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福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西關小學,甘肅武威 733000)
古詩詞是中國文化瑰寶之一,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粹,是古代文人墨客智慧的結晶和思想載體。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教材新增了不少古詩詞,目的在于通過古詩詞教學熏陶學生,引導學生感受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喚醒學生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意識,不斷增強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提升青少年的審美能力、藝術鑒賞能力。古詩詞與現(xiàn)代詩歌表達方式不同,學習古詩詞就要理解其意美、語美、音美、形美等特點,而對于大部分小學生而言,古詩詞文字晦澀難懂,學習難度較大,因此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較低,古詩詞教學效率較差。基于此,不少學者提出了思維導圖教學法,研究思維導圖在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就成了當下廣大語文教師的重要課題。
思維導圖(The Mind Map)是一種思維訓練工具,起源于20 世紀60 年代末的英國,由著名教育學家、心理學家托尼·巴贊研究提出,最早用于記錄筆記。隨著研究不斷深入,思維導圖開始在教育領域嶄露頭角。通過繪制思維導圖能夠將抽象的內容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幫助學者在理清文本內容的同時實現(xiàn)思維的發(fā)散。同時,思維導圖可以把教學內容中零散的元素整合到一起形成可視化的系統(tǒng)圖,有利于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效率。
研究證明,把思維導圖應用于小學古詩詞教學能夠收獲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思維導圖對大部分小學生而言是一種較新穎的輔助圖,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很少遇到,這種新鮮、新奇的體驗可以直接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次,思維導圖是一種非常形象化的思維展示方式,能夠以數(shù)字、文字、圖片、顏色、線條等多種元素呈現(xiàn)文本內容,不僅刺激了學生的多重感官,幫助學生理解古詩詞內容,同時也降低了古詩詞教學難度,有利于提高古詩詞教學效率;再次,思維導圖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復習工具,學生結束大量古詩詞學習之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按照古詩詞主題繪制思維導圖,把有內部邏輯聯(lián)系的古詩詞整合到一起,幫助學生實現(xiàn)課內外拓展延伸,積累更豐富的古詩詞,以此拓寬學生詩詞的閱讀面,逐步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最后,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思維訓練工具,有利于引導學生深度學習,其開放的結構形式能夠鍛煉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思考、探索、分析事物的能力,間接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邏輯思維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思維導圖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能夠用圖像將文字分解,把枯燥、抽象的文字元素轉化為圖文結合、顏色鮮明的導圖形式,增強古詩詞的趣味性,喚起學生閱讀的欲望。對于大部分小學生而言,以思維導圖呈現(xiàn)古詩詞內容比直接閱讀古詩詞要更有趣,學習效率也會更高,能夠極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課堂專注力。
例如,教學《楓橋夜泊》這首古詩時,教師可以從網上甄選適合學生觀看的思維導圖(如圖1 所示),將每一句詩詞內容都以圖文結合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給學生以形象、直觀的感受,增強古詩詞的畫面感,這樣更容易將學生帶入詩詞描繪的意境中。思維導圖不僅有豐富的圖文,而且還能以不同顏色標注不同意象,用豐富的符號、色彩、線條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結合圖像和詩詞自由展開想象。如此,學生更容易發(fā)現(xiàn)學習古詩詞的樂趣,學習積極性自然更高,潛移默化中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當然,語文教師也可以自己繪制類似的思維導圖,以更豐富的導圖形式給學生呈現(xiàn)詩詞內容,激發(fā)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奠定扎實基礎。
圖1 《楓橋夜泊》思維導圖
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古詩詞教學的目的有所變化:低年級古詩詞教學目標在于幫助學生認識更多字詞,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高年級古詩詞教學目標在這個基礎上還要引導學生掌握古詩詞內容,理解古詩詞內涵,把握古詩詞主旨,領悟古詩詞傳達的思想情感、人生哲理、態(tài)度觀念,并且通過總結歸納詩詞含義、表現(xiàn)手法、意象由表及里地提煉古詩詞的主題,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古詩詞分析能力、總結能力、理解能力的教學目的。顯然僅靠傳統(tǒng)的古詩詞教學方式實現(xiàn)這些教學目標稍顯吃力,教師必須采用新方法、新方式教學。所以,思維導圖就成了廣大語文教師重點關注的對象。
