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光(景德鎮(zhèn)學院)
唐英(1682-1756年),遼寧沈陽人,隸屬漢軍正白旗,公元1728年奉命兼任景德鎮(zhèn)督陶官,前后供職將近30年,先后為雍正和乾隆兩朝皇帝燒制瓷器。作為一名朝廷派駐景德鎮(zhèn)御窯廠的督陶官,他恪盡職守,兢兢業(yè)業(yè),在理論與實踐上為景德鎮(zhèn)陶瓷生產(chǎn)與陶瓷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同時他還是一位富有才情的藝術(shù)家,在詩歌、書法、篆刻、繪畫、戲劇等多方面都具有深厚的造詣與豐碩的成果。尤其是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成就更為突出。在他的詩文集《陶人心語》中,詩人盡情地抒發(fā)了他對景德鎮(zhèn)陶瓷藝術(shù)的無比熱愛,對景德鎮(zhèn)山川風物的深情贊美,以及對陶瓷藝人與制陶工匠的深厚情感。文字優(yōu)美典雅,情感深沉真切。本文擬從幾方面對唐英詩歌的藝術(shù)表現(xiàn)特征試作探析。
錢鐘書先生說過:“詩人對事物往往突破了一般經(jīng)驗的感受,有更深細的體會,因此,必需要推敲出一些新奇的字法?!边@話精辟地闡明了詩歌的語言變異手段(“推敲出一些新奇的字法”)與詩人特殊的感知方式(“突破一般經(jīng)驗的感受”)之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唐英詩歌中這種感知方式與語言變異就常常體現(xiàn)為詩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過程中對字詞的精心錘煉。以下從幾方面試作探析:
錯覺,是人的感覺器官集中注意時引起的感知誤差。有時詩人在特定的心理形態(tài)下對客觀事物產(chǎn)生的錯覺往往具有一種審美的意義,其中蘊含著詩人獨特的審美體驗。在唐英詩歌中,常??梢钥丛娙藗兘柚Z詞超常嵌合這一變異手段,將種種新奇微妙的審美錯覺予以藝術(shù)的示現(xiàn)。如:
1、晴波搖曠野,芳草送斜陽。
——《仲春日登觀音閣二首其二》
這一聯(lián)寫的是登觀音閣之所見:昌江清波粼粼,曠野晴光閃爍,岸邊芳草萋萋,山邊斜陽冉冉??墒窃谠娙搜劾铮路鹗沁@閃爍著粼粼波光的江水在輕輕搖漾著兩岸的曠野;是這微風披拂的萋萋芳草在脈脈含情地送別西下的夕陽。這詩中的“搖”與“送”無疑是詩人的一種錯覺,但這種錯覺卻飽含著特殊的審美意趣。整個畫面充滿了盎然的生機與幽婉的情致,讓人吟誦之余回味無窮。
2、灘聲舂落日,村影蕩寒煙。
——《野泊即事》
詩人長年為王命行役奔走,這一天傍晚,乘坐的船只停泊在江邊的一個小村旁。耳畔灘聲陣陣,眼前落日依依。村舍的影子在裊裊的炊煙里輕輕飄晃?;蛟S是流水,落日引發(fā)了詩人對時光流逝的惆悵吧,此刻的他,聽著這急促的灘聲,望著這西墜的夕陽,心中仿佛產(chǎn)生了一種錯覺:似乎是眼前這日夜不停地灘聲在一下下舂擊著,催促著這落山的夕陽。一個普普通通的動詞“舂”將詩人此刻心中忽然產(chǎn)生的那種審美錯覺刻畫得非常奇妙而獨特,然而似乎又在情理之中,讓人會心不遠。
錯覺是人在特定情境中產(chǎn)生的一種感知誤差。它往往隱含著人物內(nèi)心深層的情感活動。而錯覺描寫就像一面特殊的鏡子,能折射出這種隱秘的心理活動,表現(xiàn)出人物的微妙的心態(tài)。與常態(tài)描寫相比,這種錯覺描寫有時顯得更為生動感人。錯覺產(chǎn)生是無意識的,但將錯覺予以藝術(shù)地示現(xiàn)卻是詩人的匠心獨運。這種示現(xiàn),能表達詩人新奇微妙的審美感受,也容易與讀者的審美心理引起共鳴。以上分析的幾例詩句正是詩人以藝術(shù)的手法再現(xiàn)出日常生活中的這種具有審美意味的錯覺,以達到“因錯出奇,無理而妙”的審美效應。
