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清,唐 鑫,梁博文,陳 英
四川大學華西廣安醫(yī)院1急診與重癥醫(yī)學中心,2放射科,四川 廣安638000
輕癥胰腺炎患者的預后大多數(shù)情況下比較好,但是如果血液中混入胰腺酶,就會對機體多項功能造成損害,從而導致釋放一系列的炎性介質,引發(fā)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進而使部分器官功能出現(xiàn)衰竭,發(fā)展為重癥胰腺炎,死亡率可達35%[1-3]。目前,關于重癥胰腺炎患者的預后改善研究較多,但其難點是如何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臨床上有許多評分體系,如Glasgow評分和Ranson評分等,但這些指標都包含大量的病理生理參數(shù),對動態(tài)監(jiān)測與分析不利[4]。CT是胰腺圖像采集中常見的一種技術,可以對胰腺的形態(tài)和滲出情況進行監(jiān)測;但臨床醫(yī)生在閱片時常常存在主觀因素,缺少量化的臨床應用方法[5],在基層醫(yī)院或由于患者的經(jīng)濟狀況,對胰腺炎的動態(tài)CT 和MRI 監(jiān)控會有一定的局限性[6]。Image J是當前臨床上用于分析胰腺炎患者的CT胰腺形態(tài)變化特點的一種圖像軟件,可計算胰腺CT密度和最大截面積,便于評估患者的預后。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NLR)是一種能反映炎癥反應的新型炎癥指標,目前已用于多種危重癥如膿毒癥、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等患者預后的評估,但在重癥胰腺炎患者中的報道較少[7]。本研究以2020年6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46例重癥胰腺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胰腺CT密度和最大截面積聯(lián)合NLR檢測在重癥胰腺炎預后的評估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20年6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46例重癥胰腺炎患者作為觀察組。納入標準:符合臨床上關于重癥急性胰腺炎的診斷標準;年齡>18歲;病發(fā)到入院時間不超過48 h;CT圖像清晰者;患者及其家屬知情權。排除標準:心、肝、腎等其它器官存在嚴重疾病者;免疫系統(tǒng)缺陷者;伴有惡性腫瘤者;依從性較低,無法配合研究者;認知功能障礙者。觀察組46例患者中,男25例,女21例,年齡26~75(50.52±11.48)歲;膽源性7例,酒精性9例,血脂性10例,其他20例。另選擇同期40例健康體測者作為對照組。本研究已通過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CT掃描:選用GE Discovery CT 750 HD 64層螺旋CT機,掃描電壓設置為120 kV,電流設置為25 mA,掃描時間為0.5 s/r,層厚為5 mm。
胰腺CT密度和最大截面積的測量及計算:在先前測得的CT圖像的基礎上,通過Image J圖像分析軟件完成測量,利用Image J得到測量值。測量每幅影像中胰腺的密度和周圍的浸潤面積,最終得到平均密度;根據(jù)胰腺CT影像所顯示的平面,測量胰腺或胰周滲出范圍的最大水平截面,進而得到最大截面積。
BISAP評分:入院后進行評定,相關標準:血清尿氮含量超過25 mg/dL計1分,25 mg/dL及以下記為0分;格拉斯哥評分15分記為0分,低于15分記為1分;年齡>60歲記1分,60歲及以下記0分;存在胸膜滲出液記1分,未存在則記0分,分數(shù)與病情呈正比。
NLR的計算:待所有研究對象入院后在其清晨未進食前抽取5 mL靜脈血樣,通過高速離心機以4000 r/min的速度離心10 min,提取上層血清,隨后利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深圳邁瑞生物醫(y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檢測其中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值,并計算NLR水平。
采用SPSS20.0軟件分析和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行卡方檢驗。通過ROC曲線分析胰腺CT密度和最大截面積聯(lián)合NLR檢測對重癥胰腺炎預后的評估價值。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某男性患者,67歲,急性重癥胰腺炎,圖片顯示胰腺腫大,邊緣毛糙,周圍脂肪間隙模糊,并見片絮狀及絮條狀模糊影(圖1A)。某男性患者,74歲,急性重癥胰腺炎,圖片顯示胰腺增大,其內密度不均勻,周圍脂肪間隙模糊(圖1B)。
圖1 急性重癥胰腺炎患者CT圖Fig.1 CT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觀察組患者胰腺CT 密度小于對照組患者(P<0.001),最大截面積大于對照組患者(P<0.001,表1)。
表1 兩組患者胰腺CT密度及最大截面積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CT density and maximum cross-sectional area of pancreas between the two groups(Mean±SD)
觀察組患者NLR 高于對照組患者(P<0.001),BISAP評分較高(表2)。
表2 兩組患者NLR及BISAP評分比較Tab.2 Comparison of NLR and bisap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Mean±SD)
CT密度和最大截面積評估重癥胰腺炎預后的曲線下面積為0.786,敏感度為80.31%,特異性為80.84%;NLR評估重癥胰腺炎預后的曲線下面積為0.775,敏感度為62.51%,特異性為56.27%;CT密度及最大截面積聯(lián)合NLR評估重癥胰腺炎預后的曲線下面積為0.884,敏感度為87.51%,特異性為82.15%(圖2、表3)。
表3 胰腺CT密度和最大截面積聯(lián)合NLR評估重癥胰腺炎預后的價值Tab.3 Value of pancreatic CT density and maximum cross-sectional area combined with NLR in evaluating the prognosis of severe pancreatitis
圖2 胰腺CT密度和最大截面積聯(lián)合NLR評估重癥胰腺炎預后的ROC曲線Fig.2 ROC curve of pancreatic CT density and maximum cross-sectional area combined with NLR in evaluating the prognosis of severe pancreatitis.
