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市博物館
內(nèi)容提要:2019年12月—2021年1月,鹽城市博物館對黃海路遺址唐宋墓地進(jìn)行了考古發(fā)掘,共發(fā)掘墓葬144座,其中唐代墓葬20座,宋代墓葬95座,元代墓葬1座,明清墓葬28座,出土各類隨葬品499件(組)。此次發(fā)掘,為研究鹽城唐宋至明清時期墓葬結(jié)構(gòu)、葬俗、平民階層的社會生活狀況等問題提供了新的材料。出土的精美瓷器、漆器也為研究該時期瓷器、漆器的制作技術(shù)、產(chǎn)品特征、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貴的實(shí)物資料。
鹽城黃海路遺址唐宋墓地位于鹽城市亭湖區(qū)先鋒街道原江淮動力股份有限公司內(nèi),串場河以東、黃海中路以南、人民中路(范公堤)以西,地塊 中 心地 理 坐 標(biāo) 為 東 經(jīng) 120°7′23″、北 緯 33°23′33″,海拔2.6米(圖一)。為配合鹽城市舊城改造,2019年12月—2021年1月,鹽城市博物館對該地塊開展了勘探和發(fā)掘工作,共布10×10米的探方86個。
圖一// 黃海路遺址唐宋墓地位置示意圖
本次發(fā)掘共清理墓葬144座,均直接疊壓于近現(xiàn)代建筑渣土之下,其中唐代墓葬20座,宋代墓葬95座,元代墓葬1座,明清墓葬28座,共計出土金器、銀器、銅器、玉器、漆器、瓷器、陶器等文物499件(組)?,F(xiàn)將其中保存稍好的3座唐代墓葬(M52、M53、M72),4座宋代墓葬(M21、M37、M79、M112)和1座元代墓葬(M18)的發(fā)掘情況簡報如下(圖二)。
圖二// 墓葬分布圖
(1)墓葬形制
位于墓地西北角。豎穴土坑木棺墓,一坑雙棺,方向0°(圖三)。開口距地表0.52米。墓坑平面呈橫梯形,西寬東窄,口大底小。口長 2.78、口寬 2.68~2.98、底長 2.58、底寬 2.48~2.78、深0.68米。
圖三// M18平、剖面圖
墓坑內(nèi)雙棺并列,放置在坑內(nèi)東側(cè)。兩棺形制相同,保存較好,蓋板中部連接處塌陷,平面呈梯形,北高南低,用多塊木板拼接而成,木板以榫卯結(jié)構(gòu)相連,底板為三塊板,其余為兩塊板,棺前后端均有伸出,前端伸出較長。西棺長2.22、寬0.6~0.7、高 0.5米。東棺長 2.18、寬0.62~0.78、高0.52米。
棺內(nèi)人骨頭北足南,仰身直肢葬。由于水的長時間浸泡和沖刷,人骨保存較差,凌亂且發(fā)黑。棺內(nèi)外均有隨葬品放置,棺頭擋外側(cè)、底板之上各放置1套青瓷罐和青瓷盞。西棺女性人骨左右手各出土銀戒指1枚,右側(cè)腰部放有銅錢1組。東棺男性墓主頭部位置出土1組2個金環(huán)和2件青瓷碗,左側(cè)腰部放有銅錢1組。
(2)出土器物
M18出土器物共12件(組),分別是青瓷罐、青瓷碗、青瓷盞、金環(huán)、銀戒指、銅錢。
青瓷罐 2件。1大1小,形制基本相同。紅褐色胎,器表施褐色胎衣。輪制。直口微斂,平沿,方厚唇,唇面微內(nèi)凹,短束頸,上腹鼓,下腹斜收。素面。M18︰6,圓肩,平底。最外層有較薄的灰色胎,多處脫落后外露灰胎??趶?.8、腹徑 18.6、底徑 9.0、通高21.4厘米(圖四︰1;彩插七︰1)。M18︰2,斜肩,平底微內(nèi)凹。口徑9.2、腹徑13.6、底徑7.0、通高16.2厘米(圖四︰2;彩插七︰2)。
圖四// M18隨葬器物
1.青瓷罐(M18︰6)
2.青瓷罐(M18︰2)
青瓷碗 2件。形制大小基本相同。輪制。唇口,弧腹,圈足,足跟窄平。褐色粗胎,胎質(zhì)硬。滿釉,釉色青綠,釉層厚。M18︰8,內(nèi)外底均露胎。釉面無開片,有流釉現(xiàn)象。口徑15.1、底徑 5.6、足高 1.5、通高 7.5厘米(圖四︰3;彩插七︰3)。M18︰9,內(nèi)底有澀圈,外底露胎。釉面布滿開片。外底心凸起??趶?5.8、底徑 5.2、足高 1.2、通高7.4厘米(圖四︰4;彩插七︰4)。
3.青瓷碗(M18︰8)
4.青瓷碗(M18︰9)
