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琪 編
2018年,南京一名27歲的在校研究生感冒發(fā)燒,因感覺“一種感冒藥退熱效果不明顯,自己體重大,要加倍劑量吃”,選擇混吃感冒藥。最終攝入對乙酰氨基酚過量,導致中毒性肌溶解和肝腎衰竭,從入院到去世,僅僅7天。2家三甲醫(yī)院,數十名醫(yī)護人員,也無法挽救這個年輕的生命。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用藥誤區(qū):幾種藥疊在一起吃,效果會更好;抗生素、止痛藥吃不得;藥吃進去就好,沒那么多講究,等等。但其實藥沒吃對,不僅無法正確治療疾病,反而可能會加重病情。本文就來跟大家好好聊聊,什么才是吃藥的“正確姿勢”。
為了避免被傳染感冒,不少人會先吃點藥預防一下。遺憾的是,沒有任何藥物能預防普通感冒,感冒藥也不能。
最好的預防是良好的生活習慣:勤洗手、勤通風、多鍛煉、保證睡眠、飲食均衡等。此外可以通過注射疫苗來預防流感,但要注意,流感疫苗只能預防流感,對普通感冒沒有預防效果。
還有傳言說,多吃維生素C可以預防感冒,因此維生素C備受青睞。其實,常規(guī)劑量服用維生素C并不能預防感冒。大劑量服用有可能達到一定的預防效果,但大劑量的維生素C同樣有造成中毒的風險。
很多常見的感冒藥都是復方劑型,就是把緩解各種癥狀的成分組合在一起的藥物。從類別上看,不同的感冒藥可分為:解熱鎮(zhèn)痛藥、減鼻充血藥、抗過敏藥、抗病毒藥、鎮(zhèn)咳藥、鎮(zhèn)靜藥。
從成分上看,多種復方感冒藥中都含有“對乙酰氨基酚”,需要通過肝臟代謝?;齑畛?,不僅不會加速病情好轉,反而可能因服用過量導致肝衰竭甚至死亡。
所以,不建議多種復方感冒藥一起吃,要對癥下藥。
抗生素濫用的兩大誤區(qū):一個是“不該用的時候用”,一個是“用上了隨便?!?。
前者就拿阿莫西林來說,很多人發(fā)熱、頭痛、喉嚨痛,第一反應是“發(fā)炎”了,先吃顆阿莫西林“消炎”。但其實阿莫西林不是消炎藥!發(fā)熱、頭痛、喉嚨痛,很多是由病毒或者非感染因素引起的。阿莫西林是一種抗菌藥,只對部分細菌有效,而面臨病毒、支原體等(如新冠、肺炎),就束手無策了。
并且阿莫西林作為一種抗生素,盲目使用可能破壞正常的菌群,讓耐藥菌趁勢“做大做強”,以后真正要用的時候,就不起作用了。所以對于抗生素,不能亂用,不要隨意給自己開藥。
再說說后者,又有那么一群人吃抗生素最怕產生抗藥性,自我感覺稍稍好轉,就立馬把藥停了。細菌一聽可開心了,前腳自己還被抗生素殺得抬不起頭,藥一停,趕緊猥瑣發(fā)育,重整部隊殺個回馬槍。很多人停藥不久、病情反反復復,最后還得灰頭土臉地重新按療程吃,一旦耐藥性起來,得不償失。
其實,抗生素的療程設計是有道理的:退熱藥就沒療程,因為它是緩解癥狀的藥,按需使用;而抗生素是抗菌的,菌沒殺完,不能撤啊。
總之,隨意停藥(尤其是抗生素)的行為不可取。
生活節(jié)奏快、工作壓力大,大家一定都有過翻來覆去卻睡不著的經歷,時間長了很影響生活質量。但很多失眠的人,以為治療失眠的藥物會讓人有依賴性,以至于不吃就睡不著覺,所以不敢吃安眠藥,寧可睜眼到天亮。
這種錯誤的觀念,往往會延誤病情,原本可能只是輕度睡眠障礙,最后進展成重度甚至長期失眠。其實,在醫(yī)生或藥師指導下,合理使用安眠藥,病情緩解后,完全有可能減量甚至停用。
當然還有一些怕吃安眠藥的人選擇了褪黑素,那么褪黑素有用嗎?
