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明珠,李金秋,萬人源,袁雨薇,周大鵬,楊廣容
(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茶學院,昆明 650201)
白茶為中國的特種茶之一,因其外形滿披白毫、香氣清新顯毫香、湯色清澈杏黃、滋味香甜甘爽而稱著[1],加之其起獨特的保健功效,如對降低血糖血脂、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癥、生殖健康疾病等問題,有一定的預防及輔助治療作用[2],越發(fā)受到廣大消費者的喜愛,銷量在茶葉市場上呈逐年上升趨勢。通過推廣試制的云南白茶良種,提升白茶制茶工藝水平,可將‘云南大葉種白茶’發(fā)展為獨具特色茶葉品牌。
傳統(tǒng)白茶主產(chǎn)于福建的福鼎、建陽、松溪等地,隨著白茶的保健功效日益被挖掘和重視,越來越多的產(chǎn)茶區(qū)也相繼開始了白茶的生產(chǎn)加工,如臺灣、云南等地。‘福建白茶’制造歷史由福鼎開始傳至建陽再傳到政和[3],‘政和白茶’在前兩地白茶特點的基礎上結合自身茶樹品種特色,總結并形成自身精湛加工工藝而成為中國白茶典范?!颇习撞琛l(fā)展可向政和學習經(jīng)驗。‘政和白茶’原以‘菜茶’品種的小芽為原料,后發(fā)現(xiàn)‘大白茶’,遂廣為栽培,并以此為原料制出‘白牡丹’、‘白毫銀針’、‘壽眉’等多個優(yōu)質白茶品牌[4]。‘政和白茶’成品茶,芽葉外形粗壯,芽長,毫毛略薄,內(nèi)質香氣清新,毫味鮮濃,湯色杏黃明亮,滋味醇厚鮮爽,屬于白茶中消費者較為認可的一類,以‘白牡丹’、‘壽眉’、‘貢眉’等為主要代表,隨著加工工藝技術的進步,發(fā)展出了不同香型的白茶。云南大葉種白茶,一般采用景谷、瀾滄、景邁、臨滄等地的‘大白茶’為原料[5],與小葉種相比,大葉種茶更加經(jīng)久耐泡,且所含的有效內(nèi)含物質如茶多酚、咖啡堿等較高,加工后的茶葉味道更加濃醇,也因其較度發(fā)酵,降低了苦澀味,形成清甜爽滑的口感。
‘云南白茶’發(fā)展起步較晚,與‘政和白茶’相比,品種及花色較少,但云南作為中國的主要產(chǎn)茶大省之一,茶樹品種資源豐富、具有適制白茶的優(yōu)質鮮葉原料,冬春季天氣晴朗、干燥、日照充足,氣候條件優(yōu)越。本試驗通過對比不同種類‘云南白茶’與‘政和白茶’的感官品質及理化特征,揭示2個不同產(chǎn)區(qū)茶葉的品質特征差異,以期為改善云南地區(qū)白茶加工技術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jù)。
選擇市售12種不同鮮葉標準和花色的‘云南大葉種白茶’與‘政和白茶’為試驗原料,標號備用。試驗在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茶學院茶樹栽培與育種實驗室,于2020年12月—2021年2月進行。
1.2.1 感官審評 茶葉的感官審評根據(jù)GB/T 23776—2018《茶葉感官審評通用方法》將茶的外形、湯色、香氣、滋味、葉底設為5項審評因子,進行白茶的感官審評[6]。
1.2.2 化學成分的測定 茶葉規(guī)品質成分含量測定:含水量采用103±2℃烘箱法[7]、茶多酚采用酒石酸亞鐵法[8]、咖啡堿按照國標GB/T 8314—2013進行檢測[9];游離氨基酸采用茚三酮法[10];水浸出物按照國標GB/T 8305—2013進行檢測[11]。