以《十五夜望月》這首古詩詞為例,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妨通過繪制思維導圖引導學生自主提煉主題。先以詩詞題目作為思維導圖的核心詞,以“基礎知識、詩詞賞析、詩文主題、詩詞拓展”為枝干核心詞,接著完善思維導圖內容(如附圖2 所示),按照“基礎知識—賞析—主題—拓展”逐步完成內容解析、主題提煉。教師要在賞析過程中重點引導學生找出“鴉”“露”“桂花”“月”等表層信息,通過表象理解詩詞內涵,帶領學生賞析詩文表達方式的妙處,如“樹棲鴉”樸實、簡潔、凝練地烘托出月夜的寂靜;“冷露”一詞描寫冷氣襲人,讓人感到絲絲寒意,進而通過賞析提煉詩文主題,幫助學生把握詩人情感,最后借助課外詩詞拓展進一步深化主題,增強學生的學習感受,加深學生對詩詞的印象。
思維導圖不僅是一種筆記方式,更是一種思維訓練方式,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應用思維導圖既是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理解詩詞的能力,也是為了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尤其是高年級學生需要與學習相匹配的思維能力才能自主、有效地完成學習內容、收獲知識和技能。因此在古詩詞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要重視思維導圖的思維訓練功能,借助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對比、分析不同古詩詞,把單元古詩詞串聯(lián)起來形成知識體系。
例如,詠物詩可以從物的色澤、形態(tài)、所處環(huán)境等不同角度進行描寫,《馬詩》《石灰吟》《竹石》這三首詩雖然都是詠物詩,但描寫方式卻明顯有所差別:《馬詩》主要從環(huán)境、動作、顏色、形態(tài)展開事物描寫;《石灰吟》則重點從動作、數(shù)詞、外形(顏色、形態(tài))、對比等角度對石灰進行描寫;而《竹石》則落腳于動作、數(shù)詞、環(huán)境、對比。雖然這三首詩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但所托之物不同、所言之志也各不相同。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這三首古詩時可以把三首詩放到一起展開“托物言志”主題教學,以思維導圖(如圖3 所示)呈現(xiàn)不同詩詞的異同點,引導學生在對比、分析過程中把握詩詞表達的核心思想和情感態(tài)度。
圖3 單元詩詞對比思維導圖
借助思維導圖把不同詩詞整合到一起、將相似知識串聯(lián)起來,從“托物言志”這個主題開始逐步拓展延伸出不同詩詞的不同描寫方式、表達的不同思想情感,引導學生有序對比、理性思考、逐步發(fā)散,在加深學生對詩詞的印象的同時也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從小學語文教材編排情況來看,同一個單元的古詩詞往往主題相似、三首為一組。依托這一關聯(lián)性,教師在指導學生結束單元古詩詞學習之后,不妨鼓勵學生繪制古詩詞思維導圖,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總結復習,在教給學生有效復習方法的同時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例如,在結束《寒食》《迢迢牽牛星》《十五夜望月》這三首古詩的教學之后,教師可以從“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角度啟發(fā)、鼓勵學生繪制相應的思維導圖?!逗场穼氖呛彻?jié),《迢迢牽牛星》描寫七夕節(jié),《十五夜望月》則描寫中秋節(jié),指導學生根據(jù)節(jié)日整合更多詩詞。以中秋節(jié)為例,可以鼓勵學生課后自主收集描寫中秋節(jié)的課外古詩詞,如蘇軾的《中秋月》,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張九齡的《望月懷遠》,李白的《靜夜思》,劉方平的《月夜》,李商隱的《月夜憶舍弟》等,并呈現(xiàn)在自己制作的思維導圖(如圖4 所示)上。當然為了進一步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逐步完善與其他節(jié)日相關的詩詞思維導圖,如元宵節(jié)、春節(jié)、重陽節(jié)、清明節(jié)等,學生可以結合自己課外閱讀和搜集的古詩詞自主選擇不同節(jié)日繪制多樣化的思維導圖,在思維導圖上呈現(xiàn)詩詞題目、描寫節(jié)日的詩句、詩詞主題等核心內容。教師要指導學生盡可能地細致完善思維導圖,如此才更有利于深化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
圖4 中秋節(jié)思維導圖
以課內詩詞為起點鼓勵學生進行課外延伸,引導學生從繪制簡單的思維導圖逐步向繪制多元化、完整化的思維導圖過渡,有效銜接課內外知識,可以增加學生詩詞的閱讀量,拓寬學生詩詞閱讀的視野,幫助學生實現(xiàn)詩詞復習和積累,最終達到提升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詩詞教學目的。
簡而言之,思維導圖是當前各學科教師研究的重要教學工具,也是幫助學生實現(xiàn)自主學習的有用工具。將思維導圖應用于小學古詩詞教學能夠把零散的詩詞建構成知識體系,幫助學生從局部到整體準確、深刻地把握古詩詞內容、主旨、思想情感,有助于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理解詩詞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加學生詩詞的閱讀量。對于小學高年級詩詞教學而言,這無疑是提升教學效率的絕佳途徑,也是語文教學改革和創(chuàng)新的必然舉措。語文教師要深入研究在詩詞教學中應用思維導圖的策略,力爭發(fā)揮思維導圖更強的助學功能,借助思維導圖這個“思維列車”助力學生踏上高效學習之路。
圖2 《十五夜望月》思維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