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盛利
(河池市第三人民醫(yī)院頸胸心血管外科,廣西 河池 547000)
從全球來看,肺癌已成為嚴重影響人類身體健康,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一種惡性腫瘤,肺癌的發(fā)生與空氣污染、吸煙、職業(yè)因素等有關,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咳嗽、咳痰、咯血、胸部疼痛等[1]。在治療肺癌的過程中,臨床主要運用手術的方式,以往多采取開胸手術的方式來進行,盡管有著術野清晰、操作簡單等優(yōu)勢,但是這一手術方式會帶來很大的創(chuàng)傷,術中需將肋骨撐開,因此,術后患者需要較長的恢復時間。隨著單孔胸腔鏡技術的進步,將其引入到肺癌治療中,逐漸增多了單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的應用,這一術式有著較小的創(chuàng)傷、清晰的術野、術后并發(fā)癥少、恢復更快等特點,且能夠明顯改善患者呼吸困難、運動受限等情況[2]。本次研究重點探討了肺癌患者,運用開胸手術與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抽取本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接收的90例肺癌患者進行研究,分組采取分層隨機法進行,各45例。納入研究的患者均經病理診斷、組織活檢確診為肺癌;均沒有實施放化療;沒有出現(xiàn)遠處轉移;認知、精神均正常;了解本次實驗且簽署了同意書。排除心腎功能嚴重不全者;不耐受手術者;精神存在異常者;存在禁忌者;不能很好配合研究者。對照組男女比30/15;年齡51-77歲,平均(63.48±2.04)歲;最長的病程為29個月,最短的為2個月,平均(12.76±1.54)個月;其中腺癌25例、鱗癌16例、小細胞癌4例;觀察組男31例,女14例;年齡52-78歲,平均(63.51±2.11)歲;病程的最長、最短范圍在3-30(12.81±1.39)個月;其中腺癌、鱗癌、小細胞癌分別為23、17、5例。比較患者的資料(性別、年齡、病程、 病理類型),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開胸手術。實施全麻,取患者的側臥位,在第五或第六肋間,行后外側切口,大概長度為15-20cm,將局部的胸壁肌肉切斷,并輔助運用肋骨牽開器,將肋骨牽開,完全直視下,行肺葉切除操作,清掃系統(tǒng)性淋巴結。
1.2.2 觀察組
觀察組予以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協(xié)助病人取側臥位,實施全身麻醉,常規(guī)消毒、鋪巾,在腋前線第4肋間,行長大概4cm的切口,作為主要操作孔及觀察孔,置入胸腔鏡后,先細致地檢查胸腔臟器組織、病灶部位,使用腔鏡下切割縫合器,來切除肺葉,并徹底清掃淋巴結,之后逐層縫合各切口。術后2組均需要給予化痰、對癥治療等。
對2組的手術指標進行觀察和統(tǒng)計,主要包括手術時間、引流量、術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對2組的心肺功能指標進行治療前后的對比和統(tǒng)計,主要包括FVC(用力肺活量)、PEF(呼氣流量峰值)、FEV1(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6MWT(6min步行試驗),觀察和記錄2組發(fā)生并發(fā)癥的情況,主要包括肺不張、術口感染、肺漏氣、慢性疼痛[3]。
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時間、下床活動時間,觀察組均較照組少(P<0.05),見表1。
表1 比較2組手術相關指標(±s)
表1 比較2組手術相關指標(±s)
組別 例數(shù)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引流量(mL) 引流管留置時間(d) 下床活動時間(d)對照組 45 228.34±51.07 322.94±14.88 1147.82±78.51 6.86±0.52 4.61±0.54觀察組 45 152.76±20.89 237.19±10.27 994.52±67.12 4.37±0.28 2.51±0.25 t 9.189 31.816 9.956 28.282 23.674 P 0.000 0.000 0.000 0.000
比較2組治療前的FEV1、FVC、PEF、6MWT,數(shù)據(jù)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心肺功能相關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比較2組治療前后的心肺功能相關指標(±s,L)
