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強
(遼陽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遼陽 111000)
CT是臨床應用十分廣泛的一種輔助診斷方法,為多種疾病的診斷、質量及預后評估提供了重要參考資料。近年來,CT技術不斷優(yōu)化,影像密度分辨率及空間分辨率均顯著提升,同時對于安全性的研究也逐漸增多,主要集中于降低CT掃描劑量、優(yōu)化圖像質量方面[1-2]。迭代重建技術是一種優(yōu)化CT影像的重建算法,在低劑量CT掃描中應用逐漸增多,為探明其具體用效果,本次研究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間在本院行腹部CT掃描患者84例對比分析了,其與常規(guī)掃描圖像質量差異,并對比了其輻射劑量的降低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間在本院行腹部CT掃描患者84例,根據(jù)CT掃描方式分為常規(guī)組和觀察組,各42例。兩組患者均需行腹部CT掃描,后確診為腹部疾病。觀察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20~72歲,平均(52.02±20.16)歲;體質量48~85 kg,平均(66.74±18.87)kg;腹圍56~104 cm,平均(81.17±25.03)cm。常規(guī)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20~71歲,平均(51.69±20.56)歲;體質量50~85 kg,平均(67.48±17.56)kg;腹圍58~104 cm,平均(80.67±24.76)cm。兩組在一般資料方面,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成年人;無CT掃描檢查禁忌證;臨床資料完整;患者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過敏體質者;嚴重腎功能不全者;嚴重電解質紊亂或酸堿失衡未糾正者;合并心律失常等心臟疾病者。
1.3 檢查方法 兩組患者均GE.Revolustion512層螺旋CT完成掃描和增強掃描。常規(guī)組采用常規(guī)劑量(120 kV、250 mA)掃描聯(lián)合濾波反射影重建。觀察組實施低劑量掃描聯(lián)合迭代重建技術:腹部低劑量掃描的管電壓為120 kV、管電流為70~250 mA,每次間隔60 mA;管電流依次為250、190、130、70 mAs,采集矩陣為512×512,層間隔為0.9 mm,層距螺旋下進行掃描。采用碘海醇注射液作為對比劑,實施增強掃描,分別在注射后28 s和65 s采集圖像,層厚5 mm層厚;掃描后,采用GE.Revolustion適應性統(tǒng)計迭代重建(ASIR)技術或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MBIR)技術進行圖像重建。
1.4 觀察指標
1.4.1 圖像質量評估 兩組患者圖像均由本院3名醫(yī)師進行圖像質量評分,取平均分作為最終得分。4分評分法:1分為偽影嚴重,無法分辨臟器及組織,顯影極差;2分為臟器組織尚清晰,但是偽影較多,對診斷影響較大;3分為臟器組織顯示清晰,存在少量偽影,對臨床診斷影響較?。?分為臟器組織顯示清晰,無偽影,臨床診斷影響較小[3]。同時,統(tǒng)計兩組圖像噪聲情況,分別記錄噪聲、豎脊肌噪聲及腹壁脂肪噪聲數(shù)值。
1.4.2 CT劑量和輻射劑量評估 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CT劑量指數(shù),并計算劑量長度乘積、有效輻射劑量。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所有數(shù)據(jù),以(x-±s)表示計量資料,并采用t檢驗;采用χ2檢驗計數(shù)資料,P<0.05認為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圖像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圖像質量評分1分、2分、3分者與常規(guī)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圖像質量評分4分者占比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圖像質量評分比較[n(%)]
