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修銀
摘 要 當下初中作文教學,大多關注主題、題材、語言等層面的訓練,忽視學生邏輯思維的培育,導致學生演繹融合思維,其說理表達語言模糊、語脈雜亂、理據(jù)空洞、思想乏力等,學生難以具有清晰縝密的思維與言語能力,無法彰顯文明理性的素養(yǎng)。
關鍵詞 融合思維 表現(xiàn) 教學作為
邏輯思維是思維一種高級形式?!斑壿嬎季S(Logical thinking), 也叫‘抽象思維’, 或‘抽象邏輯思維’(相對于形象思維而言)。它是‘以抽象概念為形式的思維’,‘是以概念、 判斷和推理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包括‘形式邏輯思維和辯證邏輯思維’兩種?!盵1]邏輯思維是認識的高級階段,詮釋對事物本質(zhì)與規(guī)律的理性認識,實現(xiàn)對復雜客觀世界的認識。錢學森認為:“人的創(chuàng)造需要把形象思維的結果再加邏輯論證,是兩種思維的辯證統(tǒng)一,是更高層次的思維,應取名為創(chuàng)造思維 。”[2]可見,邏輯思維演繹高階思維與創(chuàng)造品質(zhì),寫作教學中,值得教師認真探究與用心培育。
美國教育家斯滕伯格提出“思維三元理論”,他將思維分為:分析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實用性思維。分析性思維涉及分析、判斷、評價、比較、對比、檢驗等能力。有研究者認為中國人和美國人的思維不同,“美國人擅長的思維方式是一種分析性思維,把一件事情一步一步、一環(huán)一環(huán)分得很細。我們擅長的思維方式,是一種融合性的思維,覺得這個過程‘神而明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需要多講?!盵3]比如下文片段:
身在文化碰撞與交流的時代,我們更應該明白銘記我們民族文化的重要,不忘過去,
引領未來。泱泱大中華,上下五千年,其歷史和文化是其他一切民族所無法比擬的。千百年來,不知匯聚了多少名人,如孔子、屈原、李白、畢異、陸游、成吉思汗、毛澤東,數(shù)不勝數(shù),而他們留給我們的,是中華民族在漫漫長路上創(chuàng)造的一部輝煌文化史。我們應該慶幸,先人們?yōu)槲覀兞粝逻@樣一筆寶貴的財富。
文章思維模糊,表達空洞?!八麄兞艚o我們的……一部輝煌文化史”,沒有具體說明,依據(jù)簡單機械羅列,讀者無法讀懂理由何在。這折射出邏輯思維的缺失,故而推理乏力。
學生作文中,融合思維主要是在思維品質(zhì)的三種表現(xiàn)。
第一,思維的化約性。
汲安慶這樣描述化約思維:“簡言之就是化復雜為簡單的思維。它受西方化約論(Reductionism)的影響,認為現(xiàn)實生活中的每一種現(xiàn)象都可以看成是更低級、更基本現(xiàn)象的集合體或組成物,因而可以用低級運動形式的規(guī)律代替高級運動形式的規(guī)律。其理念主要根源于一元論哲學(monism),認為萬物均可通過分割成部分的途徑了解其本質(zhì),缺少整體、聯(lián)系、發(fā)展、細密的溯源性分析,有明顯的重事實輕事理的實利主義傾向。”[4]作文中,這種思維表現(xiàn)為兩點:一是沒有細微的洞察力,未解讀事件發(fā)展的具體背景或事實發(fā)生的真實原因,比如當經(jīng)濟被GDP(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框定,節(jié)目被收視率綁架,教育被高考指揮,成功被金錢標識,人們不禁要問:“一把尺子可以衡量一切嗎?”一個學生思考后認為:“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時代社會在如此的不斷變化。一把尺子豈能衡量一切嗎?”這就是停滯于表層的思考。若褫其表象,洞察內(nèi)核,則可提出:“這些何嘗不是用一把叫做功利的尺子、一個標準衡量出來的惡果?”繼而提出:“精神是才應是衡量的標尺。”二是沒有明晰的區(qū)分力,未能區(qū)分關鍵詞不同內(nèi)涵。比如《談言與行》道:“①僅僅在口頭上說,是遠遠不夠的。只有青年付諸行動,生命才有創(chuàng)造,國家才有未來;②青年佛系了,國家何以強大!”①句中的“行”特指不只說而且做;②句中“佛系”態(tài)度中暗含的“不行”,特指因超脫而不付諸行動。不同語境下兩個“行”的概念迥然不同,造成①②句間意義含混而邏輯跳脫。