生化成分每個茶樣提取2次,每個提取測定3次,對所測數(shù)據(jù)采用Office Excel 2013和IBM SPSS statistics22(SPSS Inc,Chicago,IL)軟件進行顯著性分析,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和多重比較(LSD)法,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P=0.05和0.01),圖表中的數(shù)據(jù)均為mean±SD。
為了比較‘云南大葉種白茶’和‘政和白茶’的品質特點,對選取的12份試驗材料進行感官審評。審評結果如圖1,‘云南白茶’干茶外形呈現(xiàn)肥壯顯毫色澤整體偏灰黑色,香氣帶有甜香和毫香,湯色以橙黃為主,滋味甜醇?!桶撞琛庑屋^短小纖細,顯毫,主要呈現(xiàn)出灰綠色,香氣清新帶毫香,湯色淺黃或黃綠,滋味清甜。由感官審評結果(表2)可知,審評綜合得分最高的為2號茶樣(91.55),鮮葉為一芽一葉,在外形、香氣、滋味、湯色上均表現(xiàn)良好。其次是1號、8號、9號茶樣,得分均在88分以上。最低為7號茶樣(83.35)。由于采摘的嫩度、原料茶樹品種、產(chǎn)地及加工工藝不同,從外形上看得分較低的為3、4號茶樣(76.00和78.00),得分最高的為2號和8號茶樣(92.00),3、4號茶樣原料為古樹原料,采摘時通常選用一芽二、三葉,所以外形和葉底得分較低,但是內(nèi)質上香氣和滋味的得分均比較高。4、7、8、11、12號茶樣為緊壓茶,外形得分平均分為83.60分,其余茶樣為散茶,外形得分平均分為86.00分,由于壓制工藝的原因,緊壓茶干茶破損較多,所以散茶得分高于緊壓茶;從香氣來看,得分最高為2號茶樣(95.00),其次為1、3、4、8、10號茶樣、得分均高于92分,最低的為6號和12號茶樣為86,云南的5號(88)和6號茶樣均帶有青氣,故得分較低,整體上看,‘云南白茶’的香氣較福建的要好;而湯色審評得分最高和最低得分均為‘政和白茶’樣品,分別為10號茶樣(94.00)和7號(84.00),總體上‘政和白茶’各樣品間的湯色差異要大于‘云南白茶’;從滋味得分來看,云南整體高于政和,1~4號茶樣滋味整體呈現(xiàn)出甜醇鮮爽的特征,且得分較高。葉底得分最高為‘政和白茶’10號茶樣(90.00),葉底呈現(xiàn)柔軟尚嫩,灰綠明亮的特征,得分最低為‘云南邦東古樹白茶’4號茶樣(72.00)葉底紅褐細碎,兩地茶樣葉底得分與茶樣類型特征密切相關,白芽茶和散茶普遍高于白葉茶(或大葉茶)與緊壓茶。
表2 云南白茶與政和白茶感官審評結果
茶樹鮮葉的含水量一般為63%~80%,并且隨著芽葉部位、茶樹品種、氣候條件等不同而異,鮮葉含水量會影響茶葉內(nèi)其他成分的濃度,從而影響茶葉的質量。水分含量的減少是白茶萎凋過程中茶鮮葉最主要的外觀表現(xiàn),成品白茶的含水量主要受干燥方式及貯藏狀況等的影響,茶葉的品質會隨含水量的增減而產(chǎn)生改變。在貯藏運輸過程中,通常要保持茶葉含水量低于10%,避免茶葉處于活躍狀態(tài),產(chǎn)生霉變[12]。由表3可知,‘云南大葉種白茶’含水量范圍在9.07%~10.70%,平均含量在9.90%?!桶撞琛吭?.97%~8.98%,平均含量在7.01%,測定結果說明‘,云南大葉種白茶’含水量明顯高于‘政和白茶’,原因是‘云南白茶’主要采用室內(nèi)自然晾干的方式進行干燥,使得含水量較高,不利于后期的保存。
表3 茶樣主要內(nèi)含成分分析 %
水浸出物是茶湯的主要呈味、呈色物質的綜合反映,其含量反映了茶葉可溶性物質的多少,標志了茶湯滋味的厚薄、濃淡程度,與茶葉品質成正相關。白茶的水浸出物含量相對偏高,僅低于茶樹鮮葉和綠茶,高于紅茶、黃茶、青茶和黑茶等[13]。本研究中‘云南大葉種白茶’水浸出物含量變化幅度在42.23%~52.36%,平均含量為48.63%?!桶撞琛鑫锖孔兓仍?6.19%~53.65%,平均含量為50.55%,測定結果表明‘政和白茶’水浸出物較‘云南大葉種白茶’豐富,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政和白茶’滋味濃度強于‘云南白茶’。
