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梅
(大理大學(xué)文學(xué)院,云南 大理 671003)
周馥,字雁沙,太和(今大理市)人,生于乾隆庚午年(1750年),卒于嘉慶丙子年(1816年)。周馥出身在一個文化氛圍很濃的家庭,她的父親周孔潛是一位秀才,但并沒有拘泥于當(dāng)時男尊女卑和女子無才便是德等觀念,相反,他不僅親自教女兒潛讀詩書,還專門請了當(dāng)時大理比較有名的私熟教師杜仰之給女兒講授經(jīng)史。成年之后,周馥與學(xué)冠大理府的秀才趙廷玉結(jié)為夫婦。趙家是詩書世家,父子兄弟都是頗有成就的詩人。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周馥不僅能詩,而且善詩,是白族頗有名望的女詩人。她的詩目前傳世的有43首,是她過逝后,她的兒子楊載彤從她的100多篇詩作中精選出來的,題為《繡余吟草》。她的詩表現(xiàn)出一種與眾不同,純凈而高雅的女性情懷,流露出極具個性色彩和人格魅力的白族女性情懷。
男權(quán)社會宣傳男尊女卑、三從四德,女性是沒有自我的,但周馥詩中,表現(xiàn)了對社會的反叛,這與白族地區(qū)禮教統(tǒng)治不如中原頑固與僵化有關(guān)。
少女情懷總是詩,少女時代的周馥,天真、浪漫。一次,她獨坐窗前彈琴,偶一抬頭,看見一對大雁飛過,停在蘆葦邊的沙灘上棲息,這不經(jīng)意間看到的一幕,引發(fā)了她的詩興,勾起了少女的心事,她就寫了一首小詩——《彈琴得小字》,并給自己取了個字叫“雁沙”。
天際隨陽到水涯,雙飛雙宿伴蘆花。琴中繹得關(guān)心調(diào),小字從今篆雁沙。
這是未嫁前的一首小詩,這首詩塑造了一個靈秀、多情的少女形象,同時傳達(dá)出少女對愛情的憧憬和向往:“天際隨陽,雙飛雙宿”。
其《雪》以雪喻人:群山浮玉寒,太古瓊酥托。本是素心人,梅花與共嚼。
人如雪、如梅,嬌媚但不艷麗,柔美而不懦弱,這其實就是詩人自我形象的一種寫照。
群山被雪籠罩著,詩中卻說山浮起來了,浮在如玉的白雪之中,就是遠(yuǎn)古時白玉盤拖著一杯美酒(瓊酥,即美酒)。雪和迎雪綻放的梅花都是“素心人”啊,只有梅花和雪相互媲美。這首詩,細(xì)細(xì)品味,不禁讓我們想到了宋代詩人盧梅坡的《雪梅》:“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p>
而《龍女花》以花喻人:
檀心雪瓣絕塵埃,如意中抽點綠苔。一獻(xiàn)寶珠春透早,水晶宮外立徘徊。
龍女花又叫上關(guān)花,大理蘭。據(jù)清人檀萃《滇海虞衡志》載:“龍女花,止一株,在大理之感通寺……苛趙加羅修道于此,龍女花美人以相試,趙起以劍之,美人入地生此花”,花以龍女相喻,可見其美。另據(jù)傳說,感通寺有一位和尚,每日都念誦《龍女經(jīng)》,風(fēng)雨寒暑了無間斷。感動了天上的龍女,她下凡為和尚做飯洗衣照顧起居,最后人跡遁去化作龍女花。
據(jù)考證,龍女花曾栽培于三塔寺及感通寺內(nèi)。史料載,明朝初,大理蕩山寺(今感通寺)高僧無極和尚策馬送龍女花給明太祖朱元璋,馬嘶花放,轟動京城,朱元璋大喜,賜詩給無極。此花一時傳為國中名花,后失傳。
這首詩頭兩句寫了龍女花的與眾不同:淺紅色的花心,白色的花瓣,龍女花長在遠(yuǎn)離塵世的地方,紅色的花心中抽出綠綠的小萼。后兩句寫龍女花開,告訴人們春天已經(jīng)到來,但是她又羞澀地在水晶宮外徘徊。頗似待字閨中的女性形象。
