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群華
挑起扁擔,就挑起了艱難的生計和不屈的生命。
一條扁擔,橫豎人間,行馬天下。要么一挑錦衣玉食,要么一挑貧賤低下,其間變數(shù),順應天命。扁擔橫是一,豎也是一,肩上的扁擔,挑有形的擔子,挑無形的擔子,都是向時光挑人生的活路。
扁擔多是木扁擔,亦有竹扁擔。木扁擔多是雜木,檀木、梨木、柏木、櫻桃木、楓木、桎木,肉質(zhì)細,韌性好,能挑重活兒。竹扁擔也有韌性,楠竹一剖兩開,選竹節(jié)密的,更有綿勁兒,上坡下地,可輕擺擔子。
扁擔有的在一端號字,姓甚名誰,像刻上的粗茶淡飯,清湯寡水。有的扁擔龜裂,包了鐵皮,就像窮人家的單衣打上了補丁,將就著用。有的扁擔抹了桐油,油光可鑒,像個左右玲瓏的講究人。有的扁擔一直弓著身,像椎骨難直,立不起腰、說不起硬話的人。有的扁擔厚,可挑大任,繁華奢侈,像黃簾轎頂,旌旗獵獵。有的扁擔薄,僅能挑南北雜貨,像寒酸貧困之人,沒見過世面,壺里有三兩葷油,整日記在嘴上吆喝。
一條扁擔是一個家的支柱。它承載著一家人的希望,也彰顯一個家的滄桑、向上。在使用一條扁擔時,一個家的喜樂悲哀都在扁擔上挑著,扁擔不說話,說話也罷,一個家的目光全聚集,一個家的手腳都遷徙,一個家的嘴巴在翕動。從一條扁擔,我可以看到一個家的未來是渺茫還是興旺,可以看見一個家的稻穗是壯實還是空癟,可以看見背負的生命是牢靠還是懈怠,可以看見每天的故事是重復還是更新。
其實,一條扁擔兩端的四個木扣,像扁擔的護衛(wèi)、隨從。擔子挑在肩上,扣子扣住了挑繩,輕易不會滑落。如果不小心,扣子斷裂了,甭管擔子的輕重,都會被倏地墜落的擔子閃腰。人生這樣的閃腰會有許多,總是突然。挑扁擔的人,鉚足了勁兒,就是不敢分心,雙手緊握了挑繩。挑好自己的擔子,管好自己的扁擔,握定挑繩,是挑擔人的規(guī)矩,也是做人的規(guī)矩。
別人的扁擔我們可以不管、不看、不問,那是別人的生活。我們只管把緊自己的扁擔,讓自己的扁擔上有香甜,有時是對的,有時又不對。對于善良之人的疏忽,人家的扁擔我們要提醒,對于賊人的扁擔,吃著碗里,看著鍋里,我們要管,還要一扁擔揮下去,把他的扁擔砸斷,擔子砸爛。
在鄉(xiāng)下,一個人長大了,十歲的樣子,父親會遞給他一條扁擔。就是我不識字的爹,也把扁擔削好,鄭重地遞到了我的手中。那一晚,我想著日子里的艱難,一次次地輾轉(zhuǎn)難眠。但是,我又知道,以后,我家的牛欄邊、糞堆旁、菜園里、稻田上,都會有我扁擔的光芒。我肩上的扁擔,又分擔了一個家的重量,或許可以讓爹撂下扁擔片刻,仰望門里的那棵蒼樹,看看閑散的小鳥在鳴叫。
