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斌(白銀市平川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 甘肅 白銀 730913)
藜麥是莧科藜屬的一年生雙子葉藜科草本植物,原產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地區(qū),已有5000年的種植歷史,是古印加民族主要糧食作物之 一[1-2],適應在干燥、涼爽、日照充足的高原氣候條件下生長。同時,藜麥是優(yōu)良的糧食、飼料、生態(tài)綠化植物,極其適應在甘肅高海拔、鹽堿地、土壤貧瘠、干旱少雨區(qū)種植,具有極大的經濟價值和生態(tài)意義。目前,國內對其他作物株行距的研究較多,已確定不同種植密度和株行距配置對農作物的農藝性狀及產量和品質有一定的影 響[3-4],適度的密植和株行距有利于生產性狀的改變[5-8]。甘肅省平川區(qū)自2016年開始引種藜麥,目前已有400 hm2種植規(guī)模,為了進一步提高藜麥栽培技術,篩選適宜的種植密度,于2020年和2021年在水澆地對藜麥進行黑色全膜覆蓋平作,研究行距不變株距10~40 cm及不同密度對藜麥生物性狀和產量的影響,旨在探索適宜平川區(qū)水澆地藜麥最佳種植密度,為大面積推廣種植藜麥提供科學依據。
藜麥品種為“隴藜4號”,由甘肅省農業(yè)科學研究院選育。
2020年試驗地設在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qū)種田鄉(xiāng)五星村(白銀市平川區(qū)成豐種植專業(yè)合作社),2021年試驗地設在種田鄉(xiāng)北莊村。海撥1970 m, 年日照時數2500~2600 h,年平均氣溫12~ 17℃,年無霜期146 d,年平均降水量約250 mm。該區(qū)降雨量少而不均,蒸發(fā)量大,干旱多風,無霜期較短,冬春風沙較大,夏秋干旱少雨,常年晝夜溫差較大,屬典型溫帶大陸性半干旱氣候。農業(yè)生態(tài)條件較為惡劣,但全年日照充足,光、熱條件良好,土壤為耕種灰鈣土,土質為壤土,土層深厚,土壤表現為缺氮,少磷,極度富鉀,肥力較低,農作物種植一季有余,兩季不足,是發(fā)展優(yōu)質藜麥產業(yè)較理想的區(qū)域。
試驗于2020年和2021年分別在種田鄉(xiāng)五星村、北莊村進行,前茬作物分別為豌豆、玉米,試驗共設5個密度處理,種植密度見表1。采用單因素隨機區(qū)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39 m2(3.9 m×10 m)。種植方式為全膜平作,采用帶幅120 cm、厚度為0.01 mm的黑色地膜進行全膜覆蓋。重復之間采取口對口,背對背排列,四周設保護行。
表1 藜麥5種種植密度
試驗以70%藜麥出苗、現穗、灌漿、成熟的時間分別記為初始出苗期、現穗期、灌漿期和成熟期。待藜麥成熟時每個小區(qū)隨機選取10株,用直尺測量藜麥株高,用游標卡尺測量莖粗等指標。收獲前每個小區(qū)隨機選取1行(連續(xù)10株)進行考種,單打單收,全區(qū)收獲折算畝產量。
為確保播種質量,確保出苗齊全,播種前進行了灌溉,當土壤濕度達到70%左右時用大型拖拉機旋耕整地,同時施入肥料。播前每小區(qū)施肥量相同,每小區(qū)按照磷酸二銨10 kg/667 m2(當地常規(guī)施肥)折算施入,平整土地、覆膜。播種日期選在5月9日。采用當地農戶常用的槍式播種器人工點播,每穴7~8粒種子,播深3 cm。
1.5.1 間苗及定苗5月15日~18日出苗,為確保苗健壯成長,在7月上旬(幼苗長到10~ 15 cm)進行間苗、定苗工作,每穴留1~2株。
1.5.2 中耕及灌水中耕人工清除雜草,在花蕾期再灌水1次,全生育期灌水2次。
1.5.3 病蟲害防治5月20日~30日,發(fā)生葉甲類成蟲蠶食幼葉,采用辛硫磷乳油1200倍液噴霧防治。
灌漿中后期,待籽粒變硬,葉片萎縮脫落開始收獲,時間是10月16日,小區(qū)單打單收,并分別計產量。
不同種植密度下藜麥的物候期及生育期情況,見表2。