青瓷盞 2件。形制大小相似,殘,已修復(fù)?;姨?,胎質(zhì)較硬,內(nèi)外底均露胎。滿釉。輪制。敞口,寬折沿,沿面微內(nèi)斜,圓唇,淺腹,內(nèi)腹壁短斜,外腹壁弧收。矮圈足。M18︰1,粗胎,釉色青綠泛灰,釉面有較多黑點(diǎn)。足跟窄平??趶?1.4、底徑4.6、足高0.6、通高2.7厘米(圖四︰5;彩插七︰5)。M18︰5,釉色青綠,釉層厚,布滿開片。足跟寬平??趶?11.6、底徑 5.5、足高0.6、通高2.7厘米(圖四︰6;彩插七︰6)。
5.青瓷盞(M18︰1)
6.青瓷盞(M18︰5)
金環(huán) 2件。大小及形制相同。環(huán)體小,器形規(guī)整,截面呈圓形,內(nèi)側(cè)壁略尖。素面。外徑1.1、內(nèi)徑0.7厘米。M18︰10,重1.4克(圖四︰7)。M18︰12,重1.5克(圖四︰8)。
銀戒指 2件。銹蝕嚴(yán)重,器表呈黑色。M18︰4,戒圈殘失,圓形戒托,口部殘破,戒托內(nèi)鑲嵌一顆紅色寶石。殘高1.3、戒托直徑1.1厘米,殘重2.6克(圖四︰9)。M18︰11,戒面突高,方塊狀,方形座,戒圈寬厚,圍底開口。通高2.5厘米,戒托長1.7、寬1.4厘米,戒面長1.4、寬1.2、高0.45厘米,戒圈寬0.4~0.8、壁厚0.28厘米,殘重4.8克(圖四︰10)。
銅錢 共2組(圖五),銹蝕,粘結(jié)一起,可剝離的僅17枚。表面鑄文大都模糊不清??杀孀R的有“開元通寶”1枚。M18︰3-1,錢徑2.6、穿徑0.6、輪厚0.15、肉厚0.08厘米,重3.6克(圖五︰1)?!跋榉獙殹?枚。M18︰3-3,錢徑2.52、穿徑0.6、輪厚0.13、肉厚0.11厘米,重3.3克(圖五︰2)。M18︰3-7,錢徑2.43、穿徑0.68、輪厚0.1、肉厚0.06厘米,重2.6克(圖五︰3)?!罢屯▽殹?枚。M18︰3-4,楷書對讀。錢徑2.35、穿徑0.45、輪厚0.17、肉厚0.1厘米,重3.6克(圖五︰4)?!霸S通寶”1枚。M18︰3-6,錢徑2.46、穿徑0.66、輪厚0.13、肉厚0.09厘米,重3.0克(圖五︰5)?!盎仕瓮▽殹?枚。M18︰3-8,錢徑2.52、穿徑0.68、輪厚0.17、肉厚0.11厘米,重4.0克(圖五︰6)?!笆ニ卧獙殹?枚。M18︰7-1,篆書旋讀,光背。錢徑 2.4、穿徑 0.6、輪厚 0.13、肉厚0.12厘米,重2.7克(圖五︰7)?!罢屯▽殹?枚。M18︰7-2,篆書,上下右左直讀,背面郭極淺。錢徑2.5、穿徑0.5、輪厚0.14、肉厚 0.08厘米,重3.0克(圖五︰8)。
圖五// M18出土銅錢拓片
(1)墓葬形制
位于墓地東南部。豎穴土坑磚室木棺墓,一坑一棺。方向242°(圖六)。開口距地表0.4米。墓葬土坑和磚室平面均呈梯形,西寬東窄。墓壙口底同大,長4.36、寬1.22~1.6、深1.16米。磚室為疊澀券頂,由底部開始上收,長3.46、寬0.76~0.92、高0.98米。磚規(guī)格為長26、寬13、高3厘米。磚室應(yīng)是在棺木下葬之后壘砌,依附棺木搭建,與墓壙地面平齊,磚壁與墓壙坑壁間距較大。磚壁自下而上先是兩組四順一丁,然后是一組三順一丁,其上開始略錯縫平砌,并開始疊澀內(nèi)收。券頂磚的鋪放不規(guī)整,頂部邊緣不齊。
圖六// M21平、剖面圖
磚室內(nèi)東西向放置一棺,頭擋在西,平面呈梯形,棺木蓋、底、兩側(cè)板以及兩頭的擋板均為整塊板,榫卯結(jié)構(gòu)連接,蓋板塌落后斜置于棺口內(nèi),擋板安插在側(cè)板和底板上的卯槽內(nèi),棺底板略長于蓋板和側(cè)板,長出部分位于棺前擋。棺底板長2.9、寬 0.58~0.8米、厚 10厘米;蓋板長 2.6、寬0.45米、厚4厘米;側(cè)板長2.6、寬0.8米、厚3.6~9厘米;頭擋厚4、腳擋厚3厘米。
棺內(nèi)葬1人,保存極差,僅存頭骨殘片和少量肢骨殘塊,骨塊集中于棺頭端。棺前擋與磚室之間地面上放置青瓷罐1件,棺內(nèi)放置漆盤2、漆碗2、銅鏡1件,銅鏡背面緊貼頭擋內(nèi)壁。
(2)出土遺物
M21出土器物共6件,分別是青瓷罐、漆碗、漆盤和銅鏡。
青瓷罐 1件。M21︰1,殘。灰褐胎,胎質(zhì)堅硬。青釉,釉色泛黃,施釉不均,脫落嚴(yán)重,有流釉現(xiàn)象。器身輪制,耳手制。侈口,折沿,圓唇,直頸,下部微收,溜肩,肩附4個對稱的小橫耳,僅存根部,環(huán)系部分被敲掉,鼓腹,下腹斜收,平底??趶?0、腹徑21.7、底徑11.8、通高28.4厘米(圖七︰1)。
