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會雯 匡穎
(吉林外國語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7)
中國文化英語是一種語域,指在一定的情景或語境下用英語進行中國文化的介紹、溝通、交流。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越來越重視中國文化的表達和傳播,習近平總書記在各類會議中多次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實際上,在文化全球化的環(huán)境下,中國的新時代青年需要掌握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準確、熟練地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
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母語文化的融入和傳播是十分重要的,有限的中國文化素養(yǎng)限制了學習者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無法用英語準確、熟練地表達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知識和內涵。如何提高學者表達中國文化英語的能力,讓學者既能掌握正確的語言知識,又能了解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已成為英語學習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因此,研究大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現狀及提升策略就顯得尤為重要。文章對英語學者展開調查并統(tǒng)計問題,根據現存的問題提出策略,以期能有效地提高英語學者的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
第一,吉外大學生的中國文化素養(yǎng)如何;第二,吉外大學生能否規(guī)范地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第三,當前的英語教育對母語文化的重視程度如何。
研究對象為吉林外國語大學各年級志愿學生,專業(yè)包括英語專業(yè)、小語種專業(yè)及其他非語言專業(yè)。
本次調查采用問卷調查及訪談的方式。問卷內容由筆者參考相關研究而設計,問卷由個人基本情況、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考核和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自我認知評定三部分組成。
訪談包括7個問題,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大學生學習中國文化英語的途徑及頻率;能否熟練用英語表達經典的中國文化知識;英語學習中文化輸入是否缺失。
首先對一定數量的大學生發(fā)放調查問卷。隨機抽取吉外大大一至大四年級154名學生,其中語言專業(yè)117人,非語言專業(yè)37人,進行了“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問卷填寫。問卷中的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考核部分由中國文化詞匯翻譯4道題目(例如:對聯(lián)正確順序)以及中國文化知識考核4道題目(例如:相聲的英文表達方式)組成,共8題。問卷在自習課上發(fā)放給學生并要求自主完成,共收回有效問卷和測試151份,有效率為151/154。針對問卷中表述不清楚的問題設計線上訪談,共訪問7名大學生,通過進一步溝通深入了解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現狀以及遇到的問題。針對本研究獲取的數據采用Excel進行數據統(tǒng)計,根據數據分別列出中國文化詞匯翻譯正確回答頻數及頻數百分比分布表、中國文化知識正確回答頻數及頻數百分比分布表、中國文化內容正確回答題數頻數及頻數百分比分布表以及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自我認知評定頻數及頻數百分比分布表。最后將問卷數據與訪談情況結合,進行結果分析。
經過Excel軟件處理調查數據后發(fā)現:中國文化知識考核全部答對的有1名;中國文化詞匯翻譯全部答對的有33名;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考核部分答對四道題及四道題以上的被試者占83/151,其中有0人答對8道題。雖然大多數被試者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他們用英語表達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水平普遍不盡如人意。
對以上問卷調查數據結果進行分析,被試者有英語類相關證書的人數過少,不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和廣泛性,因此“是否有英語類相關證書,例四六級、專四專八等”不作為分析因素。
在問卷第二部分的“中國文化詞匯翻譯”部分(數據參見表1),共33人4道題全部答對,其中語言專業(yè)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整體水平高于非語言專業(yè)學生。在有關中國文化詞匯翻譯測試部分,紅樓夢、道家學說、打麻雀牌和相聲的翻譯表達正確率分別為 69.54%、54.30%、49.67%和49.01%。其中道家學說和紅樓夢曾多次出現在《中國文化概論》《中西方文化比較概論》等書中,同時也是大學生比較熟悉和基礎的文化知識,因此正確率較高。由于“打麻雀牌”和“相聲”的英文不常見于日常生活中,被試者接觸的機會比較少,因此被試者的表達正確率也相對較低。但是仍然還有46名被試者不了解《紅樓夢》的英語表達方式(A Dream of Red Mansions),77名被試者不了解“相聲”的英語表達方式(cross talk),69名被試者不了解“道家學說”的英文(Taoism),6名被試者不了解“打麻雀牌”的英文形式(playing mahjong)。
