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廣倫 張對仔
日前,宿遷市舉行“戎歸西楚 榮耀宿遷”第二屆宿遷市最美退役軍人頒獎典禮,全市共有12名退役軍人被評為第二屆“宿遷最美退役軍人”,泗洪縣龍集鎮(zhèn)94歲的退役老兵金立珍榜上有名,是獲獎者中黨齡最長、年齡最大的一位。為了兌現(xiàn)自己的承諾,他義務守護無名烈士墓近70年,用行動詮釋他的誠實、他的守信,用一生的執(zhí)著詮釋一個立于天地間大寫的“人”字。
年少參軍,戰(zhàn)斗中戰(zhàn)友救了他的命
金立珍出生于1929年,1942年參軍,1948年入黨。他先后參加過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和抗美援朝戰(zhàn)爭。剛參軍那年他才13歲,個子還沒有槍桿高,只能給首長當通訊員,直到他能拿得動槍后才真正走向戰(zhàn)場。不久發(fā)生的一場戰(zhàn)斗就讓他懂得了戰(zhàn)爭的殘酷,也讓他懂得了感恩與珍惜。一次,他所在的部隊被日軍追擊,緊急撤退。因為年齡小、沒有戰(zhàn)斗經驗,撤退時只顧往前跑,卻不想一顆炮彈在離他不遠的地方落下,他還沒來得及反應,一位戰(zhàn)友就猛撲過來將他推倒,趴在他身上。結果,他的戰(zhàn)友犧牲了,而他卻活了下來。在戰(zhàn)友們的幫助下,他在戰(zhàn)火中掩埋了救他的戰(zhàn)友。在墓前,他在心中默默許下諾言:他要繼承戰(zhàn)友未竟事業(yè),要讓救他的戰(zhàn)友得到安息,要讓所有犧牲在戰(zhàn)場上的烈士得到安息!
含淚下跪,他勸說父親為無名烈士守墓
洪澤湖畔的泗洪縣龍集鎮(zhèn)是一塊紅色熱土。1942年,原新四軍四師九旅衛(wèi)生部就駐扎在龍集,當時前方受重傷的戰(zhàn)士被送到這里救治,其中一些因醫(yī)治無效而犧牲,只能簡單就地安葬。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村民無法記錄下這些烈士的姓名,只記得犧牲的人數(shù)是83位。部隊離開后,墓地因無人管理而漸漸荒蕪起來。1953年,金立珍從部隊回家探親,得知無名烈士墓的事,他要去祭奠那些無名的烈士。當他來到烈士墓前時,他懵住了,墓地因長期無人管理而雜草叢生,那種荒涼讓他心中涌出一種難以言說的滋味。于是,他找到村里,希望有人來管理這些烈士墓。村干部告訴他,這里的人們忌諱給別人守墓,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人。他想起了救他的戰(zhàn)友,想起他在戰(zhàn)友墓前要讓所有烈士得到安息的承諾。于是,他想到了自己的父親。當他說出自己的想法時,同樣也遭到了父親的反對。有著老觀念的父親訓斥他:“非親非故的,我去看什么墓!”看著父親鐵青的臉,他一下跪在父親面前。他含著淚向父親講述戰(zhàn)友因救他而犧牲的經過,講述他心中那份讓烈士安息的承諾。父親看著跪在面前的兒子,也感受到了兒子心中那份承諾的重量,最終同意了。第二天,父子倆一起扛著鍬來到烈士墓地,清除雜草、培土立碑、栽花種樹……之后在烈士墓旁邊又建了房子。從此,他的父親就成了83位烈士墓的看守人。
復員返鄉(xiāng),他接過父親義務守墓接力棒
1958年4月,金立珍從部隊復員返鄉(xiāng),毅然率全家從縣城搬到應山村安家。此舉讓鄉(xiāng)鄰非常不解,但他不顧別人的議論,毅然守候在83座烈士墓旁。那個時期,他除了忙農活,就是和父親一起管理墓地,栽樹、拔草,填墳、修花。每逢節(jié)日,像祭祀自己先輩一樣,為烈士墓培土,緬懷烈士,他們早已把守烈士墓當作自己的一份責任。父親在彌留之際囑咐金立珍:“孩子啊,這83位烈士墓,我們金家要世世代代守下去,這不僅是你心中的那份承諾,也是我們金家的責任啊?!睘榱烁赣H的囑咐,為了心中的那份承諾,他接過父親的接力棒繼續(xù)為83位烈士守墓,這一守又是40年。為了讓烈士們有個舒適的長眠之地,他多次向有關部門寫信,申請建設烈士陵園。2010年,他終于得到了重新修繕應山烈士陵園的消息。在開工的那一天,金立珍十分激動,兩行熱淚悄悄滑過他那滄桑的臉龐。
金立珍的大女兒金素蘭說,父親現(xiàn)在年紀大了,生活起居都由她在照顧,孫輩們多次讓老爺子搬到城里居住,但他就是不肯。如今,每到清明或烈士紀念日,金立珍會向一批又一批前來陵園觀瞻的群眾和學生講述革命英雄故事。他先后被評為宿遷市優(yōu)秀共產黨員、第六屆“感動宿遷”人物、最美擁軍愛國者、中國好人等。
“只要還有一口氣,只要我還活著,我就要繼續(xù)守護烈士墓,傳承紅色基因,讓革命精神永放光芒?!?4歲高齡的金立珍老人說話依然那么鏗鏘有力。
(作者單位:泗洪縣退役軍人事務局、泗洪縣龍集鎮(zhèn)政府)
(編輯:徐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