表2 比較2組治療前后的心肺功能相關指標(±s,L)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FEV1 治療后FEV1 治療前FVC 治療后FVC對照組 45 1.36±0.59 1.36±0.12 2.03±0.78 2.15±0.31觀察組 45 1.37±0.57 1.70±0.27 2.01±0.77 2.86±0.52 t 0.082 7.719 0.122 7.867 P 0.935 0.000 0.903 0.000
觀察組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更少(P<0.05),見表3。
表3 比較2組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n(%)]
在臨床當中,肺癌患者往往會伴有一定程度的呼吸困難、咳痰、低氧血癥、咳血等癥狀,以往主要運用傳統(tǒng)的常規(guī)術式,也就是開胸手術來進行治療,盡管獲得了一定的治療成效,但是卻會對患者造成很大的創(chuàng)傷,術后易發(fā)生較多的并發(fā)癥,病人往往難以耐受。常規(guī)的這一術式,會完整性地破壞人體的胸廓,增大了肋間神經受損的嚴重度[4-5]。一旦對胸廓的完整性產生破壞,就會影響則患者的呼吸,使呼吸困難的癥狀加劇,降低肺功能,嚴重影響心肺運動耐力[6]。
續(xù)表2
隨著醫(yī)學的發(fā)展,不斷探尋治療肺癌的有效方法,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在臨床得到了不斷的應用,且獲得了不錯的使用效果[7]。這一術式的運用,明顯提高了手術操作的準確性,對周圍組織有著較小的損傷,因手術有著比較小的創(chuàng)傷,因此,術中出血量、引流量均較少[8]。手術的過程中,不需撐開胸壁,這樣不會破壞肋間肌肉及肋骨,確保了胸壁的完整性,從而有效保護了病人的呼吸功能。胸腔鏡肺葉切除術作為微創(chuàng)手術,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術中將鈦夾與超聲刀進行配合,實施鈍性分離,有效減少了滲漏的發(fā)生[10]。在實際應用單孔胸腔鏡時,其有著放大的功能,這樣能夠提高術野的清晰度,可有效識別微小血管,避免損傷微小血管,減少出血量[9]。在精細的操作下,能夠避免損害周圍組織,造成的創(chuàng)傷小,術后并發(fā)癥也會變少,從而加快病人的恢復。在本次研究中,運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的觀察組,其手術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引流管的引流量、留置引流管的時間、下床活動的時間)與常規(guī)手術方式相比,均更少,說明胸腔鏡肺葉切除術能夠發(fā)揮出創(chuàng)傷小、手術操作簡單、并發(fā)癥少、恢復快等優(yōu)勢,經分析與這一術式精細的操作流程有關,較小的創(chuàng)面,較少的術中失血量,能夠縮短拔管的時間,有助于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從而縮短了治療的時間[11]。術后2組的心肺功能指標(FVC、PEF、FEV1、6MWT)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在治療肺癌患者的過程中,應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能夠明顯發(fā)揮出改善患者心肺功能的作用,有助于更好地保護病人的心肺功能,這是因為,這一術式不需要將胸壁肌肉切斷,盡可能地降低了對可病灶周圍組織的損傷程度,確?;颊叩睦吖?、肋間肌肉處于相對完整的狀態(tài),從而有效保護了呼吸功能,進而能夠對患者的心肺功能進行有效的改善,有助于提高患者術后的生存質量[12]。術后發(fā)生并發(fā)癥的情況,觀察組(6.67%)要明顯比對照組(26.67%)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有學者研究顯示,應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來對肺癌患者進行治療,術后發(fā)生并發(fā)癥的概率為5.17%,而傳統(tǒng)的開胸手術治并發(fā)癥率為31.62%,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明顯更低,與本次研究的結果基本保持了一致,說明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實施后,明顯降低了患者發(fā)生并發(fā)癥的風險,進一步證明了該方式創(chuàng)傷較小,有著較高的安全性,能夠促進患者術后更快、更好的恢復。
綜上所述,在治療肺癌患者的時候,單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的運用,相比于常規(guī)開胸手術,其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能夠減少創(chuàng)傷,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少,可加快術后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