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嵐
(長沙理工大學,湖南 長沙 410076)
課程思政指在各課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從而實現(xiàn)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和價值塑造的有機統(tǒng)一[1]??谧g課是翻譯本科專業(yè)的核心技能課,長期以來都重視口譯技能培養(yǎng),卻并未對價值教育的內涵給予足夠的重視。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教師這一課程思政的“主導者、設計者和實踐者”[2]在設計口譯課堂教學時不應該局限于技能傳授,而是應該在充分理解育人目標和課程內容的基礎上,以口譯核心知識和能力培養(yǎng)為主線,以思辨教學為依托,將課程思政的目標和元素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入口譯課程,實現(xiàn)價值塑造[3]。文章以筆者講授的翻譯本科專業(yè)的《專題口譯》為例,介紹在口譯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做法。
《專題口譯》是面向翻譯本科專業(yè)三年級學生開設的一門專業(yè)必修課,通過前序課程的學習,學生掌握了基本的口譯知識,具備一定的口譯能力。目前國家正在加快構建國際形象,開展外交話語建設,在此大背景下,《專題口譯》課程旨在培養(yǎng)專業(yè)水平硬、政治素養(yǎng)高的外事專才,為中國企業(yè)、文化走出去服務,并以此為指導制定了教學目標(見表1)。
表1 《專題口譯》教學目標
下面將從教學設計和方法、教學內容和評價方式三個方面介紹《專題口譯》課程在挖掘思政元素以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的實踐。
《專題口譯》的總體設計思路是“以學習為中心”。充分利用基于驅動、促成和評價的“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簡稱 POA)[4],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在課程教學全過程中發(fā)揮“腳手架”的作用,通過講授、演示、討論、練習等方法積極引導學生在每一次口譯任務中發(fā)現(xiàn)問題,剖析問題,利用所學解決問題。同時精選慕課資源、學術期刊、中外媒體資源等作為教輔手段,啟發(fā)學生開展科研探索,拓展課堂深度與廣度,為教學目標服務。具體來說,課前利用視頻導學、問題導入、情境創(chuàng)設等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刺激學習欲望;課中設置課堂講授、內容演示、案例分析、學生產出、鞏固練習等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掌握課程重點,突破學習難點;課后充分利用網(wǎng)絡技術,布置線上作業(yè)、安排答疑并提供自學指導。具體流程如圖1:
圖1 《專題口譯》課程流程設計
《專題口譯》課程力爭融合思政育人于專業(yè)教學全過程,深耕教學資源,綜合線上線下優(yōu)質資源,確定課程思政內容切入點,為學生提供有提煉、有深度、有拔高、能拓展的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組織從口譯實踐的客觀要求出發(fā),結合每一個主題的材料特點,詳細講解、展示口譯的指導原則與方法,并輔以技能強化的練習素材,把知識點落實到學生的實踐應用,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教學資源的選擇注重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充分利用中國慕課網(wǎng)的平臺資源、專業(yè)期刊資源和中外媒體資源開展教學。主要依托的教材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的《高級口譯教程》(第五版),該教材涵蓋了系統(tǒng)化的口譯理論與專題訓練資料。
以教材第十三單元“改革與發(fā)展”為例。課前視頻導學環(huán)節(jié),教師選用一段回顧中國發(fā)展的歷程的視頻,來引入口譯主題,激發(fā)學習興趣。隨后導入問題:中國在改革與發(fā)展的進程中取得了眾多成就,你最想介紹給世界的是什么?設置這個問題有兩層寓意,第一是讓學生在思考的時候,回顧并深切感受祖國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發(fā)展;第二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譯前準備的能力,因為回答這個問題可能涉及一些專業(yè)術語的表述,學生可以在此過程中積累雙語表達和必要的背景知識。如此便將課程目標、內容和活動匹配糅合無縫銜接[3]。教師要求學生將回答整理成文字和錄音上傳到學校網(wǎng)絡教學平臺,然后教師按照POA的流程和要求選擇了若干典型樣本作為批閱和拓展練習材料,學生的回答涉及經(jīng)濟、文化、外交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作為翻譯本科專業(yè)的學生,很有可能他們的第一場口譯實戰(zhàn)活動是在大型志愿活動中完成的,因此教師借鑒此真實口譯活動的情境,以2019年6月在長沙舉辦的第一屆中非貿易博覽會為背景,將學生在問題導入環(huán)節(jié)的回答改編為對話口譯的材料,采用任務型教學法,將學生每四人分為一組,角色分配為中文講者、英文講者和二位口譯員,分別負責中譯英和英譯中。要求學生在20分鐘內完成此輪展示中國改革與發(fā)展成就的對話口譯任務。
通過批閱學生在對話口譯任務中的表現(xiàn),教師將本單元的口譯技巧鎖定為意義識別,理由是:(1)典型,即覆蓋面廣,幾乎所有學生提交的對話口譯產品中都出現(xiàn)了意義識別的問題,只是頻率和程度不同;(2)基礎,意義識別是口譯聽辨和加工轉換信息的基礎,歷來是口譯教學的重難點。但是學生在涉及中國改革與發(fā)展這一專題的材料時,還是出現(xiàn)了意義識別的困難,說明此類材料的特點,如獨有內涵表述、高信息密度、特殊歷史背景等對學生口譯過程中的意義識別造成了困難。因此教師在技巧講授時注重啟發(fā)引導,幫助學生掌握兩個知識點:何為口譯中的“意義”以及如何識別此類專題材料中的意義。隨后教師演示此技巧在口譯活動中的應用,并帶領學生一起分析此前對話口譯任務中的典型樣本,共同發(fā)現(xiàn)譯文問題,并用所學技巧解決問題。