多酚類物質呈味苦澀,刺激性較強,是構成茶葉滋味品質的重要化學物質之一。已有研究表明,白茶的茶多酚總量高于紅茶和青茶,低于綠茶、黃茶和黑茶[14];相較鮮葉,其轉化率高達40%以上[13]。本研究中‘云南大葉種白茶’的茶多酚含量范圍在20.00%~43.56%,平均含量為30.83%?!桶撞琛牟瓒喾雍糠秶?1.00%~35.21%,平均含量在29.76%。所有樣品中,5號茶樣與6號茶樣茶多酚含量明顯高于其他茶樣,分別為43.56%、37.74%,2個茶樣均為云南景谷茶樣。由以上試驗結果可知,芽茶的茶多酚平均含量為35.90%,葉茶的茶多酚平均含量為27.50%,老白茶的茶多酚平均含量為20.67%,測定結果可知,芽茶的茶多酚含量明顯高于葉茶,老白茶的茶多酚含量相對較低。
氨基酸和蛋白質都是鮮葉中重要的含氮物質。在一定的制茶條件下,蛋白質可以通過水解酶的分解作用,形成具有花香和鮮爽味的氨基酸。游離氨基酸味多鮮甜,對于提高茶湯的鮮爽度、緩解苦澀味具有重要作用。前人研究表明白茶的游離氨基酸總量高出鮮葉約1倍,高出其余茶類1.1~2.3倍[13]。本研究中‘云南白茶’游離氨基酸含量范圍在2.40%~7.84%,平均含量在5.01%?!桶撞琛坞x氨基酸含量范圍在4.57%~11.40%,平均含量在7.22%,相較于‘云南白茶’氨基酸含量較高。其中12號茶樣游離氨基酸含量最高(11.40%),顯著高于其他茶樣,但審評時其滋味較澀,鮮爽度不高,說明茶葉滋味由多個因素共同決定。另外,試驗結果顯示,芽茶的游離氨基酸平均含量為5.99%,葉茶的游離氨基酸平均含量為6.18%,老白茶的平均含量為2.90%,說明葉茶的游離氨基酸含量高于芽茶,鮮爽度更高,老白茶的游離氨基酸含量明顯低于其他茶樣,可能與采摘的鮮葉等級和加工工藝有關。
咖啡堿是茶湯苦味的主要滋味物質,它與茶黃素反應形成的復合物可以增加茶湯的鮮爽味。前人研究表明白茶的咖啡堿總量顯著高于其他5種茶類[13],其萎凋過程中形成的復合物是形成白茶滋味鮮爽特征的重要原因之一。由表3可知,本研究中‘云南大葉種白茶’咖啡堿含量范圍在3.79%~6.38%,平均含量在4.87%。‘政和白茶’咖啡堿含量在3.96%~5.90%,平均含量為5.02%。測定結果說明‘,云南大葉種白茶’較‘政和白茶’咖啡堿含量高,且6號茶樣含量最高(6.38%),其次為9號茶樣(5.90%),3號茶樣含量最低(3.79%),其次為7號茶樣(3.96%)。其中,芽茶咖啡堿平均含量為5.55%,葉茶咖啡堿平均含量為4.64%,老白茶咖啡堿平均含量為4.03%。說明芽茶具有更好的內(nèi)含成分轉化物質基礎。
以每次重復測定成分含量為數(shù)據(jù)基礎,進行PCA分析,PCA1=45.90%;PCA2=35.20%累計解釋變量為81.10%(圖2),‘云南白茶’與‘政和白茶’分別聚成2個不同的簇,說明兩地茶的生化成分含量具有明顯的差異。
圖2 云南白茶與政和白茶內(nèi)含成分PCA分析
通過感官審評可知,‘云南大葉種白茶’外形與湯色不如‘政和白茶’,但香氣、滋味相較更佳。內(nèi)含成分分析表明‘云南大葉種白茶’茶多酚、咖啡堿含量高于‘政和白茶’,內(nèi)質更為豐富。因此,在白茶消費熱度高漲的背景下,‘云南白茶’借鑒‘政和白茶’加工技術的同時,可大力推廣種植本地白茶品種,開發(fā)新工藝白茶,提高產(chǎn)品質量,加大宣傳力度,使白茶同樣成為云南茶產(chǎn)業(yè)的標志性產(chǎn)品。