近年來,雖然醫(yī)療條件有所改善,但重癥胰腺炎患者的死亡率并未顯著降低。據(jù)統(tǒng)計,重癥胰腺炎患者短時間內死亡率可達13.57%~48.10%[8,9]。目前,對于重癥胰腺炎的診斷標準比較明確,但對于其病情的輕重、預后的判定目前尚缺乏統(tǒng)一標準[10-11]。常用的評分系統(tǒng)主要有Ranson、BISAP以及改良Marshall評分等,但由于這些評價體系所包含的實驗數(shù)據(jù)較多,種類繁多,各有不足,不利于對疾病的動態(tài)評價和基層醫(yī)療機構的推廣[12-13]。CT對胰腺病變的診斷具有重要作用,但在臨床檢查中,影像科醫(yī)師一般不會給出胰腺大小、壞死的部位和范圍以及是否有液體聚集等方面的詳細信息,也無法提供具體的胰腺圖像參數(shù),故臨床醫(yī)生往往會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通過閱片來大致判斷胰腺的病變程度和特征,但并不能保證監(jiān)測的準確度[14-15],不同醫(yī)師對圖像特征的判斷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利用CT檢測需結合有效的定量分析方法。
本研究利用CT對胰腺及其周圍滲出病變的密度及最大截面積進行測量,結果發(fā)現(xiàn),重癥胰腺炎患者胰腺CT密度小于健康者,最大截面積大于健康者,說明當患者胰腺存在病變時,CT影像上會出現(xiàn)相應的征兆,且CT密度和最大截面積有所變化,這與既往研究[16]結果類似,表明CT可用于了解重癥胰腺炎的病情進展。由于重癥胰腺炎屬于炎癥反應性疾病,因此,炎性因子指標水平的改變在判斷其病情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7]。NLR是一種新型炎性反應指標,在多種患者預后評估中發(fā)揮了明顯的作用。本研究中,重癥胰腺炎患者NLR明顯高于健康者,BISAP評分較高,說明一般情況下可通過NLR的變化來掌握重癥胰腺炎患者的病情發(fā)展狀況。
此外,ROC曲線顯示CT密度和最大截面積以及NLR在評估重癥胰腺炎預后具有一定價值,在準確性方面,胰腺CT密度和最大截面積聯(lián)合NLR評估的準確度明顯高于單一技術的評估準確度,患者發(fā)生胰腺炎時因為胰腺組織出現(xiàn)水腫癥狀,CT檢查結果為胰腺的密度下降,水腫程度加重或壞死面積擴展,胰腺的平均密度就越來越低;與此形成對照的是,胰腺在不同水平上的CT掃描顯示橫斷面面積最大,可反映胰腺體積變化,這是因為胰腺水腫、出血、壞死或液體積聚所致。聯(lián)合測量胰腺的平均密度和最大斷面面積可以綜合反映胰腺炎時的水腫、壞死和炎性滲出情況[18]。重癥胰腺炎患者出現(xiàn)明顯的胰腺水腫、壞死及液體滲出癥狀就會導致更為顯著的平均密度和最大截面積變化。當掌握了胰腺相關參數(shù)的變化之后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的預后進行評估。在檢測準確度方面,本研究結果與既往研究結果相比更高,考慮為多種指標聯(lián)合的方式能最大程度上避免偶然性,并減少誤差;此外,本研究所選用的指標在進行檢測時方法和步驟較簡便,人工操作對結果的影響較小,所得結論更可靠[19-20]。
綜上所述,胰腺CT密度和最大截面積聯(lián)合NLR檢測對于重癥胰腺炎預后評估具有一定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