圖七// M21隨葬器物
漆碗 2件。形制及大小相同。M21︰4,殘,口部變形。木胎,髤黑漆,器內(nèi)大面積露出紅漆底。底部朱書已無法辨識。敞口,圓唇,深弧腹,圈足,足壁外撇??趶?9.9、底徑10.3、足高1.1、通高7厘米(圖七︰2)。
漆盤 2件,形制相同。M21︰5,殘,口部變形。木胎,髤黑漆,器內(nèi)大面積露出紅漆底。敞口,圓唇,淺腹,平底。外底朱書“劉上”二字??趶?8.2、底徑14.2、通高2.65厘米(圖七︰4)。M21︰6,“劉上”二字磨損嚴(yán)重??趶?7.9、底徑12.4、通高2.3厘米(圖七︰3)。
銅鏡 1件。M21︰2,殘破,一邊殘缺。平面呈委角方形,鏡背及鏡面均平整,鏡背中心一橋形鈕,鈕的方向與鏡的對角線方向一致。鏡緣較低,頂端平,上窄下稍寬。素面。直徑15.7、鈕高0.45、通高0.7厘米,殘重266.5克(圖七︰5)。
(1)墓葬形制
位于墓地西南角。豎穴土坑木棺墓,一坑一棺。方向120°(圖八)。開口距地表0.35米。墓口平面呈長方形,口大底小??陂L2.8、口寬1.2、底長2.6、底寬1.12、深1.2米。墓葬西北部被M5打破,打破深度0.95米。
圖八// M37平、剖面圖
墓坑內(nèi)東西向放置一棺,平面呈梯形,東寬西窄。保存極差。棺長 2.02、寬 0.38~0.52、殘高0.12米,側(cè)擋厚2、頭擋厚1.5厘米。
棺內(nèi)葬1人,保存極差。頭東足西,面向南。棺頭擋外側(cè)放置1套青瓷罐和碗,碗滑落在罐身北側(cè)。棺內(nèi)頭骨北側(cè)放置陶質(zhì)箕形硯1件,棺內(nèi)東端放置青瓷碗和盤各1件,盤放于碗上,棺西端正置1件青瓷碗。
(2)出土遺物
M37出土器物共6件,分別是青瓷罐、青瓷盤、青瓷碗和陶硯臺。
青瓷罐 1件。M37︰1,殘,口、頸及三耳缺失?;液稚ィベ|(zhì)硬。青黃釉,下腹有釉,脫落嚴(yán)重。罐身輪制,耳手制,罐身有明顯的拉坯痕。圓肩,肩上部對稱附四縱耳,有3個耳僅存根部,環(huán)系部分被敲掉,鼓腹,下腹斜收,底凹。最大腹徑20.6、底徑8.6、殘高23厘米(圖九︰1)。
圖九// M37出土器物
青瓷盤 1件。M37︰3,灰胎。青釉,內(nèi)壁滿釉,外壁釉不及底。輪制。敞口,圓唇,淺腹,腹壁斜收,腹壁與底壁結(jié)合部折角明顯,餅足,足壁較直,足底微凹。足底有6個支釘痕。口徑13.5、底徑5.5、足高0.57、通高3.9厘米(圖九︰3)。
青瓷碗 3件?;姨ィ喼?。敞口,圓唇,深腹。M37︰2,殘,已修復(fù)。胎質(zhì)堅硬。青釉,局部泛紅褐色,滿釉,足跟露胎,釉面布滿細(xì)密的開片紋。圓唇,唇面有五出花口,腹壁斜收,圈足,足壁外撇,足底平??趶?7.5、底徑7.2、足高0.6、通高6.6厘米(圖九︰4)。M37︰4,殘,已修復(fù)。青灰釉,脫落嚴(yán)重,內(nèi)壁滿釉,外壁口沿至下腹部施釉。內(nèi)腹壁弧收,外腹壁上部內(nèi)收,中、下部弧收,餅足,足底微凹。內(nèi)外底各有4個支釘痕??趶?3.7、底徑5.6、足高0.8、通高5厘米(圖九︰5)。M37︰6,青釉泛黃,施釉不均,脫落嚴(yán)重,內(nèi)壁滿釉,外壁口沿至下腹部施釉。腹壁弧收,圈足,足壁較直,足跟寬厚,足底平。內(nèi)外底各有5個支釘痕??趶?6.4、底徑7.8、足高1.1、通高7.1厘米(圖九︰6)。
陶硯臺 1件。M37︰5,殘,已修復(fù)。泥質(zhì)灰陶,修磨平整。硯首著地,硯尾以雙梯形足支撐,硯首窄,硯尾寬,兩側(cè)邊內(nèi)收,硯堂呈坡形,硯額及唇沿 作 弧 形 。長 17.2、寬 10~11.8、高 4.5厘 米(圖九︰2)。
(1)墓葬形制
位于墓地東南部。豎穴土坑木棺墓,一坑一棺。方向176°(圖一〇)。開口距地表0.25米。墓口平面呈梯形,南寬北窄,口底同大。長2.55、寬0.54~0.64、深0.35米。棺木僅存痕跡,平面呈梯形,南寬北窄。棺痕長1.98、寬0.36~0.48米。棺內(nèi)人骨保存極差,較凌亂,頭南足北,其余人骨情況不明。
圖一〇// M52平、剖面圖
(2)出土遺物
