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渭水
作家陳忠實生前曾說:現(xiàn)在過年許多家人在餐廳訂年夜飯,年的氣息卻淡多了。
陳忠實先生的這句話對我頗有觸動。我是城里人,雖然沒有鄉(xiāng)村里一家人圍著灶臺包餃子的那種熱騰騰的經(jīng)歷,但上世紀70年代中期過年時的那一次飯局,卻讓我常常感念,回味無窮。
那時,物資供應還十分匱乏。臘月二十三,我母親發(fā)話,今年兒子參軍,許多親戚要來慶賀,咱們一定要過一個像樣的年!為招待親戚,全家人分頭行動,想方設法采購了肉、蛋等年貨,精心擬定了菜單,終于湊夠了八涼八熱。菜品無非是普普通通的過油肉、丸子、紅燒肉、蛋餃等。大年初二,我舅舅、舅母、小姨、姨夫到齊了,親人歡聚一堂,觥籌交錯,開始品嘗這一頓精心烹飪的菜肴。其中的一道甜品,讓親人目瞪口呆,大為贊賞。其實,就是一盤北京糕點。在當時能分享到北京糕點可真不容易。恰巧,我小弟臨時在鐵路上跑車,才有幸買到這樣的稀罕物。這席年飯讓大家興致頓生,吃完飯,大家伙兒約定,每年一聚,頤享親情的天倫之樂。
之后數(shù)年,每到大年初二,幾家親戚便依次到一家去作客團聚。姨夫是四川人,他做的棒棒雞、喜蛋兩道拿手菜,很受青睞。棒棒雞是將清燉的整雞手撕成條,蘸著特制料汁(由醬油、糖、花椒末、辣椒末、香菜末、醋、香油、味精等調制的湯汁),品嘗一下,有香、甜、麻辣之奇味,催人胃口大開。喜蛋是將煮熟的雞蛋剝殼,切成兩半,另一半由肉餡合并為整蛋,經(jīng)油煎呈金黃色,放入蒸碗蒸成。吃的時候,用筷子分離為兩半,一半是蛋,一半是肉。醇香可口,別具風味。據(jù)說是蜀地嬰兒滿月時家宴中必備菜品。舅母也是川人,她做的汆肉丸湯,湯液白如奶汁,姜末金黃,蔥末碧綠,食之滿口溢香,堪為一絕。
從此,親戚間無形中展開了一場年飯大競賽,相互切磋學習,大開了眼界,又加深了情感。隨著粉碎“四人幫”,社會經(jīng)濟復蘇,菜品質量年年攀升,年飯的喜氣越加濃厚。
那些年,大家收入雖然都不高,但貧富差距很小,人們沒有太多奢求,很容易滿足。過年相聚,彼此間坦誠相見,充滿關愛,那種親情真是濃郁之至??!
而今,物質生活條件比那些年要優(yōu)越多了。然而卻很難找回當年的那種感覺了。父母已在二十多年前仙逝,我與弟妹們也不在一地,舅舅、小姨、姨夫也相繼離我們而去……大年初二相聚的美好時光已成記憶。但是,那份最珍貴的親情卻令我年年歲歲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