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文全 郝衛(wèi)剛 劉睿 肖嵐月 王磊
(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眉山醫(yī)院·眉山市人民醫(yī)院,四川 眉山 620010)
胃癌在臨床上是一種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在全球癌癥病死原因中高居第二位,而我國是胃癌高發(fā)國家[1]。在胃癌演變的過程中,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其中公認的極為重要的癌前病變之一,在胃癌患者中,有近80%的患者伴有胃黏膜萎縮[2],且隨著萎縮程度加重,其癌變風險也增加,而根除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及延緩萎縮進展則有助于胃癌發(fā)生風險的降低,且臨床對CAG患者進行早期診斷與監(jiān)測對胃癌的早期預防與診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目前臨床上對于CAG的診斷主要是依據(jù)電子胃鏡檢查,也是一種無可替代的方式,其具有較好的診斷效果,然而該方式患者依從性較差,在人群適應范圍方面存在限制,使其在對胃癌及癌前病變早期篩查方面限制了應用的廣泛性[3]。近年來,有相關研究顯示,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及胃泌素17(Gastrin-17,G-17)在CAG及胃癌的篩查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且通過其血清學指標監(jiān)測作為CAG診斷的方式逐步被臨床認可[4]。另有研究發(fā)現(xiàn),Hp感染與CAG發(fā)病存在相關性,是該疾病發(fā)生的一個重要因素,60%CAG患者胃粘膜中能夠培養(yǎng)Hp,且屬于胃癌致病因子,患者早期是否發(fā)生Hp感染對疾病的診斷也具有重要的作用[5]。因此,臨床應對感染患者診治給予一定重視。目前臨床主要探討PG水平及G17水平變化與胃黏膜萎縮之間存在一定相關性,但對于上述指標在CAG疾病早期診斷中的作用鮮有明確研究與定論,本研究對收治CAG患者進行血清PG-Ⅰ、PG-Ⅱ、PG-Ⅰ/PG-Ⅱ(PGR)及G-17水平進行檢測,通過對其在CAG早期診斷中的價值探討,旨在為其早期臨床診治提供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我院檢查確診的CAG患者112例,將其作為觀察組。另選取我院同期檢查的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患者112例,將其作為對照組。納入標準:①年齡18~72歲。②符合CAG疾病診斷標準[6]并經(jīng)電子胃鏡確診。③具備完整的臨床資料。④對本研究方案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肝、腎、肺等臟器嚴重疾病者。②合并腸道疾病及其他內分泌疾病。③合并有胃部手術史者。④納入本研究前半個月使用過相關疾病藥物者,如質子泵抑制劑、胃黏膜保護劑等。⑤近期正在服用抗菌藥物、抗凝血藥物等。⑥合并有凝血功能障礙者。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檢測前8 h叮囑兩組受試者禁止飲食、飲水,于第二天清晨在空腹狀態(tài)下抽取5 mL靜脈血,經(jīng)離心后分離血清,將其置于-20℃冰箱內保存待檢。采用乳膠增強比濁法對血清PG-Ⅰ、PG-Ⅱ進行定量檢測,試劑盒由上海聚創(chuàng)醫(yī)藥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對患者血清G-17水平進行監(jiān)測,儀器及試劑盒均由深圳市新產(chǎn)業(yè)生物醫(yī)學工程有限公司提供,同時對PG-Ⅰ/PG-Ⅱ(PGR)值進行計算。