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醫(yī)科大學珠海校區(qū)基礎教學部 張欣然
采用文獻資料、專家訪談、問卷調查、數(shù)理統(tǒng)計等方法,對貴州醫(yī)學專業(yè)大學生體能薄弱群體進行了研究,在分析其課外體育鍛煉現(xiàn)狀的基礎上,提出大學生體能薄弱群體體質健康促進的路徑。研究認為:應加大體育知識與文化宣傳,提高家長和學生體育健身意識;深化大學體育課程改革,提高體育課堂效率;加大舉辦課外體育活動力度,合理分配場地資源;提高相對評價能力,建立體質信息反饋體系。
健康是人全面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基本條件[1]。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人民健康,相繼出臺了《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等文件,這充分表明了黨和國家維護人民健康的決心[1]。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方式的變化等,給維護和促進健康帶來一系列新的挑戰(zhàn)[1]。面對當前大學生體質健康問題,采取有效干預措施,促進體質健康便是其中一種以較低成本取得較高健康績效的策略[2]。醫(yī)學專業(yè)大學生是醫(yī)護工作者的后備軍,是學業(yè)壓力較大的一個群體,其體質是否健康關乎其今后能否勝任繁重的醫(yī)護工作。本研究對貴州醫(yī)學專業(yè)大學生體能薄弱群體進行研究,在分析其課外鍛煉現(xiàn)狀的基礎上,探討促進體質健康的路徑,為政府部門及高校制定相關決策提供參考。
以貴州6所醫(yī)學院校醫(yī)學專業(yè)體能薄弱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體能薄弱群體即體質健康測試不達標的群體。
(1)文獻資料法。在知網(wǎng)和圖書館查閱相關材料,做好前期理論準備。
(2)專家訪談法。走訪相關專家,對問卷的內容設計、體質健康促進路徑等方面進行交流。
(3)問卷調查法。設計了《貴州醫(yī)學專業(yè)體能薄弱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現(xiàn)狀》混合型調查問卷,問卷分專家問卷和學生問卷,采用電子問卷和紙質問卷相結合的形式進行發(fā)放,共發(fā)放問卷330份,其中貴州醫(yī)科大學73份,貴州中醫(yī)藥大學55份,遵義醫(yī)科大學73份、貴陽護理職業(yè)學院42份、遵義醫(yī)藥高等??茖W校45份、黔南民族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41份,回收問卷324份,有效問卷320份,其中男生88份,女生232份,開設體育課(大一大二)215份,不開設體育課(大三大四)105份,有效回收率98.8%。①采用重測法,測得兩次問卷數(shù)據(jù)相關系數(shù)為0.82,表明問卷的信度較高。②問卷效度的檢驗,采用專家法,得到效度系數(shù)為0.86.
(4)數(shù)理統(tǒng)計法。采用spss23.0軟件對問卷數(shù)據(jù)進行卡方檢驗等。
如圖1、圖2所示,男生課外體育鍛煉參與項目前3項依次為:跑步、籃球、慢走/網(wǎng)球;女生課外體育鍛煉參與項目前3項依次為:慢走、羽毛球、跑步??梢?,跑步是男女生普遍選擇較多的一種鍛煉方式,這可能與跑步鍛煉門檻低、不受場地、設施、技能的限制有一定的關系。從項目選擇上看,存在一定的性別差異,因此不同性別體能薄弱大學生在改善體質過程中體育鍛煉項目設置上應有所區(qū)別。
圖1 男生參與項目(多選)
圖2 女生參與項目(多選)
體育活動形式是影響體育運動質量和效果的關鍵因素[3]。由表1可知,在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形式上,選擇比例最高的是自發(fā)組織,達到了73.44%,系部組織的比例最低,為2.81%。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可能是:①體能薄弱大學生更青睞自發(fā)組織,涉及面較小的組織形式[4];②學校、系部課外體育鍛煉活動組織的比較少;③體育社團、俱樂部開展體育鍛煉活動時存在一定的問題,導致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體育社團在促進學生課外體育鍛煉上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應加強體育社團和俱樂部的建設。
表1 參與形式
科學的鍛煉頻率和持續(xù)時間對增強鍛煉的效果,提高體質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積極性[5]。由表2可知:整體上看,每周課外體育鍛煉的頻度≥3次的學生比例為32.5%,說明超2/3的學生達不到我國體育人口要求頻率,鍛煉頻率有待提高。從性別看,男、女生每周課外體育鍛煉的頻度≥3次的比例為36.4%、31.1%;從體育課設置上看,開設、不開設體育課每周課外體育鍛煉的頻度≥3次的學生比例為36.4%、26.7%;經卡方檢驗顯示,開設與不開設體育課學生每周課外體育鍛煉的頻度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說明開設體育課程會對學生體育鍛煉的頻率產生積極的影響。
表2 不同性別、課程開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頻度、持續(xù)時間(%)