詩人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有時一反常規(guī)的邏輯,借助奇特的想象與聯(lián)想,將一些具象與抽象的概念直接嵌合在一起,虛實相濟,構(gòu)成特殊的語義場。這種看似不近情理、不合常規(guī)的表達方式雖然不符合現(xiàn)實的邏輯,但卻往往正是詩人對生活進行審美觀照所產(chǎn)生的獨特感受的結(jié)晶,符合情感的邏輯,想象的邏輯。唐英詩歌中這種虛實嵌合的變異方式為詩句增添不少情韻。如:
1、夢牽心境遠,愁織鬢絲新。
——《秋興》
此聯(lián)上句中的“夢”與“心”都是看不見,聽不見,觸摸不到的意象,詩人卻用一表示具體行為的動詞“牽”將兩者綰聯(lián)起來,營構(gòu)出一個朦朧飄忽的審美意境。讓人讀罷可意會而難以言傳。下句中用一動詞“織”將無形的“愁”與有形的“鬢絲”綰合在一起,讓人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到作者心中的縷縷愁緒與鬢邊新添的絲絲白發(fā)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虛實相生,十分耐品。
2、琴心彈舊雨,塵眼滌新詩。
——《和顧秋亭見贈原韻》
此聯(lián)上句中“琴心”是虛的概念,“舊雨”是故人,是實的概念。詩人別出心裁地用一動詞“彈”將兩者聯(lián)結(jié)起來,形成語詞間的超常嵌合,以化質(zhì)實為空靈,變無形為具象,從而給人以新奇幽婉的審美感受。細細品讀,方能體味出作者心中想要表達的詩意:以幽婉的琴聲來傾訴對故友的眷念之情。詩人有意將抽象的概念與具體的概念在詩中直接嵌合,虛實之間互生互濟,往往能造成意象間的錯位碰撞,從而催生出一種特殊的美感效應。
妙用動詞,化靜為動,讓本來處于靜止狀態(tài)的事物活靈活現(xiàn)地動起來,充滿生命的活力和情致,這也是詩人“推敲出新奇字法”的一種審美手段。具有獨特的審美情趣。如:
1、笙歌搖浪細,燈火插天明。
——《秋夜泛舟觀音閣下口占》
這一聯(lián)中是“笙歌”與“燈火”是相對靜止的物象,詩人卻用兩個表示動態(tài)的詞“搖”與“插”來充當其謂語動詞,讓靜止的物象也產(chǎn)生了動感,詩意也顯得更為靈動新巧:微風輕輕吹拂,悠揚的笙歌在粼粼細浪間飄蕩。江上的燈火在微風中閃爍搖曳,把夜空映照得通明?;o為動,動靜相生。
2、菜鋪金世界,桃畫錦乾坤。
——《龍頭山望春》
這一聯(lián)中的菜花與桃花都是靜態(tài)的物象,詩人有意用兩個表動態(tài)的詞語“鋪”“畫”來形容花的形態(tài),從而讓詩句充滿著動感:那菜花仿佛在無限地向天邊延伸鋪展,把廣袤的田野染成一片燦燦的金黃。那桃花也綻放成一大片粉紅的云彩,把大地妝扮得如詩如畫,春意盎然。這“鋪”“畫”兩個動詞看似尋常,卻有著不尋常的表達效果,大大地增強了詩歌語言的情感魅力。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shù),它的藝術(shù)使命在于不斷地創(chuàng)造出新的具有生命力的語言形式。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唐英對詩歌語言藝術(shù)的不懈追求。