上坡,讓扁擔下的腳步腳腳緊,下坡,讓扁擔下的腳步多輕快。上坡的扁擔像陽光吐出的唾沫,勒進了肩頭。氣喘吁吁的土地上,必定挑出金疙瘩銀塊塊。上坡的扁擔考驗人,其中的貓兒膩常被老人奉若神明,但是讓細伢子嬌嫩的肩頭,滿懷惆悵。下坡的扁擔盡管比上坡的扁擔輕快,但腳下的路坎坷不平,彎彎曲曲,稍不留神,又瘸了腳踝。一條扁擔沒有絕對的辛苦,也沒有絕對的輕松。我的遠方,豎起扁擔一指,挑的是蒼穹白云,橫起一指,挑的是高山平地。
一條扁擔也要知天命。小扁擔挑起的注定是小擔子,不可強行挑重擔。重擔一挑,攔腰一截。大扁擔注定挑重貨,耐得住重壓,穩(wěn)穩(wěn)地佇立在肩頭。另外,人的肩頭也有大小,狹窄的肩膀放不下一條寬厚的扁擔,只有雄壯的肩頭,才可容納一條厚而大的扁擔。當然,扁擔詮釋的故事也有長有短,長的與人相伴一生,短的在一朝一夕,莫管前程。故事也有貧賤富貴,粗糙之人挑的扁擔,故事像一袋老辣的旱煙,嗆人不已,簡單平實。聰慧之人的扁擔,故事像九曲河灣,暗流涌動,曲折而懸念萬千。
倘若一個人丟了扁擔,是勞動人的笑話。擔子挑不回不說,還得馬上削新扁擔。如果不削新扁擔,自己的生計就空空落落,像風在山崗上揚,像月光在夜里流瀉,都是沒有影子的臭事。沒有一條扁擔的日子,是悲慘的,是屈辱的,無所事事的人,整天在路上行走,到頭來無法果腹,并且寒酸。只有握一條扁擔的人,支起生活的帷帳,挑破了人生的豁口,不挑剔,不放棄,佝僂著身子,畏縮著眼神,卑微地把擔子挑在肩上,則家里溫暖和睦。
一條扁擔就是一口吃食。人的吃,已經(jīng)遠遠高過了一切,甚至健康。吃是人最低的追求。高過了吃的東西,我看在扁擔下窘迫得連一束陽光都不是。扁擔外的青翠、橙黃、紫紅、淡白、黢黑,所有的繁華、偉岸、高尚、雅致、精細,像半瓣青山綠水,雖然好看,好聽,卻無法囊括一條扁擔心底的煎熬和寬闊,甚至斑斕。
一條扁擔是春耕秋收的一幀記憶。在春天的旅程,扁擔恐懼一粒種子的生長,扁擔哀怨地看著一片綠葉的綻放。在扁擔復雜的內(nèi)心,這粒種子是否發(fā)芽,成苗,結籽,這片葉子是否拔節(jié),開花,結實,左右徘徊。懂扁擔的種子,撫摸著扁擔,對它的恐懼予以安慰。懂扁擔的葉子,親昵著扁擔,對它的哀怨予以陽光。
一條扁擔不可能沒有困頓,在春天。春天的靈性,讓一條扁擔光澤鮮潤,像一壟麥苗,一紙?zhí)一?,鉚接在秋天。
秋天的扁擔是一碗酒。袒露著胸膛,或許還要與山雀歃血為盟,讓兄弟情義束縛山雀去稻田偷谷粒。濃烈的青稞酒,像高原上的雄鷹,展開了強勁的翅膀,執(zhí)著地充盈著夢想和激情。這時,一條扁擔上的擔子金燦燦,黃澄澄,沉甸甸,像一幅陳列在曠野上的神圣畫面。神圣是美好的,是扁擔在春天的祈愿,是扁擔在秋天的感恩。如果我用扁擔呈獻,則大地的燈紅酒綠里,多了一層純凈的光彩,在杯盞碟盤中,多了一次糧食的豐足。
《秋 色》(油畫) 馬小寶 作
扁擔挑在肩上,匯集了人的精血,像聚集了天地之間的火焰。它的身軀由才削時的新白,變成了紅彤彤的陳紅。而在時光中淬火的扁擔,家的使命,賦予它一個人或一群人的生命。生命是何其豪邁,生命是何其堅定,像長安街上飛馳的駿馬,像城垛上瞭望的箭鏃,寬廣,空曠,鋒利。扁擔的盤花紋理,在陽光中慢慢消失,磨滅,棱角在月色中逐漸模糊,圓滑,它看它的主人,滿眼蒼老和佝僂,心中未免落寞,唏噓。