表1 中國文化詞匯翻譯正確回答頻數及頻數百分比分布表
在問卷第二部分的“中國文化知識考核”中(數據參見表2),可以看出被試者對傳統(tǒng)文化的領會以及了解程度沒有達到預想中的水平,正確率普遍偏低,只有1名被試者完全答對4道題目。八大菜系和對聯(lián)貼法的題目只有32.45%和21.19%的被試者回答正確,說明被試者對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并不了解?!八臅眱热莺腿寮液诵乃枷氲念}目,錯誤率竟然分別高達59.60%和88.74%。通過這些數據可以看出當代大學生對中國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并不重視,忽視中國文化素養(yǎng)的重要性導致他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程度較低。
表2 中國文化知識正確回答頻數百分比分布表
綜合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考核部分的數據(數據參見表3),分別統(tǒng)計出8道題目中,未答對題目的被試者多達40名,答對1~7道題目的被試者分別為1名、8名、21名、24名、28名、22名和7名,沒有被試者答對8道題目。通過這組數據,明顯看出吉外大學生的中國文化素養(yǎng)和中國文化英語表達水平皆有待提高。
表3 中國文化內容正確回答題數頻數及頻數百分比分布表
在問卷第三部分“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自我認知評定”中(數據參見表4),有55.1%的被試者認為無法用英語準確地表達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原因是語言技能低。但根據第二部分的答題數據來看,表達不明的主要原因是文化知識欠缺。許多學者還沒有意識到自身的中國文化素養(yǎng)欠缺,仍有45.4%的被試者認為自己非常了解或比較了解中國文化。僅有19.4%表示在英語學習中經常學習關于中國文化的表達,說明當前的英語教育對母語文化的重視程度不足。
表4 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自我認知評定頻數及頻數百分比分布表
在7名被訪者中,有6名學者認為一部分高校在英語教育中并沒有較好地體現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的重要性。在日常的英語學習過程中,4名學者表示積累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方式主要是在上課時間的專項練習,但是時間有限,積累量也較少。6位被訪者認為自身的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一般,僅有1位被訪者能較流暢地表達經典的中國文化知識。7名被訪者均認為英語學習過程中文化輸入程度不足。
根據表2數據,被試者普遍存在掌握中華文化知識不牢固的現象。在初高中課本中出現過的道家及儒家主要思想內容,僅有近10%的被試者回答正確。如果連儒家的主要思想都模糊不清,又該如何向外表達中國五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內容呢?當代大學生以這種程度的中國文化素養(yǎng)來表達中國文化英語,那的確是困難重重。
在當前的英語學習過程當中,學生對中國文化的重視程度不足,就無法深刻理解中國文化在交流中的重大影響力。一個對基本文化常識不熟悉的學習者,是無法熟練和準確地向外賓介紹國內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也無法理解和表達中華文化的內涵,更無法準確闡發(fā)中華文化的精華和優(yōu)勢。因此,大學生的中國文化素養(yǎng)急需提升。
根據表1數據,僅有近20%的被試者能比較規(guī)范地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近80%的被試者在翻譯中國文化時,往往不能用準確的詞匯來表達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這種表現折射出吉外大學生較低的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符合“中國文化失語癥”的特點。
中國文化失語會降低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度。當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和文化自信降低時,會產生更嚴重的中國文化失語,形成惡性循環(huán)。因此,提高學生的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從根源上避免“中國文化失語癥”已經刻不容緩。
許多學校的英語教育已經不再采用傳統(tǒng)教學體系,而是更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交際能力。但是根據問卷數據可知,關于“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是否曾學習關于中國文化的表達”這一問題,僅有19.6%的被試者認為“經常”學習,18.8%的被試者認為“沒有”學習,61.6%的被試者認為“偶爾”學習。結合訪談數據,很容易得出當前的英語教育對母語文化的重視程度不足的結論。