對仗,是漢語言文化中一種十分“有意味的形式”。這“意味”主要是指它滲透著漢民族在長期積淀的過程中所形成的“重對稱,講均齊”的審美心理。另一方面,充滿彈性與張力的漢語言文字也為對仗的形成與巧妙運用提供了物質(zhì)條件。對仗最能體現(xiàn)漢語重意合,重神攝的人文性特征,可以說,它是近體詩尤其是律詩中的華彩樂章。由于講究對稱,追求工穩(wěn),對仗句能體現(xiàn)出一種整飭凝重的均衡之美。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如果僅僅追求語言形式的整齊工穩(wěn)而一味地“規(guī)規(guī)然于媲青比白”,而缺乏騰挪變化,那么就有可能會因求工而害意,使詩句流于板滯或重復,影響詩歌語義內(nèi)容的表達。朱光潛先生《談美》中說過:“藝術(shù)的基本原則是寓變化于整齊?!币虼耍呙鞯脑娙嗽谧⒅貙φ坦ふ耐瑫r往往也力求在對仗的運用中有所騰挪變化。唐英的詩歌創(chuàng)作可謂深諳此中三昧。下面試作例析:
詩人寫詩,是把語詞按一定的排列組合成意群來表情達意的。這種有規(guī)則的意群安排能使詩句節(jié)奏整齊勻稱;但如果千篇一律則會失之呆板。唐英在律詩中往往有意識地打破這種常規(guī)節(jié)奏,使詩句的意群安排與常規(guī)節(jié)奏時分時合,于整飭之中求得變化。如:
1、1/1/3:色/豈/雷霆變,心/應/世道垂。
——《石塘看花,過劉伶臺有作》
2、1/1/3:光/開/塵境眼,清/照/宦囊天。
——《賦得請君同賞吾家月二首其一》
3、3/3/1:小國士/看淮市/起,老漁郎/自武陵/來。
——《春夜過劉玱白喬梓新居……》
4、1/1/5:情/深/舊雨兼新雨,跡/略/禪關(guān)與抱關(guān)。
——《友竹徐山人居停琵琶亭,以詩見遺,和其原韻》
語言有兩個要素,音樂的與邏輯的。唐英在對仗中常有意識地打破常規(guī)節(jié)奏和意群安排,使音樂的要素(節(jié)奏)與邏輯的要素(意群)之間產(chǎn)生錯位變異,從而增強詩歌語言的彈性與張力。
對仗聯(lián)中一句用肯定或否定的語氣進行陳述或判斷,另一句則用疑問句來進行設(shè)問或反詰。如:
1、酹恩君已無遺恨,旅櫬誰能不愴神?
——《默同事旅櫬北歸,成哀詞二章哭送之。情神慘淡中,不暇計工拙也》
2、送客堂空誰是客?粵東帆掛我非東。
——《庚午清明日送客堂看桃花兼留別琵琶亭二首時有量移粵海之役》
3、何時畫舫歸西子?此日香輿擁夜來。
——《賦得轎中花》
4、漫將夢向柯南說,幾見瓜從豆壟收?
——《有薦風鑒客者率賦六律示之其六》
以上數(shù)例,或以肯定句與疑問句相對。如例1、3、4,或以否定句與疑問句相對。如例2,通過語氣的變化來顯現(xiàn)詩人內(nèi)心的情感變化。這是因為在詩歌中,語言的一切因素都能產(chǎn)生其特定的表達功能。一般說來,疑問語氣要比陳述語氣靈活一些,更容易表達詩人心靈輕微的悸動。孫紹振先生曾指出過:“用疑問句能把處于寧靜的客觀世界中主觀心靈的輕微的震顫表現(xiàn)得細致。這樣就使本身不是直接抒發(fā)的詩句帶上更濃郁的抒情的超越性色彩”,顯得含蓄委婉,耐人尋味。
對仗的上下句字面雖相對,但其深層的句法關(guān)系則不相同,如:
A、 流水對
所謂“流水句”,是指一聯(lián)中的上下兩個格律句外在的語言形式似雙峰并峙,而內(nèi)在的意義表達則如一水飛流。如:
1 、不知天上情多少,可似人間夢短長。
——《七夕》
句法結(jié)構(gòu)為:
[不] 知 天上情多少,可似人間夢短長。
2、愛他淡白天心月,照我孤清海角槎。
——《四續(xù)秋興八首其八》
句法結(jié)構(gòu)為:
愛 他 淡白天心月,照我孤清海角槎。
3、試看身名百歲外,誰非傀儡一棚中?