這是一生挑扁擔的人。卻有小部分的人,挑出了新的前程新的路途。那是扁擔的榮耀,那是它不離不棄的主人!可是,人一旦騎上快馬,攀上了高枝,有時候,扁擔被卑鄙地遺棄,無奈地換了主人,繼續(xù)奉養(yǎng)一個家庭;有時候,被卑鄙地遺棄于角落,落滿了厚厚塵埃,蒙住了雙眼,然后腐蝕蟲蛀了。一條扁擔歸根結底,還是人的歸宿,活了,叮叮當當?shù)亻_出了花朵,死了,捻成長歌,磕磕絆絆地流淚。
一條扁擔挑出了基本的生存。一天三頓米飯、烙餅、咸菜、烤雞、肥腸,塞滿了一個家的肚腹。一條扁擔也挑出了無辜的饑餓,非是懶惰,全是造化弄人,挑出了酸甜苦辣咸幾味,在人的每一個毛孔里每一條血管里放肆流竄。如果有條扁擔斷成兩截,各奔東西的心疼,難免難料。就是有人用鐵箍重新箍起,分道揚鑣時的破損,依然未來兇險,不測。
一條扁擔到了最后,還是躲不過破碎,淪為塵土的命運。這時,人不一定老了,但扁擔老了,枯了,黃了,在風霜中傷了筋骨、精神。一挑擔子從扁擔上驟然應聲而下,挑繩在手里不停搖曳、嘆息。擔子中的什物亂撒了一地,易碎的碎了,不容易碎的,殘軀斷腿,或沾了一地的塵土碎石,像覆水難收。
扁擔離開了肩膀,就沒有了支點,就很難有當初那一棵樹的初心。扁擔的靈魂在人的生計中叫囂,在命運的火焰中燃燒。
不說也罷,我那條扁擔。
碾盤在碾坊沿著碾槽緩緩滾動,像穿越時空的一束陽光,不變地洶涌而至。
碾盤是碾坊里的核心。稻谷、玉米的璀璨光芒,在心性剛烈的碾盤下反復蹂躪,被破皮,碎粒,磨粉。碾盤的職責是不停、不緊、不慢地滾動,牛的職責是圍著碾盤不停、不緊、不慢地旋轉(zhuǎn)。拉碾盤的牛是蒙上了眼睛的,它看不到眼前馥郁的稻谷、玉米,只聽到碾盤碾谷時清澈的咔嚓咔嚓和碾盤在石槽里滾動的轟鳴。
碾盤有大有小,碾坊也有大有小。大的碾盤像一輪圓月,照亮了遠山近水,流瀉了一地嫩白。小的碾盤像一面油盆,潺潺清流,滋潤了千家萬戶。碾盤的大小,決定了牛用力的大小,力使大了,把小的碾盤扛出了石槽,力使小了,碾盤在石槽里屹立不動。人是不敢蹚這趟渾水的,小的碾盤拉不動,大的碾盤更是枉然。碾盤在人的面前,目光炯炯有神,十分堅定;人審視碾盤的目光,像天穹俯瞰的大地,凹凸有致。
在碾坊,我不知碾盤是牛心愛的工具,還是牛是碾盤心愛的工具。牛和碾盤同步協(xié)作,高度和諧,讓稻谷玉米被碾得慘不忍睹、渾身碎骨。一些麻雀會偷竊石槽里的稻谷玉米,稻谷哪粒結實,哪粒干癟,麻雀洞察秋毫,明白知曉。在它的眼睛里,碾盤來了,它避一腳,碾盤走了,它的尖喙悠閑地啄食顆粒,或者倏地凌空而起,鉆進了瓦楞之中。
外面碾坊的一棵棗樹,根系龐大,四圍雜草清除,堅硬而凌亂的石頭,沿棗樹根莖砌了一圈。這棵棗樹可遮蓋西落的陽光,也是麻雀欲偷竊石槽內(nèi)稻谷的前哨。麻雀飛在棗樹的枝頭上,透過鏤空的窗葉,眼睛瘦小黢黑,不時警惕地張望。它有時不完全是偷竊,它看蒙眼的牛麻木地拉著碾盤,心無雜念地走,甚為奇怪。平日張狂的牛,奔騰的牛,威武不屈的牛,怎么這般溫馴、可憐。
