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龍 編
白喉針尾雨燕,是菲律賓特有物種,體長20~20.5厘米,棲息在山地森林,常在溪流、河谷水面等處出現(xiàn)。它是水平飛行速度最快的動物,速度最快可達170千米每小時。
北極熊,是陸上最龐大的肉食性動物,直立起來高約3.3米,重約816公斤。在它生存的空間里,位于食物鏈的最頂層。北極熊擁有極厚的脂肪及毛發(fā)來保暖,其白色的外表在雪白的雪地上是良好的保護色,北極熊的毛其實是透明的,膚色為黑,白色的皮毛能使北極熊在冰層上悄悄地跟蹤并突襲獵物。年幼的北極熊皮毛是純白色,可幫助其偽裝和躲藏,長大后皮毛就會慢慢轉(zhuǎn)為淡乳黃色。
北極燕鷗雖然小巧玲瓏,卻矯健有力,在所有的遷徙動物中,北極燕鷗長途跋涉的本領(lǐng)是罕見的。當北半球是夏季的時候,北極燕鷗在北極圈內(nèi)繁衍后代。當冬季來臨時,便向南飛行,越過赤道,繞地球半周,來到冰天雪地的南極洲,在這兒享受南半球的夏季,直到南半球的冬季來臨,它們才再次北飛,回到北極。每年在兩極之間往返一次。南北兩極遷徙最短的距離為1.9萬千米,事實上,以前的研究嚴重低估了北極燕鷗每年的遷徙距離。它們走的是蜿蜒的路線,而不是像人類以前設(shè)想的那樣走直線,這些鳥會經(jīng)過一段曲折的路線以利用盛行的風(fēng)。北極燕鷗平均每年往返遷徙的距離為7.09萬千米,最大可達8.16萬千米。北極燕鷗平均壽命為30歲,根據(jù)上述研究,其在一生中遷徙的距離約240萬千米,相當于從地球到月球往返超過3次。迄今為止,在任何動物記錄中這都是最長的遷徙距離。
大白鯊體型龐大,是世上最大的掠食性魚類。其身長可達6米,重量可達2500公斤,是許多海洋哺乳類動物的主要天敵,也會獵食海鳥和其他魚類等一切能捕殺到的海洋生物。不少電影及小說以大白鯊噬人作主題,但事實上人類并非其理想的獵物。
燈塔水母主要分布在加勒比地區(qū)的海域之中,受遠洋船舶排放的壓艙水影響,燈塔水母逐漸散布至其他鄰近海域。普通的水母在有性生殖之后就會死亡,但是燈塔水母卻能夠再次回到水螅型,這被稱作分化轉(zhuǎn)移。理論上這個過程沒有次數(shù)限制,這種水母可以通過反復(fù)的通常生殖和分化轉(zhuǎn)移獲得無限的壽命。所以人們常稱其為“長生不老的水母”,不過更準確地說應(yīng)該是“返老還童”。
黑曼巴蛇,為眼鏡蛇科曼巴蛇屬的一員,是非洲最長的毒蛇,最大個體記錄長度是4.48米,在津巴布韋捕獲。其名字中的“黑”字,其實是形容其烏黑的口腔而不是指其灰色或棕色的身體。黑曼巴蛇也是世上移動速度最快的蛇,其短距離的移動時速可達16~20公里,常被認為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毒蛇,分布于非洲各地。已發(fā)現(xiàn)過它的地方有索馬里、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博茨瓦納、烏干達、贊比亞、安哥拉、納米比亞、莫桑比克等。
