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新作文 執(zhí)行/寒云
2021年10月28日,Facebook宣布將更名為“Meta”,并將在5年內轉型成一家元宇宙公司。這讓本就火熱的“元宇宙”概念瞬間引爆全網,“元宇宙”成為時下最火熱的風口,似乎不談元宇宙就意味著落伍。那么,什么是元宇宙,元宇宙又會對未來的社會造成什么影響呢?
1992年,美國著名科幻大師尼爾·斯蒂芬森在其小說《雪崩》中提出了“元宇宙”的概念,即“metaverse”,在書中,他這樣描述元宇宙:“戴上耳機和目鏡,找到連接終端,就能夠以虛擬分身的方式進入由計算機模擬、與真實世界平行的虛擬空間?!?/p>
元宇宙,是逃避現實的烏托邦?還是只是人類的又一次產業(yè)革命?
大家都在說2021年是元宇宙的元年。它究竟是潘多拉魔盒、砸到牛頓的蘋果還是勾引人類之父走出伊甸園的那條蛇?沒人知道。
元宇宙是什么?
用排除法來看:《魔戒》中的中土世界就不是元宇宙,中土雖然在時空上與真實世界平行存在,但它是完全架空和獨立的,人類無法參與其中。
這樣看來,J.K.羅琳的魔法世界或許更進一步,不過哈利無法在霍格沃茲和女貞路同時存在,九又四分之三站臺實際上將兩個世界在空間上連為了一體。
大部分的穿越行為也不構成進入元宇宙的手段——人手一臺時光機的成本先不提,穿來穿去恐怕會使混亂的時間線難以收束。
這樣一來,元宇宙的概念就相對清晰了:它在時間上是真實的,空間上是虛擬的,在時空兩個維度都和真實世界處于平行狀態(tài)。
人類則以某種意識“映射”的方式進入、存在和生活于元宇宙之中。
假設我們所在的地球是一個元宇宙,真實世界里的人類,正無知覺地躺在蜂巢一樣的培養(yǎng)皿中——這就成了《黑客帝國》的場景。
然而“矩陣”是AI為了奴役人類打造的精神樂園。相比之下,《頭號玩家》里的“綠洲”讓我們更愿意接受:沒有生老病死的顧慮,大不了從頭練個號。
所以我們完全可以認為,元宇宙就是一款游戲。玩家在兩個世界之間來去自如,自愿選擇待在自己認為更有趣的地方。
(電影《失控玩家》中的游戲場景)
元宇宙,也許可以說,是科技發(fā)展的必然。
小到某個行業(yè),剛開始所有的船在一片藍海中齊頭并進。但隨著空間漸漸擁擠,只能有一艘或者兩艘在殘酷搏殺中活下來的大船才能繼續(xù)遠航。然而大船也終會失去前進活力,這時除非順利駛進更廣闊的大洋,比如技術革命,否則只能縮小船體或者拆毀重來,比如反壟斷。
現代社會從德法到英美,資本主義國家度過經濟危機的方式只有兩種:科技革命和侵略。
人類一方面大舉擴張,一方面依靠發(fā)達的科技躲開了旱澇、地震和臺風帶來的滅頂之災,這導致地球不可逆的混亂、衰退和惡化正在加速發(fā)生。
低碳、環(huán)保、新能源和人工智能只是權宜之計,人類只能向著更廣闊的遠方拓展生存邊界:有人向著月球和火星航行,有人則寄希望于在互聯(lián)網中擴充虛擬世界??梢哉f,元宇宙是科技發(fā)展的必然,無數人把元宇宙當作一個新的可以改變世界的機會,如同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互聯(lián)網、新能源……
但是,科技可以造福人類,科技也可能會毀滅人類。
劉慈欣曾經對扎克伯格提出來的元宇宙有過這樣的評價:人類的未來要么是走向星際文明,要么就是常年沉迷在VR的虛擬世界中。如果人類在走向太空文明以前就實現了高度逼真的VR世界,這將是一場災難。
劉慈欣所指的元宇宙的悲觀未來,是因為元宇宙一旦真正發(fā)展成熟了,那么人們在數字世界所耗費的時間將會大幅增加,從而使得人們對現實世界的關注度越來越小。
如果對這方面不太了解,可以看下比較有代表性的科幻電影,比如《頭號玩家》和《黑客帝國》之類的。
《頭號玩家》里面就是講一個處于混亂和崩潰邊緣的現實世界,人們將救贖的希望寄托于“綠洲”,一個天才打造的虛擬游戲宇宙。人們只要戴上VR設備,就可以進入這個與現實形成強烈反差的虛擬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有都市,有規(guī)則,有形象各異、光彩照人的玩家,而不同次元的影視游戲中的經典角色也可以在這里齊聚。就算你在現實中是一個掙扎在社會邊緣的失敗者,在“綠洲”里也依然可以成為超級英雄。
(電影《黑客帝國》海報)
《黑客帝國》則是反面例子。大家以為的正常的現實世界,實際上是由一個名為“矩陣”的計算機人工智能系統(tǒng)控制的虛擬世界,看似正常的現實世界實際上被計算機的高級程序控制著。而在虛擬世界中生活的人類,反抗的目的就只是要回到真正的現實中。
元宇宙雖然可以將人們的思維意識同時備份到虛擬的數字世界里面,但是隨著人們對虛擬世界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對于現實世界的關注也就會越來越少。
