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平 曾小飛 陸宇海 馬瑞東 (成都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胸心外科,四川 成都 610000)
食管癌是消化道多發(fā)惡性腫瘤疾病,初期無典型癥狀,多數(shù)患者確診時已進展至中晚期,需采取以放化療為主的綜合治療措施救治〔1〕。近年隨第3代化療藥物出現(xiàn),卡培他濱、替吉奧、奧沙利鉑等藥物在治療食管癌中得到普及,并衍生出多種化療方案〔2〕。順鉑、氟尿嘧啶(FP)化療在中晚期食管癌中較常用,順鉑、5-氟尿嘧啶能通過作用于細胞DNA有效抑制病情進展,但老年晚期食管癌患者自身各項生理功能均較弱,整體治療效果欠佳〔3〕。以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為代表的分子靶向治療是近年臨床治療晚期食管癌的新方向,其在上皮組織、間葉組織中均有分布,參與惡性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4〕。西妥昔單抗是一種作用于EGFR胞外區(qū)域靶點的人鼠嵌和型免疫球蛋白(Ig)G1單克隆抗體,已在晚期胃癌、結(jié)直腸癌中取得良好效果〔5,6〕。此外,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號通路與惡性腫瘤微淋巴管形成、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等過程關系密切,可能參與食管癌發(fā)病發(fā)展〔7〕。本研究探討西妥昔單抗配合化療方案治療老年晚期食管癌的療效及對PI3K/AKT信號通路的干預作用。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成都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58例老年晚期食管癌患者,依據(jù)治療方案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9例。符合食管癌診斷標準〔8〕;年齡≥60歲;病理均為鱗癌Ⅳ期;原發(fā)性食管癌,既往無手術、放化療史;預計生存期>3個月;患者、家屬知情研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伴其他惡性腫瘤者;伴全身感染性疾病者;合并肝腎心功能障礙者;不耐受放化療者。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
1.2方法 對照組、觀察組均予以FP化療方案治療:順鉑(江蘇豪森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812)75~100 mg/m2,靜滴,第1~3天;5-氟尿嘧啶(山西普德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113)750 mg/(m2·d),每天持續(xù)靜滴24 h,第1~5天,21 d為一個治療周期。觀察組聯(lián)合西妥昔單抗(豪夫邁·羅氏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20019),先于化療治療,應用西妥昔單抗后第2天開始實施化療治療,第1 周期起始劑量400 mg/m2,靜滴時間>2 h,滴速5 ml/min以內(nèi);此后每周維持劑量250 mg/m2,靜滴時間>1 h,滴速5 ml/min以內(nèi)。為避免變態(tài)反應,每次應用西妥昔單抗前均預處理,40 mg苯海拉明或10 mg地塞米松靜注,靜滴西妥昔單抗期間、停藥1 h注意觀察生命體征。均持續(xù)治療4個周期觀察效果。
1.3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療效。判定標準:參考《實體瘤免疫治療療效評價標準》〔9〕評價療效,分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疾病穩(wěn)定、疾病進展,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納入總有效率。(2)統(tǒng)計兩組惡心嘔吐、肝功能異常、白細胞減少、血紅蛋白減少、皮疹等毒副反應發(fā)生率。參照《WHO抗癌藥物急性及亞急性毒性反應分級標準》對毒副反應進行分級,分為0~Ⅳ級〔10〕。(3)對比兩組治療前后血清腫瘤標志物〔癌胚抗原(CEA)、鱗狀上皮細胞癌抗原(SCC)〕水平。檢測方法:以非抗凝管取晨空腹肘靜脈血2 ml,離心10 min(半徑8 cm,轉(zhuǎn)速3 500 r/min)取血清,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測CEA、SCC水平。試劑盒為上海酶聯(lián)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4)對比兩組治療前后PI3K/AKT信號通路關鍵蛋白(PI3K、pAKT)表達水平。檢測方法:以非抗凝管取晨空腹肘靜脈血2 ml,分離提取外周血單核細胞,加裂解液,提取總蛋白,蛋白質(zhì)定量法測蛋白濃度;取30 μl樣品上樣,電轉(zhuǎn)移法轉(zhuǎn)移至聚偏氟乙烯(PVDF)膜上,室溫封閉2 h,加特異性一抗,孵育過夜(4℃),經(jīng)熒光標記的羊抗二抗(1∶10 000)孵育1 h,洗膜,電化學發(fā)光(ECL)顯影,QuantityOne軟件測灰度值。目標蛋白表達=目標蛋白灰度值/內(nèi)條帶灰度值。(5)對比兩組生活質(zhì)量改善率。判定標準:以KPS評分評價生活質(zhì)量改善情況,提高:治療后KPS評分提高>10分;穩(wěn)定:治療后KPS評分提高或降低0~10分;降低:治療后KPS評分降低>10分。改善率=(提高+穩(wěn)定)/總例數(shù)×100%。(6)對比兩組生存期(無進展生存期、總生存期)。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