白族女性尚白,衣服都是以白色為主色調(diào),以上兩首詩寫了白雪和龍女花(白色),即白族民俗的一種反映,同時是詩人以白喻己,純潔、高雅。
中國古代的婚姻是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主的包辦婚姻,在男權(quán)至上思想的壓制下,女性沒有自由選擇愛情的權(quán)力。周馥飽讀詩書,但并未被“發(fā)乎情,止乎禮儀”的教條束縛,從她的作品能看出她健康自然的女性情愛意識。
周馥在她的詩中熱情謳歌了追求自由愛情的女性,從這些詩中,我們可以看出周馥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如,
唐閣邏鳳女:
莊郎采樵人,詔女滇王姬。宮門信牛步,跨背牽朱絲。委巷角轆轆,夫婿睨捧腹。金橋銀路方往來,阿翁車駕上徘徊。
關(guān)于閣邏鳳的女兒三公主的故事,大理有民間傳說:閣邏鳳有一個女兒,到了出嫁的年齡,閣邏鳳打算把她嫁給門當(dāng)戶對的世家子弟,女兒不同意。閣邏鳳和妻子責(zé)備她。公主說:“我倒騎牛背,任牛所往,牛進(jìn)入哪一家,管他們家是富貴還是貧賤,我就嫁給他?!备改笡]有辦法,只好隨她而去。公主倒騎牛背,來到一個小村莊,牛轉(zhuǎn)角進(jìn)了一間茅屋,屋子里只有一個年邁的老婦人。老婦人一見來了這么多人,就害怕了,躲了起來。三公主叫人問她有沒有兒子。老婦人回答:“我有一個兒子,在山中砍柴呢。”公主又問:“你兒子娶妻了嗎?”老婦人說:“未曾娶妻”。公主就說:“我父母想把我嫁給王侯,我寧死不同意,現(xiàn)在牛到了你們家,我就是你們家的媳婦了,這姻緣是天定的,我就是你的兒媳婦?!比缓缶秃屠蠇D人的兒子結(jié)婚了,夫妻恩愛無比。派人去稟報閣邏鳳,閣邏鳳非常生氣,堅決不認(rèn)這個女兒。一天女婿問公主:“你頭上戴的首飾是何物所制?”公主說:“這是黃金”。女婿說“我砍柴的地方多的是”,然后出去帶了很多回來,果然是黃金。時間久了,公主想念父母親,閣邏鳳詰難說,要他們鋪一條金橋銀路,就可以和他們往來,結(jié)果夫妻倆果真鋪就一條金橋銀路,閣邏鳳感嘆:“這真是天婚??!”于是就把這個村莊命名為“轆角莊”。三公主作為千金小姐,在個人婚姻問題上不再將就,不惜背叛禮教,背叛父親。大膽地、積極主動地選擇自己所愛的人。詩人作詩不僅是紀(jì)念三公主,亦是對美好愛情的向往。
再如《梁阿蓋公主》:
騎逸珠市橋,番使伏弓刀。哀憐昆明土,淵海祖冤遭。雁門難歸去,如何點蒼路?死同將軍有穹碑,金馬碧雞不知處。
元朝末年,明玉珍起義,第九代大理總管段功不計與駐守昆明的梁王的前嫌,率兵攻打明玉珍。紅巾軍退兵之后,梁王抱著對段功的感恩之情,把他封為云南平章,又把自己的女兒阿蓋郡主嫁給了他。阿蓋郡主貎美如花,被蒙古人稱為“押不蘆花”,意思是能夠起死回生的美麗仙草。后因梁王忌憚段功,派人刺殺了他。阿蓋郡主聽到丈夫的死訊后,悲痛萬分,失聲哭曰:“昨瞑燭下,才講與阿奴,云南施宗、施秀煙花殞身。今日果然!阿奴雖死,奴不負(fù)信黃泉也。”作詩一首后,扶段功靈柩回到大理,絕食殉情而死。阿蓋的殉情,是她自己的主動選擇,是她對段功忠貞不一愛情的體現(xiàn)。斯人雖已逝,但是他們的愛情千古流傳。故周馥也作此詩,來銘記他們的故事,謳歌阿蓋對愛情的忠貞與專一。郭沫若先生據(jù)此,著有歷史劇《孔雀膽》。