M52出土器物共6件,分別是青瓷罐、青瓷缽、三彩小盂、銅鏡、銅錢(腐朽嚴(yán)重?zé)o法識別)和漆盤(未提?。?。青瓷罐和缽置于棺頭擋板外側(cè),缽倒扣于罐口上,其余器物放置在棺內(nèi)頭部附近。
青瓷罐 1件。M52︰2,殘。褐色胎,胎質(zhì)較硬。青綠釉,釉薄處釉色黃綠,施釉不均,內(nèi)壁滿釉,外壁口沿至鼓腹處施釉??谘叵抡秤休^多窯渣顆粒,鼓腹上有2處窯粘。器身輪制,耳手制。盤口,口外壁內(nèi)凹,圓厚唇,頸部高直,圓肩,腹上部圓鼓,下部斜收,平底。肩上部對稱附4橋形小橫耳,2耳被敲掉,僅存耳根,腹壁留有明顯的刮修痕跡,底部邊緣有一周支釘痕,共8個,間距均勻??趶?3、最大腹徑21、底徑9.8、通高29.6厘米(圖一一︰1;彩插八︰5)。
圖一一// M52出土器物
1.青瓷缽(M52︰1)
2.三彩小盂(M52︰5)
3.青瓷碗(M53︰3)
4.八出菱花銅鏡(M52︰3)
5.青瓷罐(M52︰2)
青瓷缽 1件。M52︰1,殘,已修復(fù)。胎色外紅內(nèi)灰,胎質(zhì)較硬。青釉,釉色黃綠不均,內(nèi)壁僅口沿處施釉,外壁口沿至鼓腹處施釉,有流釉現(xiàn)象。斂口,圓唇,淺腹,上腹微鼓,下腹斜收,平底。內(nèi)外底均有一圈支釘痕,內(nèi)底6、外底7個,外底支釘處有粘損現(xiàn)象,缺損露胎處胎色白,胎質(zhì)軟??趶?6.8、底徑 8.2、通高 5.4厘米(圖一一︰2;彩插八︰1)。
銅鏡 1件。M52︰3,銹蝕嚴(yán)重。八出菱花鏡,鏡背中心一橋形鈕。主區(qū)紋飾有鴛鴦、蓮荷和如意形云紋,左右兩只鴛鴦隔鈕相對,靜立狀,腳踩于蓮荷之上。鈕上一鴛,頭頂冠羽,展翅飛翔,在其左右側(cè)各飾一如意形云紋。鈕下一鴦,亦作飛翔狀。鏡緣處環(huán)飾八朵小寶相花,因銹蝕嚴(yán)重,花卉紋難以辨識。鏡面平。直徑11.8、厚1.4、鈕高0.9、通高1.7厘米,殘重360.4克(圖一一︰3;彩插八︰4)。
三彩小盂 1件。M52︰5,體小,形制飽滿,基本完整。白胎,胎質(zhì)軟??谥凉母固幨S、綠、白三彩釉。圓口,薄圓唇,肩腹圓鼓,下腹弧收,小平底??诓匡椧恢芗?xì)凹弦??趶?.3、最大腹徑5.3、通高3.2厘米(圖一一︰4;彩插八︰2)。
(1)墓葬形制
位于墓地東部偏南。豎穴土坑木棺墓,一坑一棺。方向228°(圖一二)。開口距地表0.35米。墓口平面呈梯形,南寬北窄,口底同大。長1.28、寬0.38~0.45、深0.2米。棺木僅存痕跡,平面呈梯形,南寬北窄。棺痕長 1.18、寬 0.32~0.35、殘高0.02米。棺內(nèi)南端保存少量頭骨殘片。
圖一二// M53平、剖面圖
(2)出土遺物
M53出土器物共5件,放置在頭部附近,分別是青瓷盤、青瓷碗、白瓷罐底和銅錢(2枚錢幣均銹殘嚴(yán)重,無法識別)。青瓷盤扣于白瓷罐底上。
青瓷盤 1件。M53︰1,灰胎。青釉,脫落嚴(yán)重,內(nèi)壁滿釉,外壁口沿至下腹部施釉。輪制。敞口,圓唇,淺腹,內(nèi)腹壁斜收,內(nèi)底心近平,內(nèi)壁與內(nèi)底形成明顯折角,外腹壁斜收至底,大圈足,外足壁直,內(nèi)足壁外撇,挖足較淺,足底較平,留有一處明顯的掏挖痕,足跟平。內(nèi)底與足跟上留有密集的支釘痕,內(nèi)底12、足跟13個,間距均勻。口徑14.2、底徑8.8、足高 0.75、通高 3.5厘米(圖一三︰1)。
圖一三// M53出土器物
青瓷碗 1件。M53︰3,灰白胎。青釉泛灰,內(nèi)壁滿釉,外壁口沿至下腹部施釉。輪制。敞口,圓唇,外側(cè)突有較厚的唇邊,斜弧腹,矮餅足,足底微凹。內(nèi)底刮有澀圈,局部被流釉覆蓋??趶?1.8、底徑5.1、足高0.4、通高4.1厘米(圖一三︰2;彩插八︰3)。
白瓷罐底 1件。M53︰2,殘,僅存少許器腹和底足?;野滋?。白釉,釉面光亮,釉面有流釉現(xiàn)象,內(nèi)壁未施釉,外壁滿釉,底足露胎。輪制,內(nèi)壁拉坯痕明顯。下腹壁弧收,圈足,足壁外撇,足跟外側(cè)斜削一周,底平。腹徑10、足高0.84、殘高7.1厘米(圖一三︰3)。
(1)墓葬形制
位于墓地中部。豎穴土坑木棺墓,一坑雙棺。方向223°(圖一四)。開口距地表0.2米。墓口平面呈梯形,南寬北窄,口底同大。長2.6、寬1.1~1.2、深0.6~0.7米。
