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姝晴
在河南輝縣,有一群農村姑娘,她們號稱“石姑娘”。她們響應縣委號召,在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熱潮中,與男同志一道,分赴各個水庫工地,打釬、放炮、鍛石頭……發(fā)揮了颯爽英姿的“半邊天”作用,為改變家鄉(xiāng)面貌作出了巨大貢獻,之后又各自走上不同的工作崗位。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輝縣人民在太行山上改天換地進行了山水田林路的綜合治理。曾經有這樣一群農村姑娘,她們號稱“石姑娘”,頭戴柳枝安全帽,肩圍勞動布沿肩,腰束勞動布圍裙,參與了千軍萬馬的艱苦奮斗大會戰(zhàn)。在那個年代,輝縣共建成中小型水庫18 座、水電站63 座,容水量達3 億立方米;修建灌溉干支渠5122 條,總長3262千米,新打機井7000 余眼,新建蓄水池900 多個;水保造林63 萬畝,封山育林近19 萬畝,修水平梯田29 萬畝,新造農地4 萬多畝。
時勢造英雄,女人也能披荊斬棘?;ㄩ_千萬朵,總有鮮艷奪目處,多支“石姑娘隊”在工程結束后就解散,但三郊口水庫“石姑娘隊”在輝縣原縣委書記鄭永和與婦聯的直接領導下,開赴南太行,轉戰(zhàn)在水利建設工地上,時間長達7 年之久。她們的聲望不僅享譽海內外,還被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評為“三八紅旗集體”。
說起“石姑娘”的起源,輝縣人民都能叫出一個人的名字,她就是盤上樓村的郝小榮。1965 年,樓村要修小水庫,經預算,需用石料1600 多方,但當時青壯勞力都上了縣級工程,全村只有8個老石匠。這時,19 歲的郝小榮挺身而出說:“為了修水庫,男勞力不在家,我們女的學石匠!”
郝小榮說到做到,第二天就和村里的12 個姑娘組成“石姑娘隊”,買來鋼釬、錘籠鉆,跟著老石匠學起了鍛石頭。當時是冬天,山里的天氣特別冷,為了把水庫早日修好,盡管凜冽的風雪把她們的臉凍傷,凍傷的手又凍爛,但她們忍著鉆心的疼痛和風雪搏斗,和時間賽跑,只用了4 個月就把水庫建成。第二年,不僅村里有水吃,300 畝旱地也得到了澆灌,糧食畝產由原來的200多斤上升至520 斤。
樓村女石匠修水庫的成功事例,讓縣委對女青年的潛力有了重大發(fā)現和重用。1970 年,為了解決郭亮和南坪村5000 多口人的交通問題,縣委授權平翠英和郭先英帶領85 個姑娘承建橫跨香木河的“紅色娘子橋”。當時,“石姑娘隊”分成三個班備料,早上5 點起床,晚上7 點收工,胳膊累腫了,虎口被大錘震裂流血,但姑娘們不叫苦,甚至主動推遲婚期,齊心合力在一年時間內完成了架設任務,使郭亮和南坪群眾實現了下山愿望。
1973 年,輝縣縣委提出“學大寨,趕林縣,重新安排輝縣河山”,寶泉、石門、三郊口、長嶺四條大水庫先后上馬修建。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南太行的山溝里,上工時人歡馬叫,下工后炮聲連天,幾十萬勞動大軍遍布在四條大山溝里,人山人海。為了早日把水庫修成,時任縣委常委、婦聯主任的張冬青向鄭永和提議,解放勞動力,重新成立“石姑娘隊”。1974 年正月初六,雖然天上飄著雪花,但姑娘們不懼寒冷,一個個激情四射地開拔到水庫工地,組建起“石姑娘連”“石姑娘排”“石姑娘班”“石姑娘隊”等60 多支女子大軍。在這些“石姑娘”隊伍中,縣委把三郊口水庫“石姑娘隊”樹成了婦女榜樣,讓她們跟著石匠學鍛石頭,為水庫建設出力。
正月的天氣特別寒冷,“手拿冰鉆頭,錘頭砸虎口。鮮血順手流,看見石頭愁”。這是當時“石姑娘”學鍛石頭的真實寫照。但是,她們發(fā)揚“時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樣,男同志能辦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辦得到”的艱苦奮斗精神,不到一個月就學會了開山破石的石匠活。
1974 年8 月,三郊口水庫“石姑娘隊”奉命修建秋溝水庫,期限100 天。當隊長劉桂青在會上宣布這個消息后,姑娘們議論紛紛,會場上一下子炸開了鍋,有擔心的、害怕的,也有躍躍欲試的,更有想為婦女爭光的。就在這激烈的討論中,最終意見統(tǒng)一:“誰英雄,誰好漢,備料工地比比看。大干苦干一百天,開山備料一千三!”