采用快速尿素酶試驗和C-尿素呼氣試驗進行Hp檢測,Hp 現(xiàn)癥感染以呼氣試驗陽性為準。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血清PG-Ⅰ、PG-Ⅱ、PGR、G-17水平及Hp陽性情況。②比較觀察組中胃竇、胃體及全胃多灶三種不同萎縮部位患者的血清PG-Ⅰ、PG-Ⅱ、PGR及G-17水平。③對觀察組Hp陰性與陽性患者上述指標水平進行統(tǒng)計比較。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觀察組中男性64例,女性48例;年齡20~76歲,平均(45.3±13.4)歲;12例伴有高血壓,10例伴有糖尿病,8例伴有高血脂。對照組中男性62例,女性50例;年齡18~76歲,平均(45.1±13.2)歲;11例伴有高血壓,11例伴有糖尿病,9例伴有高血脂。觀察組依據(jù)疾病萎縮部位,將其分為胃竇萎縮(58例)、胃體萎縮(28例)和全胃多灶萎縮(2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血清PG-Ⅰ、PG-Ⅱ、PGR及G-17水平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血清PG-Ⅰ、PGR及G-17水平均顯著降低(P<0.05);在PG-Ⅱ水平方面,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清PG-Ⅰ、PG-Ⅱ、PGR及G-17水平比較
2.3 觀察組中不同萎縮部位CAG血清學指標比較 與全胃多灶萎縮、胃竇萎縮相比,觀察組中胃體萎縮PG-Ⅰ、PG-Ⅱ及PGR水平均顯著降低,G-17水平顯著升高(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中不同萎縮部位CAG血清學指標的分析
2.4 單獨和聯(lián)合指標檢測診斷CAG的ROC曲線分析 采用ROC曲線對PG-Ⅰ、PGR、G-17及聯(lián)合指標繪制CAG曲線下面積,依次分別為0.895、0.873、0.881、0.903,見表3、圖1。
表3 單獨和聯(lián)合指標檢測診斷CAG的ROC曲線分析
圖1 PG-Ⅰ、PGR、G-17及聯(lián)合指標ROC曲線
2.5 兩組患者Hp陽性情況的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Hp陽性率顯著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Hp陽性情況的比較(n)
2.6 觀察組Hp陰性與陽性PG-Ⅰ、PG-Ⅱ、G-17水平比較 經(jīng)對觀察組患者分析,其Hp陽性患者與Hp陰性患者PG-Ⅰ、PG-Ⅱ、PGR、G-17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觀察組Hp陰性與陽性PG-Ⅰ、PG-Ⅱ、PGR、G-17水平比較
2.7 觀察組治療前后纖維胃鏡對比圖分析 對觀察組患者進行Hp等根治治療,患者慢性萎縮性胃炎癥狀均有所減輕,病情有所好轉。見圖2。
圖2 觀察組行Hp治療前后纖維胃鏡圖
近年來,我國CAG疾病發(fā)生率隨著人們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而呈現(xiàn)逐步增加的趨勢[7]。該疾病發(fā)展過程緩慢,病程較長,且容易遷延不易治愈,屬于一種慢性炎癥性疾病,其中胃黏膜腺體數(shù)量減少、萎縮等是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臨床若未能對其進行及時干預或進行不當控制,則會逐漸發(fā)展成為胃癌,該疾病在臨床上被定義為胃癌的癌前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甚至對患者的生命安全產(chǎn)生極大威脅[8-12]。相關研究顯示,胃竇和胃體病變是引發(fā)疾病發(fā)展成為胃癌的危險因素,且其相關性隨著萎縮程度的增加而呈現(xiàn)增加趨勢[13-15]。另有相關研究顯示,對于患有嚴重CAG疾病的患者,在5年內發(fā)展成為胃癌的發(fā)生率高達6%以上[16-17]。因此,加強臨床早期對CAG疾病的診斷篩查對疾病的及時治療與干預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在對該疾病檢測方面,目前臨床主要采用胃鏡檢查結合病理組織學檢查為主,被臨床稱之為金標準,但兩種方式均屬于侵入性操作,部分患者依從性較差,因此臨床需要找尋該疾病篩查非侵入性檢測方式,以提高體檢人群的應用范圍。