圖一四// M72平、剖面圖
墓坑內(nèi)雙棺并列,平面呈梯形,南寬北窄。西棺僅存底板和少許棺頭擋板,底板為整塊木板。長2.16、寬0.48~0.56、殘高0.12米。東棺只存棺底板。殘長1.8、殘寬0.36~0.46米。
西棺內(nèi)葬1人,人骨保存極差,頭南足北,較凌亂。東棺人骨不存。隨葬品均出土于墓葬西部,西棺頭擋外側(cè)底板上放置1套青瓷罐和碗,碗扣于罐口之上,棺內(nèi)頭骨西側(cè)放置銅鏡1件,另有1件青瓷碗出土于棺內(nèi)北端。
(2)出土遺物
M72出土器物共4件,分別是青瓷碗、青瓷罐和銅鏡(未提?。?。
青瓷碗 2件。M72︰1,殘,已修復(fù)?;野滋ィベ|(zhì)硬。醬釉,滿釉,足底露胎,釉色不均,深淺呈環(huán)帶形間隔,釉薄處釉色泛黃,釉厚處釉色發(fā)黑。輪制,據(jù)釉色變化特征可辨器胎拉坯痕。整器胎薄,呈斗笠狀。敞口,圓唇,斜弧腹,矮圈足。口徑14.9、底徑5.6、足高0.9、通高6.2厘米(圖一五︰1)。M72︰4,腹底露胎處胎色灰褐,胎釉結(jié)合部胎色灰,胎質(zhì)較硬。青黃釉,內(nèi)壁滿釉,外壁口沿至下腹部施釉,釉層薄,脫落嚴(yán)重,有流釉現(xiàn)象。輪制。敞口,短折唇,深腹,弧腹,圈足。外足壁上部短直,下部折收,足跟尖,挖足較淺,足內(nèi)壁微外撇,足底微內(nèi)凹。內(nèi)底心尖突,繞其一周有8道跳刀痕。內(nèi)底與足部均有一圈支釘痕,各12個,間距均勻,支釘直徑1.5厘米??趶?7.9、底徑9.6、足高1.2、通高7.2厘米(圖一五︰2)。
圖一五// M72出土器物
青瓷罐 1件。M72︰2,殘,已修復(fù)?;姨?,胎質(zhì)堅硬。青黃釉,內(nèi)壁僅口沿處施釉,外壁口沿至鼓腹處施釉,局部有流釉現(xiàn)象,胎釉結(jié)合不牢固,脫落嚴(yán)重。器身輪制,下腹有明顯的拉坯痕,耳手制??谖⒊蓿鄞劫N頸,束頸,溜肩,鼓腹,下腹斜收,凹底。唇面中部起脊,頸上部對稱附四縱耳,環(huán)系部分全部被敲掉,僅存耳根部。口徑9、腹徑19.4、底徑8、通高24厘米(圖一五︰3;彩插八︰6)。
6.青瓷罐(M72︰2)
(1)墓葬形制
位于墓地中部。豎穴土坑木棺墓,一坑雙棺。方向165°(圖一六)。開口距地表0.25米。墓口平面呈梯形,南寬北窄,口底同大,墓坑底部西半部高東半部低,落差0.14 米 。長 2.8、寬 1.76~2.16、深0.7~0.85米。
圖一六// M79平、剖面圖
墓坑內(nèi)雙棺并列。西棺長 2.38、寬 0.64~0.8、殘 高0.2米。東棺長2.4、寬0.64~0.78、殘高0.4米。西棺僅存棺底板,為一整塊板,下方有5根方木棺墊,與底板榫卯連接。兩端擋板的印跡可見,頭擋外側(cè)的底板伸出較長。底板厚0.1、棺墊長0.1、寬0.1、高0.12米。東棺只存兩側(cè)板及底板,均為獨(dú)立的一整塊板,側(cè)板長2.16、寬0.36米、厚2厘米,底板厚5厘米,兩頭擋板僅存印跡,頭擋外側(cè)的板伸出較長。側(cè)板與底板間榫卯連接。
棺內(nèi)人骨保存極差,只見頭骨,西棺墓主為男性,東棺為女性。隨葬品放置在棺內(nèi)和棺頭擋外側(cè)的底板之上。西棺棺頭底板上正置1件青瓷罐,罐耳全部被敲殘;東棺棺頭底板上為1件青瓷執(zhí)壺,耳、口、執(zhí)手、流均被敲掉。棺內(nèi)頭部、腳部各置1件醬釉瓷缽;棺前、中、后均有銅錢出土;西棺頭骨附近置青瓷壺、碗、盤和銅鏡各1件;東棺頭骨附近置青瓷盤和碗各1件。
(2)出土器物
M79出土器物共15件(組),分別是青瓷執(zhí)壺、青瓷罐、醬釉瓷缽、青瓷碗、盤和碟、銅錢(4枚錢幣均銹殘嚴(yán)重,無法識別)、銅鏡(未提?。?。
青瓷執(zhí)壺 2件。1大1小。M79︰1,殘,口、流、柄均缺失。灰胎,胎質(zhì)堅硬。青綠釉,滿釉,釉色均勻,釉層厚。壺身輪制,耳、流、柄手制后粘附在壺肩部??跉垼i部殘留少許,肩腹圓鼓,下腹斜收,圈足外撇,外底有一圓臺。壺體為瓜棱形,其上縱向刻劃出8條雙道瓜棱紋,肩部一側(cè)安裝壺流,另一側(cè)安裝手柄,其余兩側(cè)對稱安裝兩縱向雙股鼻耳。最大腹徑18.4、底徑9、足高1.5、殘高23.3厘米(圖一七︰1)。M79︰10,殘,口唇及壺柄缺失?;野滋ァG喟子?,滿釉,足底露胎,釉面布滿開片。壺身輪制,耳、柄、流手制。束頸,圓肩,鼓腹弧收,矮圈足外撇,底平。頸肩結(jié)合處有一周淺臺,頸部對稱安裝兩縱向環(huán)系,系根部位于臺下肩部,肩一側(cè)安裝一斜口曲流,另一側(cè)安裝壺柄。最大腹徑7.9、底徑5.3、足高0.74、殘高10.5厘米(圖一七︰2)。
