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翔
我從小就想成為一名老師。從小到大,教過我的老師有很多,有的嚴厲,有的溫和,但是我從來沒有遇到過讓我厭惡教師職業(yè)的老師。相反,大部分老師對我照顧有加,這越來越讓我堅定從事教師職業(yè)的信念。
我們常說天道酬勤,但事實上,人生的許多成就,個人的努力固然重要,但自己所能決定的其實很少。在許多重要的關頭,許多的貴人相助其實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我們只能以感恩的心來接受,并希望在自己有能力和有機會時也能夠去幫助并祝福他人。
中學時,我的班主任是歷史老師,他對我?guī)椭艽?,讓我至今都酷愛歷史。大學時也有很多老師的言行影響了我的“三觀”。大一教授文學概論的老師,開啟了我對文學真正的熱愛,并讓我第一次思考與永恒有關的話題。
本科期間,我認真寫的兩篇論文就有一篇是文學概論的結課論文(還有一篇是大四的畢業(yè)論文)。另一位老師教授民法,帶有濃濃的湘音。很多同學聽不懂他的口音,但是我能聽懂。從他身上,我學習到有些人真的能夠為了信念而不計利害得失。很多時候,行動比語言更加重要。
碩士和博士階段的導師也讓我感恩在心。我的碩士生導師,對我?guī)椭浅4?。我能夠來大學任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的幫助。有時去導師家提著百十元的小禮物,導師都要回贈價值數倍的禮品,讓我送給家中長輩。直到現在,導師還經常和我討論學術問題,鼓勵我多寫、多思考。看著頭發(fā)花白的導師仍然勤于筆耕,身為學生的我怎能懈?。?/p>
當年報考博士,成績公布后我很開心,因為我的專業(yè)課和面試成績都是第一名。我給導師打電話,他說那就沒問題了。所以,我把找到的工作辭掉,安心等待入學。結果一直沒有收到錄取通知書。我很納悶,去問學校的教務老師。教務老師告訴我:“今年政策有變,一位導師只能帶一名學生,你所報考的導師已經帶了一名保送的學生。所以很遺憾,你被淘汰了?!蔽胰フ覍?,導師感到非常意外,覺得政策不合理。所以,他寫了一封信,讓我拿著信去找當時負責的領導。信上只有幾句話,其中一句是“我覺得這樣做對學生不公平”。
領導看完信后對我說:“好吧,那就來讀吧!”過了幾天,學校讓我去領錄取通知書。對此,我心存感恩,其實導師完全可以不幫我。
2003年,我讀博士二年級,去找導師。因為要在核心期刊上發(fā)表兩篇論文才能畢業(yè)。我發(fā)表無門,所以找導師幫忙。記得當時在導師辦公室,他臉色烏黑,狀態(tài)很不好。我和導師提及發(fā)表論文之事,他說沒問題,“你好好寫”,寫完之后他會推薦。當時他對我說:“羅翔,你現在覺得發(fā)表文章很重要。但是你到我這個年紀,就會覺得還有很多東西比這更重要。比如,家庭的幸福?!蔽耶敃r沒有聽懂導師的言外之意,根本沒有想到他已身患重病。當時的我甚至覺得,他站著說話不腰疼,因為他已經功成名就,而我還一文不名。
一個多月后,文章就見刊了。但我沒有想到的是,那是我最后一次見導師,幾個月后他就離開人世,終年46歲。我連導師最后一面也沒有見上,想想真是難過。最后一次見導師,居然還是找他幫忙發(fā)表論文。
我時常想起我的導師,他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也讓我知道生命中有比學術和事業(yè)更重要的。
后來我被分配給另外一位導師。這位導師要求很嚴。當年我寫博士論文時,他不時打電話督促,有時一個電話能打兩個小時。每次我打電話向他請教問題,他都要掛掉,然后給我回撥過來,他的理由是學生話費有限。有一年大年初二,我在朋友家聚會喝酒,酒興正濃,結果導師打來電話,說今天已經是正月初二了,該收心寫論文了。
這位導師對學術有種孩童般的天真,經常為一個問題和我爭得面紅耳赤。我有時也毫不客氣,一點也不顧忌導師的顏面。現在想想,自己還是有點兒過分。要是我現在的學生用我當年的態(tài)度對待我,我一定會勃然大怒。
畢業(yè)之后,導師還時常給我打電話,有時就一個問題也要和我討論很久。當然,他現在不再掛電話之后回撥,理由為我不再是窮學生了。聽說我畢業(yè)之初兼職做律師,他時常給我介紹案源,想讓我趕快發(fā)家致富,然后便可安心做學術。
很多時候,人只能學會心懷感恩地去接受祝福,并把祝福傳遞給他人。我時常在想:我能否成為一位傳遞祝福的老師呢?
一位好友兼同事給我發(fā)來這樣一段文字:“對任何國家和社會來說,教師都是重要的職業(yè)??墒?,作為教師,如果一個人的靈魂真有什么可貴的地方,那必須包含他對自己身份、能力、職責的清醒認識。然而,有時候我會很懷疑我大學時代遇到過的一些老師,他們到底是些什么人。他們大多比我們年長二三十歲,有的頗為儒雅,有的一臉精明,有的似乎仍有‘憤青’氣質,容易得到年輕人的信任。雖然各自面目不同,他們里面的一些人卻都有一種未經反省或者拒絕反省的自戀?!?/p>
這讓我陷入深深的反省——其實我遠比自己想象的自戀和道貌岸然。
馬丁·路德·金說,我們每個人都在修造圣殿。但無論你是誰,你的生命中都會有一場內心的斗爭,每當你想行善,就有一種力量牽扯著你,讓你作惡。就像斯蒂文森的小說《化身博士》里所寫的,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惡的“海德先生”和一個善的“杰基爾博士”。人性充滿了矛盾,每當我們有夢想,要建造自己的殿堂,就必須承認這一點。
每當想到自己內心的幽暗,我就在設想:如果我也擁有涉事教師那樣的權力、資源和環(huán)境,我又會如何對待學生呢?我心中的“海德先生”是否會把“杰基爾博士”殺死?
人性的幽暗不僅需要外在的法律制約,還需要內在的道德約束,更需要信念的源力。
人性就像柏拉圖所說,好比一輛兩匹馬拉的戰(zhàn)車,每匹馬卻朝著不同的方向奔跑。所以我們需要光明的牽引,行在光中,在陽光的照耀下,讓人性的黑暗無處可藏。
不知道會不會有一天,我也跌倒,所修筑的圣殿倒塌,但是我希望自己能夠再次爬起,重新開始,朝著光明前行,向著標桿奔跑。
我的外公也是一位教師,他離開這個世界快8年了。他給后世子孫留下了一紙遺囑,沒有多少財產的分配,主要是一些人生建議,其中第一條就是:你當自卑視己,切勿狂妄自大。
每當我看到自己內心的幽暗,我就想起外公的教導,它能讓我從虛榮的空中重回大地,也讓我意識到自己得到的一切并不是自己所配的,白白得來的祝福也應傳給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