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智菊,陳瑤,文艷紅,劉蝶
(四川省德陽市人民醫(yī)院 呼吸內科,四川 德陽 618000)
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在新時期我國的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受多種因素影響,我國居民依舊面臨著眾多疾病威脅,在臨床中,內科系統的發(fā)病率雖然有了明顯的下降,但是依舊出現的一些新難題,疾病更加復雜多樣給我國的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在內科住院患者中,大多數患者在臨床醫(yī)生會建議臥床休息,受多種因素影響,加之病人活動量減少,導致臥床病人容易產生血栓,這大大增加了新時期住院患者的風險,給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產生嚴重的威脅[1]。靜脈血栓栓塞癥主要是指血液在靜脈內異常凝結,導致血管完全或不完全堵塞,臨床將其歸屬于靜脈回流障礙性疾病。靜脈血栓栓塞癥包含深靜脈血栓形成以及肺血栓栓塞癥,該病通常急性發(fā)作,并以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最為常見。筆者試圖通過對當前臨床預防血栓形成的健康教育模式進行總結,并結合新時期內科住院病人的特點,構建更加適合新形勢下臨床預防靜脈血栓的健康教育模式,將健康教育模式應用在靜脈血栓預防中,并對其實施全面分析。
由2018年3月開始本科室通過對國內外相關的預防靜脈血栓的健康教育模式進行分析整合,并結合我院實際,積極推動臨床健康教育模式改革,并對取得的成果和相關的經驗進行總結,不斷優(yōu)化,構建更加有效的健康教育模式路徑。選擇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間100例內科住院患者為對照組,選擇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間100例內科住院患者為實驗組。對照組中男58例,女42例,年齡37~74歲,平均(62.17±5.22)歲。實驗組中男61例,女39例,年齡35~80歲,平均(63.22±5.39)歲。針對本次研究內一般數據選擇統計學軟件實施分析,計算結果得出P>0.05,提示該種分組形式具有可行性。
1.2.1 研究文獻
對于國內外相關研究現狀進行分析,從國內外相關學者對于內科住院患者靜脈血栓的預防過程中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當前臨床研究現狀,對相關預防知識進行了解,為適應新形勢的健康教育模式提供理論基礎。
1.2.2 實地調研法
對國內外相關單位的健康教育模式及當前臨床中常用的健康教育方法進行分析,以期尋找最優(yōu)的解決方法,對當前健康教育模式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積極尋找方法,解決當前臨床中遇見的問題。
比較每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選擇自制調查問卷開展判斷,總分是100分,依據最終得分情況劃分滿意度程度,依次是滿意度低(最終得分在0~70分)、滿意度中等(最終得分在71~90分)、滿意度高(最終得分在91~100分)??倽M意度即為滿意度中等以及滿意度高的總和。健康教育通過自制問卷調查,了解患者遵醫(yī)囑行為、知識知曉、相關技能掌握總分100,得分越高了解越好。
在本文內,以SPSS 22.0計算軟件對全部數據實施計算,百分比表達計數資料,開展χ2檢測;()表達計量資料,開展t檢測,若計算結果表明P<0.05,說明對比數據間有統計學意義存在。
對照組與實驗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分別是26.00%、8.00%(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n(%)]
對照組與實驗組患者護理服務滿意度分別是71.00%、91.00%(P<0.05),詳見表2。
表2 護理服務滿意度差異[n(%)]
兩組入院時健康教育評分無差異(P>0.05),出院前實驗組健康教育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后健康教育評分()
表3 兩組干預后健康教育評分()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出現了巨大的改變,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在近些年呈現出升高的趨勢,靜脈血栓作為周圍血管疾病在年齡較高的群體中發(fā)病率較高,其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對社會產生了嚴重的危害。醫(yī)護人員在同患者相處過程中,需要以主動、積極的方式與之溝通,耐心傾聽患者講述自身需求,并在交流期間判斷患者所面對的問題以及心理情況。同時判斷治療是否給患者造成不良反應,并依據判斷結果,合理調整、改善當前的治療以及護理方案,降低其不良反應。針對患者所面對的問題,醫(yī)務人員需協助其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改善其心理負擔。
既往通常是由責任護士對患者開展健康教育,但是由于受到知識水平以及臨床經驗等因素影響,導致健康教育內容不夠深入,當患者提出復雜程度較高的問題時,責任護士通常無法有效回答。在丁曄等[2]人的研究中發(fā)現,在預防以及干預深靜脈血栓方面,護理人員自身水平需要不斷提升。而實施醫(yī)護一體化健康教育模式,能夠有效結合醫(yī)生以及護理人員,針對患者提出有關治療以及護理方面的問題,均能予以有效解答[3]。小組成員共同參與查房,能夠對責任護士進行有效指導,進而提升其理論知識以及操作技能水平[4]。而開展醫(yī)護一體化健康教育后,患者能夠同時獲得醫(yī)師以及護理人員的專業(yè)指導,而責任護士對預防深靜脈血栓方面內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能夠有效掌握病患病情、治療措施以及護理計劃,進而為患者開展綜合性健康宣教[5]。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分別是8.00%、26.00%(P<0.05);在護理滿意度方面,實驗組為91.00%,相較于對照組的71.00%有明顯提升(P<0.05)。通過進行一系列的健康教育模式改革,在我院的積極推動下患者的血栓栓塞發(fā)生率以及護理滿意度都有了極大的改善,有效地推動了臨床預防血栓栓塞體系的構建,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中出院前實驗組健康教育評分相較于對照組明顯高,提示開展健康宣教可發(fā)揮積極意義。
相關醫(yī)護人員在針對患者面臨心理壓力過大的問題時,在必要時可以采取用藥的方式來緩解和抑制其緊張情緒。但是有些疾病或者說有些癥狀,無論患者有多頑強勇敢,都難以抵抗。針對于此,對于十分難以忍受的癥狀,特別是焦慮、疼痛,在必要時可以采取服用相關藥物來進行緩解。通過合理選擇藥物,能夠提高患者的自我認知感[6]。加大對內科臥床患者的指導,積極鼓勵置管患者進行側肢體的適度活動,但也要避免范圍及強度過大的運動,從而更好地減少導管對血管內膜的機械性損傷。要告知患者注意事項,如置管側肢體出現酸脹、疼痛等情況時,應及時地報告給護士,以獲得及時的處理。吳萍等[7]學者也在研究中指出,應用“321”健康教育,SAS、SDS評分差值比較,兩組教育前和出院時預防行為各維度評分及總分差值比較,試驗組VTE發(fā)生率(6.67%)低于對照組(21.67%);證實健康教育有助于緩解促進靜脈血栓栓塞癥預防行為的養(yǎng)成,降低術后靜脈血栓栓塞癥發(fā)生率。通過實施健康宣教,患者在疾病認知方面有明顯改善,能夠有效樹立治療信心,提升配合度,建立良好的醫(yī)患關系,患者對發(fā)病原因及病情發(fā)展有一定了解,能夠對治療有一定準備,從而配合治療。
綜上所述,內科住院患者在靜脈血栓栓塞癥預防方面,開展醫(yī)護一體化健康宣教方式,能夠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提升患者對疾病相關內容的掌握,增強患者滿意度,發(fā)揮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