確實,褪黑素可以幫助睡眠短暫或不規(guī)律的人群獲得更好的睡眠,如倒班作業(yè)、夜間光照作業(yè)等人群。但褪黑素不是藥,只能起到輔助作用,不代表有治療作用。
隨機試驗顯示,短期吃點褪黑素,可以改善失眠患者的入睡,但效果有限;長期服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也有待驗證,不建議首選。
還有一些人與上述人員相反,一失眠就想到安眠藥,對這些人我們要說:不要擅自服用安眠藥!短期失眠通常是由心理或生理應激造成,這個時候注意放寬心情、規(guī)律作息就好。
服用安眠藥,有可能會出現白天困倦、頭暈目眩等癥狀,也可能會影響駕駛。如果連續(xù)失眠超過1個月,建議先去看醫(yī)生,在醫(yī)生和藥師的指導下用藥,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
臨床上,經醫(yī)生指導開出的止痛藥,按劑量規(guī)范服用,不用擔心。為了避免藥物濫用,臨床上會根據疼痛的分級(輕度疼、中度、重度和劇烈疼痛)來選擇不同的止痛藥。
一般性的疼痛會使用非阿片類、解熱鎮(zhèn)痛類、抗炎類止痛藥,如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等,這類藥物是沒有成癮性的;而要對付中重度疼痛的管制類藥物,如可待因、嗎啡等,則需要醫(yī)生開處方才能用到,醫(yī)生也會嚴格控制使用。
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像痛經、偏頭痛、關節(jié)痛這類日常生活中的輕度疼痛,該吃止痛藥的,就不必苦苦忍著了。
有些成人常用藥,是18歲以下禁食的,可不只是掰小點的劑量問題。成人和小孩的身高、體重、器官代謝能力都不同,用藥區(qū)別具體表現在藥物和劑型不合適。
從藥物上說,適合成人的不一定適合孩子,如成人常吃的喹諾酮類藥物(如諾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18歲以下禁用;四環(huán)素類藥物,8歲以下兒童禁用;阿司匹林,19歲以下退熱不建議用;復方感冒藥,不建議6歲以下兒童使用等。
從劑型上說,孩子更適合使用混懸液、滴劑、糖漿等液體劑型,大人常使用的片劑、膠囊不易吞服,如果藥片停留在孩子的食道,損傷食道黏膜,就得不償失了。
所以家里藥箱翻出來的藥,拿給孩子吃前,要仔細看看說明書。
式中:txyl為故障點電弧消弧及去游離時間;ty為裕度,一般可取為0.1~0.15 s;th為斷路器合閘時間。
還有一點要注意:不要用柴胡注射液給孩子退燒。國家藥監(jiān)局在新發(fā)布的《柴胡注射液說明書修訂要求》中明確要求在“禁忌”一項中須注明“兒童禁用”。因為中藥注射液引發(fā)不良反應的風險較高,應避免用在兒童身上。
很多人都覺得“吃藥而已,吃下去就行了”,事實上,我們吃藥的時間,尤其是飯前飯后,都會對藥物作用的發(fā)揮產生影響。
如果我們先服藥、后吃飯,藥物到達胃部,就會很快被消化吸收,并快速發(fā)揮作用,可以避免食物對吸收造成的影響。所以,要求餐前服用的藥,一般都是作用于胃腸道的藥物或更容易受食物影響的藥物,如導瀉藥、驅蟲藥、抗結核病的藥及部分鐵劑等。
而如果我們先吃飯、后服藥,藥物到達胃部,就不會被立即消化吸收。這個時候,藥效往往會溫和釋放,甚至到小腸才逐漸發(fā)揮作用。正因如此,要求餐后服用的藥,延遲吸收和利用的時間,可以避免對消化道造成較大刺激,比如阿司匹林、布洛芬以及大多數的抗生素等。
說了那么多,最基礎的問題是,你知道餐前餐后是什么時候嗎?餐前指的是用餐前半小時,餐后指的是用餐后15~30分鐘。如果說明書中有明確時間要求,以說明書標注為準。
創(chuàng)可貼是人們藥箱中的必備物品,可以說沒有人沒用過創(chuàng)可貼,相信也沒有人覺得自己不會用它,但其實創(chuàng)可貼的使用有許多注意事項,來看看這些注意事項你都知道嗎?
貼創(chuàng)可貼前一定要把傷口用清水清理干凈,不能有任何殘留,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如果貼在傷口上的創(chuàng)可貼被水浸濕,要立刻更換,如果置之不理,傷口等于直接泡在水里,反而成了細菌孳生的溫床。
創(chuàng)可貼至少24小時更換一個,更換時發(fā)現傷口滲出物、化膿、疼痛加劇甚至發(fā)燒等全身癥狀要立即就醫(yī)。
動物抓傷、咬傷,深的傷口,化膿的傷口,燒傷、燙傷等,都不能用創(chuàng)可貼!