碾盤亦有水軸帶動的。在碾坊之下,有一條暗渠,水從碾坊下走,帶動了渠里的水軸葉片。于是,水不停地流,水軸不停地轉(zhuǎn),碾盤也不停地滾動。這類碾盤較牛拉的碾盤輕巧,碾稻谷的速度也比牛拉碾稻谷的速度要慢。不過,水不吃青草,無須照顧,只需打理水渠源頭的水壩即可。水碾坊的碾盤,像定格了的夕照,柿子一樣紅得生澀。純潔的云,在夕照旁拂動,像是碾盤下濺出的玉米稻谷。
水碾坊閑置時,多是秋高水瘦的時候。河里的水灌不進渠道,這時渠道里的淺坑里,總有些銀白的魚和灰不溜秋的螃蟹。這些美味,通過油鹽醬醋的霸氣浸潤,讓貓看了,饞出了炊煙中的不安。碾盤會在灰塵與蜘蛛網(wǎng)的覆蓋下蟄伏一陣子,等待一個風狂月黑的日子,一場雨水嚴絲合縫地下來,河里的水位上漲,碾盤挺拔地在歲月的長歌中婆婆娑娑地搖曳。
碾坊外的水壩,像一大片的蘆葦,通過一條水渠,與碾盤耳鬢廝磨。一條明晃晃的水渠,流水時霧氣氤氳,時旖旎蕩漾,時窈窕婀娜,時風韻綽約。正是秋水柔弱纖纖的時候,碾盤像一把鐮刀,收割了梯田的稻谷和曠野上的玉米。稻谷在碾盤下蹭糠皮,一粒粒光滑潔白的大米,像稻谷羽化的仙子,在粗糙蒼遒的手掌里,翩然飛舞。玉米則褪下了暗紅的云裳,大方地露出奶酪一樣的乳白。玉米和稻谷的宿命各異,但歸途一樣,在石碾的滋潤或燎烤下,一次次的磨礪之后,成長成一幀時光里的圖畫。
碾坊是鄉(xiāng)下人不可少的,順應二十四個節(jié)氣。在芒種,碾盤碾得比較單一,除了稻谷,還有玉米蕎麥。但到了清明,種類多了,萬物都繁盛起來,碾盤下碾的則是米粉。這時,墳上青草萋萋,要做葉子粑祭奠蟄伏于地下的親人。有時碾剩余的種子,這些已挑選一遍,被碾的不是空癟,就是蟲蝕,躺在碾盤下像變節(jié)和失身的人,眼睛被粉塵吞噬,被風揚起,被陽光照亮。
沒有哪一粒糧食可以避開碾盤。碾盤像人的舌頭,像一把掃帚,不斷地沉浮于時光的斑斕。在立秋之后的中秋,碾盤上的月光何其地圓,何其地亮。碾盤在月光下給故交的糧食破殼,碾粉。一粒大米潛伏在米糠里,輕易不愿見天,不愿與米糠分離。有一些大米,被月下的松鼠暗度了陳倉,囤積在溫暖的小窩,在鋪墊的干燥的狗尾草、松針上接受松鼠崇高的禮遇。大米在松鼠的窩里不言不語,但心里明明白白,像敞亮的明鏡。
大寒后的碾盤最忙碌。一年之尾,丁是丁,卯是卯,該準備過年的東西一點兒也不會少。在碾坊磨糯米粉蒸米粑,按先來后到的順序,誰插隊都不行,否則亂了秩序。平日少食的高粱和小米,也就進了碾坊,都碾磨成粉,都印些牡丹葉大的粑粑。這時,高粱粑像氣息紅潤的桃花,在起伏的心田蕩漾。高粱粑用它細膩的肢體暗合人的舌頭,在美妙的味蕾上旋轉(zhuǎn)、顛簸。小米粑一片黃,在慢火中煨一個,外焦內(nèi)軟,掰開兩半,拉開長絲,呈示芳香,達到了人生的高潮,將產(chǎn)生無限的華彩。
