萍
(1.同濟大學研究生院,上海 200092;2.上海寶石及材料工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 200092;3.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上海 200092;4.同濟大學人文學院,上海 200092)
自古以來,和田玉(即和田所產軟玉)都是國人最為鐘愛的玉石品種之一[1-2],而其中,碧玉因其鮮艷的翠綠色而受到熱捧。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新石器時代石家河文化的碧玉笄,臺灣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出土的大量碧玉器物[3],加拿大卑詩省北部的撒利希遺址出土的距今4 000多年的碧玉工具,均表明碧玉自4 000多年前就被認知和使用。隨著勘探開發(fā)技術不斷提高,除新疆外[4],多地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碧玉礦資源,包括四川省龍溪鄉(xiāng)[5]、臺灣省花蓮縣[6]、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7]、俄羅斯貝加爾湖地區(qū)[8]等。這一方面緩解了和田軟玉礦床日益枯竭的形勢,另一方面也出現(xiàn)了將各產地碧玉經優(yōu)化處理后仿制古玉的現(xiàn)象。如何區(qū)分不同產地碧玉成為現(xiàn)代玉石學對傳統(tǒng)地質學提出的新挑戰(zhàn)。為此,筆者系統(tǒng)收集了新疆且末、臺灣花蓮以及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代表性碧玉樣品,通過系統(tǒng)的巖石礦物學分析和對比研究,以期為最終解決碧玉產地鑒定提供新的線索和理論基礎,同時為古代碧玉器物的溯源提供參考。
本次研究共選取了15塊樣品,其中QM-01~05為新疆且末碧玉樣品;CaJ-01~05為加拿大碧玉樣品;HL-01~05為臺灣花蓮碧玉樣品。所有樣品將其中一面拋光,便于測試(圖1)。
圖1 三個產地碧玉樣品Fig.1 Green nephrite samples from three different origins
三個產地的碧玉樣品顏色均呈不同程度深淺的綠色,基本為微透明,且顏色越深透明度相對越低。通過點測法測得且末碧玉樣品的折射率為1.593~1.608,平均值為1.601;加拿大碧玉樣品的折射率為1.596~1.606,平均值也為1.601;而花蓮碧玉樣品的折射率為1.601~1.621,平均值最高,為1.609。如表1所示,三個產地折射率互有重疊,難以區(qū)分。
表1 三個產地碧玉樣品的折射率Tab.1 Refractive index of green nephrite from three different origins
三個產地碧玉整體質地均較為致密,靜水稱重測得平均密度為2.98~2.99 g·cm-3,基本一致。如表2所示,個別樣品密度大于3.00 g·cm-3,與其雜質礦物含量較多有關。其中,且末碧玉樣品中常見點狀及絲脈狀黑色內含物;加拿大碧玉樣品除點狀及絲脈狀黑色內含物外,還普遍可見不規(guī)則綠色斑塊狀內含物;花蓮碧玉則常見尖棱角狀呈金屬光澤的黑色內含物,并含有黃綠色不規(guī)則形態(tài)的內含物。
表2 三個產地碧玉樣品的密度Tab.2 Density measurement of green nephrite from three different origins
(1)且末碧玉中可見透閃石主要為纖維狀交織結構(圖2a),含斑點狀及條帶狀鉻鐵礦零星分布于透閃石纖維中,邊緣略成渾圓狀呈現(xiàn)交代殘留,高倍鏡下可見少量鈣鉻榴石于鉻鐵礦周圍零星分布(圖2b)。
(2)加拿大碧玉中亦可見典型的透閃石纖維交織結構,次要礦物較為復雜,包括鈣鋁榴石、鉻鐵礦、輝石、綠泥石等,黑色礦物主要為鉻鐵礦(圖2c)。
