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萱,蔣 婉
(江蘇省淮沭新河管理處,江蘇 淮安 223005)
泵站作為水利樞紐工程中重要引水、調水設施[1- 2],其動力運營可靠性與水利流量、水力參數有關[3- 4],但也與泵站工程的泥沙淤積、動水沖刷等密切相關[5]。因而,研究泵站設計,需要考慮三維流場,也需考慮其水沙演變特性。陳洋[6]、王鐵力等[7]、秦鐘建等[8]供、調水模型建設角度考慮,設計開展了泵站室內模型試驗,分析了清水、渾水等工況下泵站運行現狀,探討了不同因素對泵站運營效率影響,特別是對泵站進、出水池的泥沙淤積影響。當然,泥沙淤積是威脅泵站運行的較大不穩(wěn)定因素,蘇正洋等[9]、徐存東等[10]針對防泥沙淤積等技術開展了分析,如設計開展了挑流底坎、導流墩、壓水板等多種構造措施,為泵站設計、改造及運營提供技術依據。泵站不穩(wěn)定運營很大程度上與其三維流場影響有關,因而吳阮彬[11]、梁巧茵等[12]、劉菊蓮[13]采用MIKE 21、Flow 3D、Fluent等流場計算方法,開展了泵站運行工況下池內流場影響特征分析,研究了泵站內流速分布、矢量特征及泥沙含量等,為工程建設提供了參照。本文為探討淮沭新河上游二河水庫引水泵站的改造升級,采用三維流場計算方法,開展了泵站前池結構設計優(yōu)化下流場及水沙演變特征分析,為工程改造升級提供依據。
淮沭新河乃是蘇北地區(qū)重要人工灌溉、供水、防洪排澇的水利通道,其依靠上游洪澤湖二河水庫多座梯級水閘調控,確保下游新河輸水干渠、引水道等支渠輸水安全。二河水庫具備防洪、引水、泄流等多方面水利功能,總庫容為1800萬m3,其與下游淮沭新河各水利設施的布設平面如圖1所示。
圖1 水庫溢洪道平面布置
下游引水泵站為二河水庫發(fā)揮灌溉水利功能的重要載體,其設計流量為36m3/s,而該設計流量能否達標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上游溢洪道的泄流消能,設計揚程為3.02~6.5m,配置6臺運營泵機,年輸水量超過1000萬m3。
通過分析新河上游引水泵站工程水力特性發(fā)現,由于上游挾沙水流影響下,泵站出渠段水流仍具備一定紊動能,且由于運營年限及溢洪道控流等因素,導致進水段及前池等區(qū)段泥沙淤積嚴重,監(jiān)控最大含沙量可達6.5kg/m3,其運營現狀如圖2所示。
圖2 泵站運營現狀泥沙淤積嚴重
為此,管理部門考慮對該泵站樞紐開展維護改造,確保進入下游新河水位滿足運營要求。
為改善該泵站泥沙淤積現狀,本文以泵站前池為改造設計研究對象。采用UG建模平臺建立泵站前池結構幾何模型,包括前池、進水池、泵閘及出水通道等模塊,全軸長距離為15m,泵站前池現狀設計方案如圖3所示。
圖3 泵站前池現狀設計方案
為解決泵站前池泥沙淤積問題,計劃在前池進水通道與導流池設置人工分隔,減少泵機受泥沙卷積影響,基于進水通道底面坡度設定的2種分隔墩方案如圖4所示。
圖4 改造升級后2種前池方案
A、B 2種方案的底面斜坡坡度有所差異,分別為1/5、1/6
根據改造設計方案,采用Fluent三維流場模擬平臺對各泵站前池方案進行網格離散化[13],獲得各設計方案的計算模型,如圖5所示。
圖5 計算模型
基于泵站水頭損失平衡性,泵站前池原設計方案共有網格單元362864個,節(jié)點數338247個,而前池改進A方案網格單元、節(jié)點數分別為428614個、382946個,而B方案有微單元體386795個,節(jié)點數364729個。計算模型均采用四面體本構微單元。
模型計算工況設定為上游溢洪道泄流量100m3/s,引水流量設定為300m3/s,將6臺泵機中的1臺設置為備用機,其余5臺泵機按照設計功率運行,單臺機組工作流量為60m3/s。模型輸入端按照三相場設定,出口考慮液相狀態(tài),為流速邊界條件;泥沙中值粒徑為0.06mm,輸入挾沙水流含沙量為5kg/m3?;谏鲜龉r,計算分析各方案泵站前池內三維流場及水沙演變特征,為該泵站設計優(yōu)化提供參照。
改造設計泵站前池結構,模擬計算了前池內三維流場特征,泵站前池3個設計方案的各斷面流速變化特征如圖6所示。
圖6 各方案前池沿程斷面流速特征
