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述
氣象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作為世界上最早進行觀云測天的國家之一,即使在科技尚不發(fā)達的古代,我們的祖先也在不斷思考和探索宇宙以及天人關系。
讓我們一起翻開《一只早飛千年的鳥:中國古代氣象觀測與測量科技》,飛向古代氣象那片遼闊的天地。
人們對自由自在的風,總有種天性使然的向往。風從哪兒來,要吹向哪兒去?風向、風速是氣象觀測的基礎,也是重要參數,那么古人是如何理解看不見又摸不著的風呢?
風向標是一種觀測風向的裝置。有趣的是,在風向標的形態(tài)選擇上,中西方在審美上竟然出奇的默契,都將目光鎖定在懂得御風飛行的鳥類身上。
我們在歐美電影里,有時候會看到民宅屋頂上安裝了公雞形象的風向標,它就是風信雞。“雄雞一聲天下白”,在西方視野下,公雞代表了基督教信仰,被賦予警醒世人的寓意。
創(chuàng)作于11世紀的貝葉掛毯被譽為歐洲版“清明上河圖”,畫上威斯敏斯特教堂頂上的風信雞見證了國家的歷史性變革。
我國最早的風向標可追溯至殷商時期的“候風之羽”,而到了漢代,“相風鳥”被廣泛用于氣候觀察實踐,鳥的類型有鐵鳳、金雞、金鵬、銅烏、金鵝等。最終,“相風銅烏”打敗了其他選手,成為了相風鳥的代表,一躍成為中國古代候風儀的代名詞。
我國的相風鳥比歐洲的風信雞早飛了近千年,古人對風的掌控和熱情驚艷了世界。
建于遼金之交,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的圓覺寺,經戰(zhàn)火、地震摧殘卻屹立不倒,塔頂的鸞鳳風向標800多年來不曾生銹。它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風向標,在匠心設計的背后也傳達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我們相信,只要有風的地方,就有生機和希望。
從古至今,在眾多天氣現象中,雷電都是讓人懼怕的存在。電閃雷鳴的夜晚,往往夾雜著疾風暴雨,它的高傷害力毋庸置疑。雷電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周遭的一切,所到之處,樹倒屋毀,傷及人畜。
《周易》中記錄了發(fā)生在公元前1078年的球形雷,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雷電記錄。
大部分人對雷電現象總是又敬又怕,唯恐避之不及,卻總有少數人,懷揣著人定勝天的信念,偏要與雷霆抗爭。
1750年夏天,美國費城雷電交加,本杰明·富蘭克林完成了震動世界的電風箏實驗。他用勇敢證明了“閃電和靜電的同一性”,進而發(fā)明了避雷針。
雖然富蘭克林拿到了避雷針的冠名權,但是要論世界上最早的避雷針,還得看大洋彼岸的中國。
畢竟,在避雷這件事上,咱們中國人多少有點天賦在身。
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外祖父樊重就曾為懼怕雷電的母親建造了一座避雷室,整個石室都用黑色文石制成。據研究,黑色文石極可能是擁有絕緣功能的大理石。這座石室不僅造型別致,避雷效果更是好到500年而不毀。
我們很早就發(fā)現了大氣中存在著尖端放電現象。許多古塔的頂尖涂有金屬涂料,或塔頂本身使用了金屬材料,某些鐵剎的形狀竟比當代的避雷針要復雜許多。這些歷經歲月洗禮的古建筑,無不閃耀著前人智慧的光芒。
從宋代開始,雷公柱就成為了中國古代應用最為廣泛的避雷裝置,其材料通常選用有較強導電性的楠木、松、柏或金屬。在建筑物最易受雷擊的部位安裝雷公柱,由雷公柱將電流引入大地。其中,“四柱不頂”的德慶學宮與“四柱不地”的真武閣堪稱中國建筑史上的奇跡。
避雷是件嚴肅而認真的事。一代又一代的建造師們戰(zhàn)勝了對落雷的恐懼,用科學嚴謹的態(tài)度研究雷電防護的方法,不斷提升雷電防范等級,為我們的生命財產安全筑起堅固防線。
前人的無所畏懼,托起了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夢想。
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對濕度和溫度的耐受也不盡相同??此莆⒉蛔愕赖臍夂蜃兓粌H影響了動植物和周遭環(huán)境,也對我們的健康和心情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
生活在古代,雖然沒有空調和Wi-Fi,但在如何過得舒坦這件事上,古人也頗有發(fā)言權。
藝術家通過觀察琴弦的松緊來判斷空氣中的濕度;工匠們在柱子底部留有透風磚,促進空氣循環(huán);普通百姓會選擇佩戴香囊祛濕增香。
烈日炎炎,帝王家有“含涼殿”,百姓家有“空調井”,用水的沁涼來消暑降溫。先秦時,諸侯國君的屋內四角各有一個小型冰鑒,堪稱最原始的冰箱和冷氣機。
取暖的方法也很有創(chuàng)意。王公貴族家里不僅有壁爐和火墻,火道還能直通就寢的炕床,早早享受到了地暖的便利。漢代的“椒房殿”,把花椒搗成泥涂在墻壁四周保溫,再掛上錦繡壁毯、羽毛幔帳、鋪上豪華西域毛毯,真是奢華的享受。
在古代,氣象學并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對其產生深遠影響的也許是數學家、天文學家、地理學家、陰陽學家,甚至可能是軍事家、醫(yī)學家、發(fā)明家。比如赫赫有名的驚世全才、唐代太史令李淳風,他觀天象、編歷法、改渾天儀,還是給風力定級的“世界第一人”;南宋數學家秦九韶,他用數學題計算雨量,創(chuàng)作的《數書九章》曾令中國古代數學傲立于世界數學史;清朝天才發(fā)明家黃履莊,他制作的“驗燥濕器”成為現代溫度計的先驅。
在物資匱乏的古代,少了誘惑和干擾,人們有大把的時間“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也更愿意靜下心來看看天邊的云,感受耳畔的風。
《一只早飛千年的鳥:中國古代氣象觀測與測量科技》,以相風鳥為向導,串聯(lián)起風雨雷霆、四時寒暑,帶我們游歷了古人在氣象領域取得的偉大成就。
知天命、順四時、究天象。這是古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無懼風雨,保持天真,對事物充滿好奇心,把不可能變?yōu)榭赡?,這就是飛鳥存在的意義吧。
(源自“水木讀書薈”)責編:王曉靜實習生:黃藝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