秋溝是個小水庫,經預算,水庫用料1300 方。當時,姑娘們一個個摩拳擦掌,信心百倍。劉桂青派了24 個“石姑娘”分成四個班,日夜不停地清基。當時是初冬,溝底都是水,她們背著漏水的荊條筐一筐筐往外背,筐里的泥水往下流,濕透了衣服,寒風一吹,結成薄冰。但姑娘們毫不畏懼,咬牙硬挺著清基趕工。
“苦不苦,想想長征二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這是姑娘們在清基時喊出的口號。那時候,她們一天從溝底往外背80 多筐。本以為清幾天基就會完成,但沒想到在溝底遇到了一個“瓦罐壇”,口小肚大挖不到底。幾個姑娘一合計,廢除圖紙,土法上馬自己搞設計。為了躲開“瓦罐壇”,她們修了壩中拱壩,用100 天的時間,巧妙地建成了一個圖紙上沒有的水庫樣板。為了表彰她們的功勞,縣委以“紅色娘子水庫”命名,《河南日報》于1975 年3 月17日全版刊登了《“石姑娘”英姿颯爽戰(zhàn)太行》的先進事跡。
徐柏枝原是“石姑娘隊”的副隊長,當年,她帶領著“石姑娘隊”在工地上開山破石,別人都是一人握著鋼釬兩個人掄錘打,但徐柏枝雙手左右握鋼釬讓四個人站在兩邊輪流打。由于她在施工中的出色表現,也為了挖掘婦女們的更大潛力,縣委于1974 年10 月1 日成立“三八婦女運輸隊”(后改為輝縣市汽車二隊),把她調去擔任副隊長,帶領女司機們往各個水庫供料運水泥。修寶泉潭頭電站時,由于平甸山高路陡,司機們望著陡峭狹仄的山路猶豫不決,徐柏枝大手一揮說:“你們等著,我先開車去探路。”
徐柏枝是個敢于冒險的姑娘,由她帶頭探路將一車水泥安全地運輸到潭頭電站歸來后,其他司機信心倍增,一個個把車順利地開上平甸,保證了潭頭電站的正常施工。1974 年11 月,《人民中國》把她的照片刊在了雜志封面上,將“石姑娘隊”的英雄事跡傳到日本,為輝縣婦女爭了光出了彩。
自三郊口水庫“石姑娘隊”成立以來,就是一個獨立的施工單位,她們除學習和掌握了一整套的石匠本領外,還在破石打釬中學成了鐵匠自己捻鉆自己用。當時聽說女的學鐵匠,有人說:“女的要能捻好鉆,雞毛也能飛上天!”但是姑娘們不但學成了鐵匠,張勤瑞還用親身經歷作了一首詩:爐火映紅天,錘聲震山川。捻鉆為革命,煉出一身膽。鉆尖韌又尖,能穿萬重山。姑娘當鐵匠,雞毛上了天!
1977 年春天,125 名“石姑娘”參加修建了號稱“亞洲第一閘”的濮陽渠村分洪閘。當時工地上有1.2 萬余人參與會戰(zhàn),為了在汛期到來前完工,時任水利部副部長的鄭永和調動輝縣“石姑娘隊”作為尖刀班到渠村大閘帶頭搶修。當時,輝縣的尖刀班在工地上負責運送混凝土任務,不論是空車還是重車,他們都是馬不停蹄奔跑著來回拉車,當時的濮陽工地上,喇叭一遍遍播頌“輝縣人民干得好,向輝縣學習!”