第二,思維的跳躍性。
這源自跳躍式思考,西村克己認為這是邏輯思考力缺失的表現(xiàn):“說話的論據(jù)時常出現(xiàn)跳躍,語言不連貫”“不想讓對方明白自己的意思?!盵5]2比如:“①競爭是一種社會性刺激,出于自尊和實現(xiàn)自我利益價值的目的,全身應激響應,振奮精神,達到最好的狀態(tài)。②這種在有限的資源里進行爭奪的社會相比于平等主義,更能促進社會發(fā)展。③為何中國可成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少不了競爭的加持,競爭相較于‘平等’更能發(fā)揮一個國家的潛力和創(chuàng)造力?!雹偈钦f競爭可以激發(fā)力量,振奮精神;②則跳轉為“爭奪的社會”的意義,第③句則說國家的競爭激發(fā)國家的潛力。三句話,對象不斷跳轉,讓人感覺一個意思沒講完就講另一個,邏輯非常混亂。
思維的跳躍,表現(xiàn)為滑坡思維。如作文題是“迷霧中的三種選擇:問別人,自己判斷,找同伴。你會如何選擇呢?”一學生這樣寫:迷霧中依靠他人,思考出有他人的引導,的確能夠更方便更快捷的解決問題;但是他人能夠一直幫助你嗎?不一定;而“人們不一定會幫助你,你就會茫然無措;而茫然無措后 ,你就會就無法決斷,只會一味地按他人要求和思維去辦事。這樣思維,從是否依靠別人,進而提出“別人會一直幫助你嗎?”文章沒有就此打住,提出諸如“依靠別人靠不住,還要有自己的判斷”,而是滑向“人們不一定幫助你,你就會茫然無措”,繼而滑向“茫然無措后 ,你就會就無法決斷”。思維滑坡,作者沒有完成命題者給予的任務——回答“迷霧中的三種選擇”中自己選的一種或兩種并用,并陳述你的思考。
第三,思維的模糊性。
思維模糊性表現(xiàn)為語言的模糊。學生用華麗空洞的語言掩蓋理據(jù)的蒼白,比如:“心有理想,就有希望。面對疫情,國人眺望未來,于是就沒有歇斯底里的哭喊,沒有絕望與黑暗,這里,疾病肆虐過的冰冷土地下,是即將破土而出的春天。”這是散文詩的語言,沒有清晰的分析論證。值得欣慰的是,這種現(xiàn)象,已經(jīng)引起很多老師的警惕。但下面兩種表現(xiàn),教師依然重視不夠。
一是對象模糊,作者沒有交際意識與對象意識。如《好奇》一文,寫“好奇”三大作用:①引人探究復雜的未知之領域;②創(chuàng)造充滿生命力的新鮮事物;③保持學習的激情。行文中勸導對象不明晰,③是針對學生,①②是針對科學家與有志于探索的學者。這樣沒有呈現(xiàn)真實的交際情境,無法讀懂其說理邏輯的緣起與內(nèi)在的邏輯關系。二是主題泛化。首先,違反同一律,關鍵詞內(nèi)涵多個。其次,主題多個。如《回響》,文章寫自己在朋友幫助下通過努力而獲得成功。結尾道:成功是執(zhí)著探索的回響,希望是不懈努力的回響,友誼是付出的回響。文章三個觀點,可見對“回響”沒有聚焦而作深入、充分的思考,折射思維的模糊、膚淺,也折射思維審辨力、洞察力的缺失。
作文教學中,矯正學生融合思維,可從思維、監(jiān)控兩個維度來實施。
第一,思維維度:建立分析模式。
現(xiàn)在初中生開始學習說理表達,不知道如何演繹說理,以致說理思路與內(nèi)在條理不清晰,原因諸多,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建立一個分析思維的模式。如何建立一個模式,圖爾敏的論證模式中的借鑒:由一個主張(claim)、資料(data)、正當理由(backing)、支援(backing)、限定詞(qualifier)和反駁(rebuttal)[6]六大部分組成。鑒于此,可從理據(jù)、對手意識、概念界定等多元思考的背景下,構建分析模式。比如 ,以“充電”為題,可引導學生六步審辨追問:
