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華棟
我比較熟悉曾劍,不然也不會寫這個序。
我是2015 年3 月由《人民文學》副主編調(diào)任魯迅文學院副院長的,當年年底,就趕上曾劍“二進宮”,他來參加魯院第二十八屆中青年作家高研班的學習。算起來,到如今曾劍已經(jīng)是三進魯院了:他是魯院第十三屆高研班學員,也是第二十八屆高研班(回爐班)學員,2018 年再赴京城,考上了2018級秋季入學的魯院與北師大聯(lián)辦的作家研究生班,即使是英語也沒有把他烤焦,足見他對文學的愛與執(zhí)著,以及與魯院的緣分。也正是在這“三進魯院”的過程中,曾劍的寫作獲得了長足的進步,成長為一位當代實力派作家。
我最初看到曾劍的小說,是在2013 年初,那年《人民文學》雜志在施戰(zhàn)軍主編的策劃下,想組織一批新軍事文學作家寫出一些新的軍事題材作品,想要在2014 年出版一期專號。我記得在當時的解放軍總政治部宣傳部藝術(shù)局的支持下,在解放軍藝術(shù)學院的組織下,我們開了個筆會,以改稿會的方式請部隊幫我們組織了六十多位部隊的創(chuàng)作人才,都是中青年作家,專業(yè)的、業(yè)余的都有。但我沒有看到曾劍,他因事沒來,我倒是看到了他的作品。很快,我們的專號出版了,也選了他的一篇短篇小說。在那篇小說里,曾劍寫了一個很機巧的故事,塑造了兩個非常鮮明的士兵形象。小說中,一個士兵因為隱蔽坑道作業(yè)突發(fā)事故,以為班長被砸死,從演習的場地逃跑,最后在“死而復生”的班長的追趕和勸說下回歸連隊,并且成為被嘉獎的對象。曾劍那篇短篇小說,故事懸念好,人物的情緒飽滿,命運轉(zhuǎn)折合理,小說的語言也干凈利索,我印象很深。我自此記住了曾劍這個名字。
2015 年底,曾劍來魯院讀“魯28”回爐班(精英班),那個班上有很多實力派作家,還有一些獲大獎的作家,名氣不小。曾劍在那個班上,創(chuàng)作成績不算是突出的,但他活潑樂觀,不卑不亢??赡苁窃诓筷犂锍砷L多年,他內(nèi)心陽光、熱情。在我眼里,他沒有獲大獎的作家那么扎眼,但仍會突然綻放成璀璨的花朵,他有爆發(fā)力和沉潛力。我堅信他是一棵樹,一棵文學的苗子,向著陽光,慢慢生長。
曾劍出生在湖北紅安,從大別山區(qū)到城市,從鄉(xiāng)下到軍營,到專業(yè)作家,再到北師大讀研。曾劍說,生活有陽光,文字里有陽光,他才在文學這條路上一路前行。
曾劍寫了不少優(yōu)秀的短篇小說,比如短篇小說《穿軍裝的牧馬人》《飯?zhí)蒙诒贰段覀內(nèi)?zhàn)斗》等,都是膾炙人口之作。他還出版了長篇小說《槍炮與玫瑰》,雖然沒有大紅大紫,但確是當代軍事題材里的一部引人注目之作,必然會有長遠的價值。這次,他更是花五年的時間和精力寫成了他的長篇新作《向陽生長》。
《向陽生長》講述一個叫楊向陽的山村小男孩成長為一個團職軍官的心路歷程。曾劍旨在向讀者表明:無論世事多么艱難,終有陽光透過云霧,照耀人間。
湖北紅安是革命老區(qū),是作家的出生、成長之地,顯然,那個叫楊向陽的少年有著曾劍的影子。那片土地閉塞、貧窮,但在少年楊向陽眼里,那里從來不缺少陽光。曾劍在作品里多次通過少年楊向陽的目光看竹林灣北山洼的陽光,那其實是楊向陽內(nèi)心的陽光,也是作家曾劍心里的陽光。少年楊向陽家里弟兄多,父親腿有疾,生活艱苦。成長的歲月里,他不敢放開肚皮吃。比之饑餓更讓他難以忍受的,是屈辱,是自尊心受損,但少年楊向陽從未屈服,在角落里落淚,擦干眼淚,踏入陽光照耀著的山川、河流。這也正是書名《向陽生長》的多層寓意。