對于胃黏膜腺體而言,能夠分泌部分特殊物質,機體一旦出現(xiàn)腺體減少、萎縮等情況,這些特殊物質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18-19]。PG作為胃蛋白酶其中的一部分,屬于該物質的無活性前體,主要存在兩種亞型,分別為PG-Ⅰ、PG-Ⅱ[19]。前一種物質的分泌主要由胃底腺的主細胞和頸黏液細胞產(chǎn)生,第二類型的物質分泌除上述兩種細胞外,參與其中的還包括幽門腺和十二指腸腺。血清PG水平在機體正常情況下處于正常水平,但在胃體黏膜發(fā)生萎縮時,上述分泌細胞的數(shù)量會減少,降低了PG-Ⅰ的分泌,進而降低了其在血清中的水平,但在這種情況下,PG-Ⅱ水平可處于正常水平,而PGR會發(fā)生降低[20]。作為胃泌素的一種亞型,G-17的產(chǎn)生主要是胃竇G細胞及近端十二指腸黏膜細胞,在CAG疾病發(fā)生時,胃竇黏膜萎縮會顯著降低G細胞,進而降低G-17的生成[21]。上述兩種物質在被分泌進入胃腔后,可有少部分進入血循環(huán),因此對機體血清進行上述物質水平的檢測能夠對胃黏膜分泌功能進行間接反應,可作為CAG疾病發(fā)生的指示性指標[22]。相關研究認為,PG-Ⅰ水平的降低及PRG的降低能夠作為監(jiān)測CAG疾病的血清學標志[23-24]。然而鑒于目前臨床尚無完全明確的檢測方法,同時也尚無明確的臨界值設定,致使目前研究結果尚無一致定論,對于上述指標水平的檢測對CAG疾病的診斷價值尚不明確,所以本研究對醫(yī)院收治的患者進行回顧性研究分析,旨在為臨床對CAG疾病的早期診斷提供依據(jù)。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血清PG-Ⅰ、PGR及G-17水平均顯著降低,而PG-Ⅱ水平無顯著差異,分析原因可能在于胃體萎縮可減弱頸黏液細胞、主細胞分泌功能,進而也降低了血清中的PG-Ⅰ水平;但由于PG-Ⅱ在機體中具有廣泛的來源范圍,進而使其變化不顯著。盡管PG-Ⅱ在血清中變化不顯著,然而PG-Ⅰ顯著降低,同樣會降低PGR比值[25]。胃體萎縮與全胃多灶萎縮、胃竇萎縮相比,其PG-Ⅰ、PG-Ⅱ及PGR水平均顯著降低,G-17水平顯著提高,表明PG-Ⅰ、PGR及G-17檢測能夠反映出患者胃黏膜實際萎縮情況。研究通過采用ROC曲線對上述幾種指標及聯(lián)合指標檢測診斷CAG的價值進行分析,結果聯(lián)合指標檢測AUC最大,三種單獨檢測指標診斷情況與目前研究報道之間存在一定差異。近些年有研究提出“慢性胃病-萎縮性胃炎-腸化-胃癌”的發(fā)展模式,Hp感染可使胃癌發(fā)生幾率增加[26]。另有相關研究顯示,Hp感染的發(fā)生與CAG的發(fā)生、發(fā)展存在一定的相關性[27]。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Hp陽性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而對于觀察組患者而言,與Hp陰性患者相比,Hp陽性患者PG-Ⅰ、PG-Ⅱ有所提高,PGR、G-17有所降低,但差異無顯著性。有研究顯示,Hp感染與PGR水平下降及G-17水平升高存在一定相關性[28],針對三者之間的相關性,臨床應進一步進行探討。本研究中關于PG-Ⅰ、PG-Ⅱ及PGR與CAG之間的相關性尚未進行研究,對于各指標之間的相關性仍需進一步進行探討。
血清PG-Ⅰ、PGR及G-17水平與CAG的發(fā)生、發(fā)展具有一定的關系,臨床對血清PG-Ⅰ、PGR及G-17水平進行聯(lián)合檢測對該疾病的早期診斷具有較高價值,有助于疾病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