“多拉快跑,不叫機器停一秒”,“石姑娘”用奔跑的速度和極限運動與時間賽跑,外縣運料3 個男人一輛車,一個工班拉25 車,輝縣是一男一女一輛車,一個工班拉130 多車,120 華里的路程停不住他們奔跑的腳步,每人每天用超過外縣男人八個半人的工作量,帶動了全工地的搶修任務。超負荷的勞動強度讓他們的汗水不停地流,最終汗水把他們的頭發(fā)都染成了棕紅色。工程結束后,輝縣縣委為每個人都發(fā)了一紙獎狀。
“我們是輝縣的‘石姑娘’,太行山上的女石匠,鐵錘手中拿,鉆尖往前闖,破萬石修大壩,戰(zhàn)斗在水利工地上……”這首《太行山上的女石匠》唱出了當年“石姑娘”用芳華歲月、頑強意志書寫的婦女贊歌。陳家院水庫、紅色娘子橋、紅色娘子水庫、柿院水庫、三郊口水庫、寶泉水庫、梯口橋、方山洞、壩后水電站等,她們的身影遍布南太行的各個角落。
三郊口水庫“石姑娘隊”第二任隊長竇金榮是1976年加入“石姑娘隊”的,她曾參與修建了梯口橋、三郊口水庫、濮陽渠村的分洪閘和寶泉水庫。她從隊員干起,先后當上了班長、排長、隊里的指導員,直至1978 年5 月接任隊長。1978 年后期,三郊口水庫建設進入收尾階段,縣上決定所有團體民工全部下工,只留下一支“石姑娘隊”60 多個隊員負責修建三郊口水庫的溢流面、防洪墻、廊道和打眼灌漿的防固工程。
三郊口水庫溢流面修建時,她們在大壩上搭起一座天橋運送混凝土,這個天橋高十多米、長五十米、寬兩米多,站在遠處看,如同云梯高聳,走在上面橋面亂顫,別說是拉車,就是單人在上面走都膽戰(zhàn)心驚。但姑娘們在高空中作業(yè),從一開始拉半車做試驗到裝滿車在橋面上飛奔運料,一個個發(fā)揚不怕犧牲、人人爭先進、個個比貢獻的大無畏革命精神,提前完成了縣委交給“石姑娘隊”的艱巨任務。
三郊口水庫竣工后,竇金榮又帶著60 多個隊員到寶泉水庫參加全縣大會戰(zhàn)。在寶泉水庫上,她又帶著隊員獨立完成了防洪墻和硬化廊道、修建壩后電站等水庫上的尾工建設工程。1979 年,三郊口水庫“石姑娘隊”被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評為“三八紅旗集體”,原隊長劉桂青被評為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三八紅旗手”,隊長竇金榮被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評為“新長征突擊手”。
“寧往南走一千,不往北挪一磚”,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南太行,因貧窮讓鄉(xiāng)親們遠離,如今,南太行高樓聳立,成了全國聞名的旅游景區(qū)。飲水思源,輝縣人民把山水田林路的綜合治理叫作“十年大干”,因有“石姑娘隊”的加入,在那個大干年代,輝縣的勞動人民一個個奮發(fā)圖強、干勁沖天。
十年奮斗,有了今天的太行景區(qū),一個個水庫碧波蕩漾,把南太行滋潤成山清水秀的人間天堂,八里溝、萬仙山、寶泉、關山、轎頂山也因有了水資源,滋養(yǎng)著一方百姓,迎來了旅游業(yè)的蓬勃發(fā)展。
如今的“石姑娘”,大多已年過花甲,但她們當年的艱苦奮斗,不但為輝縣人民作出了巨大貢獻,也改變了好多“石姑娘”的命運。比如秦近芝,她從“石姑娘隊”里被推薦上大學,畢業(yè)后在工作崗位上一直干到了高級工程師;還有郝群英,她從“石姑娘隊”到部隊當兵,退伍后聽說所在部隊參加了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便用積蓄為部隊買了一臺收錄播放機寄到了越南前線;已過花甲之年的張蓮瑞,如今還肩負著新鄉(xiāng)市勞務開發(fā)(刮痧按摩)職業(yè)培訓學校的校長,多年來,她致力于養(yǎng)生保健事業(yè),為貧困戶、農民工傳經送寶,為老年大學義務講解刮痧技術,經她培養(yǎng)出來的刮痧學員多達幾萬人;師素霞曾當過新鄉(xiāng)市兩屆政協(xié)委員,她不但是企業(yè)家里的女強人,還經常做公益事業(yè)……
不向高山低頭,不向河流屈服,不怕流血犧牲,這是“石姑娘”精神光芒的精髓。它告訴世人,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只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石姑娘”艱苦奮斗的精神代代相傳,俯身苦干、銳意進取,才能在各條戰(zhàn)線上奮勇當先、脫貧攻堅,把鄉(xiāng)村建設成富饒美麗的新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