西伯利亞虎,是虎的一個亞種,中國稱作東北虎,俄羅斯又稱阿穆爾虎、阿爾泰虎。分布于俄羅斯東南部、朝鮮和中國東北等地,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平均長度約為2.6~3.2米(包括尾長),上世紀50年代初,俄羅斯東部一只被獵得的野生雄性西伯利亞虎重達384公斤,創(chuàng)造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黑白兀鷲,是一種分布在非洲薩赫勒的大型兀鷲。其現(xiàn)時數(shù)量約有3萬只,但卻因失去棲息地等原因正在減少。它們是世界上飛得最高的鳥類,可以飛至1.1萬米的高度。它們以每小時35千米的速度飛行,到離鳥巢150千米以外的地方覓食。
藍鯨是一種海洋哺乳動物,是地球上現(xiàn)存體型最大的動物,長超過33米,重達200噸以上。藍鯨的身軀瘦長,背部是青灰色的,不過在水中看起來有時顏色會比較淡。與其他須鯨一樣,藍鯨主要以小型的甲殼類(例如磷蝦)與小型魚類為食,有時也包括魷魚。
鯨鯊,是目前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魚類,屬于軟骨魚綱須鯊目鯨鯊科。截至目前,生物學(xué)家實際記錄到的最大尺寸為12.65米長,21.5噸重,生活在熱帶和溫帶海域中,壽命可達70年至100年。雖然鯨鯊具有非常寬大的嘴巴,但它們其實是一種濾食動物,主要捕食小型動植物(包括浮游生物)。
內(nèi)陸太攀蛇,別稱兇猛太攀蛇,是全球毒性最強的陸棲蛇類,身長為2~2.5米,頭部呈黑色,是海岸太攀蛇的親戚。分布于澳大利亞中部,以嚙齒類動物為食。雖有劇毒,但內(nèi)陸太攀蛇生性害羞(其別名中的“兇猛”指的是其毒性而非性情),遇到騷擾時,通常會逃走。
蜜獾,主要分布于非洲和亞洲的南部和西部。吉尼斯世界紀錄把它命名為“最大膽的動物”。這種動物表面看起來很可愛,但它會攻擊所有東西,它很聰明,能夠知道敵人的弱點。這種動物的兇猛在自然界眾所周知,一般情況下獅子豹子都不愿意去招惹它們。
礙于其膽子大、無所畏懼的名聲,世界上愿意收容蜜獾的動物園屈指可數(shù)。
平鰭旗魚,體較細長,略呈圓筒形,稍側(cè)扁。頭較長,吻長而尖,呈劍狀突出。第一背鰭長而高,呈帆狀,具有黑色斑點,體青褐色,有灰白色圓斑,腹部銀白色。它是速度最快的海洋動物,時速可達109公里。
水豚,一種半水棲的食草動物,也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嚙齒類動物,成年的水豚體長可達107至134厘米,肩高50至64厘米,一般重45千克。原產(chǎn)于南美洲智利以外的稀樹草原和叢林中。主要以草、水生植物、樹皮和果實為食。水豚十分挑食,常常只吃一種食物而分毫不動其周邊的其他植物。
南方鶴鴕,也稱雙垂鶴駝,大型鳥類,不會飛,分布在澳大利亞和新幾內(nèi)亞的熱帶雨林中,它們的食物幾乎全部是水果。鶴鴕身材高大,腳爪鋒利,擅長踢打。2007年,它被吉尼斯世界紀錄收錄進“世界上最危險的鳥類”。
高度155~170厘米,重量35~60公斤,足具3趾,均向前。以擁有12厘米長、類似匕首一樣鋒利的爪而著稱。性兇猛,常用銳利的內(nèi)趾爪攻擊天敵。
網(wǎng)紋蟒,無毒性,主要分布在印度、印尼、柬埔寨、新加坡、泰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緬甸、老撾等東南亞地區(qū)。網(wǎng)紋蟒為世界最長的蛇,平均長度5.5米,最大的個體記錄是8.7米長。其體型能與南美洲的綠森蚺相抗衡,相比之下,綠森蚺的體型一般偏向粗大,身體較重,而網(wǎng)紋蟒則較為細長,身體較輕。
