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城
消化性潰瘍指的是發(fā)生在十二指腸、胃等部位的慢性潰瘍[1],典型臨床癥狀有胃灼熱、反酸和上腹疼痛等,隨著疾病不斷進展,會造成穿孔、出血等病變,使患者的身心健康受到影響[2]。目前在臨床上,主要采用四聯(lián)療法來治療此病,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3]。然而,用藥過程會使多系統(tǒng)、全身受到影響,存在一定用藥風險,有必要探尋更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4]。有研究表明,在消化性潰瘍的治療中,中醫(yī)院的治療方式更有優(yōu)勢[5]?;诖?本研究以本院于2019 年10 月~2020 年5 月收治的200 例脾胃虛寒型消化性潰瘍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施以加味黃芪建中湯及西藥治療,觀察并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臨床癥狀緩解時間和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以探討加味黃芪建中湯治療脾胃虛寒型消化性潰瘍的臨床療效及其安全性,現(xiàn)將具體研究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0 月~2020 年5 月本院收治的200 例脾胃虛寒型消化性潰瘍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100 例。實驗組男56例,女44 例;年齡20~66 歲,平均年齡(41.97±12.48) 歲;病程2~7年,平均病程(3.68±2.09)年。對照組男51 例,女49 例;年齡 19~68 歲,平均年齡(42.06±12.51)歲;病程1~9 年,平均病程(3.72±2.15)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所有患者均知曉并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課題已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n,)
注:兩組對比,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西藥治療,予以患者口服抑酸劑奧美拉唑腸溶片20 mg/次,2 次/d,于飯前30 min服用;口服抗生素阿莫西林膠囊500 mg/次,3 次/d,于飯后30 min 服用;口服厭氧菌抗生素替硝唑片400 mg/次,2 次/d,于飯后30 min 服用;口服膠體果膠鉍150 mg/次,4 次/d,3 次于飯前1 h 服用,1 次于睡前服用。持續(xù)治療30 d。
實驗組采用加味黃芪建中湯治療,組方:煅瓦楞子20 g、(炙)黃芪15 g、桂枝12 g、白芍12 g、高良姜10 g、延胡索10 g、香附10 g、甘草 6 g。對于反酸嚴重的患者,加用海螵鞘10 g 和吳茱萸10 g;對于泄瀉嚴重的患者,加用訶子10 g 和薏苡仁10 g;對于腹脹嚴重的患者,加用陳皮10 g 和厚樸10 g。將上述藥物加水煎煮,取汁 400 ml。早晚各服用1 次,1 劑/d。持續(xù)治療30 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對比兩組治療效果 療效判定標準[6]:顯效:癥狀及體征消失,X 線鋇餐檢查龕影消失,內鏡顯示潰瘍愈合或疤痕期;有效:癥狀、體征消失或好轉,X 線鋇餐檢查龕影縮小,內鏡示潰瘍縮?。粺o效:未達到上述標準者??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3.2 對比兩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 觀察兩組胃灼熱、反酸、上腹疼痛緩解時間。
1.3.3 對比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包括食欲減退、頭暈、腹瀉和皮疹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食欲減退+頭暈+腹瀉+皮疹)/ 總例數(shù)×100%[7]。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n(%)]
2.2 兩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對比 實驗組胃灼熱、反酸及上腹疼痛緩解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對比(,d)
表3 兩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對比(,d)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 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n(%)]
消化性潰瘍屬臨床多發(fā)病及常見?。?]。有研究提出,胃黏膜保護作用降低、幽門螺桿菌出現(xiàn)感染以及胃酸過多分泌是引發(fā)及誘發(fā)疾病的一個主要因素,除此以外,該病的發(fā)生還同精神、藥物、遺傳及環(huán)境等因素相關[9]。目前,臨床主要采用四聯(lián)療法來治療此病,抑酸劑能夠使酶活性受到抑制,使胃酸分泌減少[10];兩種抗生素可以根除、殺滅幽門螺桿菌,使臨床癥狀得以緩解[11];鉍劑能快速愈合潰瘍,治療效果較好,但是該法治療后會發(fā)生較多不良反應,臨床應用受到限制[12]。
傳統(tǒng)中醫(yī)認為該病的病因比較復雜[13,14],多同脾胃受損、外邪傷中、飲食不節(jié)相關,疾病機制主要為脾胃虛弱,因此常見類型為脾胃虛寒證[15-17]。黃芪建中湯具有益氣健脾、疏肝行氣、溫中祛寒、柔肝緩急、活血化瘀等功效,還具有使血供得以改善、黏膜損傷得以修復的作用[18]。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胃灼熱、反酸及上腹疼痛緩解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與以往的臨床研究結果一致[19,20]。說明對于脾胃虛寒型消化性潰瘍患者采用加味黃芪建中湯治療的療效佳、更加可靠安全,主要是因為黃芪建中湯能調節(jié)整體、改善內在,使疾病的癥狀能夠更好的緩解,預防疾病反復發(fā)作[21,22]。
綜上所述,對脾胃虛寒型消化性潰瘍患者施以加味黃芪建中湯治療,能提高治療效果,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縮短臨床癥狀消失的時間,具有一定臨床價值,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