在我國目前的大學英語教育中,英語教學大綱比較強調英美等英語國家文化的輸入,對母語文化輸入的重視程度相對較低。在課本方面,大學英語以及英語專業(yè)的課本選自英美原版出版物的材料相對較多,其中中國文化含量相對較少,絕大部分的被訪者認為他們從目前的英語教材中學習到的中國文化知識不夠多。課本想呈現原汁原味的地道英語,就必然會充滿西方文化的氣息。在這樣的環(huán)境影響下,很少有人能意識到學習雙方文化的重要性。
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增強中國文化輸入可以有效避免外語學習者在學習西方文化過程中迷失方向、缺乏自我文化認同感或盲目追崇西方文化。因此學習者在學習英美文化知識的同時需要加強對中國文化知識的學習,通過不斷強化中國文化的輸入,進而提高自身的中國文化輸出能力。學習者要加強自身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重視,在生活中不斷積累中國文化知識、培養(yǎng)中國文化素養(yǎng)并且增強中國文化輸入,為講好中國故事打下堅實基礎。
輸出中國文化是具有雙向性的交流過程,語言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因此對英語學習者來說,提高英語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除了重視中國文化語言材料的英語表達形式以外,學習者應鞏固英語基礎知識。在英語基礎扎實的情況下,再進一步規(guī)范中國文化傳統(tǒng)知識的英語表達形式。學有余力時,適當提升口語水平。
在提升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的過程中,僅僅掌握中國文化知識也是徒勞的,只有不斷地鞏固英語基礎知識,才可以有效避免“啞巴英語”“中國文化失語癥”或“中式英語”的情況出現。
接受過大學以上教育的人應是我國對外交流的主流群體,應該學會使用英語介紹與輸出中國的文化。當代大學生作為英語學習者,也是對外交流的主力軍之一。
在具有一定的中國文化素養(yǎng)和英語基礎的情況下,學習者需要培養(yǎng)跨文化溝通的技巧。交流是雙向的,在輸出中國文化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中西方思維的差異、價值觀的差異以及非語言行為的差異,避免這些差異引起的誤解。沒有掌握跨文化溝通的技巧,極有可能會因為中西方差異引起交際障礙。如此一來,即使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再強,也無法成功進行文化交流。
“現在的大學英語教材和英語專業(yè)精讀及泛讀教材對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的導入嚴重失衡,有關中國文化的內容極少,導致了‘中國文化失語癥現象’”。為避免該現象持續(xù)發(fā)生,高校英語教育改革在不斷地進行,教育者不斷嘗試各種教學方法,目前也有一定成效。在這種環(huán)境下,學習者應積極從自身入手,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是學生指導、控制、調節(jié)自己學習行為的能力與習慣。學生提升自主學習能力需要有主動意識,首先設定學習目標,然后設計學習計劃,最后決定學習策略。目前學習者應以提升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為目標設計學習計劃,再進一步決定策略。例如,學生可以在課堂上或文化交際活動中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以此鍛煉自己的英語表達能力,并觀察自己用英語表達的中國文化是否可以被中國同胞理解和接受;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主動探索中國文化知識,通過不斷的實踐和積累,逐步培養(yǎng)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通過這類策略,學習者既能掌握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又能掌握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技巧,在提升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也完成了提升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的目標。
在中國文化英語教育環(huán)境不甚理想的情況下,學習者更應培養(yǎng)正確的自主學習能力,充分地自主抉擇學習的目標以及需要加強攝入的學習內容。
中國文化內容涵蓋方面極其廣泛,以上的調查內容只涉及中國文化的小部分。但是本次調查的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英語學習者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還有提升空間,以及當前大學英語課程設計與教材內容的不足。如今,中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正需要具有高水平語言能力的人才,學習者要從自身學習上提升。
母語文化在外語學習過程中起到十分正向的作用。英語學習者嘗試用英語表達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可以掌握英語語言知識并且培養(yǎng)中國文化輸入、輸出意識。因此,學習者務必要意識到深入學習中國文化的重要性及緊迫性,不應局限于用英語表達西方文化。
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鋪平了道路。作為文化傳播的主力軍,大學生要趁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熱潮做“中國故事”的講述者,真正做到“講好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