表2 不同種植密度對藜麥物候期及生育期的情況
從表2可以看出,不同種植密度對藜麥物候期及生育期有一定的影響。隨著種植密度的降低,藜麥的生育期會隨之變短,但當藜麥種植密度達到3800株/667 m2時,生育期不再隨著密度的下降而繼續(xù)變短。處理4(3800株/667 m2) 和處理5(3300株/667 m2)藜麥生育期一樣長,為 130 d,比 處 理3(4600株/667 m2)、處 理2 (5700株/667 m2)、處理1(6400株/667 m2)分別少了2 d、3 d、4 d。由此可見,在試驗設計范圍內,種植株距越大,株數越少,黎麥的生育期越短;反之種植株距越小,株數越多,則生育期越長,這可能是因為隨著種植密度增加,藜麥植株間相互遮陰,得到的光照資源不足,進而使藜麥的物候期變慢、生育期變長。
不同種植密度下藜麥生物及經濟性狀,見表3。
表3 不同種植密度下藜麥生物及經濟性狀
由表3可知,2020年和2021年不同種植密度下藜麥的各項生物及經濟性狀均表現不同程度的差異。隨著種植密度的降低,株高呈降低趨勢,處理1(6400株/667 m2)平均株高為218.4 cm, 處 理3(4600株/667 m2)平均 株 高最 低,為 184.0 cm,差別明顯。各處理平均株高依次為處理1>處理2>處理5>處理4>處理3。莖粗和單株產量以處理5(3300株/667 m2)表現最優(yōu),2年平均值分別為20.4 mm、0.071 kg,處理1 (6400株/667 m2)表現最差,平均值分別為 17.7 mm、0.032 kg,其 他 處 理 莖 粗 在18.8~ 20.0 cm;單株產量在0.036~0.069 kg。處理5(3300株/667 m2)與處理1(6400株/667 m2)相比,2年平均莖粗和單株產量分別降低了2.7 cm、 0.039 kg。說明隨著種植密度降低、株距增大,藜麥莖粗和單株產量都呈增加趨勢,且差異較大。
2020年和2021年各處理藜麥試驗產量結果,見表4。
表4 2020年和2021年不同種植密度下藜麥產量
由表4可知,2020年1~5處理小區(qū)產量依次 為11.3,14.5,17.1,15.8,15.2 kg,小 區(qū) 產量隨種植密度降低呈先增加后降低趨勢;2021年1~5處理小區(qū)產量依次為10.9,13.7,15.9,15.1,14.1 kg,產量隨種植密度降低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與2020年相同。2020年和2021年各處理平均折合產量:處理3>處理4>處 理5>處理2>處理1,其中處理3產量最高,達到282.0 kg/667 m2,分別比處理1、處理2、處理4、處理5增產48.8%,17.1%,6.69%,12.6%,說明處理3的密度適宜,藜麥產量最高。
本試驗結果表明:不同種植密度對藜麥物候期及生育期有一定的影響,隨著種植密度降低、株距增大,株高先降低后增高,藜麥莖粗、單株產量及小區(qū)產量都呈遞增趨勢,這與李洪等[4]研究結果近似。但是折合產量在株距 25 cm、行距40 cm(4600株/667 m2)時達到最高值,2020、2021年平均產量達到282.0 kg/667 m2, 分別比處理1、處理2、處理4、處理5增產48.8%, 17.1%,6.69%,12.6%,株高、莖粗、單株產量等表現良好,說明在水澆地全膜平作模式下,株距25 cm、行距40 cm(4600株/667 m2)為最佳種植密度,有較好的增產潛力。
本試驗證明了合理的株行距能有效優(yōu)化藜麥群體質量,充分發(fā)揮藜麥個體與群體的光合配置,協(xié)調了產量結構因素之間的關系,從而提高了單位面積產量[9]。在藜麥生產中應根據地理位置、藜麥品種特征特性和土壤肥力條件靈活掌握種植密度,種植密度過小,植株生物性狀均表現較好,單株產量雖然相對提高,但整體增產效果不明顯;種植密度過大,則造成通風透光不良,植株生物性狀表現較差,單株產量及畝產量均降低。若選擇與“隴藜4號”農藝性狀相近的藜麥品種及與試驗當地氣候因子相近地區(qū),藜麥種植密度建議控制在 4600株/667m2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