——《宴集越一日,徐大川謝詩二章,和其原韻其二》
句法結(jié)構(gòu)為:
試看 身名百歲外,誰非傀儡一棚中?
以上各例的上下句均由一個語法單句構(gòu)成。有時上下句也可由一個語法復句構(gòu)成,如:
轉(zhuǎn)折復句
3、形骸雖被微名縛,興味何曾近老捐。
——《三續(xù)秋興八首其六》
假設(shè)復句
4、但有照心千古月,何須放眼半分秋。
——《和張蕉衫中秋宴集原韻》
因果復句
5、原非游有意,何必話無生。
——《重游秀峰寺》
藝術(shù)的基本規(guī)律是寓變化于整齊,因此,杰出的詩人往往能妙思獨運,于規(guī)矩繩墨中極盡騰挪變化之能事。力求既“從心所欲”而又“不逾矩”,充分體現(xiàn)出“心靈的妙運”。唐英律詩中的流水句的運用就是這種藝術(shù)辯證法的體現(xiàn)。它既合乎律詩的語言規(guī)范,保持了聲律平仄的嚴整;又能于規(guī)矩中去求得變化的自由,顯示出一種流動活潑的美感。
B、逆挽對
詩中對仗聯(lián)上下句的位置有意顛倒,“不用平筆順拖,而用逆筆倒挽”。這種句法稱為逆挽對。如:
1、何時畫舫歸西子?此日香輿擁夜來。
——《賦得轎中花》
詩句先抒發(fā)對日后之慨嘆“何時畫舫歸西子?”后敘寫今夜之行蹤“此日香輿擁夜來?!逼渲刑N含著深摯強烈的人生今昔感嘆。
2、蒲帆來日掛,銀燭此宵昏。
——《再送秋亭》
上句思“來日”,下句言“此宵”,語勢逆挽以成頓挫之勢。
“語用倒挽,方見曲折?!蹦嫱炀淠芑鍦樘?,增強詩句的彈性力度,形成一種跌宕回旋的美感。
C、散文對
唐英在創(chuàng)作中往往有意識地“以古文法為律”,于規(guī)矩繩墨中錯以古調(diào)。體現(xiàn)在語言形式上,就是在律詩對仗中恰到好處地運用散文句法。如:
1、來何暮也黃童語,樂不支兮綠野耕。
——《將之粵東,留別江州太守劉嘯谷二首其二》
2、忙無濠濮之間想,閑即羲皇以上人。
——《秋興(續(xù)四首)其一》
例1 中的 “來何暮也”、“樂不支兮”,例2 中的“濠濮之間想”、“羲皇以上人”都是典型的散文句法。
“詩中有文,詞調(diào)流暢”。適當?shù)卦诼稍娭羞\用散文句,使之與詩中其他律句相互比照映襯,能使詩歌的旋律產(chǎn)生一種既整齊又流動的美感。
明代詩歌理論家李東陽曾批評過唐代詩人許渾律詩的對仗“前聯(lián)是景,后聯(lián)又說,殊乏意致耳”。這是十分中肯的。細品唐英詩歌,我們能感受到其對仗的兩聯(lián)之間充滿著種種靈動的變化。
1、西風景暮千山淡,夕照江空一鳥明。
鏡里須眉鎖妄念,客中翰墨寄閑情。
——《暮秋獨坐口占三首其三》
2、耽詩已白粗官鬢,止酒難紅老面顏。
戶繞新流九派水,窗開翠擁一樓山。
——《春曉偶興》
以上兩例皆為一聯(lián)寫景,一聯(lián)抒情。
3、田文已愧同生誕,王鳳還輸及戶賢。
彩縷懸符時正好,葵榴向日態(tài)依然。
——《癸亥端陽六十二初度自壽二首其二》
4、學飛貼地新雛燕,梳羽排沙清拌鷗。
宦拙敢?guī)熖站腹?jié),詩粗妄擬白江州。
——《炎暑即事二首其一》
以上兩例皆為一聯(lián)用典,一聯(lián)寫實。
5、庭花開落調(diào)詩客,社燕春秋笑旅人。
蘭砌香生差有望,鸰原月上渺難親。
——《庚兒攜家遠來……》
6、窗外雨侵燈暈暗,庭前風落葉聲寒。
漫夸蔗境濃于酒,未必秋山淡似官。
——《夜雨秋興》