碾坊是鄉(xiāng)村的一面旗幟。白邊紅底的小旗,吊在碾坊的瓦檐之下,上面幾個墨字:某某碾坊。曾經(jīng)我們這兒有十里九碾一說,即十里路程,九個碾坊,可見當時的繁華。自然,出門與人介紹,多了一份自豪。碾坊調(diào)動了山溝土壑的人家,那些麥啊,那些谷啊,那些玉米啊,順著崎嶇小道挑進了古拙的碾坊。此時的碾盤,在碾坊里瘋狂咆哮,在喧囂里不斷飛翔。一個碾盤像旗幟下的駿馬,蹄聲清亮,塵土騰空,谷物在碾盤下穿插,被嫻熟地碾粉。石槽里的米粉像潔白的玫瑰花,朵朵鮮艷,開了一片。
碾盤用久了也會爛。身上或龜裂,或缺口,或已破碎。碾盤飽經(jīng)了稻谷的打磨、米糠的挑釁,甚至碎石泥土小鐵塊的進攻,它們的粗糙和堅韌,像一把鋒利的匕首,一次次揮向了碾盤。碾盤輾轉(zhuǎn)反側(cè),先被它們撬動了牙齒,蹣跚了雙腿,然后薄了,像臉上的皺褶。在碾盤的眼里,碾盤下的一切都是它的至親好友,它對稻谷的態(tài)度,像一顆溫煦的太陽,對傷害它的物事,除了溫煦,多了寬容。風拂過蒼老的碾盤,像撫摩一次時光的雋永雅致。它靜謐地躺在大地之上,野草穿過它的裂隙,探出的青翠,像一束不滅的生機。
碾盤沒了,碾坊也將倒塌。倒塌的碾坊,像凌亂的冬天,白云和雪光,慘淡而無趣。躺在碎冰積雪中的碎瓦和爛茅,像鷹蹂躪下的兔子,不知所措。一條暗渠的流水,豐盈而清澈,像雪山上神圣而短暫的霞光。
一個碾盤,是一個鄉(xiāng)村的風鈴,如果沒風去搖響它,它就沒有來過。
被雪藏匿的蘿卜,一轉(zhuǎn)瞬被陽光發(fā)現(xiàn)。風冷冽寒磣,斷壁殘垣的村莊,在透明素潔的冰中,灰白空蒙。
人窩在土墻下貓風、曬太陽,一截蘿卜嚼得咔嚓咔嚓??拷值囊欢耍恍《瘟舸媪颂}卜皮,方便相握,余下的蘿卜裸白,水汪汪,如玉一樣無瑕。這截蘿卜,像半條村巷,陽光剝了它的覆雪,剩雪中掙扎的吊腳樓、飛翔的瓦檐重見了天日。蘿卜的眼睛澄澈、純凈,像一簇青苔,在大地上的繁華,呈毛茸茸,呈濕漉漉。
村里栽的蘿卜不多。夠自家用菜,種三五十蔸的,幾十家。能用擔子挑,一丘一大片的,三五家。但土塬梯田上,臨近深冬了,還有剩的,只兩三丘田地了。這兩三丘蘿卜,從蘿卜蒂上生出的一叢長葉,像風中的長幡,葉面皺褶不平,波浪樣四展。根下毛須豐富,一簇一簇,絲一樣細,但掘勁大,扎入土壤,封存了牛糞肥、羊糞肥、人糞肥的養(yǎng)料和瑣碎。
蘿卜在田地除了一眾同親,還有鄰居彼岸花草、車前草、野煙葉、荷葉草、野菊、蝦米草……晚上,還會有野豬、野兔、野山羊、麂子、竹根豬、老鼠來串門。這些動物,在風雪月光的縫隙里嗅到了蘿卜的清鮮氣息,迫不及待地偷食、糟蹋。在糟蹋這方面,沒有比野豬更放肆、膽大的了。它們不來則已,一來就是一群,三五只是小群,十幾只才常見,入了蘿卜地,你一腳,我一腳,你一嘴,我一嘴,撒著歡,嗷嗷叫,差不多幾個時辰,就把一畝蘿卜田踩蹂,踢爛,拱翻了個遍。我感慨它們靈敏的鼻子,總在冰雪覆蓋的村莊老遠找到自己的喜愛。