在中國古代的夫妻關(guān)系中,女性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把做一個賢妻良母作為對自己的要求,這也是古代社會對女性的要求。從周馥詩中我們可以看出,她不僅是一位與丈夫同甘共苦的妻子,還有堅韌剛強(qiáng)的母親情懷,是一位嫻淑善良的家庭主婦。
成年之后,周馥嫁給了大理府較有名氣的秀才趙廷玉,夫妻感情非常深厚,共育有四子二女。趙廷玉及父親和弟弟趙廷樞,妻子周馥,兒子楊載彤,構(gòu)成了大理的趙氏作家群,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也是較為獨特的家庭作家群。
詩人與丈夫的感情較深,每次丈夫外出,兩人都會詩書不斷。周馥的詩既表現(xiàn)出兩人的恩愛,也表現(xiàn)出妻子與丈夫同甘共苦的情懷。
紫笈夫子就館中甸話別:
唐破吐蕃地,夫君又遠(yuǎn)征。鐵橋江漭蕩,石鼓雪崢嶸。翁歿新阡表,姑衰宿疾縈。家貧無一可,辛苦硯田耕。
紫笈是她的丈夫趙廷玉的字,這首詩是趙廷玉去中甸教學(xué),送別時所作的。首聯(lián)表現(xiàn)了對丈夫的依依不舍之情,丈夫又要遠(yuǎn)行了,去唐軍曾經(jīng)打敗吐蕃的地方去教學(xué)。頷聯(lián)寫了金沙江的景色,從大理到中甸要沿江而上,鐵橋下的金沙江是無邊無際,長江第一灣旁的石鼓鎮(zhèn)雪色崢嶸。頸聯(lián)寫家中近況:公公新逝,剛剛新修了墓碑,婆婆越來越衰老,舊病纏繞其身。尾聯(lián)勉勵丈夫也是自勵,雖說家徙四壁,但是你要努力,安心教學(xué)。
從這首詩看來,詩人的生計是窘迫的,但詩中并無抱怨、感傷這些消極的情緒,反而勉勵丈夫,同時也是勉勵自己,要努力,這是一個堅貞的白族女子的心聲。
趙氏是一個大家族,兒孫滿堂,趙廷玉和弟弟為了功名,長期在外求學(xué)、求仕,后期為了謀生,奔走于省內(nèi)各地。家中的一切事務(wù),就由周馥來操持,她大度、善良、尊老愛幼,所以全家的生活盡管貧困,倒也其樂融融。
作為當(dāng)時少有的白族知識女性,她認(rèn)真地教育著孩子們:
課子:
君子求諸己,才成遠(yuǎn)辱恥。青年等閑過,天壤一敝屣。
教育孩子要努力,做一個有用的人。如果荒廢時間,就如同一只破鞋子,沒有什么用處了,比喻生活化,比較貼切,易于接受。
繡衣行:
路大將軍長九尺,衣裁顧繡工則度。將欲補(bǔ)短須截長,蟒爪金繡誰組織?有縫人楊來款扉,杭絨擘就列茵席。審視就其麟之而,金針參以青黃赤。數(shù)日功完持將去,兒訝斐披無襞積。試看天孫云錦章,變幻無心倬赫談奕。爾曹為文當(dāng)如此,筆補(bǔ)造化庶幾迪。
通過描寫一位技藝高超的裁縫楊師傅,將巧奪天工的衣服比作富有文采的文章,既歌頌了裁縫的辛苦勞動及高超手藝,又勉勵孩子們需向裁縫師傅學(xué)習(xí),寫出好的文章。
示懿兒:
有暇方讀書,夸父日不及。有余方盡養(yǎng),季路風(fēng)不息。開卷期益廣,仰天見景昃。胡然我念之,惕若警惰魄。況君子遠(yuǎn)行,承荷居室責(zé)。昔人重分陰,自維愛駒隙。
這是周馥寫給自己的長子趙懿的詩篇,鼓勵孩子要珍惜時間。
周馥用這件事來教育兒子,要他們學(xué)習(xí)沙琛的為人,將來也象他那樣,就能惠及百姓,又能顯揚父母。
寄示三兒載彤時主講石羊書院:
