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沖
青年時代的勃拉姆斯
1853年,20歲的德國音樂天才勃拉姆斯被當(dāng)時已享有盛名的作曲家羅伯特·舒曼邀請到家中,成為座上賓。席間,勃拉姆斯彈奏了一首自己作的《C大調(diào)鋼琴奏鳴曲》。曲驚四座,舒曼激動地站起來大喊:“我要叫克拉拉也來聽。”
舒曼的妻子克拉拉穿著家常衣裙走了進(jìn)來,挽發(fā),大眼睛盛著兩泓湖水,微笑若有若無。那一年,克拉拉34歲,年長勃拉姆斯14歲。她還是幾個孩子的母親,可氣質(zhì)逼人,鋼琴演奏同樣一流。
她站在賓客席中,與眾人一起,看著臺上的美少年。那是怎樣的一種旋律??!音符的明暗之間,思緒細(xì)水長流,低回悠遠(yuǎn)。曲調(diào)也是內(nèi)省的,一絲不茍,即便變奏也小心翼翼,猶如一個孩子,不敢走遠(yuǎn),時刻回首著故鄉(xiāng)。她知道,這個少年并非凡類。
那天晚上,克拉拉在日記中寫下:“今天從漢堡來了一位了不起的人……他只有20歲,是由神差遣而來的?!倍诓匪?,克拉拉是女神,集美麗、榮耀和優(yōu)雅于一身,深深吸引了他。
勃拉姆斯出身于貧民窯,在混亂的漢堡長大。十幾歲時,他演奏的地方,一直是三教九流魚龍混雜的酒吧。他自卑、內(nèi)斂,苦行僧般地行走在孤獨之中。
但舒曼看見了他。遇見舒曼,他如同蒙塵的千里馬遇見伯樂,終于要開始他的傳奇。當(dāng)年,舒曼寫了著名的樂評《新的道路》,發(fā)表在影響力巨大的《新音樂》雜志上。在文章里,舒曼向世界推薦這位年輕的天才。
這是舒曼一生中最后一篇音樂評論。勃拉姆斯懂得這種恩情,他尊重舒曼,甚至覺得,舒曼是神圣的,身上有著人類最崇高的精神品質(zhì)。他說:“在認(rèn)識你之前,我甚至覺得,像你這樣的人,只存在于最稀有的人群之中。”
勃拉姆斯對克拉拉一見鐘情,但因為克拉拉是舒曼的妻子,而舒曼是恩師,他只能將深情掩埋于心,即便在舒曼去世之后。
可有些情感,就像燒著了的棉被,沒有明火,沒有聲息。只有局中人知道,它灼熱得令人疼痛。受不了的時候,他開始寫情書。從1853年到1896年,他寫了無數(shù)封情書給克拉拉,一封都沒寄出去。
多年以后,有人整理他留在世上的情書。其中有一封,寫著這樣無望的話:“我渴望靜默地坐在你的身旁。我不敢,怕我的心會跳到我的唇上……”
那時他已經(jīng)60歲,白發(fā)蒼蒼,發(fā)了福,一生未曾娶妻。他功成名就,賺了很多錢,也成為音樂權(quán)威本身。但他仍然是不幸的——他忘不了克拉拉。
克拉拉是名門之后,從小練琴,一身凜冽的氣質(zhì),華美又清冷。
結(jié)識舒曼后的一段時間,勃拉姆斯住在舒曼家里,向舒曼學(xué)習(xí)作曲,和他們夫妻相處。晨起交談,落日練琴。這是勃拉姆斯一生中最溫柔、最甜蜜的時候。說不盡的風(fēng)光無限,說不盡的情義千鈞與美景良辰。
愛意泛濫時,節(jié)制羞澀的少年,用理智設(shè)了一道堅固的堤壩,不允許有絲毫破綻。他將深情轉(zhuǎn)化為旋律。20年時間,勃拉姆斯一直在做一件事,完成獻(xiàn)給克拉拉的《C小調(diào)鋼琴四重奏》。他說:“我最美好的旋律都來自克拉拉?!?/p>
而克拉拉一無所知。在克拉拉眼中,勃拉姆斯只是一個年輕人,是才華無限的后起之秀。但她根本沒有想到,他會因為她,選擇完全不同的命運。
那時,克拉拉的生活已經(jīng)出現(xiàn)變故,舒曼病了,生活一地雞毛??死仨氁贿呇葑?,一邊照顧孩子,一邊又要照顧舒曼,分身乏術(shù),苦不堪言。
1854年冬,舒曼的精神病再次發(fā)作,徹夜失眠,出現(xiàn)可怕的幻聽。有一天,他趁克拉拉出去請醫(yī)生時,連帽子也沒戴,離家出走,投入萊茵河自殺。自殺時,正巧有船經(jīng)過,把他救了上來,送進(jìn)醫(yī)院。
