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維超 大連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 博士研究生
唐 建 大連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 教 授 博 士(通訊作者)
在地形關系上,遼東半島中部為千山山脈。千山山脈為低矮山脈,其地形特點為西北寬東南窄,在山脈的東南和西北兩面形成了兩個極不對稱的斜面,即西北面斜面與海岸線距離短且陡峭,東南面斜面與海岸線距離長且地勢平緩。該地區(qū)孕育河流眾多,較大的有大洋河、碧流河、英那河、復州河、大清河等。從其地形特點來看,遼東半島具備了孕育與存續(xù)原始文明的基本條件。
截至目前,遼東半島新石器文化發(fā)展序列可劃分為由四層連續(xù)發(fā)展的文化類型構成的新石器文化序列(圖1)——由遠及近依次分別為小珠山下層文化、小珠山中層文化、三堂一期文化和小珠山上層文化。各層文化序列各具特點且相互之間具有一定的起承關系。遼東半島新石器文化主要分布在:長??h廣鹿島小珠山、長??h大長山島東部、大連市旅順口區(qū)、瓦房店市長興島。
從前文關于遼南原始文化的闡述可以看出,遼東半島的原始文化是一個完整的考古文化,在其發(fā)展的過程中極有可能產生以自然崇拜為基礎的針對于某一自然現(xiàn)象或事物的原始崇拜,最有可能的就是石崇拜。
對于山石崇拜的原因主要為以下幾點:(1)山石為早期人類提供了庇護場所與生產生活資料,使人類對于山石產生了依賴;(2)山岳龐大的體量超出了原始人類的認知范疇從而激發(fā)了原始人類的敬畏心理;(3)石器是人類最早的生產工具是人類開始具備支配自然力量的能力,其功能性使其逐步產生了神秘性;(4)山石較強的物理剛性令其具備了千古不朽萬古不變的屬性,進一步增強了神秘性。隨著歷史發(fā)展,人類對于山岳的崇拜從早期樸素的對于其物理屬性、功能性以及神秘性的起源,進一步被賦予貫通天地、崇高壯美的意象理念,同時也奠定中國傳統(tǒng)的審美與哲學思維。
綜上,對于石頭的崇拜進一步產生了包括巨石建筑在內的不同的表達形式。遼東半島的石棚極有可能就是遼東半島巨石文化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
現(xiàn)已查明的遼東半島石棚主要分布在大連金州區(qū)、瓦房店市、普蘭店市、莊河市、蓋州市、岫巖縣、大石橋市、海城市這8 個市縣轄區(qū)。
遼東半島存在有大量石棚建筑的原因可能與遼東半島的自然地理特征也有著很大的關系。遼東半島主要的地形為丘陵地形,海拔較低且緩坡山丘較為集中,且經歷過三次大規(guī)模海侵,地形地質環(huán)境具備了人類生存與農業(yè)發(fā)展的條件,為早期人類在這一區(qū)域大范圍活動提供了條件。
圖1 遼東半島新石器遺址所屬序列(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現(xiàn)已查明,遼東半島石棚遺址均沿河流呈線性分布,很顯然其選址分布與河流水系關系重大。這一點與原始人類聚居點多靠近河流水系不謀而合,因此可以假設,石棚的選址很有可能與原始人類聚居點有關,甚至是原始人類生活區(qū)的組成部分。其次關于地形選址,遼東半島石棚的選址地形主要有兩種情況,分別是:(1)高敞開闊的丘陵臺地,該地形多位于山腳處或山腰處,其下方多為臨河的平緩地形,位于此類地形可以俯瞰下方景象,遼東半島幾座較為著名的大石棚選址均是如此;(2)位于地勢較高的山脊處或丘陵坡地,此類地形相對高度較高,距離水源距離較遠,但坡度平緩,在選址處依然可以統(tǒng)攬水源與山下平地的景象。值得注意的是,此類選址處的石棚單體規(guī)模普遍較小,但存在布局較為集中的規(guī)??捎^的石棚群,其中還夾有石蓋墓,典型案例為雙房石棚群。
關于遼東半島石棚的選址特點,并結合遼東半島原始文化發(fā)展的進程,可以有一種假設,石棚建筑的出現(xiàn)也許是與當時人類聚落有著緊密聯(lián)系,甚至是其日常生活范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遼南地區(qū)石棚的具體用途學界一直眾說紛紜。主要的兩種說法分別是墓葬與祭祀用途。
