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蘭蘭
(新鄉(xiāng)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0)
隨著神經(jīng)內(nèi)、外科技術的進步,腦卒中的預后效果逐漸得到改善,死亡率呈下降趨勢。但度過急性期進入康復期,腦卒中患者大多存在神經(jīng)功能障礙,此時不僅需要針對性的藥物治療,更需要積極的康復鍛煉[1]。但實際情況中,部分患者往往因擔心跌倒而對康復運動產(chǎn)生抗拒心理,因此,有學者提出了跌倒恐懼感。跌倒恐懼感是指在進行某些活動時因擔心跌倒而產(chǎn)生的自我效能或信心下降,由于腦卒中早期活動是康復鍛煉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需要患者主動參與,而跌倒恐懼感將直接影響患者的康復信心及依從性[2]。因此了解患者跌倒恐懼感現(xiàn)狀以及潛在的影響因素對采取合理有效的心理護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100例腦卒中患者,采用相關量表調(diào)查及數(shù)據(jù)分析,報告如下。
選擇2018年4月~2021年4月新鄉(xiāng)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100例處于康復期的腦卒中患者。100例腦卒中患者中男58例,女42例;年齡54~78歲,平均(64.71±6.93)歲。
采用簡明國際跌倒效能量表(SFES-I)[3]調(diào)查跌倒恐懼感情況,該量表共7個條目,低、中等、高等水平活動各2個,戶外活動項目1個,記錄關注跌倒程度評分1~4分,總分越高說明跌倒恐懼感越強烈。調(diào)查患者人口學資料,包括年齡、平衡能力、文化程度、是否合并焦慮、是否有跌倒史、是否接受專業(yè)康復指導、性別、婚姻狀況等。分析不同人口學資料對SFES-I評分的影響,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調(diào)查腦卒中患者跌倒恐懼感的影響因素。
100例腦卒中患者SFES-I評分平均(7.47±1.81)分;不同年齡、平衡能力、文化程度、是否合并焦慮、是否有跌倒史、是否接受專業(yè)康復指導的患者SFES-I評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性別、婚姻狀況SFES-I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腦卒中患者跌倒恐懼感情況及單因素分析
以SFES-I評分為因變量,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資料為自變量,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顯示年齡、平衡能力、合并焦慮、跌倒史是腦卒中患者跌倒恐懼感的影響因素,見表2。
表2 腦卒中患者跌倒恐懼感情況及多因素分析
SFES-I評分>7分可判定為具有臨床意義的跌倒恐懼感,本研究結果顯示,100例腦卒中患者SFES-I評分平均(7.47±1.81)分,提示,腦卒中患者康復期普遍存在跌倒恐懼感,本研究結果與Makino等[4]報道結果一致。進一步通過多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年齡、平衡能力、合并焦慮、跌倒史是腦卒中患者跌倒恐懼感的影響因素,這為采取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及健康教育提供參考。本研究顯示,年齡越大的患者跌倒恐懼感越強,一方面,高齡患者面臨了更嚴重的身體機能減退,另一方面,高齡者對疾病知識、健康教育內(nèi)容理解能力更差,因此跌倒恐懼感更強。因此針對高齡患者,可采用更加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告知其運動鍛煉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借助拐杖、輪椅等降低跌倒風險;同時可通過康復良好的患者進行現(xiàn)身說法,提升其自我效能或信心。腦卒中后平衡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活動受限,降低了患者的活動信心,日常活動中更加注意,跌倒恐懼感增加。因此,對于平衡功能較差者,可在專業(yè)平衡訓練儀上進行坐位訓練、雙手扶支撐桿訓練、站位訓練等,借助儀器輔助能夠提升其運動信心,并通過提升平衡能力降低跌倒恐懼感。腦卒中焦慮原因較多,涉及病情不確定感、經(jīng)濟狀況等多個方面,焦慮情緒嚴重者可能因過度擔心運動期間跌倒而產(chǎn)生煩躁情緒,這無疑會加重跌倒恐懼感。因此針對焦慮情緒主要開展心理干預,可采用脫敏療法,護士一對一深入了解患者焦慮原因,然后協(xié)助其將焦慮反應從弱到強排成焦慮階層,教會患者一種與焦慮抗衡的松弛反應,使其感到輕松,解除焦慮。有跌倒史的患者在再次活動時更加憂慮,擔心再次摔倒,自信心降低。針對有跌倒史的患者,應積極評估平衡、步行功能,根據(jù)實際情況制訂防跌技能培訓計劃,重視平衡功能、活動能力的培養(yǎng)。
綜上所述,腦卒中患者普遍存在跌倒恐懼感,受到年齡、平衡能力等因素的影響,應針對相關影響因素制定護理措施已降低其跌倒恐懼感,積極參與康復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