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宏巖
(遼寧何氏醫(yī)學院,遼寧 沈陽110163)
現(xiàn)代醫(yī)學沒有形成陰、陽、道器官這一概念,自然更談不上對陰、陽器官進行劃分。陰、陽、道器官及三陰三陽劃分的概念均源自《黃帝內經》[1]。在整合醫(yī)學思想的引領下[2-3],我們提出了人體內存在“陰、陽、道”三大器官假說,即全身靜脈血管及右心與靜脈血液的總集合為陰器官;全身動脈血管及左心與動脈血液的總集合為陽器官;全身動靜脈血管及左右心與動靜脈血液的總集合為道器官[4]。陰、陽、道這三個器官在高度、長度、血管的截面積上都可以說是人體巨大器官。三陰三陽這六大器官是指依照形態(tài)與功能對陰器官與陽器官各自一分為三的劃分,其中陰器官可劃分為太陰、少陰、厥陰,陽器官可劃分為陽明、少陽、太陽。為保持醫(yī)學研究的連續(xù)傳承和一致性,筆者這里依然沿用《黃帝內經》中三陰三陽等概念及稱謂與現(xiàn)代醫(yī)學進行整合。整合醫(yī)學既然可以對陰、陽、道器官進行實體解讀,那么它也應該能夠對三陰、三陽進行實體解讀,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其邏輯的連貫性、一致性以及可靠性。道器官可一分為二,劃分為陰器官與陽器官,那么陰、陽器官還能夠依據形態(tài)與機能進一步劃分嗎?三陰、三陽器官彼此具有形態(tài)和功能的共性特征嗎?筆者將全身心血管鑄型標本與血液的自然運動相整合,將《黃帝內經》對三陰三陽特征的描述與現(xiàn)代醫(yī)學的基礎醫(yī)學研究結論相整合,發(fā)現(xiàn)陰器官與陽器官的確可以依據血管的活體形態(tài)和血液的自然運動再一分為三,進而提出了人體三陰三陽六大實體器官假說。
分類是指按照種類、等級或性質對事物分別進行歸類。給物體分類是科學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依據物體的特征進行分類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認識物體。給物體分類時依據的特征不同,分類的結果也會有所不同。人們可以利用分類的方法整理身邊的各種信息,成功地給物體進行分類可以持續(xù)激發(fā)對物體進行研究的興趣。自古以來,醫(yī)學為進一步探索人體的奧秘,依照器官的形態(tài)對其各組成部分進一步細分并劃分出層次,已是人們普遍認同的方法,并得到廣泛應用。
器官是指具有一定形態(tài)和功能結構,能擔任某種獨立生理機能的部分。解剖學已證實,大器官可以依據其形態(tài)與功能進一步劃分為小器官。例如,現(xiàn)代醫(yī)學依據形態(tài)與功能,已將上肢分為肩、臂、肘、前臂、腕和手六個部分[5],各部分又分為若干區(qū);下肢分為臀、股、膝、小腿、踝和足等;依據小腸的形態(tài)與功能,小腸可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6];大腸可分為盲腸、闌尾、結腸和直腸,其中,結腸因其走形部位進一步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等。由此可見,依據形態(tài)、功能等將大型整體器官進一步劃分為小器官是醫(yī)學研究的重要基本方法之一。
早在4 000多年前,《黃帝內經》就已經依據人體腸管粗細將腸道分為小腸、大腸,并對其功能進行研究,得出不同的結論[7]:“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篇》)
1628年,威廉哈維創(chuàng)立了經典的血液循環(huán)理論,在他去世后,人們又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毛細血管、動靜脈血液各自的起源與運動的終點、靜脈血液成分存在自然分類等事實,將這些結論進行整合后發(fā)現(xiàn),哈維的血液循環(huán)理論在今天其實是需要修正的,血液并不像哈維描述的那樣是由心臟流向四周,又由四周流回到心臟,而是由肺臟經左心流向四周,又由四周經右心流回到肺臟,人體中存在以肺臟為中心的血液自然上行、下行運動體系[8],心臟在血液的自然運動中可以被看成是帶有泵功能和混血功能的特殊血管,“肺心說”[9-13]的概念被接受后,可以看到血液運動環(huán)的存在,繼而提出了陰、陽、道器官概念,道器官可以分為陰、陽兩大器官,繼續(xù)追尋可以發(fā)現(xiàn),由于陰、陽、道器官非常龐大,極其復雜,如果不對其進行進一步的分解,其形態(tài)與功能在理解上將很難把握。