支持墓葬用途的依據(jù)主要有兩點:(1)在部分石棚考古發(fā)掘過程中曾出土過人骨和隨葬品;(2)大部分的石棚群遺址往往夾雜著石蓋墓或者積石墓,且石棚群數(shù)量較多,若為祭祀用途大可不必修建石棚群。
然而,以上觀點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雖有人骨以及隨葬品出土,但是仍有大量石棚并未出土相關文物。且依照石棚制式來說,按照規(guī)模來分可分為大中小三種制式,而其中某些石棚并不符合遺體封存的條件,如小關屯石棚、析木城石棚、石棚溝大石棚等。這些石棚體量巨大且為三面壁石,且不論三面壁石無法保證遺體保存,僅體量巨大這一點若單純用來作為安葬逝者的墓室未免有些大材小用,若是作為特定的宗教活動場所或者安葬儀式過程中的場所倒也說得過去。
此外,也曾有人根據(jù):(1)析木城石棚上的特殊印記和與遼南石棚同屬一個體系下的朝鮮支石墓上的星圖刻畫;(2)石棚墓選址大多天文觀測條件良好;(3)部分三面壁石石棚朝向有利于觀測太陽運行;(4)石棚蓋石尺寸存在特定比例關系;(5)東北地區(qū)同時代先民遺跡中發(fā)現(xiàn)的用來觀測天體運行的刻畫符號,以上信息推測遼南地區(qū)的部分石棚可能具備了天文觀測用途,這一點更接近于宗教祭祀用途。
關于遼東半島石棚的特征分類,因參考標準不同對于石棚的分類亦有不同。早期類型分類多參考于朝鮮半島支石墓的類型研究。這一階段的分類方式多由日本學者及韓朝學者提出。較為著名的有,有光教一在《朝鮮支石墓譜系的考察》中,結合早期韓朝學者的研究成果,將支石墓的類型劃分成“變型”“桌子型”“棋盤型”三個獨立的類型,并由甲元真之進一步確立了朝鮮半島支石墓演變譜系,而后田村晃一沿用以上的分類名稱提出了“石棺型”“桌子型”“棋盤型”的分類;以崔夢龍為代表的以葬室位置為區(qū)分的“北方型”“南方型”“蓋石型”,此分類方式多由韓國學者支持;朝鮮學者石光浚根據(jù)朝鮮境內支石墓的情況依照結構特征劃分出了“沈村型”與“五德型”,并對這兩個類型分別細分了五種和三種類型,此類分類方式被多數(shù)朝鮮學者采納。
而在國內方面,相關的分類標準也有各自的分類角度,主要標準分別為:(1)根據(jù)外部形態(tài)差異進行分類,此分類形式將石棚建筑分為大石棚與小石棚兩類,依據(jù)外形差異以及功能差異進行劃分,與石光浚針對朝鮮半島地區(qū)支石墓的分類形式有一定相似之處;(2)以規(guī)模及建筑技術差異進行劃分,最具代表性的分類方式為許玉林提出的三類分類,將石棚依據(jù)規(guī)模分為大中小三個類型,并依據(jù)其石材的加工程度進行劃分,并以典型遺址進行進一步命名;(3)根據(jù)內部結構差異進行分類,較為典型的是王洪峰的四類分類,以及華玉冰的三類分類。王洪峰的四類分類即,將墓室的搭建形式進行劃分并結合朝鮮半島部分“五德型”與“棋盤型”或“南方型”進行分類成為四類,并以壁石豎立加工形態(tài)進行細分,共得出9 種細分類型。而華玉冰針對東北地區(qū)石棚進行分區(qū)及特征分類比較研究之后提出的三類分類則是將壁石的搭建關系作為分類標準進行劃分,得出“嵌入”“搭接”“倚靠”三種形式,其中“嵌入”和“倚靠”為后壁石與兩側壁石的關系,“嵌入型”為后壁石夾于兩側壁石之間,“倚靠型”為后壁石倚靠于兩側壁石,而“搭接”是三面或者四面壁石交互支頂,全部分類可細分為4 種細分類型。此外,據(jù)華玉冰闡述“倚靠型”石棚目前僅見于遼東半島。
圖3 析木城石棚內部情況(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以上為主要的石棚分類方式,其中華玉冰的分類方式更適合討論石棚建筑的周圍環(huán)境、外部形態(tài)與內部結構,同時也將能夠完全適用遼東半島石棚的分類,是現(xiàn)階段較為可行與合理的分類標準。
對于石棚搭建過程,許玉林在《遼東半島石棚之研究》中以白店子石棚為例進行過闡述。其步驟如下:
(1)鋪放底石并在底石四周挖掘槽溝。
(2)立入兩側以及后壁石,并填埋固定。
(3)在石室內外填土,內部加固外部修筑土坡。
(4)沿土坡拖拽頂石至安裝位置,之后清理內外部填土。
(5)封閉門石。
以上方案雖然合理但也有一定問題,門石由于最后搭建很難與其他壁石嚴絲合縫地搭在一起,極有可能倒塌損毀,無法保證內部的遺留物安全,容易影響到判斷石棚的真實作用。
析木城石棚位于遼寧省海城市析木鎮(zhèn)東南約5 公里,俗稱“姑嫂石”,其西北方向1 公里處的村落因此得名“姑嫂石村”。該石棚原有兩座,分別稱為“姑石”與“嫂石”,現(xiàn)存為“姑石”。