2.2 兩組圖像噪聲指標及CT劑量比較 觀察組圖像噪聲、豎脊肌圖像噪聲及腹壁脂肪圖像噪聲值少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CT劑量指數(shù)、劑量長度乘積和有效輻射劑量均顯著低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圖像噪聲指標及CT劑量比較(±s)
表2 兩組圖像噪聲指標及CT劑量比較(±s)
組別n 圖像噪聲(HU) 豎脊肌圖像噪聲(HU) 腹部脂肪圖像噪聲(HU) CT劑量指數(shù)(mUy) 劑量長度乘積(mGy/cm) 有效輻射劑量(mSv)觀察組 42 10.68±2.489.32±2.1811.53±2.986.75±1.38479.32±50.245.03±0.57常規(guī)組 42 14.02±2.6910.86±1.9714.56±3.6714.69±3.58526.74±48.678.02±1.58 t值15.03516.13914.70520.69114.52813.369 P值0.0170.0120.0180.0010.0160.019
CT檢查是一種可靠的影像學檢查方法,但是其存在一定輻射問題,患者所受的輻射劑量雖然在機體耐受范圍內,但是數(shù)值仍較大,尤其是體型較小兒童、幼兒,其受到的輻射劑量相對更大,檢查后易埋下安全隱患,因而有待進一步降低CT掃描的輻射劑量,提高CT檢查的安全性。但是,低劑量CT掃描對圖像質量較為不利,需借助重建技術,提升圖像顯示效果,因而需探索低劑量CT掃描中有效的重建技術[4]。
CT圖像算法主要包括解析重建和迭代重建,前者的重建時間較長,而效果差,因而逐漸被迭代重建所替代。迭代重建技術強調到焦點、體素及探測器的實際幾何大小,根據(jù)噪聲統(tǒng)計模型進行了選擇性地識別,從而去除了圖像的噪聲,提高圖像質量,避免或降低偽影發(fā)生[5]。迭代重建技術對于CT掃描劑量的要求較小,低劑量掃描也可獲得較好的重建效果,CT腹部低劑量掃描相關文獻報道顯示,經(jīng)迭代重建后,圖像質量較為理想,偽影較少,低劑量掃描也可獲得與常規(guī)輻射劑量相當圖像效果,且部分報道提示低劑量CT掃描聯(lián)合迭代技術重建技術后,圖像質量優(yōu)于常規(guī)模式[6]。本次研究也發(fā)現(xiàn),觀察組圖像質量評分4分者(90.48%)占比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71.43%),可知從主觀方面評估,低劑量CT掃描聯(lián)合迭代技術重建技術后的圖像質量優(yōu)于常規(guī)模式。低劑量CT掃描后重建研究發(fā)現(xiàn),較常規(guī)掃描模式,低劑量CT掃描后應用迭代技術重建技術,圖像質量豎脊肌圖像噪聲及腹壁脂肪圖像噪聲,減少20%~40%[7-8]。本次研究也發(fā)現(xiàn),觀察組圖像噪聲(10.68±2.48)HU、豎脊肌圖像噪聲(9.32±2.18)HU及腹壁脂肪圖像噪聲值(11.53±2.98)HU少于常規(guī)組[(14.02±2.69)HU、(10.86±1.97)HU、(14.56±3.67)HU],可知低劑量掃描聯(lián)合迭代重建技術,圖像質量更佳,降噪效果顯著,目標區(qū)域的顯示更為清晰,因而可為臨床診斷提供更加準確的資料。常規(guī)CT掃描中單次輻射劑量可達到7~20 mSv,輻射量較大[9];因而,本次研究還對兩種模式的輻射劑量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觀察組CT劑量指數(shù)(6.75±1.38)mUy、劑量長度乘積(479.32±50.24)mGy/cm和有效輻射劑量(5.03±0.57)mSv均顯著低于常規(guī)組[(14.69±3.58)mUy、(526.74±48.67)mGy/cm、(8.02±1.58)mSv],可知低劑量CT掃描聯(lián)合迭代重建技術在保證圖像質量的基礎上,降低了輻射劑量,提升了CT掃描的安全性,該技術有助于改善CT檢查輻射大的弊端。
