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 碩 張 敏
湖北六七二中西醫(yī)結合骨科醫(yī)院急診科,湖北武漢 430000
急性腦出血是一種原發(fā)性非外傷性腦實質出血,主要是血壓突然升高引起顱內動脈破裂而導致。在臨床上通常表現(xiàn)出惡心、嘔吐、頭暈、面部或四肢麻木等癥狀,病情嚴重時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失語、肢體癱瘓等癥狀,病情發(fā)展較快,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構成嚴重威脅[1]。而對于急性腦出血患者來說,發(fā)病后6 h內是最佳治療的黃金時間,越早接受治療,患者的預后越好,對患者造成的負面作用也就越小[2]。傳統(tǒng)急診常規(guī)模式在院前院內的急救措施銜接不夠緊密,使得最佳治療時機被延誤,進而影響了救治效果[3]。傳統(tǒng)的急救模式已然不符合當今的需求,如何能更好地縮短患者的急救時間、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是一直探討的課題,基于此,本研究以80例急性腦出血患者為例,著重分析急診一體化模式對急性腦出血患者救治效果及預后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湖北六七二中西醫(yī)結合骨科醫(yī)院(我院)2019年6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急性腦出血患者80例,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患者設為對照組(n=40),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患者設為觀察組(n=40)。其中,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55~76歲,平均(63.41±1.93)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1~6 h,平均(2.46±0.25)h,出血部位:內囊出血8例,丘腦出血9例,腦葉出血10例,腦橋出血6例,小腦出血7例;研究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56~75歲,平均(65.86±1.74)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1~5 h,平均(2.41±0.27)h,出血部位:內囊出血9例,丘腦出血10例,腦葉出血7例,腦橋出血7例,小腦出血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腦出血的相關診斷標準[4],并經頭顱計算機斷層掃描及磁共振檢查確診;②所有患者既往無腦出血史;③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病例資料;④患者及其家屬均已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5]:①具有嚴重精神疾病的患者;②合并有腦腫瘤、腦栓塞、蛛網膜下腔出血及伴有其他臟器功能障礙的患者;③在發(fā)病前存在肢體功能障礙的患者。
1.3.1 對照組 采取急診常規(guī)救治模式,即在接到120急救電話后,5 min內出車趕往現(xiàn)場,并妥善將患者送至醫(yī)院;在患者入院后完善影像學檢查和常規(guī)查體,并進行呼吸支持和心電監(jiān)護,開放靜脈通道,清除呼吸道異物,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根據患者病情進行對癥治療。
1.3.2 觀察組 在常規(guī)救治模式基礎上應用急診一體化救治模式,具體內容如下。①出診指導:在接到120急救電話后,120指揮中心應在5 min內快速安排急救車出診,盡快到達現(xiàn)場,中途應主動聯(lián)系患者家屬詳細了解患者的現(xiàn)場表現(xiàn),并指導其進行簡單處理,不可隨意搬動患者,確?;颊咛幱谄脚P位姿勢,頭向一邊偏側,避免誤吸嘔吐物引發(fā)窒息。②現(xiàn)場急救:醫(yī)護人員在抵達現(xiàn)場時,應迅速對患者的血壓、脈搏、呼吸等進行評估,并根據早期預警評分表[6]來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初步評估,病情穩(wěn)定表示為0~3分,可進行安全轉運;4~7分則需要在藥物和儀器下進行轉運;8分及以上則需要立即搶救后轉運;在此過程中,對于顱內壓增高明顯的患者,應在醫(yī)囑下給予20%甘露醇(江蘇鵬鷂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3676)250 ml及地塞米松(江蘇聯(lián)環(huán)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1329)10~20 mg于靜脈輸注,對于心搏驟停的患者,應及時進行心肺復蘇及電除顫等搶救措施;此外,給予患者呼吸支持,清除口腔或鼻腔分泌物,避免窒息,倘若出現(xiàn)呼吸驟停,則要立即采取氣管插管。③轉運途中急救:采用3人搬運法搬運患者,轉運途中要注意對患者進行固定,使患者頭部偏向一側,并采頭高位,做好保暖措施;轉運過程中應保持救護車車速平穩(wěn),避免緊急剎車或提速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確?;颊叱掷m(xù)吸氧、靜脈通路正常及各類導管固定妥善;在將患者送至醫(yī)院前,轉運人員應及時與院內搶救人員進行溝通,將患者的實時情況以及病情變化告知院內搶救人員,讓院內搶救人員做好急救準備;將患者送至醫(yī)院后,轉運人員要與院內搶救人員一起共同安置患者,并將轉運途中用藥、病情等具體情況進行交接,確保院前院內搶救能夠有效銜接。④院內急救:院內搶救人員在接到患者后,應再次對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進行觀察和評估,并根據患者的出血量、手術禁忌證等情況選擇內科保守治療或外科手術治療;開放急診綠色通道,行床邊X線、B超檢查,盡快完善CT、血管造影等輔助檢查,待患者生命體征逐步平穩(wěn)后,完善顱腦CT及各項實驗室檢查;經檢查及會診后,對于病情較輕的患者轉入普通病房治療,對于病情較重的患者則送至重癥監(jiān)護病房或搶救室治療。