吸蜜蜂鳥,是古巴各島的蜂鳥特有種。它們約重1.8克,長5厘米,是世界上最細小的鳥類。吸蜜蜂鳥的大小如大型蜜蜂般。它們像其他蜂鳥般輕盈,飛行能力很強。它們可以像直升機般留在同一位點。每秒拍動雙翼達80次,連肉眼也不能追上其速度。雌鳥會利用蜘蛛網(wǎng)、樹皮及地衣來筑巢。巢的直徑約為2.5厘米,呈杯狀。鳥蛋大如豌豆。雌鳥會單獨孵化鳥蛋及哺育雛鳥。
駝鹿,以雄性的掌形鹿角為特征,是世界上最大的鹿科動物。成年駝鹿平均肩高1.5~2.1米,雄性重380~535千克,而雌性則重270~360千克。最大的個體記錄肩高2.33米,重量820千克,在1897年9月發(fā)現(xiàn)于育空地區(qū)。一般出沒于北半球溫帶至亞北極氣候的針葉林及混交林。駝鹿的身體結(jié)構(gòu)在交通意外中,往往會造成駝鹿本身及駕駛者死亡。因為駝鹿在被車撞倒時,較細的四肢會被撞斷,沉重的身體會撞向擋風(fēng)玻璃,從而對駕駛者造成威脅。
澳大利亞箱形水母,是一種致命的毒水母,生活在澳大利亞和新幾內(nèi)亞北部、菲律賓和越南。它們造成了無數(shù)對人體的傷害或死亡事件,被認為是最致命的水母。這種水母的劇毒可以在幾分鐘之內(nèi)致人于死地。箱形水母有數(shù)十只觸角,長可達三米,刺絲胞約5億個,這些刺絲胞能刺入受害者的皮膚,釋放毒液。它們能利用光線亮度的差異,來感覺水中物體的存在。箱形水母在水中呈現(xiàn)半透明狀態(tài),所以很難讓人察覺。
非洲象,又名草原象,體型較大,成年雄象高度3.5米,最高可達4.1米。體重約為4至5噸,最重記錄有10噸。體色為灰色,后臀與前肩同高,象牙極長,并向上彎曲。
阿馬烏童蛙,是一種生長于新幾內(nèi)亞的蛙,是已知世界上體型最小的脊椎動物物種,平均體長僅為7.7毫米。
鴕鳥,是一種不能飛的鳥,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大的鳥,生活在非洲稀樹草原。雄鳥高達2.5米,最大體重可達155千克,雌鳥較小。兩翼退化,翅羽的功能主要是平衡身體,也可在寒冷的季節(jié)用來覆蓋無羽毛的大腿以保持體溫及交配時用來求偶發(fā)情,成鳥也常用翅羽來保護幼鳥及穴中的蛋。
獵豹,現(xiàn)在主要分布在非洲與西亞。同其它貓科動物不同,獵豹依靠速度來捕獵,而非偷襲或群體攻擊。獵豹是陸上奔跑速度最快的動物,全力奔跑時速度可以超過120公里/小時,相當于百米世界冠軍的三倍快。據(jù)動物星球節(jié)目資料指出,據(jù)觀測,生獵豹100米直線跑的速度最快曾達5.13秒,這種速度是世界百米紀錄保持者烏塞恩·博爾特9.58秒的1.86倍快。
長頸鹿,是一種生長在非洲的偶蹄動物,是世界上最高的陸生動物。雄性個體高達4.8~5.5米,雌性個體一般要小一些。由于長頸鹿的頸部很高,因此當它們低下頭時,耳朵后方的辧膜會調(diào)節(jié)血壓,防止血壓過高。長頸鹿靈活的舌頭長達50厘米,舌頭上黏糊糊的口水有時會滴出來,但口水能防止舌頭在取食刺槐(一種布滿1~2毫米尖刺的樹冠叢植物)時受傷,舌頭和嘴唇上還有一層堅韌的角質(zhì)隆概能防止被刺槐刺傷。
椰子蟹,其體重最高可達6公斤,是現(xiàn)存最大的陸生節(jié)肢動物。椰子蟹善于爬樹,能爬到樹頂覓食。有人稱椰子蟹為強盜蟹,因為傳言它們會從民居和帳篷中偷竊罐子和銀器之類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