2.1兩組療效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72.41%〔完全緩解4例(13.79%)、部分緩解17例(58.62%)、疾病穩(wěn)定5例(17.24%)、疾病進展3例(10.34%)〕,對照組58.62%〔完全緩解3例(10.34%)、部分緩解14例(48.28%)、疾病穩(wěn)定7例(24.14%)、疾病進展5例(17.24%)〕,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毒副反應發(fā)生率 兩組惡心嘔吐、肝功能異常、白細胞減少、血紅蛋白減少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皮疹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2。
表2 兩組毒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n=29)
2.3血清腫瘤標志物 兩組治療前血清CEA、SCC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血清CEA、SCC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清腫瘤標志物表達情況對比
2.4PI3K/AKT信號通路關鍵蛋白 兩組治療前外周血PI3K、pAKT蛋白表達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外周血PI3K、pAKT蛋白表達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01)。見表4。
表4 兩組PI3K/AKT信號通路標志性蛋白對比
2.5生活質(zhì)量改善率 觀察組生活質(zhì)量改善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生活質(zhì)量改善率對比〔n(%),n=29〕
2.6生存期 觀察組失訪3例、對照組失訪6例,觀察組無進展生存期、總生存期均明顯長于對照組(均P<0.001)。見表6。
表6 兩組生存期對比個月)
食管癌是老年群體多發(fā)惡性腫瘤疾病,一項2 261例食管癌患者的調(diào)查研究顯示,60歲以上患者占比超過40%〔11〕。外科術及放療是食管癌重要治療手段,但此疾病確診時多已處于中晚期,而外科術及放療僅能提升局部控制率,整體效果欠佳,因此,化療仍為晚期食管癌主要治療方式。
FP化療方案是當前治療食管癌首選方案,組合中順鉑為第1代鉑類化合物,是細胞周期非選擇性藥物,在任意細胞周期均可發(fā)揮藥效,其能交叉聯(lián)結(jié)DNA鏈上堿基,繼而破壞DNA結(jié)構(gòu)、功能,阻斷DNA合成過程〔12,13〕。5-氟尿嘧啶屬廣譜抗腫瘤藥物,其中尿嘧啶成分介入惡性細胞后能轉(zhuǎn)化成氟尿嘧啶脫氧核苷酸,阻斷脫氧核糖尿苷酸轉(zhuǎn)化胸苷酸過程,以此抑制惡性細胞增殖過程〔14〕;同時5-氟尿嘧啶轉(zhuǎn)化成核苷酸后能被活躍狀態(tài)惡性細胞攝取,發(fā)揮長效抗腫瘤作用,與順鉑聯(lián)合能顯著提升脫氧核糖核酸鏈阻斷作用,大幅降低惡性細胞配對數(shù)目〔15〕。但本研究顯示,僅采取FP化療方案治療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與鮑而文等〔16〕報道近似,未達臨床預期,可能與老年晚期食管癌患者自身免疫、吸收等各項生理功能衰退有關。因此,需針對性完善治療方案。靶向治療配合化療方案是近年針對晚期惡性腫瘤特點而提出的一種綜合干預手段,以期提升治療效果,延長生存期〔17〕??紤]西妥昔單抗在晚期頭頸部鱗狀細胞癌治療中表現(xiàn)特殊優(yōu)勢,而食管癌90%以上屬鱗狀細胞癌,因此,本研究可能與本研究樣本量小有關。進一步證實西妥昔單抗配合FP化療可延長生存期,改善生活質(zhì)量。
PI3K是胞內(nèi)磷脂酰肌醇激酶,介導多種生長因子活化過程〔18〕;pAKT是絲氨酸/蘇氨酸激酶,可直接參與多種轉(zhuǎn)錄因子磷酸化過程,介導生命活動調(diào)節(jié)過程〔19〕。有研究顯示,PI3K/AKT信號通路能間接或直接刺激腫瘤血管新生,同時參與淋巴管生成過程,在惡性腫瘤及腫瘤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20,21〕。本研究說明聯(lián)合西妥昔單抗能顯著降低PI3K/AKT信號通路活性。分析PI3K/AKT信號通路受抑制可能是觀察組療效顯著的主要原因之一,總結(jié)西妥昔單抗主要有以下作用:(1)西妥昔單抗與EGFR結(jié)合可被惡性細胞吞噬,繼而降低細胞表面EGFR數(shù)目,抑制PI3K/AKT信號通路所介導血管新生過程〔22〕;(2)西妥昔單抗可直接抑制絡氨酸激酶活性,阻斷惡性細胞內(nèi)以PI3K/AKT為代表的EGFR下游信號傳導通路,致細胞分裂停滯在G1期,阻斷惡性細胞生長過程〔23〕;(3)西妥昔單抗對EGFR具有高度親和力,通過競爭性與正常細胞、惡性細胞EGFR胞外激酶結(jié)合,可阻斷pAKT所介導受體相關激酶磷酸化過程,抑制細胞增殖,加速惡性細胞凋亡,同時降低PI3K、AKT消耗,促使機體反饋下調(diào)PI3K/AKT信號通路活性,形成良性循環(huán)〔24,25〕。
CEA、SCC是惡性腫瘤標志物,臨床常用于病情監(jiān)測、療效評價、預后評估等方面〔26,27〕。外周血CEA、SCC水平升高與惡性細胞增殖活躍、血管新生旺盛等多種因素有關,已有研究證實,血清CEA、SCC水平與食管癌患者病情程度呈正相關,其高表達常預示預后不良〔28,29〕。上述研究結(jié)果說明,西妥昔單抗配合FP化療治療老年晚期食管癌能顯著降低血清CEA、SCC水平,可能與惡性細胞增殖、血管新生得到顯著抑制具有密切關系。皮疹是西妥昔單抗一個療效良好的評價指標,皮疹反應越嚴重提示療效越好,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小,結(jié)果可能存在偏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