析木城石棚選址于姑嫂石山南坡山腳下的一處低矮臺地頂部,其北側與東側為較高的山脈,西側與南側為平緩地形,遠端為海城河與另一條河流的交匯處,屬于前文提及石棚選址三種情況中的第一種。在其西北與正南方向沿河分布有兩個村落,分別名為姑嫂石村與達道峪村,在石棚所處的臺地處可以統(tǒng)攬上述的全部景象。
圖4 石棚山石棚結構示意圖(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圖5 石棚峪石棚(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析木城石棚依照華玉冰的分類形式應屬于“倚靠型”石棚,即后壁石倚靠與兩側壁石外側,四面壁石由花崗巖經過打磨加工而成搭砌嚴絲合縫(圖2)。壁石并非垂直于地面佇立而是向內傾斜一定角度,故壁石整體呈梯形,石棚整體穩(wěn)定性良好。頂石近方形,面積約為30.16 平方米,平均厚度約0.47米。四周出檐較長,均超過1.5米,出檐最長為南面壁石約為1.9 米。析木城石棚整體規(guī)模較大,屬于大石棚范疇。
關于析木城石棚還有一個問題,即石壁內出現(xiàn)的圓形凹槽(圖3)。大部分學者認為門石上的圓形凹槽可能是記錄符號,其內容可能與祭祀情況或墓主人身份信息相關。而壁石內部的圓形凹槽也有猜測為是原始文化的天體觀測記錄。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可能,即自然侵蝕所致,極有可能該壁石采自于或曾存放于山洞中受流水侵蝕所致。以上均為猜測,還需進一步考證。
石棚山石棚位于蓋州市二臺子農場石棚村西南1.5 公里處,南臨浮渡河。石棚山石棚的選址也屬于前文提及的第一種選址情況,甚至比析木城石棚更為典型。其選址在一處完全獨立的臺地上,四周地形平緩村落密集。相比于析木城石棚背山面水的景觀布局,石棚山石棚更像是環(huán)覽群山,俯瞰流水。
石棚山石棚其結構特點與析木城石棚差距不大,二者同屬于“倚靠型”石棚,但與析木城石棚不同的是,石棚山石棚為三面壁石(圖4)。除此之外,石材獲取可能存在差異。二者均為花崗巖磨制加工而成,但石棚山附近的石材成色與石棚山石棚存在一定差異,相反析木城石棚周圍山石的成色更接近于析木城石棚壁石成色。若石棚山石棚與析木城石棚屬于相近的考古文化所筑,則極有可能在當時已經對于石材的選擇產生了特殊要求。這一點也僅為猜測。
石棚峪石棚位于營口市大石橋市官屯鎮(zhèn)石棚峪村西南側200 米處。選址條件與析木城石棚和石棚山石棚相似,也為高敞開闊的丘陵臺地,山下地勢平緩臨近官屯河。石棚峪石棚原為四面壁石,東側壁石殘損,僅剩部分石條留存。
從現(xiàn)存結構上看,石棚峪石棚與前兩處石棚不同,石棚峪石棚為南北側壁石夾嵌西側壁石,但其朝向問題難以確定(圖5)。許玉林主張石棚峪石棚屬東西向,其東面壁石為門石。而華玉冰等人認為石棚峪石棚實際為南北向石棚,南面壁石為門石。根據(jù)北面壁石東側內部留存的疑似東面壁石痕跡來看,東面壁石高度應直達頂石用以支撐頂石。
關于石棚峪石棚朝向問題,許玉林與華玉冰各有依據(jù)。許玉林認為,在頂石南北兩端分別有三道與兩道可能是由搬運產生的磨溝,并結合前文提及的他在《遼東半島石棚之研究》中以白店子石棚為例闡述安放頂石和封閉門石的過程,石棚峪石棚極有可能是用土填筑石室后在南壁石或北壁石修筑土坡將頂石拖至頂部,而后封閉東面門石,且東壁石底部與底石之間并非嚴絲合縫,極有可能是最后封門所致。而華玉冰與許玉林所持觀點相左的理由為:(1)南面壁石實際高度較其他壁石要矮一點,極有可能是在封門的過程中為方便安裝刻意縮短南壁石尺寸;(2)前文提及北面壁石留存的東壁石痕跡就有可能是定位安裝的溝槽,依照搭建次序東壁石不應為最后搭建。以上兩個觀點,筆者更傾向于華玉冰所支持的南北向的觀點,石棚峪石棚從搭建結構上來看可以劃歸于“倚靠型”石棚。
遼東半島是現(xiàn)階段國內石棚分布數(shù)量最多、形式類型最為多樣的地區(qū),通過前文的闡述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遼東半島石棚無論數(shù)量規(guī)模還是建筑架構,已經形成完整的巨石建筑文化體系。未來通過對遼東半島石棚的進一步研究,將會更好地揭示這一文化的特征,針對石棚的研究也對研究東北新石器文化的發(fā)展以及建筑行為起源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