圖一七// M79出土器物
青瓷罐 1件。M79︰6,殘。器表胎色灰,內(nèi)壁胎色紅,醬釉,內(nèi)壁僅口沿處施釉,外壁口沿至下腹部施釉,脫落嚴(yán)重。器身輪制,耳手制。斂口,折沿,尖唇,矮束頸,凹底。肩部飾有一周凹弦,其上對稱安裝四縱耳,僅存根部,環(huán)系部分被敲掉,近底部腹壁燒制變形,一側(cè)燒裂,一側(cè)起包??趶?、最大腹徑 16.5、底徑 7、通高 23.4厘米(圖一七︰3)。
醬釉瓷缽 2件。形制相同,1大1小。灰胎。醬釉,內(nèi)壁滿釉,外壁口沿至下腹部施釉。輪制。斂口,折沿,圓唇,深腹,下腹斜弧,底內(nèi)凹。內(nèi)外底均有一圈支釘痕。M79︰5,較完整。有流釉和散釉現(xiàn)象。口徑15.5、底徑7.4、通高8厘米(圖一七︰4)。M79︰15,殘,已修復(fù)。有流釉和開片現(xiàn)象??趶?4.4、底徑7.8、通高12.8厘米(圖一七︰5)。
青瓷碗 3件。殘,已修復(fù)。輪制。M79︰3,灰白胎,青白釉,釉色均勻略泛黃,釉面光亮,滿釉,足底露胎。唇口,弧腹,矮圈足,底平。內(nèi)底與腹壁相交處有一周凹弦紋,外底有墨跡,漫漶不清??趶?7.8、底徑7、足高0.78、通高6.1厘米(圖一七︰6)。M79︰2,白胎,青白釉,釉色均勻,釉面光亮,布滿細(xì)小開片紋,滿釉,足底露胎。敞口,圓唇,淺腹,平底,腹壁斜收至底壁處折收,矮圈足,底平。唇沿上有五出花口??趶?20.4、底徑 8.6、足高0.67、通高4.6厘米(圖一七︰7)。M79︰9,灰白胎,青白釉,脫落嚴(yán)重,滿釉,足底露胎。敞口,圓唇,折腹,圈足,底平。唇沿上有六出花口,正對花口刻劃一道淺豎槽,腹壁與內(nèi)底折角處有凹弦一周,外底部殘留墨跡,漫漶不清???徑 13.7、底 徑 6.6、足 高0.66、通 高 3.8厘 米(圖一七︰9)。
青瓷盤 1件。M79︰8,殘,已修復(fù)?;野滋?,胎薄。青白釉,釉色較均勻,滿釉,底部露胎。輪制。敞口,圓唇,淺腹,斜弧腹,平底。腹壁與內(nèi)底結(jié)合處有一周凹弦,外底畫有一黑色“十”字符號??趶?0.2、底徑4.9、通高2.6厘米(圖一七︰8)。
青瓷碟 1件。M79︰7,殘,已修復(fù)?;野滋?。青釉泛灰綠,滿釉,外底露胎,積釉處有細(xì)小開片,外底留一墊圈印痕。10瓣葵口,薄方唇,弧腹,平底??趶?3.6、底徑5.9、通高3.7厘米(圖一七︰10)。
(1)墓葬形制
位于墓地中西部。M112為一豎穴土坑雙磚室合葬墓,開口距地表0.2米。方向257°(圖一八)。土坑平面呈梯形,口底同大,南北兩棺相錯,底部相平。土坑通長4.86、北壁長4.44、南壁長4.4、寬2.86~3.46、深1.06米。
圖一八// M112平、剖面圖
兩磚室形制相同,頂部已不存在,兩室之間未設(shè)墓墻,磚室內(nèi)置梯形棺木,棺木與墻壁之間貼合緊密,磚室與棺頭擋間有一小室,用以放置隨葬品,磚墻采用順丁相間法壘砌,平砌磚順向錯縫,直壁立砌磚與平砌磚垂直擺放,頂部立砌磚多斜向擺放。南側(cè)磚室內(nèi)長3.5、東寬0.78、殘高0.48、西寬0.92、殘高0.9米,北側(cè)磚室內(nèi)長3.5、東寬0.69、殘高0.59、西寬1.22、殘高0.77米。條磚長27、寬12.8、厚3.6厘米。
棺木保存較好,形制相同。平面呈梯形,前高后低,各部分通過榫卯搭接而成,并用鐵釘固定。棺底板頭端下方放有棺墊,蓋板下有望板,蓋板、側(cè)板表面有弧度,側(cè)板由腳端向頭端逐漸升高,蓋板、側(cè)板與底板頭端伸出極長,伸出部分內(nèi)搭建有木箱,木箱已完全散架,箱底可見隔擋用構(gòu)件。北棺長2.78、寬0.68~0.9、高0.9~1.04米,南棺長2.76、寬 0.78~0.9、高0.44~1.02米,望板長1.85、寬0.42米、厚2厘米,棺墊長6.4、寬6.4、高8厘米。