圖2 部分碧玉樣品的鏡下觀察特征Fig.2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reen nephrite samples
(3)花蓮碧玉中,可見透閃石、陽起石呈纖維交織結構,常見的黃綠色鈣鋁榴石,并夾雜少量鉻鐵礦、磁鐵礦,形成黑色的斑點或條紋,部分樣品亦可見滑石、蛇紋石等。
2.2.1 常量元素含量特征
碧玉樣品的常量元素含量特征采用日本JEOL公司JXA-8230型電子探針分析儀進行分析。加速電壓為15 kV,束斑直徑1~5μm。測試單位為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測試結果見表3。
表3 三個產地碧玉樣品常量元素質量分數(shù)Tab.3 Main element data of green nephrite from three different origins
主要化學元素及其質量分數(shù):SiO2,56.30%~59.96%,平 均 值58.07%;MgO,19.23%~24.33%,平均值21.36%;CaO,12.34%~13.69%,平均值13.06%。主要化學元素質量分數(shù)與透閃石的理論值(SiO2,59.169%;MgO,24.808%;CaO,13.805%)相接近,但明顯大多數(shù)樣品的Mg含量低于透閃石的理論計算值。
次要化學元素及其質量分數(shù):FeO,0.13%~0.80%,平均值4.45%;Cr2O3,0.23%~0.73%,平均值0.18%;另有Al2O3平均值0.43%;MnO平均值0.17%;另還有少量的Na2O、K2O,平均值均為0.11%。因此,碧玉中Ca、Mg含量偏低和Fe、Cr等元素的替換有關,且Fe與Cr的含量隨著顏色的加深而升高。
三個產地碧玉化學成分基本一致,所有元素含量范圍具有較大范圍的重疊,因此僅靠常量元素無法對3地碧玉進行準確區(qū)分。
2.2.2 微量元素含量特征
實驗樣品的微量元素含量分析所用實驗儀器為Agilent 7900激光剝蝕等離子質譜儀。實驗條件為:ArF準分子激光器(193 nm),激光剝蝕孔徑為44 μm,激光脈沖頻率為8 Hz,激光脈沖能量為80 mJ,測試結果見表4。
表4 三個產地碧玉樣品微量元素質量分數(shù)Tab.4 Trace element data of green nephrite from three different origins
三個產地樣品中大多數(shù)微量元素的質量分數(shù)相近,但在稀土元素中,Sc的質量分數(shù)在各樣品之間存在較大差異。測試結果顯示,臺灣花蓮碧玉的Sc質量分數(shù)為4.640×10-6~7.530×10-6,明顯低于且末碧玉的4.268×10-6~11.594×10-6和加拿大碧玉的11.510×10-6~21.410×10-6,可能可以作為3地碧玉產地識別的參考依據(jù)。
(1)三個產地碧玉多為綠色、深綠、墨綠色,顏色分布不均勻,含有斑點狀和條帶狀黑色副礦物。因顏色較深,透明度不高,為微透明-半透明,且透明度隨顏色加深變低;而密度則隨之升高。同時,樣品密度還與其中的暗色礦物含量呈正相關。
(2)三個產地碧玉的主要礦物成分均為透閃石,鏡下觀察可見加拿大碧玉中可含少量陽起石。三地碧玉中,均含有鉻鐵礦和石榴石,且末碧玉中為鈣鉻榴石,加拿大和花蓮碧玉中為鈣鋁榴石。同時,加拿大碧玉中可見其他產地碧玉中少見的輝石。
(3)電子探針分析結果表明,樣品的主要礦物是透閃石,因Mg為Fe和Cr所置換,三個產地碧玉中Mg含量均略低于透閃石的理論值。同時,隨Fe、Cr含量的增加,碧玉顏色顯示出由淺至深的變化。其中,由于加拿大碧玉中Fe含量偏高,導致該產地碧玉呈現(xiàn)藍綠色調。
(4)電感耦合等離子質譜儀(LA-ICP-MS)測試結果顯示,Sc含量對區(qū)分三個產地的碧玉樣品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花蓮碧玉Sc含量明顯高于其他兩個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