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 金敖然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第三中學)
化學實驗是新教材中化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高考重點考查的內(nèi)容和題型,歷來都是高三備考的重頭戲。高三學生經(jīng)過前面一輪、二輪的系統(tǒng)復習,對化學實驗相關知識已經(jīng)構建出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能夠?qū)崿F(xiàn)知識的應用和遷移,有了一定的實驗創(chuàng)新和探究的能力。然而在臨近高考之際,如果考生們依舊盲目地練習課外模擬試題,一味追求數(shù)量和難度,勢必會偏離高考命題的方向和意圖。筆者通過對近三年來的高考試題的研究,發(fā)現(xiàn)高考命題更強調(diào)“重在基礎、根在教材”。因此對于考前實驗部分的復習,回歸教材是十分必要的。下面筆者結合對近三年高考實驗試題的分析,談一下高考考前復習中“回歸教材”的幾點建議。
表1 2019—2021年部分高考試題考情統(tǒng)計
續(xù)表
通過對近三年高考實驗試題考查情況的對比,不難得出以下幾點結論。首先就考查內(nèi)容上來看,高考實驗題的取材基本來自于課本教材,或是直接考查,或是多個課本實驗重組,或是將課本實驗進行遷移,派生出新的實驗內(nèi)容。就考查能力來看,都是考查教材涉及的實驗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包括實驗操作、儀器的選擇、實驗現(xiàn)象描述、實驗設計、實驗評價等。就命題核心而言,高考實驗題選材力求真實情境,著意考查學生是否真正動手做過教材上的實驗,凡是“紙上談兵”者很難拿到高分。
1.回歸教材要對教材實驗深度解讀,注意新舊教材對知識要求的變化。
瞄準高考,緊扣新教材,做到科學備考。根據(jù)新教材內(nèi)容明確核心知識,準確把握考試范圍,刪去以往教材有,新教材上不做要求的實驗,不做無用功。深度解讀新教材,徹底吃透教材中的實驗內(nèi)容及其注意事項,做到了然于胸。堅持做到每周一回顧,通過建立知識網(wǎng)絡圖來加深記憶,同時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對于突破直接考查和教材實驗重組這類試題尤為有效。
【例1】(2021·全國乙卷·8)在實驗室采用如圖1裝置制備氣體,合理的是 ( )
表2
圖1
【答案】C
【解析】該實驗裝置的發(fā)生裝置屬于“固+固加熱”制氣體,收集裝置屬于向上排空氣法。實驗室制氨氣位于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二第15頁,通過記憶發(fā)現(xiàn)與試題中收集裝置不同,直接判斷A項不正確。原因是氨氣密度小于空氣,應使用向下排空氣發(fā)收集;實驗室制氯氣位于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第45頁,該反應發(fā)生裝置屬于“固+液加熱”制氣體,故B項不正確;實驗室制氧氣位于人教版九年級上冊37頁,符合題意,C項正確;知識遷移,該反應屬于“固+液加熱”制氣體,故D項不正確。
【例2】(2021·全國甲卷·26節(jié)選)碘(紫黑色固體,微溶于水)及其化合物廣泛用于醫(yī)藥、染料等方面?;卮鹣铝袉栴}:
I2的一種制備方法如圖2所示:
圖2
①加入Fe粉進行轉(zhuǎn)化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生成的沉淀與硝酸反應,生成________后可循環(huán)使用。
②通入Cl2的過程中,若氧化產(chǎn)物只有一種,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反應物用量比n(Cl2)/n(FeI2)=1.5時,氧化產(chǎn)物為________;當n(Cl2)/n(FeI2)>1.5,單質(zhì)碘的收率會降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實驗題取材自人教版必修2海水提碘,同時將必修2海水提溴中的“溴的富集”部分加以改編,再與之進行重組。只要考生認真復習教材內(nèi)容,解答該題不是難事。
分析流程如圖3所示:
圖3
【備考感悟】高考實驗題緊扣教材的情況屢見不鮮。但是很多學生對回歸教材的意識不夠,因此,考生在最后階段復習一定要轉(zhuǎn)變觀念,重視回歸基礎、回歸教材,力求對這類實驗題的解答不失誤得滿分。
2.以教材實驗為基礎,創(chuàng)建新情境形成有效的知識遷移。
高考實驗題的考查還有一類,以教材實驗為基礎,進行改編再創(chuàng)作,所謂“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學生首先要熟悉教材,對實驗的學習要有豐富的經(jīng)驗,從而形成有效的知識遷移,從容突破。
【例3】(2020·全國卷Ⅰ·27節(jié)選)為驗證不同化合價鐵的氧化還原能力,利用圖4所示電池裝置進行實驗。
圖4
回答下列問題:
(1)由FeSO4·7H2O固體配制0.10 mol·L-1FeSO4溶液,需要的儀器有藥匙、玻璃棒、________(從下列圖中選擇,寫出名稱)。
圖5
(3)電流表顯示電子由鐵電極流向石墨電極??芍?,鹽橋中的陽離子進入________電極溶液中。
(4)電池反應一段時間后,測得鐵電極溶液中c(Fe2+)增加了0.02 mol·L-1。石墨電極上未見Fe析出??芍?,石墨電極溶液中c(Fe2+)=________。
(5)根據(jù)(3)、(4)實驗結果,可知石墨電極的電極反應式為________,鐵電極的電極反應式為________。因此,驗證了Fe2+氧化性小于________,還原性小于________。
