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峰
(福建省惠安第一中學 362100)
幾個直接接觸或借助其他媒介(如輕繩、細桿等)發(fā)生相互作用的物體,在運動過程中常常具有不同的速度,但它們的速度卻是有聯(lián)系的,即關聯(lián)速度,這一直是教學中難以突破的障礙,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和易錯點.本文就此類問題通過一些實例分析,來談談此類問題的三種典型解決方法和技巧.
例1如圖1所示,一根輕桿兩端分別固定小球A、B,當其靠在墻上滑下,求小球A的速度vA和小球B的速度vB之間的關系.
圖1
方法一微元法
設AB過了一段很短的時間Δt以后到了A′B′位置,過A′、B′分別作A′A″⊥AB、B′B″⊥AB,可以形成兩個微元三角形ΔAA′A″和ΔBB′B″,如圖2所示.在兩個三角形中有:AA″=AA′sinθ
圖2
BB″=BB′cosθ
因為AA″的物理意義是桿上端縮短的長度,BB″的物理意義是桿下端伸長的長度,而桿的長度不變,所以AA″=BB″,即有:
AA′sinθ=BB′cosθ
由以上三式可得:vAsinθ=vBcosθ.
方法二速度分解
由于桿的長度不變則沿桿方向的分速度相同,將兩小球的合運動即實際運動沿桿方向和沿垂直桿方向分解,如圖3.
圖3
即有vAsinθ=v沿桿=vBcosθ,
即vAsinθ=vBcosθ.
方法三功率法
如圖4,由于輕桿沒有質(zhì)量,根據(jù)能量守恒,桿的推力對小球A和B做的功等大.
圖4
推力對A的做功功率:P1=FvAsinθ,
推力對B的做功功率:P2=FvBcosθ,
由能量守恒有:P1=P2.
由以上三式可得:vAsinθ=vBcosθ
例2如圖5所示,在水平地面上用兩根不可伸長的繩子AM和BM共同拉動一個物體.某時刻,繩端A點和B點移動的速度分別為vA和vB,vA沿MA方向且與地面平行,vB沿MB方向且與地面平行,∠AMB=α.求此時物體的移動速度.
圖5
方法一微元法(略)
方法二速度分解(略)
方法三功率法
如圖6,由于輕繩沒有質(zhì)量,根據(jù)能量守恒,MA繩的拉力對A和對物體M做的功等大,MB繩拉力對B和對物體M做的功等大,即
圖6
FAvA=FAvMcosβ,F(xiàn)BvB=FBvMcos(α-β),
故vA=vMcosβ,vB=vMcos(α-β).
例3如圖7所示,一個半徑為R的半圓柱體沿水平方向向右以速度V勻速運動.在半圓柱體上擱置一根豎直桿,此桿只能沿豎直方向運動,如圖7所示.當桿與半圓柱體的接觸點P(P為圓柱體的一點)與柱心的連線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為θ時,豎直桿運動的速度為( ).
圖7
方法一微元法
設半圓柱體圓心O過了一段很短的時間Δt以后到了O′位置,此時桿與圓柱體的接觸點P移到P′位置,過P作OO′的平行線交圓柱體于Q點,連接P′Q,如圖8所示.
圖8
其中四邊形OO′QP為平行四邊形,所以OO′=QP;
ΔPQP′為直角三角形,當Δt→0時,P′Q可近似看成Q點的切線,故∠PQP′=θ,則
PP′=OO′tanθ.
OO′為半圓柱體移動的距離,PP′為桿移動的距離,即有:
由以上三式可得:v′=vtanθ.
方法二速度分解
圖9
v⊥=vsinθ,
得v′=vtanθ
方法三功率法
由于桿和半圓柱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力N、N′等大反向且沿與P點切線垂直即沿半圓柱體半徑方向,因為桿相對半圓柱體沿切線運動,所以桿和半圓柱體沿半徑方向速度相同,則桿和圓柱體間相互間彈力的功率等大,如圖10所示,即
圖10
Nvsinθ=N′v′cosθ得v′=vtanθ
三種方法中,微元法是通用方法,但學生不易掌握;在用速度分解的方法時,首先要明確物體的實際運動,再來一定要注意兩個分速度必須有明確的物理意義.而且繩(桿)連帶運動問題和相互接觸物體的速度分解學生也容易混淆;功率法在輕繩(輕桿)連帶問題中繩(桿)質(zhì)量不計,繩(桿)對兩頭連接的物體做功等大,在相互接觸物體中,相互間彈力等大,垂直接觸面位移相同,所以相互間彈力做功等大,因此在兩種情況中均適用.綜上所述,在理解了能量守恒關系和功率基本定義式基礎上,功率法比較簡便,學生不易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