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亞蕾 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qū)第二實驗中學
國家對于學生的教育越來越重視,對于學生的要求也就變得越來越高。在初中階段開設道德與法治課程,能夠幫助學生在初中階段就對國家相關的法律知識有一定的學習和積累,是學生未來成長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前提。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也在不斷提高,為了全方位地培養(yǎng)人才,教育領域的變革也一直在進行,為了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深入人心,為學生開展道德與法治課已經是初中階段學習生涯中的一個重要任務之一。為了能夠培養(yǎng)學生好的思想品德,我們把道德與法治教育和生活進行了融合教學。生活化教學這種方式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將課堂與現(xiàn)實生活進行聯(lián)系,讓課本中的知識能夠真正地運用在實際生活環(huán)境當中,從而加強學生的意識。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的教學對于學生來說,有助于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強化他們對于專業(yè)知識的記憶與理解能力,同時也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體驗生活。道德與法治課中開展生活化教學的方式能夠提升學生的自我意識和生命安全意識,能夠讓學生懂得社會和諧發(fā)展的重要性,從而讓學生能夠形成一個積極向上的、健康成長的思想態(tài)度。
雖然我們的教育改革在不斷地進行,但人們的思想觀念短時間內是無法徹底轉變的,書本上的知識布局可以更新,而老師已經習慣了的教學方法很難改變。經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雖然新的教學方針已經實施了很久,但是很多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還在使用之前老舊的教學方法,在過去的十幾年、二十幾年的教學生涯里,他們慣用的那套教學方法已經根深蒂固,即使學校呼吁著教學方法要創(chuàng)新、要改革,但是對于這些老教師來說是很難改變的。這種傳統(tǒng)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對于現(xiàn)如今的素質教育來說,是存在一定的阻礙作用的,尤其不利于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開展,因為這門課程是需要聯(lián)系生活實際的,而且要做到與時俱進,如果老師只是一味地去按照課本上的內容去教學,把課本上的知識點原封不動地教給學生,就會造成學生與整個社會脫節(jié),這樣對于學生來說,即使是掌握了課本當中的知識,也不會在社會生活中去應用。
多年來,我們對于學生的考核方法都只是通過試卷答題的方式進行,考試成績的高低就代表了一個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對于學校來說,他們也是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來進行選擇的。只有考出高分才能夠去好的學校,其實這種方法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不公平的,成績的高低并不能作為判定一個人能力大小的唯一標準,綜合素質能力才是最重要的,這種單憑成績去考查學生,非常不利于學生的綜合化發(fā)展,而且會導致學生產生厭學心理,會扼殺學生對于學習的樂趣。
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學習的重點放在語文、數(shù)學、英語這三門課程上面,而對于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只要在考前花費一點時間去背一下書本上的知識點,就可以順利地通過考試,他們完全忽視了這門課程對他們人生發(fā)展的重要性,也忽視了這門課程開展的真正意義。道德與法治課是為學生造就一個良好三觀和形成正確是非觀的一個重要途徑,而且這門課程的學習成效也并不應該去單一地通過試卷考試來評判。很多學校雖然都開設了這門課,但并不是很重視,一周可能也只安排一到二節(jié)的課,這就會導致學生和老師都認為這門課并不是那么重要。大多數(shù)老師在講課的時候也都只是為了完成學校布置的教學任務,簡單大概地講解一些課本上的知識,完全不會運用到生活化的教學方法,這樣就會使學生降低對于這門課的學習積極性,主觀地認為這門課并不重要,從而在課堂上不認真聽講,而是去干別的事情,或者是開小差睡覺。對于學生來說,學習興趣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了學習興趣,那么在上課的時候是很難集中注意力的,沒有興趣,學習的效果自然會降低。
道德與法治離不開我們生活,道德離不開我們自身的素質,法治離不開我們的社會生活,所以這門學科本身就與生活存在著莫大的關系,我們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更能夠強化學習與生活二者間的關系,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從而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質和法律知識。在教學當中學生是主體,學校對學生進行的一系列教學活動,都應該以學生為出發(fā)點。生活化教學顧名思義就是在實際生活當中去探索知識,從生活當中去獲取學習的靈感,讓課本當中的知識變得更加活靈活現(xiàn)。要想讓學生能夠將書本上的知識與生活中的知識順利地結合起來,老師就應該要多去觀察學生,去了解學生,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去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過程當中遇到的問題。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可以將原本單調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以此來提升學生對于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進而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所有的知識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它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而不斷創(chuàng)新,所以任課老師也應該與時俱進,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生活化教學這個方法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專業(yè)化知識,同時也有利于老師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現(xiàn)如今,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各行各業(yè)對于人才的需求程度也越來越大,同時對于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僅要能夠掌握專業(yè)技術而且還要求擁有良好的個人素質以及思想道德。