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敏(渤海大學 美術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傳統中國畫主要的繪畫材料是毛筆、墨、各色顏料等,繪畫的載體主要是宣紙、絹。畫家將筆墨關系視為藝術語言的根本核心。一直以來,中國畫家都十分注重個體的主觀作用,按照自身的寫意精神美學、價值觀去處理畫面。中國畫創(chuàng)作重視人的內心世界對外部事物的感受,強調人品與畫品的統一。用筆的講究、水墨語言的變化,加上國畫顏料的使用,三者形成了墨色互補交融的生動畫面。
工業(yè)技術的發(fā)展帶來了藝術觀念的革新,物質材料伴隨著技術的進步不斷發(fā)展,打破了原有的傳統藝術創(chuàng)作形式。藝術家們?yōu)榱素S富傳統中國畫的表現形式,突破固有的藝術觀念和藝術語言,更加直接、全面地表現自我的思想情感和創(chuàng)作理念,迎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開始積極地探索中國畫創(chuàng)作中新材料和新技法形式的多樣性。
對新材料與技法的探索和運用不是對傳統的背叛與否定,而是基于傳統的創(chuàng)新和開拓。繪畫材料不再作為色彩和造型的物質載體,它承載著藝術家的思想情感,可以是情緒性、觀念性的表達,也可以是純視覺性的呈現。
把藝術觀念融入材料語言,能使藝術作品傳達的意境得到升華。傳統中國畫單一的材料技法無法滿足當代畫家對畫面視覺形式感的追求,而新材料的使用給中國畫帶來了新的表現形式和表現手法。隨著外來西方藝術的沖擊,中國畫創(chuàng)作者開始使用新材料,并融入西方寫實主義的表達手法和繪畫理念,變革中國畫傳統材料。
新材料的運用豐富了美術語言,具有了形式感、肌理感、材料感、觀念性、材質特性、非描繪性、獨立性與偶然性等藝術特征。藝術家在熟練掌握美術語言和新材料藝術特征的基礎上,以個人的生活經驗和藝術修養(yǎng)的積累為條件,創(chuàng)作美術作品。
新材料在畫面塑造中的使用突破了固有的藝術表現手法,表現形式多樣。早期的中國畫作品畫面多干凈、平整,色彩搭配優(yōu)雅,傾向于對客觀事物的再現。新材料的出現打破了這些固有的畫面創(chuàng)作形式。通過拼貼、堆砌、噴灑、拓印、瀝粉等手法,畫面由傳統的平面化逐步走向立體感和肌理感。新材料在作品中的使用使得作品形式不再局限于具象的表達,開始重視表象的創(chuàng)作。但在使用新材料的同時要注意畫面本身意象和意境的協調性。
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現代畫家重視表現現代繪畫的意識和追求,把逍遙自在而自然的精神用到創(chuàng)作中。中國畫在繼承傳統藝術語言和材料藝術特征的基礎上,開始借鑒西方的平面構成、黃金比例和焦點透視等法則。有些作品還通過分割、疊加的手法,營造空間和縱深感。用現代美術的視角和思考方式去營造畫面空間和形式,突破了傳統的中國畫構圖形式,以全新的藝術視角和觀念,解構、發(fā)展畫面的形式感。
新材料具有文化承載性,是精神的載體。藝術家將抽象的藝術語言通過物質材料具體化。把藝術家的情感和觀念融入藝術創(chuàng)作,按照藝術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和表現手法,運用新材料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使用不同的材料來表現畫面,表達創(chuàng)新內容和情感。這類新材料帶有一定的精神內涵和藝術思維。
胡偉的作品使用了拼貼、沖水、拓印、畫面切割等技法,根據畫面形式的需要重組材料。從發(fā)現材料在畫面中獨特的形式美到根據創(chuàng)作意圖主觀重組、轉化材料,他的作品《海礁》(圖1)明顯地體現了格物致知這一中國傳統精神。此外,其作品還使用了土質顏料、金屬渣、木質構造、麻紙等新材料。把中國傳統的宇宙觀、自然觀、人生觀,落實到具體的物質材料中去,賦予了作品堅實的人文精神基調。他的作品以中國傳統繪畫的美術語言和筆墨關系為基礎,在作品中使用新材料表達了現代藝術家的精神追求和創(chuàng)作意圖。新材料中國畫展現的面貌是對傳統中國畫的有序繼承和與新時代、新思想的融合。
一些拼貼、肌理以及塑形膏的使用增加了畫面的肌理感和厚度,將抽象的藝術語言通過物質材料具體化。藝術家通過拼貼、堆積、揉紙、噴灑、用礬、瀝粉、拓印等新的繪畫表現技法形成各種肌理效果。他們還利用各種水劑,例如松節(jié)油、酒精、礬水、豆?jié){、牛奶、洗潔精、洗衣液、增白劑等,在畫面未干時滴灑、噴涂、點畫,制作不同的肌理效果,或者使用有肌理、紋理的各種實物蘸墨或蘸各種顏色在宣紙上拓印、點簇,還可以制作拓包拓印實物肌理。
肌理創(chuàng)作需要根據畫面肌理屬性尋找適合的材料,比如牛仔褲的紋理就是使用尼龍布或者燈芯絨布,在控制好墨干濕濃淡的情況下順著衣服的走向拓印紋理。拓印和繪畫相結合,要先根據畫面紋理的需要拓印,然后刷洗、用筆提線勾涂,彌補拓印的不足。通過主觀處理把肌理融入主體之中,與畫面融合是較為常見的做法。這些新材料的使用增加了單純靠筆墨達不到的藝術效果,豐富了新材料的藝術特征和畫家的表現手法,使繪畫語言更加多樣化。