南側(cè)墓主為男性,北側(cè)墓主為女性。棺內(nèi)人骨凌亂,頭西腳東。兩棺外頭端底板上各放置青瓷罐1件,磚室與棺頭擋間的小室內(nèi)有2件漆器,其余隨葬品都放置在棺內(nèi)。
(2)出土器物
M112出土器物共16件(組),分別是青瓷罐、漆盆、漆碗、漆盤、漆盒、木梳、木器構(gòu)件和銅鏡(殘甚)、銅帶扣等。其中漆盒和木器構(gòu)件正在保護(hù)和修復(fù),資料后續(xù)再行公布。
青瓷罐 2件。均殘。M112︰1,灰胎。青釉,釉色黃褐不均,胎釉結(jié)合不緊,脫落嚴(yán)重,有流釉現(xiàn)象。器身輪制,耳手制。侈口,沿外翻折,方厚唇,高頸,溜肩,鼓腹,下腹斜收,底凹。肩上部附四橫耳,僅存根部,環(huán)系部分被敲掉??趶?0.3、最大腹徑22、底徑11.2、通高28.8厘米(圖一九︰1)。M112︰10,灰褐胎。青釉發(fā)青黑色,釉層厚,布滿細(xì)小開片和黃褐色斑點(diǎn),內(nèi)壁僅口沿處施釉,外壁口沿至鼓腹處施釉,有流釉現(xiàn)象。侈口,沿外翻,圓厚唇,高頸,溜肩,鼓腹,下腹斜收,底凹。肩附四橫耳,僅存根部,環(huán)系部分被敲掉,下腹壁有明顯的輪修痕跡。底部粘有窯渣塊。口徑10.4、最大腹徑23.1、底徑12、通高29.5厘米(圖一九︰2)。
圖一九// M112出土器物
漆盆 1件。M112︰6,口殘,底脫落。圈疊木胎,共5層,木條薄片形?;业字象吅谏?。敞口,圓厚唇,弧腹,平底。器底朱書“談?wù)妗倍帧?趶?1.1、底徑15.5、通高7.7厘米(圖一九︰3)。
漆碗 3件。形制相同、大小相近。木胎,內(nèi)外均髤黑漆,面漆褪色嚴(yán)重,大面積露出紅色底漆。敞口,薄圓唇,弧腹,圈足,平底。M112︰3,口殘并變形??趶?1.9、底徑10.8、足高1.1、通高8.2厘米(圖一九︰4)。M112︰13,口殘并嚴(yán)重變形,足底一側(cè)豎向朱書“俞真”二字??趶?1.1、底徑10.5、足高1.1、通高7.9厘米(圖一九︰5)。M112︰18,,足底一側(cè)豎向朱書“俞真”二字,“俞”字右上部磨損嚴(yán)重。口徑21.4、底徑10.4、足高1、通高7.3厘米(圖一九︰6)。
漆盤 4件。形制相同、大小相近。木胎,髤黑漆,器內(nèi)黑漆褪色嚴(yán)重,外露大面積紅色底漆。敞口,圓唇,淺腹斜收,大平底。M112︰2,口殘并變形。外底朱書“俞上”二字。。口徑18.4、底徑13.5、通高2.5厘米(圖一九︰7)。M112︰12,口部略殘,變形較小。外底朱書“卞真”二字??趶?7.9、底徑13.2、通高2.6厘米(圖一九︰8)。M112︰17與M112︰12相同。M112︰15,殘。外底朱書“俞上”二字??趶?8、底徑13.3、通高2.5厘米(圖一九︰9)。
木梳 2件。木質(zhì)。表面呈黑色。梳背均呈圓弧形。M112︰5,梳齒完全殘斷。長10.6、殘高3.2厘米(圖一九︰10)。M112︰14,大小齒嚴(yán)重殘損。長10.8、殘高4.1厘米(圖一九︰11)。
銅鏡 1件。M112︰21,銹殘嚴(yán)重。八出葵花鏡。圓鈕,鏡緣窄平,鏡背紋飾有動物、樹林、圍欄、花卉等,因銹蝕部分紋飾不能辨識。鏡鈕左右兩側(cè)各飾一大型瑞獸,隔鈕相對靜立,蹄足,頭頂生角,鱗片狀皮毛,粗尾下垂,鈕上方飾圍欄與樹林,樹林兩側(cè)各填飾一寶相花,鈕下方紋飾已無法辨識。鏡面保存極差,層狀剝落。直徑24、厚0.6、鈕高1、通高1.35厘米,殘重 853克(圖一九︰12)。
銅帶扣 1件。M112︰9,1組7件,包括鉈尾1、拱圓形帶銙4件、正方形帶銙2件,其中1件拱圓形帶銙殘缺。正面平,背面內(nèi)凹。背面邊緣一周作有穿釘,拱圓形帶銙3個,正方形帶銙4個,鉈尾5個,穿釘均僅存根部。帶銙的一側(cè)作有長方形穿帶孔。鉈尾平面近呈長方形,一端方一端圓。鉈尾長6.7、寬3.9、厚0.5~0.9厘米,殘重100.7克;拱圓形帶銙高2.6、寬3.5、厚0.6厘米,殘重22.5克;正方形帶銙寬3.6、長3.8、厚0.6厘米,殘重43.1克(圖二〇)。
圖二〇// M112出土銅帶扣(M112︰9)
從發(fā)掘情況來看,這批墓葬多為中小型墓,墓葬修建方式較為簡單,墓中隨葬品較少,應(yīng)屬普通中下層平民墓葬。由于墓葬未出土明確紀(jì)年文字資料,所以只能根據(jù)墓葬形制和隨葬器物來推斷其年代。
