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力國
(遼寧省農業(yè)發(fā)展服務中心,遼寧 沈陽 110030)
牛病毒性腹瀉, 又稱黏膜病, 我國將其列為二類傳染病, 是由牛病毒性腹瀉病毒(BVDV)所致的傳染性疫病。BVDV分類隸屬黃病毒科瘟病毒屬, 并按照該病毒在細胞培養(yǎng)物上的特性,分為細胞病變型和非細胞病變型, 病毒發(fā)生變異可在兩種型之間進行轉換,每一型中還包括很多毒株,每種毒株引起牛的病變也不盡相同。BVDV中有些毒株感染牛只可造成持續(xù)性感染,且不易被檢出,通過分泌物持續(xù)向體外排毒, 引起同群牛只發(fā)生感染。BVDV的生物學特性導致獸醫(yī)在臨床診斷、檢測、預防等方面存在一定難度,有必要進行深入研究。
感染BVDV的牛只會出現多種類型的臨床癥狀,但大多表現為發(fā)熱、腹瀉、犢牛先天性缺陷、黏膜病變和白細胞減少等。
在急性病例中,高熱和沉郁等癥狀通常發(fā)生于出現腹瀉癥狀之前的2~7天, 并經常發(fā)生雙相熱, 食欲降低, 生產性能下降,有的病例還會出現口腔糜爛等癥狀,發(fā)病率和死亡率一般在10%~30%。急性BVDV感染常引起白細胞減少, 免疫功能下降, 使條件性細菌感染的可能性增加, 從而造成患腹瀉的犢牛繼發(fā)感染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細菌而死亡。
在持續(xù)性感染病例中, 犢牛一般在胎兒期就已感染BVDV, 一般出生時體況正常不發(fā)病, 但持續(xù)帶毒, 通過分泌物向體外排毒, 成為同群牛的傳染源。某些持續(xù)性感染犢牛在剛出生時弱小或在分娩后死亡, 臨床雖不表現BVDV感染, 而是腸道或呼吸道病原感染等原因致死, 但通過血液或組織樣品可分離出BVDV。
患牛如出現高熱、腹瀉、黏膜和趾部損傷等典型臨床表現,可初步作出診斷, 但是,亞臨床感染或輕度感染可能看不到典型臨床表現,患牛如出現高熱不退、厭食、精神沉郁和脫水, 且抗生素治療無效, 有理由懷疑是BVDV感染。由于臨床癥狀表現不一, 唯一的確診方法就是分離病毒。
急性BVDV感染所致的輕微臨床病例不需要特殊治療,但應給予足夠能量和飲水。出現特異性癥狀的病例需要對癥治療, 如持續(xù)腹瀉病牛需要經口或靜脈補液, 保持體液平衡和電解質平衡, 使用抗菌藥物做預防性治療, 降低細菌感染概率。另外,在飼養(yǎng)過程中需要加強護理, 減少應激, 增強牛只抗病能力, 促使病牛盡早康復。
定期對牛場進行消毒,加強衛(wèi)生管理,及時清理糞尿,飼喂用具必須保持清潔。對牛場內牛只進行BVDV病毒分離,及時淘汰陽性牛,消滅傳染源,堅持自繁自養(yǎng),避免外源性BVDV引入。避免購入陽性牛,在購買前需了解牛只所在地是否有牛病毒性腹瀉疫病發(fā)生,購入后要隔離檢測后再混群飼養(yǎng)。疫苗免疫推薦使用滅活疫苗,最好為多毒株抗原苗。完全免疫的母牛可通過初乳傳遞抗體給犢牛,使其可抵擋同源BVDV毒株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