具有視覺沖擊力的畫面能給觀賞者帶來直觀的視覺感受。礦物質顏色、金箔、銀箔、銅箔、金粉、蛤粉、云母、高溫結晶顏料以及油畫特有的丙烯材料、水粉、水彩等新的色彩材料拓寬了中國畫色彩表現的空間,色彩層次更加豐富。使用新材料創(chuàng)作的作品更具有形式美感和視覺沖擊力,能更加直觀地讓觀者感悟藝術的魅力。
藝術家可以通過拓印、拼貼等方法,在宣紙上先貼后畫,根據貼出來的形象繼續(xù)創(chuàng)作?;蛘呤窍犬嫼筚N,通過材料堆積產生肌理美和形式美。貼金箔、用金粉,可以顯得整個畫面明亮耀眼。比起使用傳統國畫材料,如毛筆、顏料等,單純描繪作品,利用這些色彩材料更容易表現畫面的多樣性。表現手法不再局限于傳統繪畫材料和技法,形式更加多樣。當代國畫新材料主要制作技法有:積水積色法、揉紙法、拓印法、加劑法、粘貼法、洗擦法、噴繪法、立粉法等。
材料本身就具有獨特的材料形式和材料美感,不同質感和肌理的材料經過藝術家的加工制作,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和審美感覺。藝術家通過畫面形式藝術表達的需要,選擇與主題相契合的材料。各種材料經過藝術家的主觀處理被有序、有意識地組合、拼貼在一起,給觀者帶來直觀的視覺感受。每種材料都有其獨特的個性和形態(tài)特征,例如視覺作品就是通過人們直觀的視覺體驗來拉近作品與欣賞者之間的距離,使觀賞者更好地置身其中,體會藝術家的藝術理念。畫家在對各種繪畫新材料的特點和屬性有了深入的認識以后,再根據畫面形式的需要去挑選、利用材料,進行拼貼、透疊、組合,可充分發(fā)揮材料本身的特點。材料經過藝術家的主觀加工和創(chuàng)作,產生了不同于傳統中國畫的材料藝術美感和畫面形式感。
圖1 胡偉《海礁》 綜合材料 2018年
材料語言具有觀念性特征,藝術家用材料組合作畫,將生活中的物品作為繪畫材料媒介,拉近了藝術與生活的距離。材料語言具有觀念性的藝術特征,是藝術家思想和時代精神的產物。材料被賦予了藝術家的精神情感,藝術家通過材料的使用傳達藝術觀念,根據畫面表達情感觀念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新材料,并主觀進行重組、疊加、拼貼。
張卉在她的作品《紅色搖籃·瑞金臨時中央政府舊址》(圖2)中使用礦物色顏料、金銀銅箔、氧化鐵顏料、琺瑯彩顏料、茶粉等新的色彩顏料,使得畫面整體風格柔和、凝重。新材料的使用賦予了作品強烈的概念性,年輕、純粹、和諧、溫暖的氣息迸發(fā)出來。充分利用新材料的質感,發(fā)揮新材料的觀念性藝術特征,用全新的表現手法深度挖掘藝術的表現力,有助于更好地表達思想情感。
圖2 張卉《紅色搖籃·瑞金臨時中央政府舊址》 綜合材料 2019年
新材料的加入和運用,為中國畫的發(fā)展拓寬了空間,水墨和材料的邂逅,賦予了畫面更加豐富的形式語言和細膩的明暗層次。拼貼材料的使用,營造出了意想不到的視覺效果。新材料的使用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的藝術語言,藝術表現手法更加豐富多樣。利用各種劑水在畫面未干時滴灑、噴涂、點畫,在制作過程中會呈現偶然性特征。墨與水的比例或者是各種劑水量的變化,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畫面效果。通過新材料做出來的紋理形狀各異,色、墨變化多端,產生了富有變化的運動肌理效果。
圖3 劉國松《天池》 水墨設色 1982年
許多畫家嘗試用拓印、沖洗、噴色、水拓、拓墨和拼貼等特殊技法和材料豐富中國畫新材料的形式。他們認為繪畫的本質是創(chuàng)造美,追求天然、自然的肌理營造的自在境界。畫家劉國松是中國畫新材料創(chuàng)新的先行者,他的作品《天池》(圖3)運用漬墨法,使兩張打濕貼合的紙產生水泡,然后滴入墨和顏料。讓墨色和顏料隨著水泡隨意流動,產生偶然的墨色相融的肌理效果。水墨、顏色自然流動于紙上,產生自然的效果。追求偶然性的材料特征,與傳統的筆墨語言區(qū)分開來,變革了傳統中國畫的形式面貌。
貫穿全文,我們了解了新材料發(fā)展的過程以及藝術特征。新材料通過藝術家的主觀組合和拼貼,創(chuàng)造出了豐富、獨特的畫面形式和藝術形象,表達了藝術家對繪畫對象的主觀感受和思想情感,是藝術家創(chuàng)作個性的載體。新材料的使用可能會受到美術作品主題的限制,但是只要合理地使用新材料,就能生動、準確地表現作品的思想內容。新材料的運用要根據題材和畫面的需要而定,不能單純地為了畫面的豐富和質感而不加思考隨意地運用新材料,也不能脫離主題范圍。新材料在中國畫創(chuàng)作中的使用拓寬了中國畫的發(fā)展道路,促進了中國畫進步,豐富了創(chuàng)作技法和表現形式,形成了新的材料藝術語言特征,創(chuàng)作出了大量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