整體上看,單次課外體育鍛煉持續(xù)的時間>30min的比例為48.44%,說明超過一半以上的學生達不到體育人口要求的鍛煉標準,鍛煉持續(xù)時間有待延長。從性別看,男、女生單次課外體育鍛煉持續(xù)的時間>30min的比例為72.8%、39.2%;開設、不開設體育課學生單次課外體育鍛煉持續(xù)的時間>30min的比例為50.7%、43.8%;經卡方檢驗顯示,男、女生單次課外體育鍛煉持續(xù)的時間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說明課外體育鍛煉持續(xù)時間存在性別差異,可能是因為男生雄性激素的過剩趨勢他們需求一種釋放的途徑,而體育鍛煉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女生受傳統(tǒng)文化和對外在形象美的追求等因素導致不愿長時間運動[4]。
整體上看,單次課外體育鍛煉身體達到中等出汗以上的比例為51.56%(見表3)。從性別上看,男、女生中等出汗以上的比例分別占65.9%、46.1%;從體育課設置上看,開設體育課、不開設體育課在達到中等出汗以上的學生比例為51.2%、52.4%。進一步統(tǒng)計分析表明,單次課外體育鍛煉身體變化在性別方面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表明男生整體鍛煉效果好于女生。
表3 不同性別、課程開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身體變化
鍛煉動機決定了體育參與的行為,學生鍛煉的動機往往不是單一的。圖3、圖4顯示,男生鍛煉的動機前3名依次為:促進健康、充實生活、提高運動技能;女生鍛煉動機前3名依次為:促進健康、釋放壓力、減肥。促進健康是男女生選擇比例最高的一項,達到了60%以上,說明大部分學生鍛煉是為了促進身體健康,這與學生體能薄弱的現(xiàn)狀較為一致。充實生活、提高運動技能、釋放壓力、減肥的選擇比例在50%以上,說明學生參加鍛煉也與自身的需要有很大的關系。
圖3 男生動機(多選)
圖4 女生動機(多選)
對體育重要程度的認知能夠決定一個人是否選擇參加體育鍛煉。表4顯示,總體看94.69%的學生認為體育鍛煉在重要及以上程度,說明絕大多數(shù)學生能夠認為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且對體育重要性的認識不受性別和體育課程設置的影響。
表4 體育鍛煉重要性認識
大學生體能薄弱群體的現(xiàn)狀與家長和學生體育知識與體育文化的不足有一定的關系[6]。體育知識與文化的不足使很多家長只關注學生的文化課成績,很少在意學生的體育成績,更別提成為孩子體育鍛煉的榜樣。因此,應加大對體育知識與文化的宣傳力度。社區(qū)可以通過舉辦體育知識講座、體育活動等普及體育知識。高校在宣傳體育知識與文化方面大有可為,通過體育文化節(jié)、體育知識競賽等多樣化方式,提高學生體育知識儲備,通過體育第二課堂使人人參與體育活動,提高體能薄弱學生的體育健身意識。
體育課堂關乎學生的體質健康,是促進學生健康的基本途徑[7]。如今高校普遍較為重視大學體育教學,但是在提升體能薄弱大學生體質健康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體能薄弱學生由于其體質的特殊性,在學校體育中很容易被忽略,如教師采用統(tǒng)一的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忽略了學生體質的個體差異。筆者認為應深化大學體育課程改革,如采用課內外一體化教學,將課上課下視為一體安排教學;將大學四年視為一體,進行一體化教學;優(yōu)化體育教學過程,對不同體能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等,實現(xiàn)體育課堂的高效率。
課外體育活動是課內教學的延伸,對體育教學具有很好的補充作用,且對校內體育氛圍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只有26.56%的學生參與校內組織的體育鍛煉,原因之一就是學校組織的課外體育鍛煉活動較少,因此,高校應加大舉辦課外體育鍛煉的力度,同時應考慮體能薄弱大學生的體育興趣及可接受的程度。由于運動場往往被運動強者所霸占,對于人數(shù)處于劣勢的體能薄弱群體,往往成為了運動場上的旁觀者[8],因此,高校應充分考慮其體育鍛煉的特殊需求,合理的分配場地資源,為他們配備專門的體育場地、器材設施[8]。
目前,對學生體質健康的評定大多采用的是絕對評價,忽略了學生原有的體質基礎、鍛煉過程等,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對體能薄弱的學生激勵效果較差。因此,要豐富評價指標和方法,建立更加科學的評價體系,提高相對評價能力。促進學生的體質健康不僅需要科學的評價,還需要及時的體質信息反饋。在訪談中了解到部分學校學生體測成績,第二年評優(yōu)評先時才公布,體質信息反饋的滯后,無法很好的達到以測促練的目的。建立體質健康反饋體系,及時準確的為學生提供自己的體質健康信息,并給予個性化的評價和健身指導,使每個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體質不足和進步的空間,激發(fā)他們的鍛煉的動力。
體能薄弱大學生是一個較為特殊的群體,其特殊性的體質要求在學校體育工作中給予區(qū)別對待,因材施教,促進體能薄弱大學生群體體質健康離不開家庭、學校的共同努力。因此,應深入了解并結合其課內外體育鍛煉實際現(xiàn)狀,從健身意識、體育課堂效率、課外體育活動、體質測試評價與反饋等方面,采取精準干預,推動貴州醫(yī)學專業(yè)體能薄弱學生體質水平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