以上兩例皆為描寫感覺的變化。例5一聯(lián)寫視覺形象“庭花”“社燕”;一聯(lián)寫嗅覺形象“蘭砌香生”并暗寫聽覺形象“鸰原”(《詩·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鄭玄箋:“水鳥,而今在原,失其常處,則飛則鳴,求其類,天性也?!?)例6一聯(lián)寫視覺形象“燈暈暗”與聽覺形象“葉聲寒”;一聯(lián)寫味覺形象“濃于酒”。
張中行先生在《詩詞讀寫叢話》中曾提出:“律詩中間兩聯(lián)結(jié)構(gòu)不可用同一個模式,否則算合掌。”他這里所說的結(jié)構(gòu)即指詩的句法與節(jié)奏。因此,高明的詩人在注重對仗工整的同時往往也力求在對仗的兩聯(lián)之間有所變化。下面舉例分析一下唐英詩歌對仗聯(lián)之間的變化。
1、穿云尋野寺,沽酒問誰家?
怪誕啼春鳥,嬌癡經(jīng)雨花。
——《山行即景》
2、琢磨成玉寶,爐冶識金精。
鮑叔何嘗死,夷吾豈未生?
——《送江靜涵》
以上兩例皆為一聯(lián)用疑問語氣,一聯(lián)用肯定語氣,以形成錯綜參伍的變化。
3、不知天上情多少,可似人間夢短長。
一月仙期遲歲閏,萬年鵲渡耀星芒。
——《七夕》
一聯(lián)為流水句,另一聯(lián)為常規(guī)句。
4、含態(tài)似嫌僧作伴,多情偏許客追陪。
何時畫舫歸西子,此日香輿擁夜來。
——《賦得轎中花》
一聯(lián)為順敘句,另一聯(lián)為逆挽句。
從以上的例析中我們可以大致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唐英律詩對仗聯(lián)之間的變化是靈活而又豐富的,這充分體現(xiàn)了詩人創(chuàng)新求變的審美追求。這種變化能寓活于規(guī)矩之中,化板滯為靈活,變雷同為活潑,有效地豐富了近體詩創(chuàng)作的審美手段,拓展了詩句的審美空間。
還值得一提的是唐英詩歌對仗聯(lián)中借義對的巧妙運用。如:
1、民社賢勞君瘦沈,陶漁歲序我頹唐。
——《送浮梁令沈懷清牧象州》
“瘦沈”既是暗用沈約瘦腰的典故,又是代指友人浮梁令沈懷清。下句中的“頹唐”是代指心力漸頹的自己。一語雙關(guān),十分貼切而又巧妙無痕。
2、雪清勁節(jié)程門化,絮詠仙才謝樹枝。
——《贈謝母程太夫人其二》
上句中的“程門”暗用宋代楊時程門立雪之典,又代指“程太夫人”;下句中的“謝樹”暗用東晉才女謝道韞詠絮之典,并化用唐王勃《滕王閣序》“謝家寶樹”句意,同時又代指“謝母”。顯示出詩人深厚的學養(yǎng)與駕馭詩歌語言的藝術(shù)功力。
通過對唐英律詩全面考察,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對仗句往往是同中有異,整中求變。這些變化能化板滯靈動,不僅達到形式與內(nèi)容的辯證統(tǒng)一,而且又有效地拓展了詩句的審美空間,增強了律詩語言的審美功能。
由于唐英自幼勤奮攻讀,出入經(jīng)史,博覽群書,因此他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喜歡運用典故以抒情達意。其數(shù)量之多,范圍之廣,運用之妙已構(gòu)成其詩歌藝術(shù)的一個顯著特征。
唐英詩歌中典故運用的頻率很高,在他的大部分詩作中都能見到,有時甚至一首詩中連用四五個典故。另外他用典的范圍非常廣泛,從《詩經(jīng)》《楚辭》到諸子百家,從歷代正史到小說稗文,從唐詩宋詞到市井俗語,無不信手拈來,恰到好處。足見他腹笥之豐,涉獵之廣。