整合醫(yī)學可以補充實驗醫(yī)學觀察,發(fā)現(xiàn)以往遺漏的實驗結論。有可能存在這種情況,我們已經做出這個物體,或已證實存在這種物體,擺在我們面前,我們卻不認識,或并不真正了解其功能和意義。雖然現(xiàn)代醫(yī)學教材中還沒有形成陰、陽、道器官的概念,但在一些全身心血管鑄型標本中,我們早已做出了陰、陽、道器官標本,即全身心血管鑄型標本,全身動靜脈血管似乎雜亂無序,很難明確形容或描述其是什么具體形狀,可以說陰、陽、道器官這些標本有名無形,但卻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實體,而且,似乎很難再對陰、陽器官做進一步分類。
“陰陽者有名無形”源自《黃帝內經·靈樞·陰陽系日月篇》。長期以來,我們一直認為人體陰陽并非客觀具體的事物或現(xiàn)象,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非常模糊,無法界定和證明。陰陽學說不可能是科學學說,而只能是哲學或玄學學說。
“有名無形”就一定是主觀的嗎?就一定不是實體?就一定是虛幻的嗎?事實上,自然界中有名無形的客觀實體比比皆是,司空見慣的云、水、霧、煙、雨、風等不都可以說是有名無形嗎?人體中的血、痰、尿、淚、氣等實體不也都是有名無形嗎?也許我們沒有注意到,《黃帝內經》一方面介紹說“陰陽者有名無形”,另一方面卻又將陰陽劃分出三陰三陽,并介紹三陰三陽又各呈“開、闔、樞”狀態(tài),還分別詳細說明三陰三陽各含有多少“氣、血”。
三陰三陽又有哪些特征呢?《黃帝內經》已明確指出三陰三陽的特征,“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素問·陰陽離合論篇》)。若將《黃帝內經》對三陰三陽“開、闔、樞”特征的描述分別與現(xiàn)代生理解剖學結論進行整合會出現(xiàn)什么結果呢?
如果站在全身靜脈血管鑄型標本前,將這一標本想象成活體,將對全身靜脈血液的自然運動觀察整合其中,就可以觀察到全身靜脈血在其血管及經右心上行到肺臟的運動狀態(tài),發(fā)現(xiàn)新的結論。
2.2.1 整合醫(yī)學出現(xiàn)的太陰實體器官 太陰為“開”。開,張也;用兩手拉動門栓,開門之意,使關閉著的東西不再關閉;打開。古漢語中太為極的含義;如果全身靜脈血屬“陰”,在以肺為中心的血液自然上行、下行運動中,可以看到,活體中起源于全身毛細血管靜脈端的靜脈血液上行入右心后,出右心入肺臟,靜脈血運動的終端為肺臟,故為太,為極,稱為太陰。太陰為通過肺動脈分布于肺臟的動脈血管和其中的靜脈血液。在正常情況下,全身不同成分的靜脈血均是要上行入右心,出右心后入肺臟,整合補充實驗醫(yī)學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肺動脈中的血管及其中的靜脈血液均是以分布散開的方式分布于肺臟,表現(xiàn)出“開”的功能,太陰實體器官及功能得以顯現(xiàn)。即肺動脈血管和所含呈分布狀態(tài)的靜脈血液及所轄肺臟實體為太陰實體器官。
2.2.2 整合醫(yī)學出現(xiàn)的厥陰實體器官 厥陰為“闔”(音he)。厥為逆,“陽從左,陰從右,……逆皆為厥”(《素問·方盛衰論篇》)。靜脈血起源于全身靜脈毛細血管,在靜脈血液起源處,靜脈血的運動方向均與動脈血液流動方向相反,故為逆,為厥。厥陰為闔,闔本意為門扇,理解為動詞時,解釋為關閉?,F(xiàn)代生理學、解剖學可見,除肺動脈和入肝的門靜脈以外,全身的靜脈毛細血管及其靜脈血液均已匯合,逐漸關閉的方式入各大小不等的靜脈血管,匯流入右心。故厥陰為闔。這些部位靜脈血回流表現(xiàn)出“合”的功能,厥陰實體器官及功能得以顯現(xiàn)。即除肺及入肝的門靜脈以外,全身靜脈毛細血管及其所含呈收納狀態(tài)的靜脈血液和所轄實體為厥陰實體器官。
2.2.3 整合醫(yī)學出現(xiàn)的少陰實體器官 少陰為“樞”。樞本意是傳統(tǒng)建筑門的轉軸、門軸或便于門窗開合的裝置,又由此引申為主運轉者,指事物中心的或重要的部分,也有轉動地方的意思。故少陰取其意為樞。在“闔”“開”之間,全身這些較大的靜脈血管恰恰起到了太陰、厥陰之間靜脈血液運輸的樞紐作用,即表現(xiàn)出“樞”的功能,為少陰實體器官,即介于太陰和厥陰兩者之間的各級靜脈血管,包括右心,起到太陰和厥陰兩者之間靜脈血液上行流動樞紐作用的全身各級靜脈血管總集合為少陰實體器官。