遠(yuǎn)朋誠亦樂,念想切丁寧。設(shè)教方知困,由藍(lán)每出青。
修摩金殿賦,研講石渠經(jīng)。好興英才輩,鵬飛化比濱。
諄諄告誡兒子,當(dāng)了教師,更應(yīng)該體會到自己的不足,要懂得青出于藍(lán)而勝于藍(lán)的道理。
周馥有兩個兒子先她而去,作為母親,悲痛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周馥是一位堅韌剛強(qiáng)的女性,她有一顆堅韌的心。
哭次子慧(出繼夫弟所園):
兒生甫三日,翁命繼伊叔。叔錫名曰慧,掌珍同撫育。叔遂趨行在,謂有子紹述。復(fù)職荷恩綸,誰期病局促。兒幼奉藥餌,父子親和睦。沉屙既弗起,泣葬龍峰麓。
發(fā)憤攻經(jīng)籍,念切繼芳躅。十六文已成,與弟共晝粥;薪或不供炊,背我采巖谷。十九筋力強(qiáng),從師遠(yuǎn)干祿。弧矢男兒志,那甘囿鄉(xiāng)俗。燕北帝王州,萬里馳水陸。結(jié)駟黃金臺,公卿接綸轂。仁賢資經(jīng)濟(jì),大雅亙亹勖。天何不永年,心悁凄以毒。兄恐原隰裒,匍匐往收束。三載負(fù)骨歸,哭之神恍惚。祔葬龍峰阡,祖父鑒衷曲。風(fēng)雨魂歸來,我思鞠不足。
趙廷玉有個弟弟叫趙廷樞,由于趙廷樞無所出,周馥的二兒子過繼給了他。這個孩子被兩家人當(dāng)作掌上明珠,可惜他十九歲就去世了。白黑人送黑發(fā)人,這是人生中的一大不幸。周馥懷著沉痛的心情,寫下了這首悼念他的詩。
悼四子珥彤,命載彤寄書武鄉(xiāng),喚懿兒歸
慧兒逝七年,悔令遠(yuǎn)行也。珥彤歲廿二,相依儼居者。詩文雖不逮,善射騎生馬。洱河?xùn)|渡來,拜述夢非假。佛土檄雙童,詔引青松下。中秋侍酬月,出入不相舍。夜起待羲輪,窗曙別脫灑。我德涼且薄,致爾手足寡。爾兄館晉陽,寄書我心寫。人生即堅金,安能抗大冶?信馳重九前,歸期或初夏。
這是周馥悼念四子珥彤的詩。晚年喪子,周馥悲痛不已,但是尤自我寬慰:他不是普通地去世了,是因為佛的召喚而去的。做母親的還在自我反思,是不是自己某些方面做的不夠好,所以失去了一個又一個兒子。同時感慨即使是堅韌的金石,也不能抵抗死亡的力量。表現(xiàn)了順應(yīng)自然、從容的心態(tài)。
“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傳承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不可缺失的一環(huán),更是我們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中國夢不可缺少的精神。
作為沒有社會地位的封建時代的女性,她們很少有機(jī)會來表達(dá)對國家,對歷史的關(guān)注。周馥的詩作并沒有局限于閨閣或家庭,她以一個女性獨特的視角表達(dá)她的家國情懷。
詩人寫了七首吟詠古代女性的詠史詩,分別是歌詠漢族的鉤弋夫人和王昭君,白族歷史上的女英雄古蜀山氏女、阿南夫人、閣羅鳳的女兒、阿蓋公主和段羌娜,與男性借詠史來表達(dá)自己的懷才不遇等情懷不同,周馥的詠史詩從女性的角度出發(fā),設(shè)身處地同情歷史上的女性,表達(dá)了對女性自身命運的關(guān)注。