作家曾劍喜歡用短句,語言干凈卻不乏張力。我曾與曾劍聊文學,他說他喜歡卡夫卡、卡爾維諾,但他更致敬托爾斯泰和肖洛霍夫。他喜歡厚實的大地,一直堅持現(xiàn)實主義題材的寫作,對當下生活中的熱點問題的捕捉能力非常強。作者寫小說多年,有極豐富的抓住矛盾、化解矛盾的經(jīng)驗。他講述的故事新穎而不做作。曾劍的寫作是“貼著地面行走”。
主人公楊向陽有著作家很重的影子。某種程度上說,作家的任何一部作品,其實都是作家隱形的自傳。曾劍生于革命世家,山鄉(xiāng)變化、城市改制、軍營改革,作者的經(jīng)歷本身就是一部豐富厚重的書。作者坦言,他十年前就想寫這部作品,但他克制自己,不輕易動筆,他怕寫壞了,而一個作家的寫作資源往往是有限的,需要耐心細致地使用。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終于不能自已。他思鄉(xiāng)心切。他說他要用文字留住他內(nèi)心深處那份來自“竹林灣”的美麗鄉(xiāng)愁。
小說是虛構(gòu)的藝術(shù)。在這部作品里,曾劍作為小說家的虛構(gòu)能力得以彰顯。他以45 萬字的筆墨對中國大地上一個普通農(nóng)家百年家族歷史進行記錄與書寫。二爺十三歲參加紅軍,據(jù)說戰(zhàn)死于黃麻起義戰(zhàn)場,但不見尸首。他的童養(yǎng)媳婦“我”的二奶雖未來得及與二爺圓房,但終身不改嫁,她相信二爺還活著。每天黃昏,她沐著霞光,去后山坡等二爺,從20 世紀20年代末,穿越至21 世紀初,數(shù)十年如一日。“守望”成為貫穿整部作品的背景,它既是盼望,也是內(nèi)心永存的那縷希望的陽光。
養(yǎng)父本身就是一個有故事的特殊身份?!拔摇钡酿B(yǎng)父是一個老光棍,其對養(yǎng)子的愛無私、博大、不計回報,勝過親生父親。是他改變了“我”的命運,而“我”,始終沒能真正體悟他的內(nèi)心,甚至在“我”考上軍校、“出息”了之后,對他竟有那么一絲嫌棄,直至養(yǎng)父最后痛苦悲凄地離世,“我”極度懊悔,繼而懺悔。讀到這一章節(jié),作為一個閱書無數(shù)的作家,我為之動容,掩卷沉思。
在《向陽生長》里,作家曾劍一改往日的風格,沒有直接書寫軍營,有關(guān)軍營的書寫,是在鄉(xiāng)村生活背景下,以回憶或講述完成。但這些描寫的確增加了作品的豐富性和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使人物形象力透紙背。
曾劍文字功底深厚,多部作品被《新華文摘》《小說選刊》《小說月報》《中篇小說選刊》轉(zhuǎn)載。本作品故事情節(jié)繁復,文字流暢準確,情感真摯,開頭就能抓住讀者,而“養(yǎng)父”內(nèi)心的秘密,直至小說最后才揭曉,同時揭示了一個為我國國防事業(yè)做出貢獻的鄉(xiāng)村男人的偉大,這必定給讀者帶來強烈的內(nèi)靈共鳴與情感震撼。
作家全篇用第一人稱敘述,使書中人物更親切,故事更真實。楊向陽絕不僅僅是作家本人,也不僅僅是楊向陽自己,他是鄉(xiāng)村眾多成長少年的代表。整個楊氏人家,中華大地普通鄉(xiāng)村的一員,代表鄉(xiāng)村某個家族,又有著這個家族的獨特性。
我覺得《向陽生長》是一部值得認真閱讀的杰作,是一部極具可讀性的書。是一部陽光之書,一部成長和懺悔之書,也是一部在鄉(xiāng)村樹蔭下渴望陽光努力生長,并且終于在陽光下茁壯成才的少年心路歷程,更是一部向《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致敬的書。所以,我要祝賀曾劍,你總要揚眉劍出鞘的,而這一部,就是一部匣中寶劍,你拿出來讓我們一起挑燈看劍,而我們也大聲叫好:好一個曾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