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守金,單彬彬,王高峰
(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00)
景觀橋跨徑23.37 m,起拱高度2.0 m;橫向布置:橫橋寬度4.0 m。
主梁GL1 采用焊接H 型鋼H600×240×8×10,共兩道;橫梁GL2 采用焊接H 型鋼H200×200×6×8,間距1.5 m;支撐木鋪裝縱梁GL3 采用焊接H 型鋼H150×150×6×6,間距0.84 m。橋梁用鋼材等級均為Q235B 級鋼。主梁GL1 支座采用4M30 地腳螺栓。鋼橋結構平面布置見圖1。
圖1 鋼橋結構平面布置圖(單位:mm)
(1)橫向GL2 與GL1 腹板采用2M16 栓接,GL2 上下翼緣板與GL1 無連接,節(jié)點構造為鉸接(見圖2)。
圖2 GL2 與GL1 現狀連接方式(單位:mm)
(2)縱向GL3 與GL2 腹板采用2M16 栓接,GL3 上下翼緣板與GL2 無連接,節(jié)點構造為鉸接(見圖3)。
圖3 GL3 與GL2 現狀連接方式(單位:mm)
(3)GL1 支座采4M30 預埋螺栓,節(jié)點支撐方式為鉸接(見圖4)。
圖4 GL1 支座連接方式(單位:mm)
橋梁建成后即發(fā)現當人走至跨中位置時,能明顯感到橋梁橫向晃動,即使一兩個人走在上面,橫向晃動仍比較明顯。
初步分析可能存在以下原因:橋梁橫梁GL2 與主梁GL1、GL3 與GL2 節(jié)點連接方式均為鉸接,體系存在穩(wěn)定問題;GL1 支座鉸接存在缺陷,存在位移可能。
針對以上分析,分別采用Midas 建立模型進行比較分析:按現狀實際情況建立模型,節(jié)點連接方式均為鉸接;調整GL1 支座為固定支座(限制位移及轉角),鋼梁節(jié)點連接方式保持為鉸接;調整鋼梁節(jié)點連接方式為剛接,GL1 支座保持鉸接;增加交叉支撐。
對比模型加載:結合現場情況,在一側欄桿處施加水平荷載,施加荷載大小按照1 kN。
根據模型結果,計算結果不收斂,結構體系不穩(wěn)定,實際現場位移沒有過大應是實際節(jié)點構造和理論節(jié)點鉸接存在差異,實際節(jié)點存在一定限制扭轉的能力,不是純粹的鉸接連接,見圖5。
圖5 原橋模型橫橋位移(DY)計算結果
根據模型結果,在1 kN 水平集中力作用下,橫橋水平向最大位移為16.5 mm,結構體系穩(wěn)定,但水平位移過大,不能滿足要求(如按照一側欄桿施加1 kN/m 的水平力位移將更難滿足要求)。特征值分析結果顯示,該情況下橫向一階自振頻率為0.5 Hz,與行人頻率接近,存在共振可能性,見圖6。
圖6 GL1 支座修改為固定時橫橋位移(DY)計算結果
根據分析,在1 kN 水平集中力作用下,橫橋水平向最大位移為0.3 mm,結構體系穩(wěn)定,水平位移很小。最大水平位移根據最不利加載情況再行計算確定。特征值分析結果顯示,該情況下橫向一階自振頻率為3.4 Hz,滿足要求,見圖7。
圖7 鋼梁節(jié)點剛接時橫橋位移(DY)計算結果
根據分析,在1 kN 水平集中力作用下,橫橋水平向最大位移為1.8 mm,結構體系穩(wěn)定,水平位移較小。最大水平位移根據最不利加載情況再行計算確定。特征值分析結果顯示,該情況下橫向一階自振頻率為1.2 Hz,不滿足要求,見圖8。
圖8 增加支撐后橫橋位移(DY)計算結果
根據上述分析,可以確定原橋體系穩(wěn)定存在問題,即在水平力作用下,結構體系為機動。計算結果驗證了初步假定的正確性。
結合前述不同改造模型分析結果,修改主梁支座形式及修改GL 節(jié)點形式均可使結構體系穩(wěn)定。
(1)改造支座:鋼結構橋梁支座常用做法為插入式支座,即主梁插入混凝土中并設置抗剪鍵與混凝土結合一起,目前情況下改造成該種支座難度較大。即使支座可以改造成固定形式,但橫向水平力產生的位移仍然較大難以滿足要求,同時結構自振頻率也不能滿足要求。
(2)改造鋼梁節(jié)點:通過增加鋼梁翼緣連接來改變節(jié)點形式,變鉸接節(jié)點為剛接節(jié)點,增加橋梁贅余度,達到體系穩(wěn)定的目的。該處理方法主要是現場焊接工作量大,同時需克服實際連接與理論的差異,即目前GL2 與GL1 在中部連接,與GL1 翼緣板只能通過側面加焊鋼板實現連接,實際節(jié)點難以百分百達到理論剛接效果。考慮上述原因,在上述方案的基礎上,在GL2 的下方增設交叉支撐;同時在橋面滿鋪橋面板,橋面板按區(qū)格下料,采用6 厚鋼板,與鋼梁滿焊,增加體系的整體性。
改造后鋼橋計算模型見圖9。
圖9 改造后鋼橋計算模型
主梁計算結果如下:
(1)主梁最大組合應力為155 MPa≤215 MPa,滿足要求,見圖10。
圖10 主梁組合應力結果
(2)主梁縱向整體穩(wěn)定驗算
按照《公路橋規(guī)》,雙鉸縱向穩(wěn)定計算時計算長度為0.54 La;按照簡支梁時計算長度為La,取不利進行計算,計算長度取23.70 m。按照《鋼結構設計標準》計算,主梁整體穩(wěn)定性滿足要求。
(3)主梁水平變形最大值為2.4 mm,豎向最大變形量為9.0 mm,滿足規(guī)范L/600=39.5 mm,見圖11、圖12。
圖11 主梁水平變形(DY)結果
圖12 主梁豎向變形(DZ)結果
(4)結構一階橫向自振頻率最大值為4.5 Hz,規(guī)范規(guī)定豎向自振頻率限值為3.0 Hz,一般水平自振頻率不應低于豎向自振頻率的0.5 倍,滿足要求。
施工改造順序:拆除橋面系→安裝交叉支撐→改造鋼梁節(jié)點→橋面板及鋪裝系統(tǒng)安裝。交叉支撐安裝完成后,根據現場反饋情況,橫向晃動問題已經消失。
(1)通過該橋的分析及加固方案設計,對以后類似工程有一定借鑒意義。
(2)鋼結構橋梁設計過程中應注意橫向分析,特別對于一些體量較小、寬跨比小的窄橋或線形復雜的鋼結構人行橋梁,應注意整體受力分析。
(3)鋼結構人行橋梁往往自重輕、跨度大,應注意將自振頻率控制在規(guī)范允許范圍內。
(4)對于跨度較大的鋼結構人行拱橋,主拱建議采用箱型梁;主拱與橋臺采用插入式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