冬天的曠野一片枯萎,綠色較少,枯黃色較多。常青樹的流韻,像留戀春夏時節(jié)流逝的時光,還艱難地淺藍,炫耀它的風采。細細碎碎的野草、藤蔓,不知忘了更替,還是什么原因,總有一小撮零碎的綠葉支撐,有的還長得很好,很嫩。但光禿禿的藤蔓和枯黃的野草,用一根光稈來嫉妒,來抱怨,來詛咒,來愁得頭更光亮。只有青菜、白菜以外的蘿卜,大片大片地集中地綻放青春。
蘿卜在雪中展露的姿顏,土壤中的底蘊和熱氣,讓它的那份端莊與氣質(zhì),有別于其他綠色。綠色在冬天,不是主色,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都是如此。風反反復復地冰涼,冰凌反反復復地凝結,云反反復復地集結,雪反反復復地下。一只小鳥穿行,在村莊的天地中扒雪啄食并沐浴淺淺塵埃。
咀嚼一個蘿卜的聲音,十分欣喜、悅耳、動聽。這是村人卑微的水果。馥郁的蘿卜,用清悠的清脆聲,奔波在上下兩排牙尖,舌頭席卷,像個碾盤,打破了干枯有些充血的喉嚨??谇煌獾纳搅稚罟?,不是一般的白皚皚,迷朦朧。凍鳥已經(jīng)寧靜,寧靜得如一片羽毛的飛翔,所攜帶的風,都聽到竄進門來。
我也加入了咀嚼蘿卜的行列。這個隊列的人有小孩、老人、婦女、男人。我從田壟拔出一個蘿卜,拖泥帶雪。揪斷一簇凍硬的長葉,在枯草中反復抽擦泥土,然后拔出彎刀,挨蘿卜皮削去,留下白晶晶的蘿卜肉。蘿卜有些羞澀,甚至有些強悍。它裸露的身子,在雪中依舊顫抖、不安、驚悚。
我也貓下身子,蹲在田埂上咔嚓咔嚓地嚼。這聲音蠻古老的,像渾濁與清脆接替的翻書聲,當然,更多的咀嚼聲,如足履踏雪,像老鼠爬梁,像板屋松筋,像恬靜的竹林被風撩了。這些風情萬種、變化莫測的聲音,完全被一個蘿卜唯美、透徹地演繹,還十分逼真。
有的蘿卜生得有些辛辣,像辣蓼草青紫的汁。有的蘿卜有些寡淡,比山泉水還淡,淡得坑坑洼洼的味蕾都已經(jīng)茫然、懷疑。這種機緣,在偌大的蘿卜田里皆會相遇。不過,懂蘿卜的人,會看蘿卜生存的土壤,如果是黑沙土,這蘿卜多數(shù)淡。如果是砂石土,韌性十足,辛辣之味必定不少。只有黃粘土上的蘿卜,肉脆而松,輕輕一碰,水分溢流,甜意綿綿。但倘若種于墳山的蘿卜,可能汲取了人的靈魂,則有一股骸骨中的咸味。蘿卜愛家肥,用家肥種的蘿卜,比用化肥種的蘿卜,多了爽的層次。
咀嚼蘿卜,冬天的清晨太涼,冰霜浸入,容易傷胃。只有中午太陽下或在炭火邊,渾身火熱,嚼一個蘿卜,那滋味兒,像吮吸了一個6月冰棒,別提多高興了。我咀嚼的蘿卜是黃粘土所生,自然味道貼心。我差不多嚼了兩個,就看見雪意茂盛的村莊出來了人,這人隔太遠,只有灰白的輪廓。但一挑土箕還是十分明顯。他挑著土箕,吱呀搖響了破窗上的風鈴,飛快地朝我這邊來了。
他肯定是拔蘿卜喂豬的,否則大冬天,也沒必要挑土箕。況且冬天用土箕的也只有挑蘿卜。我不敢怠慢,起身遠離了蘿卜地。