一般來說,詩文中典故的選擇與運用大都能體現(xiàn)出作者所秉持的人生理念與價值觀念。唐英是朝廷命官,他竭忠盡智,奉公盡職,以期不負榷陶使命。這在他屢次上給朝廷的奏折以及給親友的家書中可以充分地感受到;然而在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典故運用中,他引用最多的歷史人物是晉代棄官歸隱的陶淵明。諸如《秋日庾樓懷古二首》:“且飲潯陽酒,難招庾亮魂?!睗£柧疲旱涑觥灸铣?宋】檀道鸞《續(xù)晉陽秋》:“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cè)久,望見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歸。”《和伊繼庭江州榷舍即席原韻》:“三秋來舊雨,廿載賦停云?!痹凇短杖诵恼Z》中有幾十處之多。其次引用較多的是莊子之類具有遁世情懷的人物。如《立夏后二日夜雨窗觀劇》,偶演予<笳騷>填詞,座上有擊節(jié)嘆息形之吟詠者,率和原韻示之》:“臣心自異溝渠水,宦況誰同濠濮風?!卞╁?,典出《莊子·秋水》?!额}余舜臣小照》:“蠻爭觸斗我勞勞,負弩前驅(qū)惟爾爾?!毙U爭觸斗,典出《莊子·則陽》?!兜客觥罚骸芭璁斣俟那f生老,灶已生風慧婦嗟?!钡涑觥肚f子·至樂》。還有其他一些隱逸之士,如林逋 :《案頭瓶梅四首》:“妒煞孤山林處士,暗香疏影伴陶人?!眹雷恿辏骸额}戴寅谷持竿圖小照》:“投竿蹤跡難同調(diào),渭水桐江各自心。”孟浩然:《立春前二日,對幾案盆罌梅花口占八截句》:“幾枝清供春生眼,野興何如孟浩然?!狈扼唬骸顿I菊吟》:“遙想五湖歸棹者,夷光未必此嫣然?!蔽搴w棹:這里暗用范蠡歸隱五湖之典。徐稚:《和徐東奇秀才見贈原韻二首》:“慚非仲舉動名賢,江上何來孺子船。”這些典故在其詩中的一再運用正含蓄而又執(zhí)著地表現(xiàn)出唐英心靈深處那種亦隱亦宦的精神追求。“宦隱”一詞在唐英《陶人心語》中頻繁地出現(xiàn)。如“陶漁成宦隱,須鬢任年華。”(《仲春珠山陶署即事》);“我向江湖成宦隱,君將漁釣寫清襟”(《題戴寅谷持竿圖小照》);“宦隱襟期別有天,居山不用買山錢”(《留別珠山陶署》);“賜環(huán)無上更生樂,宦隱人間耐老方”(《去粵吟》)等等,這正流露出詩人內(nèi)心一種隱秘而又尖銳的矛盾沖突。唐英十六歲就供役養(yǎng)心殿,在宮廷內(nèi)務府任職三十年,先后歷經(jīng)康熙、乾隆、雍正三朝,親眼目睹康熙末年朝廷爭奪皇位的激烈斗爭。好在他官微位卑,未直接卷入其中,但他對這場觸目驚心的殊死斗爭應該是深有感受的。奉命外調(diào)來景德鎮(zhèn)榷陶,離開了宮廷權(quán)力斗爭的漩渦,他心中應當是感到輕松與慶幸的。雖然他在詩文中多次表達出他對朝廷的感恩之心,如“向榮同草木,沾被總陽春?!保ā稌鴳选罚叭f里瞻天紅日近,半生捧節(jié)客星浮?!保ā兜靡鷥簠f(xié)助之信,口占紀恩》)“但思力為君親竭,不分心因老病空?!保ā兑褂昵锱d二首》)等。然而,在《陶人心語》中卻很難找到有關(guān)他對早年宮廷任職生活的懷念,以及對有朝一日返回朝廷的向往之情的詩句。一方面作者受命朝廷,身居官場,兢兢業(yè)業(yè),奉公盡職;而另一方面作者又渴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擺脫官場的爾虞我詐與名利桎梏,盡可能保持自己品行的清白與心靈的自由。