在之后的鞏固練習中,教師選用的中譯英練習材料包含若干個能夠反映中國的改革與發(fā)展的關鍵詞,比如中國新基建、中國高鐵、航空航天、雜交水稻。這些關鍵詞既是口譯的重點和難點,也是講好中國故事,做好中國外宣的重要內容。通過實際操練和學生產出等方式,在“練中學,學中練”,幫助學生掌握學習重點,突破難點。以下將以鞏固練習的口譯原文為例,分析將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的實踐做法。
口譯文本1:中國高鐵被稱為中國“新四大發(fā)明”之一,從 2008年到現(xiàn)在,十年間發(fā)展迅速。2017年6月26日,代表著世界先進水平、被命名為“復興號”的中國標準動車組在京滬高鐵亮相,開啟了中國鐵路技術裝備一個嶄新的時代。2018年6月26日,“復興號”迎來運營一周年。隨著“復興號”的問世,中國高鐵不僅取得了技術領先的新突破,縮短了城市之間的時空距離,更成了一張國家名片。
這是一段教師自選的介紹中國高鐵的文本,選題貼近社會現(xiàn)實和學生的生活實際,更容易激發(fā)學習興趣、產生情感共鳴,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5]。話題從中國高鐵最具代表性的“復興號”列車展開,通過一系列時間與事例突出了中國高鐵之于中國的重要性,彰顯了大國的科技創(chuàng)新力量與實力。除了忠實傳達語言信息之外,口譯時還需要注意譯員的舉止,時刻牢記講好中國故事的使命。
口譯文本2:回顧歷史,中國在解放初期,還沒有自己的機車。而如今,全球83%擁有鐵路的國家和地區(qū)都運行著中國的機車產品。在“復興號”上,高速動車組254項重要標準中,中國標準占84%。整體設計和關鍵技術都是中國自主研發(fā)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為適應運行需求,“復興號”進行了60萬公里運用考核,比歐洲標準還多了20萬公里?!敖煌◤妵F路先行”,我們從中國高鐵短短數(shù)十年的發(fā)展變化,看到了中國在交通領域的飛速發(fā)展,相信隨著新技術的不斷研發(fā),中國高鐵將為全世界帶來福音。
對話主題從高鐵的發(fā)展自然過渡到國家在交通運輸領域的實力,原文中列舉了許多數(shù)字來證明國家實力的強大與變化,由于涉及中英文數(shù)字口譯,口譯難度進一步升級,主題也進一步升華[6],對學生的口譯要求也進一步提高。在知識和技能層面上,原文不僅句式結構更加豐富,還有“交通強國,鐵路先行”這類需要譯員快速、準確進行意義識別的漢語特色表達,在教師的指導和演示下,學生順利掌握口譯技巧,成功進行了意義識別與口譯任務。在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層面上,學生在鞏固練習中不僅掌握了“意義識別”這一口譯技巧,還深刻體會了高鐵的發(fā)展歷程以及國家交通實力的日益強大。對原文內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達成本課程的育人目標,即“正確認識譯員的角色和擔當,肩負起民間和官方外交的使命,運用扎實的專業(yè)基本功,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口譯評估能夠檢驗口譯教學的效果,是口譯教學的重要維度[7][8]。在口譯教學中,以學生為評估主體的形成性評估是更為實用高效的評估手段,有如下幾個優(yōu)勢:(1)能夠提供及時反饋,以評估推動學生改善,進一步提升學生練習的頻次與積極性;(2)以學生為評估主體,本質上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審視和反思口譯教學與學習的過程,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促進同儕溝通;(3)通過形成性評估,教師可以洞悉學生口譯學習和能力提升的動態(tài),及時發(fā)現(xiàn)其中問題,并通過課堂教學解決問題,提升口譯教學水平,達成教學目標[9]。因此《專題口譯》課程借鑒了POA的新評價形式,將師生合作評價(teacher-student collaborative assessment,簡稱TSCA)作為主要評價手段,課上既有教師主導的評價,也有學生自評和同伴互評,課后也通過線上作業(yè)的方式讓學生展開自評和互評,教師定期抽查。評估的維度則參考了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China's Standards of English Language Ability,簡稱CSE)中的口譯量表對口譯能力的界定與描述,確定了內容、表達和交際三個評估維度。具體來說,內容上,主要評估口譯信息的完整度與準確度;表達上考察譯員是否存在不自然和不恰當?shù)恼Z言使用,以及整體傳譯的流暢度;交際層面關注口譯產品的交際性和邏輯性。
教師布置的課后口譯作業(yè),既有對當堂所學的口譯技巧的考察,還將學生對口譯產品的評估與反思(包括自評與互評)納入考察范圍。因為反思是集主動性、探究性和批判性于一體的思維活動,不僅有助于知識的內化,也有助于學生踐行價值觀[3]。至此,學生在《專題口譯》課前體驗了教師創(chuàng)建的真實的口譯場景,課上與教師和同伴協(xié)作開展學習和評價活動,課后及時練習并反思,這些課程思政方法都高度關注學生自身的發(fā)展,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育人理念,與立德樹人具有高度的內在一致性[10]。
文章介紹了《專題口譯》課程在教學設計和方法、教學內容和評價方式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實踐。教師通過課堂講授,為學生展示了口譯行業(yè)中的專業(yè)水準和道德規(guī)范,激勵學生努力掌握專業(yè)知識,助力我國國際形象的構建;在選擇教學資源時注重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操、文化自信;此外,在評價方式中引入更多對人文素養(yǎng)與內涵的考察。作者的實踐證明,課程思政教育與專業(yè)能力培養(yǎng)并行不悖,在口譯課堂中可以“潤物細無聲”地實現(xiàn)價值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