這丘蘿卜非我家所種。我家的蘿卜在山腰,還要走百十米遠。
我家的蘿卜也長破了冰雪的清亮,一大片一大片地茂盛,青翠得像灑了綠油漆。土壤也是黃粘土,味道不差一分。我嚼一個蘿卜還要上去,更要爬坡,難免會生懶惰。我朝夕光望去,村莊躺于長長的峽谷,隆起的屋檐雪白無瑕,像一個飛翔的蘿卜。
蘿卜真的會飛,一陣風,就把蘿卜籽種下去了。它像蒲公英的種子,吹到哪兒,長在哪兒,沙灘,石礫縫,瓦楞,荒地,小道旁,只要有土,它都不會刻意選擇,似乎生來那么貧賤,沒有所謂嬌嫩之氣。種子被村人信馬由韁地播,它也信馬由韁地長,好像苦得讓你難以忍受,莫名喊痛。
生活中的蘿卜是一味好菜。
削皮切絲,或切薄片,不削皮亦可。有人不興削皮,認為有皮更脆,不管如何,大火炒蘿卜絲或片是沒錯的。吊腳樓的女人,在泉水下洗凈了蘿卜,白色的蘿卜條條壯碩,像一只只白老鼠。但有根須的眼睛,眼睛凹陷,細土鉆在其間,摳都摳不出來。這時,揮刀削去根須眼,在砧板上切絲,然后在大柴火上狂炒,放蒜苗味精鹽即可。
放久了的蘿卜蔫了,用手指一捏,水分去了三成。切絲,伴五花肉炒,油鹽浸潤其中,嚼一口,鮮而艷,舌頭都吞了。
燉蘿卜非我村首創(chuàng)。蘿卜切坨,伴排骨或童子骨慢火細燉,一時半時,蘿卜便在陶罐中沸騰,軟塌,不時擠出裊裊清香。這時蘿卜下筷就爛,骨頭已脫肉,喝湯,美滋滋的。
蘿卜還可切絲,曬干,伴米粉或玉米粉及豬肉,在鍋中炒出油,成粉蒸肉。然后進土壇封存,時澆壇葉水。一月半月后,蒸之,味兒更勝了一層。
或者切丁,或者切條,曬六七成干,下辣椒面拌,加糖或鹽水入瓶,一星期后食之,酸甜適中,多下幾碗飯,多提幾許胃口。
或刻雕入盤,點綴菜品。這時的蘿卜被廚師細細雕琢,刻刀輕盈,意境優(yōu)美。它潔白如玉的身軀,煥發(fā)了不少的靈感,成活了不少的靈魂。一道菜譜上,或是白雪滿山,或是白龍入江,或是玉樹臨風,或是白花競放,或是……
蘿卜入廚,非雕刻點綴進不了宴席,著實讓蘿卜失落、惱火。但卑微的咀嚼聲,喚起了我陳舊的記憶。我所親的蘿卜,在冬天,在曠野,不屈地佇立,是一個真漢子。風從脖子上灌,冰雪從腳下凍起,磨礪蘿卜的桀驁不馴。陽光溫暖、心慈,萬縷金線拴住它,像一團紅梅的火焰,燃燒著蘿卜日漸寒冷的心。在季節(jié)的河流里,雪中的蘿卜像大地上的險灘和暗礁,跌宕起伏。風的臂膀揮得更猛,更有力,蘿卜的長葉艱難地伏地起伏,腰都差點斷了。但它通過蘿卜根的傳遞,葉子銜接了土地的匍匐和力量。
蘿卜儼然是逆風中的木舟。10月、11月、12月的風雪,像纖繩深深勒入了肩膀,稍不小心,就被大雪壓迫,被狂風拔出,甚至吞噬。陽光有時也有心無力,躲不過厚云重霧的籠罩,站在了茫茫天地之外。
村莊也是蘿卜的力量源泉。天氣不可預知地變化,我也挑出了土箕,在自家的梯田里拔蘿卜。我抬頭看天,陰沉沉的,心想這天氣凍下來,又不知下幾天雪。我得趕緊準備豬的青飼料。蘿卜見我是平靜的、順從的、無奈的。陰暗的天空碾軋過來,流云如滾盤,把河流和山巔嚇住了,遮蓋了,把彎彎曲曲的道路迷蒙了,縮小了。蘿卜爬出的腳印,深深地陷入了被人和土箕收拾的日子。