(6)實驗前需要對鐵電極表面活化。在FeSO4溶液中加入幾滴Fe2(SO4)3溶液,將鐵電極浸泡一段時間,鐵電極表面被刻蝕活化。檢驗活化反應完成的方法是________。
【參考答案】(1)燒杯、量筒、托盤天平
(3)石墨
(4)0.09 mol·L-1
(6)取活化后溶液少許于試管中,加入KSCN溶液,若溶液不出現(xiàn)血紅色,說明活化反應完成
【解析】(1)根據(jù)物質(zhì)的量濃度溶液的配制步驟選擇所用儀器;(3)(4)(5)根據(jù)題給信息選擇合適的物質(zhì),根據(jù)原電池工作的原理書寫電極反應式,并進行計算,由此判斷氧化性、還原性的強弱;(6)根據(jù)刻蝕活化的原理分析作答。本題的難點是第(6)實驗方法的設計,要充分利用題給信息和反應的原理解答。
【備考感悟】本題改編自人教版選修4《化學反應原理》第71頁,帶鹽橋的鋅銅原電池。經(jīng)過知識遷移、巧妙構思、精心編排,同時又融合了教材上的溶液配置實驗,形成一道經(jīng)典的探究實驗題。這種題對于學生而言既熟悉又陌生,但是只要學生認真回歸教材,結合教材中的實驗原理和設計,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實驗分析能力、設計能力和思維能力,考場上定會輕松面對。
3.新教材新高考下,突破基于教材實驗原理的創(chuàng)新實驗。
新教材完善了教學中對能力的要求,準確提出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新高考形式下,根據(jù)教材上的實驗裝置、實驗原理創(chuàng)設新情境形成試題備受青睞。這類試題比較新穎,但是依舊來源于教材,重在考查學生的實驗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思維能力。
【例4】(2020·全國卷Ⅱ·27)苯甲酸可用作食品防腐劑。實驗室可通過甲苯氧化制苯甲酸,其反應原理簡示如下:
表3
實驗步驟:
(1)在裝有溫度計、冷凝管和攪拌器的三頸燒瓶中加入1.5 mL甲苯、100 mL水和4.8 g(約0.03 mol)高錳酸鉀,慢慢開啟攪拌器,并加熱回流至回流液不再出現(xiàn)油珠。
(2)停止加熱,繼續(xù)攪拌,冷卻片刻后,從冷凝管上口慢慢加入適量飽和亞硫酸氫鈉溶液,并將反應混合物趁熱過濾,用少量熱水洗滌濾渣。合并濾液和洗滌液,于冰水浴中冷卻,然后用濃鹽酸酸化至苯甲酸析出完全。將析出的苯甲酸過濾,用少量冷水洗滌,放在沸水浴上干燥。稱量,粗產(chǎn)品為1.0 g。
(3)純度測定:稱取0.122 g粗產(chǎn)品,配成乙醇溶液,于100 mL容量瓶中定容。每次移取25.00 mL溶液,用0.010 00 mol·L-1的KOH標準溶液滴定,三次滴定平均消耗21.50 mL的KOH標準溶液。
回答下列問題:
(1)根據(jù)上述實驗藥品的用量,三頸燒瓶的最適宜規(guī)格為________(填標號)。
A.100 mL B.250 mL C.500 mL D.1 000 mL
(2)在反應裝置中應選用________冷凝管(填“直形”或“球形”),當回流液不再出現(xiàn)油珠即可判斷反應已完成,其判斷理由是。
(3)加入適量飽和亞硫酸氫鈉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該步驟亦可用草酸在酸性條件下處理,請用反應的離子方程式表達其原理。
(4)“用少量熱水洗滌濾渣”一步中濾渣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
(5)干燥苯甲酸晶體時,若溫度過高,可能出現(xiàn)的結果是________。
(6)本實驗制備的苯甲酸的純度為________;據(jù)此估算本實驗中苯甲酸的產(chǎn)率最接近于________(填標號)。
A.70% B.60% C.50% D.40%
(7)若要得到純度更高的苯甲酸,可通過在水中________的方法提純。
【參考答案】
(1)B
(2)球形 無油珠說明不溶于水的甲苯已經(jīng)被完全氧化
(4)MnO2
(5)苯甲酸升華而損失
(6)86.0% C
(7)重結晶
【解析】甲苯用高錳酸鉀氧化時生成苯甲酸鉀和二氧化錳,為增加冷凝效果,在反應裝置中選用球形冷凝管,加熱回流,當回流液中不再出現(xiàn)油珠時,說明反應已經(jīng)完成,加入適量的飽和亞硫酸氫鈉溶液除去過量的高錳酸鉀,用鹽酸酸化得苯甲酸,過濾、干燥、洗滌得粗產(chǎn)品;用KOH溶液滴定,測定粗產(chǎn)品的純度。
【備考感悟】此類試題涉及的物質(zhì)、實驗比較新穎,文字量大,信息比較多,綜合性往往比較強,體現(xiàn)了高考的選拔性。但仔細想一想,追其根本這些題還是來源于教材。以【例4】為例,就是綜合了有機物制備實驗的相關知識。高考試題的精妙,真正做到了“高起點、低落點”。所以回歸教材是根本,復習時既要落實課本實驗的基本內(nèi)容,又要對其改進、組合、遷移、深化、創(chuàng)新,做到“應萬變”的目的。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命題的依據(jù)。在臨近高考的最后沖刺階段,教師務必做到認真執(zhí)行“回歸教材”,把握新舊教材的變化,落實雙基。當然回歸教材不是通讀或者泛讀,排除新教材不再要求的部分,要站在一定高度,理清脈絡,深度挖掘教材科學回歸,注意對教材實驗的再加工。同時結合高考真題、優(yōu)秀的模擬試題,到教材上找出處,讓學生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總之,高考沖刺階段引領學生認真回歸教材,對于避免盲目刷題,減輕學生復習負擔,提升學習和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復習效率乃至決勝高考都具有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