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 敏
萬瑋攝
2022 年4 月21 日,教育部發(fā)布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語文新課標”)。語文新課標以“堅持德育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強體育美育,落實勞動教育”為指導思想,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為目的,讓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本文根據語文新課標,結合實踐經驗,談一談初中語文學科開展德育滲透工作的思路與策略。
語文新課標提出:應根據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特點,在不同學段創(chuàng)設適宜的學習主題和學習情境……將文本閱讀和自主探究結合起來,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考、表達和交流空間。
如今,互聯(lián)網和智能終端設備的出現(xiàn)讓學生可以自由拓展虛擬的學習空間,體驗數(shù)字時代的語言生活。學生可以在網絡中使用不同的語言搜索信息并與人交流。因此,教師需要因勢利導,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語文能力,同時進行德育滲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建立文化自信,增強社會責任意識。
以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活動·探究”為例。本單元需要完成3 個學習任務,任務一和任務三分別是新聞閱讀和新聞寫作,這兩個任務可以在校內或家中完成,而任務二是新聞采訪,需要拓展學習空間。為了節(jié)省時間和降低難度,在執(zhí)教本單元時,我讓學生分成了政治、經濟、社會、科技、教育5 個小組,組內成員分工合作,在網上搜索相關信息。然后,學生運用比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維方法辯證地看待問題,提煉自己的觀點,列出采訪提綱。在此基礎上,集體討論,擬訂具體可行的采訪方案。最后,通過電子郵件和視頻連線的形式采訪了當事人和相關領域的專家。
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搜集和整理相關數(shù)據與信息。政治組向大家展示了動蕩不安的世界局勢圖,經濟組列舉了足以證明中國經濟騰飛的具體數(shù)據,社會組關注到世界各地的不同習俗與文化特征,科技組根據近幾年《世界知識產權報告》公布了中國遙遙領先的專利登記數(shù)據,教育組關注到了芬蘭等國家的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情況。學生在一組組數(shù)據和信息面前深入思考,積極交流,思維能力和表達交流能力都得到了鍛煉,文化自信和社會責任意識也大大增強了。在這個過程中,即使教師沒有說教,學生也可以深刻感受到中國近年來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清醒地認識到國家和個人需要努力的方向。
根據語文新課標的要求,初中學段的語文實踐活動“識字與寫字”的任務相對較輕,除了新課標規(guī)定的3500 個識字量和臨摹、欣賞名家書法之外,沒有新增要求。
絕大多數(shù)學生進入初中前都已經能熟練使用字典、詞文獨立識字,掌握了多種檢字方法。因此,語文新課標在“發(fā)展型學習任務群”中提出,應該“將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搜集處理信息等融為一體”。這一任務需要教師改變工作思路。
我在日常教學中的具體做法是這樣的:列舉一組漢字,通過設置相關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引導學生或自主、或與同學合作探究漢字中的信息。比如,要求學生結合漢字字 形 演 變,觀 察“旦”“東(東)”“杲”“杳”“西(卥)”5 個字,思考先民在創(chuàng)造這些漢字時看到了什么樣的自然景象?他們生活在哪里?后人從這樣的造字法中可以學到什么?經過思考和集體討論,學生可以認識到造字者可能長期生活在森林里,造字者利用了地平線、太陽和樹木、鳥巢等這些眾所周知的事物作為表達工具,向其他人傳遞生活經驗。比如,太陽出現(xiàn)在地平線上是早晨(旦);日出的方向是東方(東);太陽在正上方時,森林中的光線最強(杲);鳥兒歸巢,表明太陽正在西落(西);太陽西落,仿佛沉入樹下(杳)。
有了這樣的認識,學生更容易識記這5 個漢字的音、形、義,識字與寫字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學生可以通過造字法了解古人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能力,增進對中華文化的理解。
定期舉行這樣的識寫與寫字教學,可以將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與德育相互滲透。比如,學生通 過 辨 識“視”“觀”“看”“察”的 差 異,可 以 了 解古人多種多樣的觀看方式,以及不同觀看方式的實際用途。學生在閱讀《望廬山瀑布》《題西林壁》《望岳》《登幽州臺歌》《天上的街市》等文本時,可以準確找到解讀角度,習得知識,從而切實感受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理念與獨特魅力,增強文化自信。再比如,學生通過觀察“休”與“相”的異同,可以體察到古人利用“人”與“樹”這兩個常見元素表達不同意思的良苦用心?!靶荨保ǎ┦侨嗽跇湎滦菹?,身體器官都在空置狀態(tài),所以要畫出整個人的輪廓;“相”字表示觀察,為了準確而簡練地表示,也為了區(qū)別于“休”字,所以,造字者只畫出眼睛,以“目”代人。另外,“相”字有兩種寫法,人或藏在樹后(),或在樹梢()。學生將這種生存智慧和創(chuàng)造能力遷移到其他實踐活動和實際生活中,不僅關鍵能力得到了發(fā)展,還有助于必備品格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語文教學應該尊重生活實際,積極拓展網絡學習空間,從文字入手,兼顧普通話和各地方言,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字中的智慧,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容,還應注重弘揚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弘揚自強不息、敬業(yè)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中華傳統(tǒng)美德,弘揚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愛崗敬業(yè)、精益求精的職業(yè)精神。
語文新課標提出:“教師應理解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全面把握語文教學的育人價值,突出以文載道、以文化人。”以文化人需要教師準確了解中國的語言與文字,熟悉世界文學傳統(tǒng)。比如,只有講清楚“仁()”與“信()”的造字方法和特點,學生才更能體會這兩個字所體現(xiàn)的仁愛精神和誠信品格。
語文新課標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重視德育滲透,既體現(xiàn)了語文教育的獨特性,也抓住了德育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