除了傾訴自己心中那揮之不去的“宦隱”情懷之外,唐英詩歌中的用典還表達了詩人對親人,對朋友的拳拳深情。如《乳媼》:“劬勞曾代哺,益重北堂哀?!臂緞?,典出《詩經(jīng)·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特指父母養(yǎng)育子女的勞苦。詩句表達對乳媼養(yǎng)育之恩的深切感激之情。《孀女遠來,慨成二章》:“向平無限累,計拙強忘機?!毕蚱剑瑩?jù)《后漢書·逸民傳》記載,東漢高士向長,字子平,隱居不仕,子女婚嫁既畢,遂漫游五岳名山,后不知所終。這句意思是說自己為兒女婚嫁之事操了不少的心,受了不少的累,更對孀女的不幸遭遇流露出深深的悲憫。不僅是親人,對友人亦是如此。如《默同事旅櫬北歸,成哀詞二章哭送之。情神慘淡中,不暇計工拙也》:“故國魂歸應化鶴,珠山月落怕聞鵑。”化鶴,謂成仙,后多用以代指死亡。典出【晉】陶淵明《搜神后記》卷一:“丁令威本遼東人,學道於靈虛山,后化鶴歸遼”。同事旅櫬北歸,詩人作哀詞二章哭送之。《送江靜涵》:“鮑叔何嘗死,夷吾豈未生? ”鮑叔:春秋時齊國大夫鮑叔牙的別稱,以知人并篤于友誼稱于世。后常以“鮑叔”代稱知己好友。夷吾:春秋時齊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名夷吾,字仲,與鮑叔牙相知最深。《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鮑子也。此世稱管鮑善交也”。這里以管鮑善交比喻作者與友人江靜涵之間的深厚友誼?!逗鸵硗チ魟e原韻》:“故人有信秋風到,思落蒹葭白露間?!陛筝绨茁叮赫Z出《詩經(jīng)·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焙蟪S靡员硎緦τ讶嘶驊偃说乃寄健_@些詩句中運用的典故雖出自不同的典籍,但都滲透著詩人對親友的無限繾綣之情,讀后令人動容。
唐英詩歌中典故的運用還往往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他對官場名利的淡泊與對恬然自在的生活方式的向往。如《續(xù)秋興》:“辭社燕歸偏有信,爭柯蟻蠢未忘機?!睜幙孪伌溃旱涑鯷唐]李公佐《南柯記》:唐代淳于棼做夢到大槐安國享盡榮華富貴,醒來后發(fā)現(xiàn)乃一場大夢,夢中的大槐安國原來是自家門前大槐樹下的蟻穴。后常以此典故比喻虛幻的境界?!袄鋱鲎钥砂搽u肋,熱路徒勞問鼠肝?!彪u肋:比喻做無多大意義而又不忍舍棄的事情。典出【晉】司馬彪《九州春秋》:“時(魏)王欲返,出令曰:‘雞肋’。官屬不知所謂。主簿楊修便自嚴裝,人驚問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返也?!?[宋]楊萬里《曉過皂口嶺》詩:“半世功名一雞肋,生平道路九羊腸?!笔蟾危豪鲜蟮母?,比喻輕微卑賤之物?!窘稹客跫拧蹲詵|營來廣寧道出牽馬嶺經(jīng)梁利器墓下》:“功名倒挽九牛尾,富貴真成一鼠肝?!痹谠娙搜劾铮γ毁F就如同雞肋、鼠肝一般不足道。“鷗鷺忘機堪嘆羨,夕陽冉冉下遙汀?!柄t鷺忘機:典出《列子·黃帝篇》:“海上之人有子鷗鳥者,每旦之海上,從鷗鳥游,鷗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聞鷗鳥皆從汝游,汝取來,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鷗鳥舞而不下也?!痹娙擞么说鋪肀磉_自己淡然不以世俗名利為懷。《又續(xù)春興》“冷宦訂盟誰道少,舍南舍北總閑鷗?!