在《鉤弋夫人》這首詩中,周馥對漢武帝殺鉤弋夫人的歷史原因進(jìn)行了精辟的總結(jié)。批評了漢武帝的濫殺,說漢武帝到老都未曾醒悟。對鉤弋夫人的不幸命運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王昭君是眾多男性歌詠的對象,男詩人們歌詠王昭君,無非是借昭君的“懷貌不遇”來抒發(fā)自己的“懷才不遇”。周馥的《遣興》這首詩通過對昭君遭遇的歌詠,表達(dá)了對無法把握自己命運的女性的同情。
另外,《漢阿南夫人》:
殉烈開南中,羞懾彼狡童。故夫衣焚盡,喉斷躍火紅。從茲星回節(jié),廿五當(dāng)六月。天上歷歷星?;?,云南處處薪不滅。
在大理一帶,有阿南公主的傳說,據(jù)《南詔野史》載:“漢元封間(公元前110年——前105年),葉榆(今大理)婦阿南者,為酋長曼阿娜之妻。娜為漢將郭世忠所殺,欲妻南,南曰,能從三事當(dāng)許汝:一做幕以祭故夫;一焚故夫衣,易新衣;一令國人皆知我以禮嫁。忠如其言。明日,聚國人,張松幕祭其夫,下置火。南藏刀出,俟熾,焚夫衣,即引刀自斷其頸,仆火中。時六月二十五日也,國人哀之,每歲以是日燃炬吊之,名為星回節(jié)?!卑鬃迦嗣駷榱思o(jì)念阿南夫人,在農(nóng)歷的六月二十五這天,點上火把,久而久之,成了民族獨特的一個節(jié)日,火把節(jié)。關(guān)于火把節(jié)的起源,有許多種說法,這只是其中的一種。
此詩對勇于反抗的阿南夫人進(jìn)行了歌頌,對以強(qiáng)權(quán)欺凌弱者的男性進(jìn)行了批判。
周馥詩中有非常深厚的家國情懷。詠史詩《古蜀山氏女》中,作者說“圣嗣千古綿,未聞國色夸”。無論是大理國,還是古蜀國,我們大家都是炎黃子孫,表達(dá)了白族女性對家國一統(tǒng)的認(rèn)識和胸襟。在《聞紫笈夫子言,沙雪湖罷官后復(fù)得免戍歸養(yǎng)事,作詩以勖諸子》中,“惠政不及民,何以動天子。”因為大理人沙琛一心想著老百姓,百姓投桃報李,為其請命,連天子都被感動。作者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向沙琛學(xué)習(xí),要做好父母官,體恤百姓,這是詩人家國情懷的一種體現(xiàn)。
同時在周馥的詩中,我們還能看到作者對國家安定的向往及女性獨特的擔(dān)當(dāng)意識?!短煳雌瑫r有維西邊警》中,作者首先分析邊疆動蕩的原因“黠哉漢奸蠹,竄邊成妖氛”,說明是漢人中的奸賊造成了邊疆的動蕩不安。同時號召“鶴麗鄧?yán)伺?,草履泥簪裙”,做好自己的針線活,來“代耔耘”。從女性自身長處出發(fā),來報效祖國,為祖國的和平貢獻(xiàn)一己之力。
作為生活在漢族文化影響較深的白族地區(qū)的女詩人,作為白族文學(xué)史上第一個有詩集出版的女詩人,周馥用她的詩作讓我們看到了一位白族女性不一樣的情懷,她從女性的視角出發(fā),用女性特有的細(xì)膩和敏感,抒發(fā)了自己對愛情的向往,對生活的執(zhí)著,對古人的客觀公正的評價,以及對家國一統(tǒng)認(rèn)可的大局意識。
①[清]檀萃著.宋文熙、李東平校注.滇海虞衡志校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14頁。
②[明]楊愼輯.増訂南詔野史[M].云南圖書館藏版.臺灣: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29-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