一旦習慣了虛擬世界的生活,想要讓他再回到現實世界中,將會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其實反觀我們追求精神滿足的過程,在電視機出現的時候,人們開始將一部分注意力從現實的物理世界,轉移到虛擬的數字世界當中。而當電腦出現的時候,人們的注意力又被吸引了更多。直到現在的情形,智能手機出現并發(fā)展得越來越好之后,人們的注意力其實已經有很大部分被虛擬的數字世界所吸引了?,F在如果讓一個人好幾天不玩手機,那將會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為什么劉慈欣要怒斥“元宇宙”對人類意志力的損害?因為他認為,這種極端的享樂主義將讓人類害怕現實中的風險,從挑戰(zhàn)和征服自然界轉變?yōu)槎惚茉谔摂M的、零風險的“天堂”中度過一生。長期下去,人類的大腦神經就將退化,不再對新知識感興趣,因為對知識的追求是為了生存,既然在虛擬世界可以像神靈一樣生存,又何必耗費精力和體力去苦苦探求未知?所以,劉慈欣用一種悲憤的語調告訴我們:
不管地球文明達到什么樣的繁榮,那些沒有太空航行的未來都是可悲的。
其實劉慈欣的話很好理解。太空航行,對世世代代習慣于生活在地表的人類來說意味著更高的風險,發(fā)展太空航行技術和星際文明需要更多的資源,而這些風險和資源,在人類沒有發(fā)展出“元宇宙”技術的時候,即使付出再多的努力,大家都愿意去實踐、推動。人類有征服宇宙的雄心壯志。但是一旦出現高度仿真的“元宇宙”,人們會發(fā)現,根本不需要太多的資源,也幾乎沒有生老病死的現實風險,就可以生活在“天堂”之中。在虛擬世界中輕輕動一下念頭,整個銀河系就是你的。你甚至可以一個人“擁有”一個幾百億光年的宇宙。既然如此輕而易舉,人類又何必辛辛苦苦地去研究耗錢又充滿風險的太空航行技術。
假設太空中是有其他文明的,如果人類不積極探索宇宙,就會被地外文明搶占宇宙的每一個角落??苹么髱煱⑽髂蛟凇队篮愕慕K結》里寫到:只要永恒時空存在,人類就會不停地修改歷史,不停地消除危險因素,換來一個看起來更好的未來。這么做的最大問題是,人類會滿足現狀,不思進取,最后就蝸居在地球上,結局是自取滅亡。要是人類把精力用來研究太空技術,那時候那些星系還沒被外星人占領,人類能先到先得,然后在整個宇宙里繁衍生息,這個,才是人類未來的輝煌。
劉慈欣在自己的書中就提到過“飛船派”和“元宇宙派”的說法。(參看本期“名篇賞讀”)
擺在人類面前的路有兩條:成為星際文明,或者在虛擬世界越走越遠。倘若人類在成為星際文明前,就實現了高度擬真的虛擬空間,人類將永遠被鎖死在低等級文明的搖籃——元宇宙不是未來,也不該是未來。
相比于第一條路,人類在第二條路上顯然嘗到了更多甜頭,未來它會因蜜汁的豐沛而更加誘人,從而進一步馴服我們的選擇。最終結果就是,人類每向前一步,都能得到即時好處,只是前面是條不歸路。而根據“費米悖論”(宇宙那么大,外星人在哪)的一種解釋,就是任何文明發(fā)展到一定程度,都扛不住蜜糖之誘惑,主動選擇第二條路,在虛擬世界紙醉金迷,從而將星辰大海拋在腦后——請注意,真的是拋在“腦后”,因為最徹底的元宇宙,注定是像《黑客帝國》那般腦機接口?!霸钪?腦機接口”,可能是整個宇宙文明通行的魔咒。
從這個角度看,以Meta為代表的元宇宙鼓吹者,這些現代互聯(lián)網的英雄們,是未來人類后代的“敵人”??捎姓l真正關心后代呢?地球離死還遠,小行星撞擊地球亦不知哪天,我們盡可以肆意浸淫在虛擬空間,直至小行星真的撞擊地球那天。
想要避免劉慈欣所說的走入末路,需要的是人們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到現實世界當中,把元宇宙當作一個工具,一個幫助我們更好生活的工具,而不是成為元宇宙的“奴隸”。
作為一個普通的“打工人”,是躺平讓自己在虛擬世界醉生夢死,還是在現實里雖然艱難但真實而努力地去奮斗實現自己的夢想,無疑,是每一個普通人所面臨的“to be or not to be”。
今天,我們?yōu)榱吮苊庾呦蜻@個割裂的境地,應該增強虛擬空間和現實空間的映射關系,兩個平行世界里的所作所為能相互影響,努力讓元宇宙運行在可控的范圍內,而不只是成為人類的“鴉片”。
雖然元宇宙的概念被炒得越來越火,但在當下看來,只是資本追逐的風口,是一場資本的游戲,而通過劉慈欣、《頭號玩家》《黑客帝國》的合理想象,我們發(fā)現,元宇宙所構筑的愿景對人類并不友好。也許很多人愿意生活在那樣一個不需要努力的虛擬世界,但人之為人,用元宇宙來麻醉自己無疑是一種自欺欺人。人類的未來應該是宇宙的星辰大海,即便無法達到,那也應該在地球做一個清醒的、真實的人。那才是人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