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大腦里隱藏著一個“溫度感受器”,既能令我們感知冷暖,還能左右我們的思考。這個神秘的“溫度計”究竟是什么?大腦到底如何控制我們的體溫調節(jié)呢?
為什么陽光與海灘總會令人感覺快樂?那是因為在多數人的印象中,氣候寒冷的冬天容易讓人心情郁悶,而到了熱情洋溢的盛夏,人們活力倍增,心情自然就會變得更好。然而,日前有研究提出了新的結論——夏天或許會讓我們的心情變得更輕快,可是卻會讓我們的腦袋變得更“笨重”。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研究報告顯示:只要大腦內部溫度升高1 至2 攝氏度,腦功能就會受損。這就是為什么當我們發(fā)燒的時候,便會感覺昏昏沉沉,腦袋“很重”。
除了發(fā)燒這種我們自身的原因之外,室溫過高這種外部因素,同樣會影響我們大腦的工作能力。
哈佛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的專家召集了一批健康的哈佛大學生,讓他們分別居住在有空調和沒有空調的寢室中,隨后測試他們的認知情況。結果發(fā)現:比起有空調的學生,那些沒有空調的學生的大腦變得略為遲鈍,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對外部刺激作出反應。
“我們的智商是空調給的?!痹腥诉@樣戲言。在高溫下,我們的大腦總是更容易出錯,說罷工就罷工。
對于彩票大家都再熟悉不過,曾有一份關于彩票銷售額的數據,引起了科學家的極大關注。
事情發(fā)生在美國的某個小鎮(zhèn),只要當地氣溫升高0.56 攝氏度,需要復雜計算的彩票銷售額就會下降594 美元。有趣的是,那些不需要進行計算的彩票銷售額,并不會隨著氣溫波動。在研究者們拿到全年的銷售數據進行分析后,得出“在炎熱的氣候中,人類的大腦會運轉失靈”的結論。
那么,氣溫究竟是如何影響大腦運作的呢?“人體的體溫是指我們體內內部的溫度,即‘內臟溫度’這個核心溫度。正常人的核心溫度是36.7 攝氏度。當核心溫度增加1.2 攝氏度時,通向大腦的血流量就會減少?!敝猩酱髮W醫(yī)學院神經生理學教授蔣斌說。大腦的正常運作,尤其是涉及到復雜的計算和認知,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同時需要充足的血液和氧氣供應。當供血和供氧不足的時候,勢必會導致大腦的運轉變慢,認知功能就會下降。炎熱的夏天,人們思維能力下降,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被“熱傻了”。
眾所周知,除了周遭的溫度之外,運動也會使身體變熱,難道運動也會使我們的大腦“運轉失靈”嗎?
對此,蔣斌解釋說,運動時由于心跳加速,血流也會跟著加快,這樣反而有利于散熱。運動不但不會讓我們變得遲鈍,相反會刺激大腦產生新的神經細胞。例如,有氧運動可以促進大腦釋放更多的多巴胺,多巴胺有助于我們對動作的控制,提升靈敏度和專注度。
此外,蔣斌特別強調,有說法認為——只要讓身體變熱,大腦的認知功能會受到影響,這個觀點是不正確的。夏天若泡溫泉,可使大腦變得遲鈍。運動盡管也會使體溫上升,但能夠提升大腦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走在大街上你會發(fā)現,每當季節(jié)變換的時候,周圍的人對溫度的反應是不一樣的。要知道,負責感受外界溫度冷暖的部位,并非僅僅只有裸露在外的皮膚。潛藏在大腦里的“溫度感受器”,也在“噓寒問暖”中扮演著不可小覷的角色。每個人大腦的下丘腦前部,都有一個“中樞溫度感受器”,那里分布著熱敏神經元和冷敏神經元。它們能感知大腦內部的溫度變化,是人體體溫調節(jié)的基本神經中樞。
比如,夏季的高溫會引起血液溫度升高,那么下丘腦這個負責調解體溫的“指揮官”就會發(fā)出指令,使毛細血管擴張以增大散熱面積,加快汗腺分泌汗液,這樣便能帶走熱量。而我們在冬天之所以容易起雞皮疙瘩,也是因為身體聽從了下丘腦的指令,讓毛細管收縮從而減少散熱面積,同時汗腺分泌減少以維持體溫之需。
事實上,每個人對于外界溫度變化的適應能力是不同的,對于冷熱變化的敏感度也有所不同。正因為我們大腦里有“溫度感受器”的存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怕冷、有些人怕熱。這種對于溫度的不同感受,與每個人自身的體溫調節(jié)系統(tǒng)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