由圖6可知,原方案流速水平最低,泵站前池結構改造升級后流速水平均高于原方案,如在特征斷面4m處原方案流速為0.43m/s,而改造升級后的A、B方案同斷面流速較前者分別增長了67.6%、91.4%;由前池各斷面平均流速也可看出,在原方案中為0.41m/s,而A、B方案平均流速較之分別增長了51.2%、104.9%,而從前池結構整體斷面流速對比來看,A、B方案流速較之原方案的增幅分別為28.6%~73.8%、83.7%~129.3%。分析認為,增設前池進水通道斜坡及分隔墩后,可減少泵機間的動水沖擊及水力勢能的耗散功,因而水流動水勢能增大,流速水平提高,利于前池結構排沙、沖沙。另一方面,從流速變化特征來看,原方案峰、谷流速分別位于斷面8.5、10m處,而在改造升級后A、B方案的峰值流速所在斷面均得到提前,分別位于斷面4、7m處,而谷值流速分別位于斷面10、13m處;相比原方案,改造升級后方案峰、谷流速所在斷面距離加大了,具有較大的緩沖區(qū)段,對水流沖沙排淤具有正面作用[14- 15]。同時,原方案流速水平整體較低,因而流速波幅不大,但改造升級后A方案具有顯著流速波幅階段,位于斷面4~10m處,最大波幅達16.2%,該區(qū)段內易產生渦旋、紊流等,造成前池內水力沖刷過大,影響結構運營壽命,但在斜坡坡度減小后,B方案整體流速波幅接近原方案,且流速水平維持在較高狀態(tài),最大波幅不超過8%。綜合流速影響分析,前池內流場一方面需考慮流速量值水平,但不可忽視其穩(wěn)定性,綜合分析以B方案運營優(yōu)勢最大。
改造升級前池后池內壓強變化特征如圖7所示。
圖7 各方案前池沿程斷面壓強特征
分析可知,與流速變化類似,A、B方案壓強均高于原方案,且增幅分布分別為35.6%~122.4%、55.9%~101.9%,表明改造升級后前池內壓強活動增大,對挾沙水流的控制、降沙更有利。從壓強變化特征來看,原方案中壓強呈先增后減變化,且第一階段的增幅相比較緩,位于斷面1~8.5m內,各斷面間壓強平均增幅為7.1%,而在斷面8.5m后出現壓強降低段,整體降幅約為18.1%,平均降幅為4.8%。相比原方案,改造后的A、B方案壓強均為遞增變化,全斷面上分別具有平均增幅3.3%、7.3%,即以B方案壓強變化受前池斷面距離影響敏感度更高;同時,2個改造方案間增幅也有差異,A方案全過程增幅具有“快增-緩增”2個階段,其中第一階段位于斷面1~10m處,平均增幅為5.4%,該階段內水力活動較活躍,但超過斷面10m后,受限于進水通道坡度因素,其壓強增幅變緩,甚至在斷面11.5m后低于B方案壓強值。分析認為,進水通道坡度的限制會對泵機有效提水、增強動水勢能產生影響,特別是在接近前池渠尾處;合理的斜坡坡度,可控制靜水壓強穩(wěn)定增幅,全斷面水力活動穩(wěn)定,易于泵機長期常態(tài)化運營。
泥沙淤積狀態(tài)乃是泵站前池改造升級效果的體現,本文基于Fluent二相場水沙模擬,獲得不同運營期內3個方案前池內含沙量變化特征,如圖8所示。
圖8 泵站前池內含沙量變化特征
觀測含沙量變化可知,運營期與含沙量具有正相關變化特性;在原方案中,運營期100d下斷面1.5m處含沙量為1.18kg/m3,而運營期為400d、1000d下該斷面含沙量分別增大了58.4%、2倍,整體來看每梯次運營期300d的增幅,可引起該斷面含沙量增長44.7%。從整體變幅來看,每梯次300d的運營期下,原方案斷面含沙量的平均增幅為43.3%,而改造升級的A、B方案下的平均增幅分別為38.5%、32.5%,由此可知,改造升級后的方案斷面含沙量受運營期影響弱于原方案,且以B方案在長久運營期的排沙、降沙效果最顯著。從相同運營期的含沙量變化對比來看,B方案中斷面含沙量水平最低,在運營期400d時,其含沙量分布為0.7~1.86kg/m3,與A方案、原方案的差幅分布為32%~46%、50%~61%,特別在運營期增大,B方案與其他2個方案含沙量差幅增大,在運營期1000d時差幅分布為37.8%~49.5%、53.6%~78.6%。分析含沙量在斷面演變過程可知,原方案中增幅最顯著,在100d、700d時各斷面間含沙量增幅分別達12.1%、8.6%,而A、B方案在運營期700d增幅分別為5.9%、4.7%。另一方面,原方案含沙量在沿程斷面增幅具有2個階段特征,且該現象隨運營期增大更顯著,臨界斷面為7.5m處,在該斷面上游區(qū)段內,含沙量的增幅相比較緩,但超過該斷面后增幅快速增長。從前池結構改造效果來看,A、B方案對含沙量的限制效果較佳,有助于減少前池泥沙淤積及泵站泥沙沖刷損耗[16- 17]。
(1)改造升級后前池斷面流速均高于原方案,改造后A、B方案平均流速較原方案分別增長了51.2%、104.9%;改造后方案峰、谷流速所在位置間距加大;A方案流速具有波幅段,B方案整體波幅較小,且流速水平整體較高。
(2)改造方案前池壓強高于原方案;原方案池內壓強在斷面8.5m處產生增、減轉變,改造方案壓強均為遞增,但A方案的增幅分為快、慢2個階段特征,在斷面11.5m后壓強值甚至低于B方案。
(3)運營期與含沙量具有正相關,每梯次300d的運營期,原方案、A、B方案斷面含沙量平均增幅分別為43.3%、38.5%、32.5%;以B方案含沙量為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