至此,陰器官的一分為三實體,即太陰、厥陰、少陰實體器官及“開、闔、樞”特征得以顯現(xiàn)。
同理,站在全身動脈血管鑄型標本前,將這一標本也想象成活體,將對全身動脈血液的自然運動觀察整合其中,也可以觀察到全身動脈血在其血管及左心的運動狀態(tài)。
2.3.1 整合醫(yī)學出現(xiàn)的陽明實體器官 明,照也(《說文解字》)。出來,顯現(xiàn),照臨四方曰明(《左傳·昭公二十八年》)。陽明意指陽發(fā)生、生起的實體部分。動脈血屬陽。入肺臟的靜脈血液在肺臟轉化為動脈血后,通過肺靜脈血管,這些起源于肺臟的動脈血經肺靜脈血管以“闔”的方式,逐漸關閉匯合流入左心,表現(xiàn)出“合”的功能。“太陰與陽明為表里”(《素問·太陰陽明論篇》),意為太陰與陽明相互對應,即肺動脈血管及血液與肺靜脈血管及血液相對應,陽明實體器官及功能得以顯現(xiàn)。即肺靜脈血管及其所含呈收納狀態(tài)的動脈血液所轄肺臟實體為陽明實體器官。
2.3.2 整合醫(yī)學出現(xiàn)的太陽實體器官 整合補充實驗醫(yī)學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動脈血出左心后,全身動脈血液抵達毛細血管動脈端是以開放的方式分布于全身動脈毛細血管,表現(xiàn)出“開”的功能,太陽實體器官及功能得以顯現(xiàn),即除肺臟以外,全身動脈毛細血管及其所含呈分布狀態(tài)的動脈血液所轄實體為太陽實體器官。
2.3.3 整合醫(yī)學出現(xiàn)的少陽實體器官 在“闔”“開”之間,全身這些較大的動脈血管恰恰起到了陽明、太陽之間動脈血液運輸的樞紐作用,即表現(xiàn)出“樞”的功能,即介于陽明和太陽兩者之間的各級動脈血管,包括左心,起到陽明和太陽兩者之間動脈血液下行流動樞紐作用的全身各級動脈血管總集合為少陽實體器官。至此,陽器官的一分為三實體,即太陽、陽明、少陽實體器官的“開、闔、樞”特征及功能得以顯現(xiàn)。雖然這些新概念都是整合醫(yī)學帶來的新認識、新結論,但事實上,三陰三陽這六大實體器官及其“開、闔、樞”特征,在全身心血管鑄型標本與活體血液的自然運動進行整合后,可清晰見到這六大器官實體及其運動狀態(tài)和特征,這也充分證實了《黃帝內經》基礎理論的準確可信(圖1)。
圖1 三陰三陽示意圖
“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常數”(《素問·血氣形志篇》)。筆者這里暫不討論其血氣成分的論述,但可以反證《黃帝內經》已明確三陰三陽是實體,具有盛裝血、氣的功能。
整合醫(yī)學研究顯示,《黃帝內經》在三陰三陽器官即太陰、少陰、厥陰、陽明、少陽、太陽等六個器官的描述上與現(xiàn)代基礎醫(yī)學結論基本吻合,可見《黃帝內經》是對活體解剖學的論述,這提示活體解剖學是現(xiàn)代解剖學發(fā)展的方向。
《黃帝內經》在三陰三陽基礎上又將三陰三陽實體再次劃分為手三陰、手三陽、足三陰、足三陽實體。在此基礎上,根據各經所屬內臟的陰陽屬性及在肢體循行位置,定義出十二經脈,有手經、足經、陰經、陽經之分,即十二經脈分為手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陰經、足三陽經。十二經脈是否存在?它又是如何分布在內外的?雖然我們現(xiàn)在不能清晰掌握,但它和三陰三陽實體關系十分密切,三陰三陽實體器官的揭示將使三陰三陽實體器官進入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領域,也將為人體經脈的研究及中西醫(yī)理論的整合統(tǒng)一向前推進一步。
在科學研究中思路和方向的正確性是十分重要的,我們不能以今天的標準來苛求幾千年前上古先人人體科研結論的完美無瑕[14-15],從陰、陽、道器官的定義,到三陰三陽六大實體器官的劃分,再到對三陰三陽器官血液成分的認知,《黃帝內經》涉及到今天的生理學、解剖學、生物化學等學科,僅僅這些思路和方向就足以讓我們震驚和仰視。整合醫(yī)學揭示人體內存在陰、陽、道三大器官已令人驚嘆,更令人驚奇的是三陰三陽六大器官的定位與現(xiàn)代生理解剖學基本吻合;整合醫(yī)學不僅找回了失傳幾千年的三陰三陽六大實體器官,也找回了近百年來中國醫(yī)學喪失的自信心和鑒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