這樣,搭建這樣的支架,學生有了“問題鏈”與“思維流”,也就有了一個清晰的分析論
證的思路,寫作就能很快進入分析思維的演繹狀態(tài)。
采用這樣的分析模式,特別要注意理由的分析性與策略的具體性。說理性文章的理由有二類.第一類是支撐自己觀點的理由,第二類是反駁對方觀點的理由。第一類不可交叉或重疊,同時還要關注理由間的邏輯關系。如“充電”:為什么要充電?因為充電,可以改變視域;充電可以豐富知識。這兩個觀點就未扣緊充電特有“提升或改變”的功能,也沒有凸顯邏輯關系:豐富知識是第一步,而改變是更深的一步。于是當這樣陳述理由:“充電可以拓展現(xiàn)有的知識……更可以改變目前的視域”。第二類的分析,就當分析對方質(zhì)疑的理由。這最要防止“虛假理由”的“稻草人現(xiàn)象”。比如提出對方駁斥自己的理由:“充電會耗費自己的時間”“充電會改變的正確的認識?!边@些都是讀者或對方不可能提出的“理由”,不值得探討。
學生難以提出具體明確的策略,這是最容易演繹模糊含混的融合思維。這有學生閱歷不深的原因,也與學生未掌握分析策略有關。比如《快樂人生》結尾:“人生其實是一場曲折而艱難的旅行,過千溝,跨萬壑,歷經(jīng)種種的不易,方能抵達我們想要去的遠方。未來的日子,我們不應只顧埋頭趕路,在繁忙之余,還應抬頭看路賞景,滋養(yǎng)我們的內(nèi)心世界,共攀精神高峰。”學生未掌握快樂人生的具體策略,于是就演繹融合思維,用華麗空洞語言掩飾策略認知的蒼白。八下課文丁肇中《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結尾就不這樣:在環(huán)境激變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到幾千年前經(jīng)書里說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結尾提出重新體會格物致知的意義,其實就是指出實現(xiàn)的具體途徑與方法。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掌握問題解決的策略,要引導學生關注二個著力點。一是回望:原因入手,從中分析找到解決的針對性措施。二是下沉:審思現(xiàn)實,對現(xiàn)實狀態(tài)的思考,繼而找到具體可行方法。
第二、監(jiān)控維度:演繹對話矯正。
首先是引導內(nèi)向對話。教學過程中,在指出學生邏輯的思維與語言錯誤外,還要提供支架,引導學生運用元認知技能,實現(xiàn)自我監(jiān)控,這可從三個維度搭建支架以實施。
其次是引導外向對話。這種對話,有兩類。一是基于讀者認知的對話,變現(xiàn)為揣摩讀者是否可以讀懂自己的表達。為防止讀者思維被阻斷,西村克己提出注意不要出現(xiàn)邏輯上的不連貫,他認為:“如果對方不具備相應的背景意識,邏輯就會不連貫”,“如果讀者不是專家,就要對專業(yè)術語進行解釋?!盵5]114于是“要考慮讀者的知識面和關心的重點,對文章層次進行界定”[5]115。二是基于讀者質(zhì)疑的對話。徐賁認為:“‘說理之文’(essay),它是作者寫給別人看的,所以必須考慮到它的公共性,必須考慮到別人會要求提供什么論據(jù),可能會有不同意見,如何才能說服他們?!盵7]這樣考慮對方的不同意見,以明確需要釋疑的內(nèi)容,繼而實現(xiàn)針對性的互動對話,矯正自己的思考與演繹。