贝藘删浒涤谩咎啤慷鸥Α犊椭痢罚骸吧崮仙岜苯源核娙胡t日日來”詩意。意思是說雖然自己宦況清冷,但卻有不少閑鷗與之訂盟。《丙寅小陽月昌江泛舟》:“佳興與人同此夕,蘭亭赤壁剡溪間。”蘭亭,位于浙江省紹興西南。東晉永和九年王羲之、謝安等雅集于此,飲酒賦詩,羲之作《蘭亭集序》,傳為千古佳話。赤壁:位于湖北省黃岡市長江邊,亦說位于湖北嘉魚縣或蒲圻縣。相傳為三國時孫權(quán)與劉備聯(lián)軍大破曹操水軍之處。蘇軾貶黃州時,曾多次泛舟夜游赤壁,著有《前赤壁賦》、《后赤壁賦》等散文名篇傳世。剡溪:水名,曹娥江的上游。據(jù)【南朝 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記載:“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jīng)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詩人通過以上三個典故來表達自己“此夕”與王羲之、蘇東坡、王子猷相同的“佳興?!?/p>
正如詩人自己在《秋日偶成》一詩中所說的:“半生鞅掌風塵吏,半在廬山栗里間?!彼撵`深處所向往的正是像當年的陶淵明、王羲之、蘇東坡、王子猷那樣淡泊名利,寄情山水,保持精神的超越與心靈的自由。
唐英詩歌中典故的運用的形式也是不拘一格,靈活多樣的。有明用,如《己未首春將去淮陰過韓侯釣魚臺、漂母祠有作》:“垂綸原釣楚,飯客早揮金。巾幗塵中眼,英雄胯下心?!薄帮埧汀?、“胯下”等,一看便知用的是《史記·淮陰侯列傳》之典。通過這些相關(guān)典故運用進一步醒明詩的題旨。也有暗用,如《邀李云芳秀才以詩代簡》:“江云渭樹論文興,早慰風塵御李心?!苯莆紭洌夯肹唐]杜甫《春日憶李白》:“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詩意,用以表示對遠方友人的思念。《又續(xù)春興》:“冷宦訂盟誰道少,舍南舍北總閑鷗?!贝藘删浒涤肹唐]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詩意。意思是說雖然自己宦況清冷,但卻有不少閑鷗與之訂盟。另外,在同一首詩中甚至一句詩中連用幾個典故也是唐英詩歌的一個顯著特點。如《和江秀才原韻》:“林密山深欲謝名,知人知我?guī)仔膬A。居鄰栗里歸難賦,座對江淹夢亦清。結(jié)綬客原堪倒屣,班荊意豈盡持罌。交情若水成因淡,雞黍相期重一誠。”這首詩中一連用了陶淵明、江淹、王粲、《左傳》、《論語》等五個典故。又如《自題個中圖小照》:“漆園蝶蘧蘧,槐柯蟻瑣瑣。驢向邯鄲鳴,虎在蕉下跛?!边@四句中就一連用了《莊子·齊物論》、【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唐】沈既濟《枕中記》、《列子·周穆王》等四個與夢相關(guān)的典故,而《丙寅小陽月昌江泛舟》一詩的末句“蘭亭赤壁剡溪間,”短短七個字中就蘊含著古代三個名人的風流逸事,仿佛信手拈來,如數(shù)家珍,而又準確貼切。
唐英詩歌中典故的運用具有多方面的表達功能。一是使詩歌語言顯得更為典雅,從而有效地提升了詩歌的審美品位;二是使詩歌語言顯得更為凝練,從而有效地豐富了詩歌的審美蘊涵;三是使詩歌語言顯得更為含蓄,從而有效地引發(fā)了讀者的審美聯(lián)想與想象。這些都是值得我們認真研讀與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