M52、M53、M72皆為豎穴土坑木棺墓,墓口形狀近狹長梯形,是南方地區(qū)常見的唐墓形制。
M52出土的青瓷盤口罐(M52︰2)與1972年江蘇揚(yáng)州雙橋公社唐墓所出的四系青瓷罐造型相近[1],八出菱花銅鏡(M52︰3)與河南偃師杏園M2731隨葬的銅鏡(M2731︰25)造型、構(gòu)圖基本一致[2]。雙橋公社唐墓與杏園M2731皆為中唐時期墓葬,故M52年代應(yīng)屬唐代中期。
M53所出青瓷碗(M53︰3)、青瓷盤(M53︰1)與江蘇無錫環(huán)城河J14出土的青瓷碗[3]及揚(yáng)州城蜀岡下宋大城西城墻出土的瓷盤(YSZH1︰26、32)[4]造型相近,后兩者為晚唐五代時期遺存,據(jù)此推測M53年代為晚唐五代時期。
M72出土的青瓷罐(M72︰2)與年代上屬唐代中晚期的鹽城市區(qū)唐墓M2出土的釉陶罐(M2︰3)[5]、揚(yáng)州五臺山唐墓M7所出瓷罐(M7︰5)造型相近,出土的青瓷碗(M72︰4)與五臺山晚唐墓葬M26隨葬的瓷碗(M26︰1)形制相同[6],故M72應(yīng)為唐代中晚期墓葬。
M21豎穴單室磚室墓、M37豎穴土坑墓、M79豎穴土坑合葬墓、M112磚室并列雙室墓,均是宋代東南地區(qū)流行的墓葬形制[7]。
M21出土的四系青瓷罐(M21︰1)與揚(yáng)州五臺山五代墓葬M2的瓷罐(M2︰6)在造型及裝飾上基本一致[8],所出委角弧邊方形銅鏡(M21︰2),依據(jù)學(xué)界對宋代銅鏡的分期研究[9],應(yīng)屬北宋早期器物。因此,推測M21的年代相當(dāng)于北宋早期。
M37出土的陶箕形硯(M37︰5)與五臺山五代墓葬M10所出陶硯(M10︰3)形制相近,青瓷盤(M37︰3)與溧陽竹簀北宋李彬夫婦墓出土的青瓷盤相似,李彬夫婦葬于北宋元祐六年(1091年)[10],故M37年代至遲為北宋中晚期,或可早至北宋早期。
M79出土的青瓷執(zhí)壺(M79︰10)斜口曲流,圈足外撇,釉面已不如唐五代時期光亮滋潤,反映出北宋早期執(zhí)壺的特征。醬釉瓷缽(M79︰15)、青瓷罐(M79︰6)、青瓷碗(M79︰3)與江蘇儀征都市楓林出土的釉陶缽(M22︰4)、釉陶罐(M55︰1)、瓷碗(M46︰1)形制相近,后者年代皆屬北宋中晚期[11]。故推測M79的年代可至北宋中晚期。
M112應(yīng)是宋代南方流行的夫妻雙室合葬墓。出土的青瓷罐(M112︰1、10)沿外翻、厚唇、高頸與五臺山五代墓葬M2所出四耳青釉罐(M2︰6)一致[12]。墓葬中隨葬漆器是江浙地區(qū)宋墓的特色,M112所出漆碗、漆盤為木胎,髹黑漆,在造型及制作工藝上與江蘇江陰要塞鎮(zhèn)澄南出土的一批北宋漆器相近[13]。因此,M112所屬的年代應(yīng)為北宋時期,或可早至北宋早期。
M18出土銅錢中最早為“開元通寶”,最晚為北宋“政和通寶”,則該墓年代不早于北宋晚期。隨葬的青瓷碗、盞、紅褐胎瓷罐具有元代瓷器的相關(guān)特征,外底心凸起的瓷碗(M18︰9)與江蘇徐州大山頭元代紀(jì)年畫像石墓出土瓷碗(DYM︰9)[14]、上海青浦縣元代任氏家族墓葬所出瓷碗[15]造型裝飾相近。大山頭元代紀(jì)年畫像石墓有“延祐柒年”(1320年)的確切紀(jì)年,任氏墓葬出土墓志記載顯示該群墓葬年代在1327—1353年間,故M18年代應(yīng)屬元代晚期。
綜上,本次發(fā)掘的唐宋元墓葬,年代上跨越唐代中晚期至元代晚期,豐富了鹽城地區(qū)該時期的墓葬材料,對研究該地唐宋元時期墓葬結(jié)構(gòu)、葬俗、平民階層社會生活狀況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一批精美瓷器、漆器的出土,也為研究該時期瓷器、漆器的制作技術(shù)、產(chǎn)品特征、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貴的實(shí)物資料。
(附記:項(xiàng)目負(fù)責(zé)人吳公勤;發(fā)掘江滌非、劉昊、周亮、浦琴;繪圖季洪明;攝影田亞如。)
執(zhí) 筆:趙永正 史為征 劉薛艷 佘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