曾有新聞報道過一個四歲女童因創(chuàng)可貼使用不當導致手指末端壞死。所以,創(chuàng)可貼不能纏得太緊,以免傷口不透氣而發(fā)生厭氧菌感染;而且纏得太緊還容易使受傷部位的血液循環(huán)受阻而發(fā)生缺血性壞死。
多數情況下,用茶水、果汁、牛奶服藥不會有問題,但為什么還是不建議?畢竟總會有些特例。
例如以下幾種搭配:抗生素(阿奇霉素、氟喹諾酮類、四環(huán)素等)+牛奶=生成微溶或難溶性復合物,阻止藥物吸收;降壓藥、抗驚厥藥、精神藥物+葡萄柚汁=間接增加血液中藥物濃度,增加不良反應風險;茶堿等支氣管擴張劑+含咖啡因飲料(可樂、咖啡、茶)=間接導致藥物過量,增加中毒風險。
實際上,食物與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十分復雜。除了聽從醫(yī)生的特別交代,還是規(guī)規(guī)矩矩地用白開水服藥吧。
“頭孢配酒,說走就走”,吃了頭孢類的抗生素后不能喝酒,是因為頭孢可以抑制人體中酒精分解酶,使喝下去的酒精不能被完全分解,產生中毒現象。就算你以前可以“千杯不醉”,但在頭孢的作用下,你會出現頭痛、眩暈、腹痛、嗜睡、血壓降低、幻覺等癥狀,嚴重者會有生命危險。除此以外,還有很多藥物也不能配酒。
1.精神藥品:酒精本身是一種鎮(zhèn)靜劑,會增強鎮(zhèn)靜藥、催眠藥、抗抑郁藥、抗精神病藥的中樞抑制作用。喜劇大師卓別林,就是因為酒后服了安眠藥,就長眠不醒了。所以在服用苯巴比妥、佐匹克隆、地西泮、利培酮之類的藥物時,禁止喝酒。
2.刺激胃腸的藥:酒精會刺激胃黏膜,會加重對胃有刺激性藥物的副作用,比如說在吃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期間喝酒,就容易造成胃潰瘍和胃出血。
3.降糖藥:有糖尿病的人不能喝酒,因為酒精會使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喹酮、胰島素等降糖藥物的作用增加,造成低血糖,同時又會抑制中樞神經,容易出現昏迷。
4.降壓藥:酒精會使心率增加,血液循環(huán)加快,會減弱降壓藥的效果,如果高血壓患者喝酒,會使血壓升高,容易誘發(fā)高血壓腦病、心肌梗死。
以上說的這些藥物,只是與酒有相互作用的一小部分,還有更多的藥物會與酒精發(fā)生反應。總體上,藥物與酒的相互作用有兩個,一是降低藥物療效,二是增加藥物不良反應。所以總結起來就是要想活得久,盡量少喝酒,喝酒不吃藥,吃藥不喝酒。
藥的意義在于緩解病痛、早日康復。吃藥這件事,不僅因人而異,還因藥而異。身體不舒服要對癥下藥,不回避吃藥、也不擅自停藥或增加劑量。只有吃對藥,才能更早、更快地恢復健康。大家平時用藥時,一定要認真看藥品說明書;實在不放心,還可以咨詢專業(yè)的醫(yī)生或藥師哦。
為患者輸液時護士們都會把速度給調好,如果輸液時間較長,很多人在輸液過程中會產生煩躁、焦慮的情緒,想趕緊輸完液離開醫(yī)院。這個時候切不可自行調整輸液速度,有不適反應(心悸、心慌等)應該及時按鈴示意護士及醫(yī)生。
關于輸液速度的調節(jié),一般成人40~60滴/分,兒童20~40滴/分,年老體弱者及心臟病患者適當減慢速度。輸液速度如果過快,大量的液體快速進入循環(huán)系統(tǒng),易加重心臟負擔,可引起急性左心衰、肺水腫等情況。曾經有新聞報道過因輸液速度過快誘發(fā)急性心肌梗死死亡、急性多臟器功能衰竭、輸液反應、嚴重靜脈炎等病例。
如果是特殊用藥,可能更加危險。如氯化鉀溶液滴速過快,可能造成高鉀血癥,誘發(fā)心律失常,嚴重時可能有猝死危險。
還有,小朋友的輸液速度是遠低于成人的,父母千萬不要自行給孩子調快輸液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