李偉剛[10]分析了迭代重建技術在低劑量CT掃描中的應用情況。該學者指出:低劑量CT掃描在臨床中應用范疇比較廣泛。既往的CT檢查,主要以濾波反切投影技術為主。在此背景下,引發(fā)低劑量CT掃查時因圖像噪聲和圖像質量問題受到顯著影響,令其在臨床應用以及發(fā)展受到比較大的制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當前隨著我國醫(yī)學技術以及醫(yī)療器械積極完善與重建技術CT掃描檢查中的廣泛應用,進而令迭代重建為主的低劑量CT掃描在臨床應用范圍變得更加廣泛。應用該法對患者開展檢查,所出具的掃描檢查治療效果相當明顯。該組試驗研究共計選擇了46例擬行腹部血管造影CT掃描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分別應用濾波反切投影技術和迭代重建低劑量CT開展掃描。結果表明:觀察組受試者圖像質量評分達到2分以上共計23例,占據(jù)總數(shù)的100%;對照組共計21例,占總數(shù)的91.3%。組間對比相關數(shù)據(jù)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另外,觀察組受試者CT值和SNR、CNR、DLP各項分值分別達到了(356.2±41.2)分、(32.5±4.5)分、(469.5±12.9)分。上述數(shù)據(jù)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組間數(shù)據(jù)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從上述內容中可見:應用迭代重建低劑量CT掃描于腹部血管掃查中,不但檢查輻射劑量比較低,且所出具的圖像質量滿意,效果良好。賈鵬[11]分析了迭代重建技術在低劑量CT掃描中的應用情況,其選擇共計60例CT掃描患者為研究樣本。該學者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A組20例、B組20例以及C組20例。A組患者應用常規(guī)劑量實施掃描,具體使用濾波反投影重建生成圖像;B組患者應用低劑量掃描之后使用FBP重建生成圖像;C組則使用低劑量掃描之后,應用迭代重建技術成像。分析3組受試者噪聲值、對比噪聲比重建圖像質量。結果表明:A組噪聲值為(14.25±3.14)HU,B組為(18.98±3.99)HU,C組為(12.46±2.34)HU。A組CNR值為(2.58±1.66)、B組為(2.53±1.34)、C組為(3.51±1.38)。C組受試者上述數(shù)據(jù)和A組以及B組相比,組間數(shù)據(jù)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受試者CT圖片與腫瘤邊緣銳利度、組織對比度、圖像總體質量等評分明顯比C組和A組低,組間數(shù)據(jù)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組學者認為,將迭代重建技術應用在低劑量CT掃描中安全性強,有效性高,該法能夠積極滿足CT診斷要求。
從IR技術在腹部應用中的情況來看,主要為當前腹部CT與臨床應用中相對廣泛,受試者檢查次數(shù)比較多。國內外諸多學者針對于多類IR技術于腹部低劑量成像中的應用進行了探索。有學者[12]針對12例病患開展初步研究發(fā)現(xiàn):和常規(guī)劑量FBP法相比較而言,于輻射劑量減少32%~65%條件之下應用ASIR技術能夠顯著降低圖像噪聲,且其有相同的整體圖像質量以及低對比度分辨能力。但值得說明的是,經(jīng)過此法加以處理之后,空間分辨力以及邊緣銳利度有降低趨勢。在此之后另有學者[13]進一步分析了53例腹部增強掃描資料。結果證實:應用ASIR技術能夠于輻射劑量降低33%的狀況之下,可以減少圖像噪聲,患者診斷可接受性基本相同。但不容忽視的是,圖像銳利度也表現(xiàn)出了降低趨勢。有學者使用肝臟體膜研究證實[14],相較于120 kV掃描FBP重建而言,100 kV掃描IR于劑量降低39.8%的同時,會提高圖像品質。與常規(guī)方法相比,這種干預方式噪聲減少20%,且沒有明顯減少診斷性能以及空間分辨能力。有學者針對于共計53例患者的腹部CT進行研究[15],結果表明:IRIS技術能夠在輻射劑量減少50%的條件之下,不影響圖像品質。CT資料的診斷可信度和銳利度與常規(guī)劑量FBP圖像無明顯差別。有研究表明[16]:相較于常規(guī)劑量FBP法來講,應用iDose技術能夠全面減少肝臟CT增強掃描圖像噪聲,有效提高CNR,其在積極滿足診斷要求的同時,可以減少將近50%輻射劑量。
綜上所述,低劑量CT掃描中采用迭代技術重建技術,不僅可以降低輻射劑量,而且可有效發(fā)揮降噪和提升圖像質量效果,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