克拉拉悲痛欲絕。在此期間,勃拉姆斯一直陪在她身邊,他照顧她,也照顧她和舒曼的7個孩子。為此,勃拉姆斯放棄了很多機會。他那時聲名鵲起,處處有邀約,但他都婉拒。
有一回,勃拉姆斯獨自去看舒曼,給了舒曼一張克拉拉的照片。舒曼如獲至寶,他吻著相片中人,臉上忽然有了光。勃拉姆斯看在眼里,百感交集。
1856年的7月,舒曼離世。在他的葬禮上,克拉拉一身黑衣,頭簪白花,一身悲戚之色。勃拉姆斯遠(yuǎn)遠(yuǎn)地看著。他沒有身份走過去安慰她,也沒有資格擦去她臉上的淚痕。
只在葬禮前夕,他木訥地、慌不擇言地說:“只要你想,我將用我的音樂來安慰你?!笨死瓫]有回應(yīng),或許是她刻意回避,或許是覺得不合時宜,又或者,她根本沒聽懂23歲的勃拉姆斯到底在表達(dá)什么。
勃拉姆斯以學(xué)生的身份,和約阿希姆一起,為舒曼送葬。葬禮結(jié)束,勃拉姆斯悄然離去。從此,他一生都沒再見過克拉拉。
從1856年到1896年,整整40年,勃拉姆斯和克拉拉再沒見過面。他曾告訴友人,我一刻不停地想她。他一直在資助她,關(guān)心她,他的每一支樂曲寫出來,都會將樂譜寄給克拉拉。他的深情與克制,與那個時代格格不入。
他不出錯,不放縱,永遠(yuǎn)沉靜,永遠(yuǎn)自省,懂得適可而止,避免奇談怪論。在19世紀(jì)的歐洲音樂界,勃拉姆斯煢煢孤立。
他在漫長的一生里,嚴(yán)肅又克制地活著,未曾娶妻,也沒有發(fā)生過桃色秩事。他經(jīng)常旅行,旅行時,他會在口袋里塞滿糖果,每到一處,就分給孩子吃。孩子們總是追逐著他。但他一生都沒有自己的孩子。
他反復(fù)地寫信給克拉拉,卻不寄出去。晚年的時候,他燒了所有信,只留下幾封漏網(wǎng)之魚,讓我們得以復(fù)原他的曠世深情。在一封1855年8月的信中,勃拉姆斯寫道:“……我在對你的愛中,體會到了至上的安寧?!?/p>
1896年,克拉拉因病逝世,死時77歲。勃拉姆斯得知消息,老淚縱橫:“從今以后,再也沒有愛哭的人了!”他登上前往法蘭克福的列車,因太過悲痛,坐反了方向,在路上渾渾噩噩地度過了兩天。有時開了車窗,風(fēng)鉆進(jìn)來,卷走了他的熱量。他像被剝了一層又一層,只剩下一個芯子,在混沌里痛徹心肺。抵達(dá)法蘭克福時,克拉拉已經(jīng)入土。
他在她墓前,拉響寫了43年的樂曲。一曲叫《因為它走向人間》,一曲叫《我轉(zhuǎn)身看見》,以及《死亡是多么冷酷》和《我用人的語言和天使的語言》,全為她所作。曲子如泣如訴,悲傷洶涌。
不久,勃拉姆斯也猝然離世,離克拉拉離世僅僅隔了11個月。他的仆人說,生命終結(jié)之前,他曾關(guān)緊房門,用整整3天時間,彈奏為克拉拉譜寫的鋼琴曲。曲終之后,悲慟長哭。
一個世紀(jì)之后,麗澤·穆勒在她的詩集《一起活著》里寫下一首詩,名叫《浪漫曲》,獻(xiàn)給這段難以定義的關(guān)系:每當(dāng)我聆聽那間奏曲,凄愴,卻盛放著溫柔,我想象他們兩人,坐在花園里,在遲開的玫瑰花與暗暗流動的葉影里,讓風(fēng)景替他們發(fā)言,不留給我們?nèi)魏慰梢愿`聽的私語。
世人總是會問,為什么他不靠近,牽起她的手,一起走完余生?可世間真的會有人,情愿一生受苦,嚴(yán)謹(jǐn)?shù)厥卦谧约旱闹刃蛑?,不打擾,不癡纏。兵荒馬亂是自己的,幽幽暗暗、明明滅滅也是自己的。深情總似無情,從來都是這樣的。
有一年,勃拉姆斯乘坐火車前往意大利。在蘇蓮?fù)械拈僮訄@里,他坐著,喝著香檳酒,看海豚在懸崖下的那不勒斯灣戲水,忽然淚流滿面。有人問他:“勃拉姆斯先生,有什么不對么?”他黯然,“我只是想到一個人?!痹賳?,什么也不說了。還能說什么呢,再提起,就是地老天荒的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