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景 張 剛 朱 梅
患者男,42 歲,因乏力、全身酸痛4 個月余,陣發(fā)性胸悶、胸痛2個月余入院。1周前于外院行PET-CT 檢查:右房見一大小約4.7 cm×7.6 cm×5.6 cm 軟組織密度腫塊,放射性攝取增高,最大標準攝取值(SUVmax):18.0??v隔4R 區(qū)見淋巴結,放射性攝取增高,SUVmax:7.2;未予以治療。今于我院就診,患者自述既往體健,無特殊病史。體格檢查未見異常。腫瘤標志物等實驗室檢查未見異常。心電圖提示:竇性心律,正常心電圖。經胸超聲心動圖檢查:于右房內探及一大小約5.26 cm×4.58 cm×7.50 cm 中等偏低實性團塊狀回聲,基底部較寬,約2.90 cm,附著于房間隔,呈分葉狀,活動度小,似侵犯右房頂及房間溝,部分阻擋上腔靜脈右房入口,舒張期腫物達三尖瓣口;于心包腔內探及窄帶狀無回聲區(qū)(圖1)。經胸超聲心動圖提示:巨大右房占位。心臟冠狀動脈CTA 檢查:左前降支中段見點狀鈣化斑塊,管腔狹窄程度約20%,左、右冠狀動脈主干及其分支未見明顯斑塊及狹窄征象;右房體積增大,內見分葉狀軟組織密度灶,大小約5.8 cm×5.9 cm×6.4 cm,增強掃描明顯不均勻強化;心包內見少量液體密度灶(圖2)。CTA 提示:符合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并斑塊形成、管腔狹窄表現;右房富血供腫瘤表現;心包少量積液。心臟MRI 平掃+增強檢查:右房內見一大小約5.8 cm×5.9 cm×6.4 cm 異常信號灶,較寬的基底附著于右房壁及房間隔,靜息灌注其內見少許對比劑進入,延遲期呈斑片狀不規(guī)則強化。心臟MRI 提示:右房內占位性病變(圖3)。結合各項影像學檢查,考慮右房內占位為原發(fā)心臟惡性腫瘤,且已發(fā)生縱隔淋巴結轉移。
圖1 術前經胸超聲心動圖
圖2 術前心臟冠狀動脈CTA圖
圖3 術前心臟增強MRI圖
擇期行開胸探查術,術中見右房近上腔靜脈處外側壁腫瘤,外侵至心包上,粘連固定,觸硬,占據大部分右房。術中經食管超聲心動圖檢查:右房內探及一大小約6.17 cm×5.02 cm 中等偏低實性團塊狀回聲,基底部較寬,附著于房間隔,腫物部分穿過房間隔并侵及左房側;腫物阻擋上腔靜脈右房入口,CDFI示上腔靜脈右房入口處探及五彩鑲嵌血流信號(圖4)。取組織送檢,術中冰凍病理診斷:惡性間葉源性腫瘤,傾向肌源性腫瘤??紤]存在腫瘤無法完全切除、創(chuàng)面滲血、止血效果差等嚴重并發(fā)癥,征得患者家屬同意后,未行腫瘤切除。術后病理診斷:上皮樣血管內皮瘤(圖5)。免疫組化檢查:ERG(+),CD31(+),Fli-1(弱+),TFE3(+),CK(AE1/AE3)(-),MyoD1(-),Myogenin(弱+),SMA(-),Desmin(-),Myoglobin(-),Vimentin(+),CD34(-),S-100(-),CD68(-),Ki-67(40%+),WT-1(漿+),MDM2(+),CDK4(+)。
圖4 術中經食管超聲心動圖
圖5 術后病理圖(HE染色,×100)
討論: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是一種罕見的血管性腫瘤,于1982 年首次由Weiss 和Enzinger 提出[1],其惡性程度介于良性腫瘤與血管內皮肉瘤之間,2013 版WHO 分類將其歸為惡性血管性腫瘤[2]。該病病因尚未明確,可發(fā)生于全身任何器官和系統(tǒng),包括肝、肺、骨、胸膜、皮膚、頭頸部等,發(fā)生于心臟罕見。隨著免疫組化技術的普及和病理特征認識的提高,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檢出率不斷提高。該病的超聲心動圖特征包括[3-5]:①好發(fā)于右心系統(tǒng);②可因瘤體生長過快、內部缺血壞死出現內部回聲不均勻;③邊界不清晰,呈分葉狀或菜花狀;④寬基底,位置固定,隨心動周期活動度小或不活動;⑤可直接浸潤周圍組織;⑥常伴有心包積液;⑦CDFI 示腫瘤基底部或內部血流信號較豐富。發(fā)生于心臟的上皮樣血管內皮瘤臨床癥狀無特異性,且超聲醫(yī)師可能對該病缺乏認識,因此診斷較困難,易誤診為肉瘤。在臨床工作中,需結合病史及其他輔助檢查診斷。原發(fā)性心臟惡性腫瘤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極為重要,超聲心動圖是心臟腫瘤術前最常用的檢查方式,可實時觀察腫瘤的生長部位、形態(tài)、大小,有無周圍組織浸潤,評估心臟血流動力學變化及心功能改變,對于鑒別腫瘤良惡性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