比較兩組患者在不同救治模式下的救治效果、時間效能、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急救滿意度。①救治效果[7]: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生活能力較好即為顯效;生活能力較差,需要他人幫助即為有效;患者處于植物狀態(tài)或死亡即為無效;救治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時間效能:包括急救介入時間、急診至手術時間及有效救治時間;③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包括高熱、蛛網膜下腔出血、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④急救滿意度:采用我院自擬問卷(Cronbach’s α=0.841)進行評估,分值為0~100分,其中非常滿意≥90分,滿意60~89分,不滿意<60分。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本研究數據分析和處理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救治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救治效果比較[n(%)]
觀察組患者救治過程中所需的急救介入時間、急診至手術時間及有效救治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時間效能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時間效能比較(±s)
組別 n 急救介入時間(min)急診至手術時間(min)有效救治時間(h)對照組 40 34.15±5.16 57.17±4.96 1.32±0.25觀察組 40 16.35±2.28 29.65±3.72 0.86±0.22 t值 16.682 27.526 6.951 P值 0.000 0.000 0.000
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觀察組急救滿意度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72.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急救滿意度比較[n(%)]
急性腦出血是臨床上較為嚴重的一種心血管疾病,當血壓在短時間內升高,促使腦實質內動脈或靜脈出現(xiàn)破裂,從而引發(fā)急性腦出血[7]。該病病情發(fā)展迅速,在短時間內患者會出現(xiàn)惡心嘔吐、頭暈等臨床癥狀,更嚴重的還會出現(xiàn)肢體癱瘓、意識喪失、失語、昏迷等表現(xiàn)。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地救治,將導致患者大腦中神經細胞發(fā)生不可逆轉的損傷,嚴重時可導致患者死亡。因此,如何縮短搶救時間、爭取搶救時機成為急性腦出血患者臨床治療的關鍵,通過高效救護方式挽救患者生命,讓患者在最短時間內盡早得到針對性治療,為救治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礎。
對于急性腦出血患者來說,發(fā)病后6 h內是最佳治療時機,在“黃金6 h”內要進行快速、精準地診斷與治療,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臨床救治的成功率[8]。目前,在醫(yī)院急診科救治中,大多數醫(yī)院采取了急診一體化救治模式,該模式與常規(guī)救治模式相比,常規(guī)救治模式對患者的救治大多是在患者入院后進行,極易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窗,導致治療時機被延誤,從而無法保障臨床治療效果[9];而急診一體化救治模式則是將院前搶救和院內搶救銜接起來,合理利用院前院內急救資源,盡可能地縮短救治時間,實現(xiàn)急救模式的程序化、系統(tǒng)化與一體化,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生存率,挽救患者的生命[10]。
在本研究中,通過快速出診,并在途中聯(lián)系患者家屬詳細了解患者的具體表現(xiàn),為急救人員初步評估患者病情提供依據,并通過指導患者家屬進行早期基礎處理,避免處理不當而造成二次傷害[11];而后在急救人員抵達現(xiàn)場時,根據早期預警評分表來做出需要現(xiàn)場施救、病情穩(wěn)定后轉運或立刻轉運等判斷,從而確?;颊吣鼙M快得到最有效地治療;其次,在轉運途中與院內急救人員聯(lián)系,告知患者的具體病情及運送途中的處理措施等,從而為院內急救人員做好急救準備工作提供信息支持,讓患者在入院后能夠第一時間得到救治[12];最后,在院內急救過程中,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合理選擇有針對性地對癥治療,為救治效果的提高進一步提供保障。通過從出診指導、現(xiàn)場急救、轉運途中急救及院內急救四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救治,在確保各個環(huán)節(jié)救治效率的同時,使院前、院內多個搶救環(huán)節(jié)結合成一個整體,縮短各個環(huán)節(jié)救治時間,讓患者在最短時間內得到科學、有效的救治[13-1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救治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急診一體化救治模式的應用能夠顯著提高臨床救治有效率,這與覃慕平等[15]的研究結果一致。觀察組在救治過程中所需的急救介入時間、急診至手術時間及有效救治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說明應用急診一體化救治模式有利于縮短救治時間,為患者的搶救爭取更多時間。羅亞麗等[16]指出,越早介入治療,急性腦出血患者的神經功能損傷、肢體功能的危害越小,預后更好,與本研究結果相似。此外,觀察組急救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提示一體化救治模式能有效提高急救滿意度,更能滿足患者或其家屬對急救護理的期許。
綜上所述,在急性腦出血患者的臨床救治中應用急診一體化救治模式效果理想,不僅能提高臨床救治有效率,還能縮短急救耗時,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急救滿意度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