避免融合思維,有兩點特別需要提醒。一是培育真誠品質(zhì)。觀諸教學實踐,探究邏輯思維培育的策略,促成學生思維的清晰性、演繹的縝密性、判斷的合理性,培育真誠品質(zhì)是首要之務。寫作中,真誠對待讀者,你就會揣摩讀者的閱讀心理,就會設法實現(xiàn)與讀者的交流對話,讓讀者讀懂并接受自己的文章。這正如葉圣陶所說:“真誠的作者寫一篇文章,絕不是使花巧,玩公式,他的功力全在使情意與文字達到完美的境界;換句話說,就是使情意圓融周至,毫無遺憾,而所用文字又恰正傳達出那個情意。”[8]因此,除了在作文評價時,讓真誠演繹的作文獲得高分的鼓勵外,還可在題目中設計真實的交際情境,讓學生進入與讀者交流的真實狀態(tài)。比如將設計成演講稿、書信體、倡議書、辯論陳述等方式,創(chuàng)設交流對話的環(huán)境。
二是理性審思教材,不被教材的瑕疵誤導。初中教材中,說理性的文章,存在一些模糊的問題,比如《談創(chuàng)造性思維》文中寫道:“某心理學專家小組以實際從事創(chuàng)造性工作的人與不從事此類工作的人為對象進行了調(diào)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結論……”這里要指具體指出是哪個專家小組,以標示明確的出處,讓表達彰顯信度。“然而,尋求第二種答案,或是解決問題的其他路徑和新的方法,有賴于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那么,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第一句為觀點或看法,還當加上分析佐證或闡釋,這些模糊的說理表達。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培育學生批判思維,鼓勵學生敢于質(zhì)疑與建構。說理性文章的教學,也就要引導學生基于寫作學理的審辨思考,及時提醒學生勿被瑕疵誤導。
演繹融合思維的學生,折射出邏輯思維的缺失,其表達語序凌亂、內(nèi)容無序、理據(jù)乏力、思想空洞,這樣無法適應交際語境的環(huán)境。當今作文教學,往往以主題、題材、語言為關注視域,罔顧學生邏輯思維的培育,學生的思維得不到提升與發(fā)展,我們當警醒。裴海安等認為:“(美國)寫作課程的設置不是個別人、少數(shù)人,或者一群人的事情,不是個人行為而是國家行為,是從國家利益的高度為學生的未來發(fā)展設置適切的目標?!盵9]我們教師也應當承擔社會與國家賦予的責任,探索邏輯思維培育策略,促成學生具備清晰縝密的分析思維與彰顯邏輯的言語表達能力,涵育文明理性的素養(yǎng),使學生適應未來的社會。
[1]王躍平.語文創(chuàng)造教育與邏輯思維教育[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
[2]楊春鼎.形象思維學[M] .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7:190.
[3]曹勇軍、傅丹靈.中美寫作教學對話十五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071
[4]汲安慶.如何走出“化約思維”的困境——鄭桂華《愛蓮說》教學設計評析[J]中學語文,2019(5).
[5]西村克己.邏輯思考力[M].邢舒睿譯.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社,2016.
[6]楊寧芳.圖爾敏論證邏輯思想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067.
[7]徐賁.明亮的對話——公共說理十八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18
[8]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2008:71-72.
[9]裴海安、王愛娣.美國中小學寫作教學對我國的啟示[J].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2018(12)
[作者通聯(lián):福建教育學院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