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瑞華,侯冬巖,李鐵純,刁全平
(鞍山師范學院 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遼寧 鞍山 114007)
黃芪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的干燥根[1],在我國主要分布于黑龍江、內蒙古和山西等地.黃芪是我國傳統(tǒng)中藥材,具有補氣固表、排毒利尿、降血壓、降血糖、增強心臟功能、抗疲勞、增強機體免疫能力等作用[2-3].研究表明,黃芪主要含有黃酮、皂苷、多糖、氨基酸、微量元素及揮發(fā)性化學成分,具有廣泛的生物活性,因此具有很高的醫(yī)療及保健作用.目前,對黃芪根的化學成分與藥理研究報道較多[4-8],而對黃芪地上部分即黃芪葉和花的研究少見報道.我國大部分黃芪葉和花沒有被充分利用,甚至作為廢棄物處理,造成資源浪費.本文對黃芪葉和花揮發(fā)油化學成分進行分析研究,以期為黃芪的全面開發(fā)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6890-5973氣相色譜-質譜-計算機聯用儀(美國Hewlett Packard公司),RE-52C旋轉蒸發(fā)器(上海亞榮盛華儀器廠),同時蒸餾-萃取裝置(自制);無水乙醚、無水硫酸鈉(所用試劑均為分析純,水為二次蒸餾水).
黃芪葉、花樣品:采自內蒙古,將樣品洗凈,經25 ℃自然干燥備用.
分別稱取經粉碎的黃芪葉、黃芪花各30.00 g,置于1 000 mL燒瓶中,加適量水浸泡12 h后在同時蒸餾-萃取裝置中提取5 h,再用旋轉蒸發(fā)器除去乙醚,得到具有特殊芳香氣味的透明液體[9],待做GC-MS分析.
氣相色譜條件:色譜柱為HP-5 彈性石英毛細管柱(30 m×0.25 mm×0.33 μm),柱溫為50 ℃(5 ℃/min)升溫到220 ℃,汽化室溫度240 ℃,溶劑延遲3 min,進樣量0.2 μL,載氣為He氣,載氣流速1 mL/min,分流比10∶1.
質譜條件:離子源為電子轟擊源,離子源溫度230 ℃,接口溫度230 ℃,電離電壓70 eV,發(fā)射電流34.6 μA,電子倍增器電壓1 682 V,質量掃描范圍:m/z 20~500.
1.4.1 定性分析 分別取提取的黃芪葉和花揮發(fā)油樣品各0.4 μL,用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進行分析鑒定.經G1701BA化學工作站數據處理系統(tǒng)檢索譜圖庫,并結合有關文獻進行人工譜圖解析[6-7],確認其揮發(fā)油的各個化學成分.
1.4.2 定量分析 通過G1701BA化學工作站數據處理系統(tǒng),按面積歸一化法進行定量分析,求得各化學成分在揮發(fā)油中的質量分數.
按1.4 測定方法進行實驗,由化學工作站給出黃芪葉和花揮發(fā)油的總離子流圖,如圖1和圖2所示.
圖1 黃芪葉揮發(fā)油的總離子流圖
圖2 黃芪花揮發(fā)油的總離子流圖
將分析確認的黃芪葉和花揮發(fā)油中的各種化學成分及求得的各化學成分在揮發(fā)油中的質量分數列入表1.
表1 黃芪葉和花揮發(fā)油化學成分鑒定結果
表1(續(xù))
由表1可知,黃芪葉揮發(fā)油中鑒定出56種化合物,占揮發(fā)油質量分數的92.42%,其中,醇類13種占16.83%,醛類11種占25.16 %,酸類6種占17.51%,酯類6種占16.18%,酮類5種占8.90%,酚類1種占0.85%,烴類13種占6.28%,呋喃類1種占0.71%.黃芪花揮發(fā)油中鑒定出40種化合物,占揮發(fā)油質量分數的95.57%,其中,醇類8種占26.74%,醛類1種占0.97%,酸類4種占31.70%,酯類2種占4.18%,酮類3種占2.27%,烴類21種占29.59%,呋喃類1種占0.12%.
將黃芪葉和花揮發(fā)油鑒定結果進行比較,如表2所示.
表2 黃芪葉和花揮發(fā)油化學成分鑒定結果比較
由表2可知,黃芪葉和花揮發(fā)油中揮發(fā)性成分和質量分數存在著較大差異.黃芪葉中醇、酸類化合物種類多于黃芪花中醇、酸類化合物種類,而黃芪葉中醇、酸類化合物質量分數少于黃芪花中醇、酸類化合物質量分數;黃芪葉中醛、酯、酮類化合物種類和質量分數明顯多于黃芪花中醛、酯、酮類化合物種類和質量分數;黃芪葉中烴類化合物種類少于黃芪花中烴類化合物種類,黃芪葉中烴類化合物質量分數亦少于黃芪花中烴類化合物質量分數.
黃芪葉和花揮發(fā)油中主要揮發(fā)性成分是醇、醛、酸、酯、酮、烴類化合物[10],具有抗氧化、抗菌活性,可用于食品、飲品等抗氧化及其防腐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