母親對冬天的凜冽喋喋不休,她是害怕寒冷,也禁不住寒冷。她有哮喘病,對冬天的冷空氣,由衷厭惡,排斥。雪在屋外,屋里的炭火通紅,整個吊腳樓有陽光的溫度。一個蘿卜煎煮在瓦罐,祛除母親的喘息。大多的蘿卜躺在廂房的一角堆疊,它舒了一口氣,它再不怕冬天的欺凌了。冬天在蘿卜的心里,沒有好印象,陰暗和寒意,似乎是奔它而來。它不解的是,從10月播種開始,天氣就沒給過它幾天好臉色。
蘿卜心里一片悲哀、苦澀。
倔強的蘿卜一旦還在田里,就會繼續(xù)被雪粒細細碎碎、窸窸窣窣地蹂躪。這大概是蘿卜的宿命。它的命硬,但苦。因為冬天,它將自己全部的透明的光芒付出,并癡呆地仰望雀鳥盤旋的歸途。雀鳥的歸途比蘿卜好不到哪里,它們都是金字塔的底層之物。雀鳥在空中凄惶、喑啞地鳴叫,翅膀都扇不起來,酸楚的感覺便可詮釋、預知它未來的一切。
蘿卜在來春的二三月開花,花瓣細,粒兒小,蕊兒黃。馥郁的清香,讓蜜蜂在春陽中來來返返,走走停停。此時的蘿卜已老,從頭到腳布滿青筋,像人縱橫的僵硬脈絡。蘿卜稈結實,籽殼修長,密匝匝,稍呈扁形。
蘿卜的青翠面貌被殘酷的冰雪消融,被歲月磨礪得已經(jīng)頹廢,像夜色臨了的渾渾噩噩。偶爾有幾個不屈地從蘿卜蒂處生出幾片嫩葉,也是枉然、幻想。終究它不屬于這個季節(jié)。不屬于它的,再牽強,也沒用。
不過,《藥性賦》說,蘿卜去膨下氣,亦利胃和。意思是說能祛除腹脹,能夠調(diào)和胃氣。這時候的蘿卜正派上了用場,是入藥的最好階段。如果用冰片與搗碎的蘿卜貯藏,放陰暗處發(fā)酵成水,不久則是良藥。
北宋時期,王安石患偏頭痛,疼痛難忍,時常發(fā)作。一次上朝議事,王安石偏頭痛又復發(fā)了,宋神宗讓太監(jiān)用一個小金杯裝了秘制藥液給王安石,并告訴他這是御用的滴鼻液,需要仰頭滴進鼻腔。如果是左邊偏頭痛,藥液滴右鼻孔;如果是右邊偏頭痛,則滴左鼻孔;若兩側(cè)都痛,就兩側(cè)鼻孔都滴。王安石聽罷,滴后覺得舒服多了,再滴一次,疼痛竟全消。后來宋神宗告訴王安石,滴鼻液由鮮蘿卜汁加入少許冰片制備而成。
殘暮似的蘿卜,孤獨而蒼遒,在春光中耷拉著頭。它葉黃稈枯,像個落牙蹣跚的老人,像天穹上那些墜落的流星,內(nèi)心無比迷茫、困頓。蘿卜回天乏術,但還是遵從了時光的安排。在浩蕩的時間之中,蘿卜以及萬物,像大地狹窄的裂縫,瞬間被風雪洗刷、填滿,連寂寞的陰影也顯得多余。
母親把蘿卜籽收回,然后晾干,搓殼存籽。蘿卜籽一身黝黑透亮,但不太成熟的呈紫紅色。這些蘿卜種子,每一粒去碰撞,還可聽見侵蝕了的風雪、汲取了的春陽。梆梆梆——像村莊滋生的更聲,在母親的陶壇里心無旁騖地貯藏。
我看著這些種子,它的世界和我的世界一樣,竟如此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