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要立德樹人,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擁有良好的個人品德。初中生由于年紀比較小、心智發(fā)展還未成熟,特別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現(xiàn)如今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達,越來越多的網絡媒體信息鋪天蓋地涌來,而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缺乏對于正確事物的辨別能力,他們通過互聯(lián)網會很容易接觸到一些不好的、負面的事情,從而影響到學生的思想健康發(fā)展,所以老師就應該承擔起正面引導學生道德教育的任務。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開展的目的就是為了落實思想教育的方針,在教育過程當中,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在不脫離生活的情況下,學習正確的思想,從而得到全方位的發(fā)展。道德與法治課的開展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個人素質水平,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能夠在德育教育方面給予重要支撐。
想要提升學生在素質教育方面的效果,就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自身實踐的能力,因為我們學習的一切知識都是立足于生活,實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的。其實無論哪個學科的開展都離不開生活實踐,道德與法治和生活的聯(lián)系更為密切,同時也服務于我們的生活。個人道德素質體現(xiàn)在方方面面,無論是在學習當中還是在工作當中都很重要,是評判一個人好壞的重要標準,而法治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也同樣重要,因為我們處于一個法治社會,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遵守國家的法律。學生從小就應該接受道德與法治的教育,只有立足于當下,立足于生活,才能夠真正地去感受課本當中的知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融入生活化的教學手段,有助于提升學生對于生活經驗的總結能力,并且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去探索解決,而不是一味地去尋求別人的幫助。
我們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學所學習的一切知識,都是為我們以后走上社會而服務的,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yǎng)人怎樣才能夠在社會中生存。我們在學校學習的一切知識最終都將應用于生活,所以在開始學習的時候,就應該從實際生活出發(fā),讓教學回歸于我們的生活,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全方位地發(fā)展,更好地立足于整個社會。初中階段的學生年齡都比較小,他們判斷是非的能力還很弱,在過去,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中永遠都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講什么學生就學什么,學生從來不會去推翻老師教學的結論,這種教學方法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思維比較單一且性格比較死板,毫無創(chuàng)新能力,所以我們要進行教學改革,對原有的教學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老師的教學是為了學生服務的,學生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識以及創(chuàng)造力、動手能力,最大程度地調動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在課堂中也要注意教育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這樣才可以讓學生成為一個更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
無論是哪個學科的學習,都離不開學生自身的學習興趣。為了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任課老師應該在講課的時候采用靈活有趣的教學方法,而不是一味死板地教學,讓學生在一開始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在每一堂課的開課之前,經過十分鐘的休息,學生正處于一個經過調整的學習狀態(tài),這時候,老師就應該做到點燃課堂學習的熱情,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來說,如果一開始就講解教材上的知識點,學生就會感覺太枯燥乏味,從而降低學習的興趣,這就要求老師在開課的時候不要先講課本上的知識點,而是先引用一個生活案例,慢慢地將學生帶入到這堂課的核心內容教學當中,從案例入手能夠在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階段的學生的自控能力比較差,他們還是處于一個比較貪玩的年齡段,尤其是對于男生來講,他們比較好動,很難靜下心來坐在教室里安心學習,在上課的時候注意力沒有辦法長時間集中,老走神,這就大大降低了課堂的學習效率,而且一旦落下某一知識點的講解,跟不上老師講解的內容時,就更加不想聽課,這個時候就已經進入了想聽也聽不懂的狀態(tài),從而更不愛聽課,進入一個惡性循環(huán)。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可以在課堂上使用趣味課堂教學法,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當中。道德與法治原本來自生活,學習的時候就應該回歸到生活當中,例如,老師可以組織一個課前三分鐘的活動:讓學生收集一個關于道德與法治內容的小案例、小故事或者是學習資料等,在正式開課前三分鐘的時間里,請學生到講臺上和大家分享自己收集到的資料。這種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變長,同時,因自身在課前有收集資料的經歷,也會加深對于這門課的理解能力,縮短了學生和這門學科之間的距離。
道德與法治這門課開展的最好方法就是生活實踐,在學習過課本上的專業(yè)知識之后,老師可以抽時間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去參加社會實踐,如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幫助清潔阿姨打掃馬路、在紅綠燈處勸導行人遵守交通規(guī)則、救助小動物等,這種社會實踐類的學習方法有助于學生加強理論學習的效果,而且研究表明,社會實踐會比死記硬背課本上的知識效果要更好,親身體驗要比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