按照傳統(tǒng)白茶制法不炒不揉,與其他茶類相比,香氣滋味較為淡薄,其成茶具有“外形自然,滿披白毫,香氣清鮮、毫香凸顯,滋味鮮醇,湯色杏黃”的品質特征[15]。影響外形、湯色、香氣和滋味等感官審評結果的因素主要有茶樹品種、采摘標準和加工工藝等。傳統(tǒng)白茶分類按芽葉嫩度為依據(jù)可分為‘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和‘壽眉’等[13],其中‘白毫銀針’是由‘大白茶’或‘水仙’茶樹品種的單芽制成,‘白牡丹’是由‘大白茶’茶樹品種的一芽二葉初展新梢制成,‘貢眉’由‘菜茶’一芽二、三葉新梢制成,‘壽眉’由制作銀針抽針時剝下的單片葉制成,產(chǎn)品品質依次下降[16]。近年,云南生產(chǎn)的白茶按原料來源可分為‘白毫銀針’、‘月光白’和‘古樹白茶’等類型,主要茶樹品種為云南‘景谷大白茶’及‘古茶樹’。根據(jù)本研究的12個茶樣的感官審評可知,‘政和白茶’與‘云南白茶’在品質上有一定的共性,從外形來看同類型的鮮葉外形特征基本一致,如同為針形的‘景谷大白茶’和‘政和白毫銀針’,芽葉連枝自然狀的‘月光白’和‘白牡丹’,香氣呈現(xiàn)出毫香,滋味以清甜為主。但兩地的白茶品質特征也存在較大差異,相同類型鮮葉制得的白茶,從外形看‘云南白茶’相對‘政和白茶’更肥壯,且更顯毫,這與兩地的制茶品種有很大的關系。‘云南白茶’制茶樹種主要有‘景谷大白茶’、‘雪芽100號’、‘長葉白毫’等多毫品種,政和地區(qū)白茶品種主要有‘政和大白茶’、‘水仙’、‘菜茶’等,同時有些‘政和白茶’采用搓毫的工藝。白茶不同品類產(chǎn)品的色澤品質化學特征因其原料和加工工藝的不同而具有一定差異,但均與葉綠素類化學物質的降解和脫鎂關系密切,再加上胡蘿卜素、葉黃素及茶色素(茶多酚氧化產(chǎn)物)類化學物質的參與,構成白茶灰綠并顯銀毫光澤的標準色澤[17-18]。本研究從干茶色澤上看,兩地白茶茶樣隨原料嫩度的降低,色澤中的黃綠色、黑色比例上升,尤其是‘邦東古樹白茶’、‘壽眉’和‘白牡丹1號’(圖1)。
在香氣感官審評上‘,云南白茶’呈現(xiàn)出清甜的特征,而‘政和白茶’呈現(xiàn)出清香、毫香的特征,且‘云南白茶’香氣層次感強于‘政和白茶’。已有云南‘月光白’和福建‘白毫銀針’香氣成分的對比研究表明‘,月光白’和‘白毫銀針’的香氣成分共92種,其中共有香氣成分56種,2種白茶香氣成分均以碳氫化合物和醇類化合物為主,其余化合物含量均較低‘;月光白’茶的香氣成分主要是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十三烷、咖啡因、二氫獼猴桃內(nèi)酯、2,2',5,5'-四甲基-1,1'-聯(lián)苯基、D-檸檬烯、β-蒎烯、2,6,10,14-四甲基十五烷等;而‘白毫銀針’白茶的香氣成分主要是香葉醇、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β-蒎烯、十二烷、雪松醇、苯乙醇、(Z)-3,7-二甲基-1,3,,6-辛三烯、水楊酸甲酯等[19]。張曉珊[20]等從‘月光白’中鑒定出香氣物質60種,主要為芳樟醇、十六烷酸、芳樟醇氧化物、二氫獼猴桃內(nèi)酯、2,6,10,14-四甲基十五烷、植酮、水楊酸甲酯和橙花叔醇等。王春燕[21]等從福建白茶中鑒定出香氣物質47種??傮w研究表明,云南‘月光白’中芳樟醇(花果香)含量較高‘,白毫銀針’和‘白牡丹’香葉醇(玫瑰花香)含量較高[22],這是形成兩地白茶香氣類型差異的原因所在。
本研究中茶樣由于采制時間不同、加工及貯存過程中不可控因素的影響,一些白茶存在帶有青氣或香氣不純、滋味較澀等缺陷,導致兩地白茶的香氣、滋味感官品質上有較大差異,反而產(chǎn)自政和的單芽白茶‘白毫銀針’滋味較為平淡‘,牡丹王’及‘白牡丹’的滋味更醇厚。滋味鮮醇或濃醇是白茶共性特點[23],本研究中,由于云南大葉種茶樹的茶多酚和咖啡堿此類具苦澀收斂性的物質含量較‘政和白茶’樹種高,使得‘云南白茶’的滋味在清甜的基礎上更加醇厚,呈現(xiàn)甜醇的特征;而‘政和白茶’水浸出物、氨基酸含量較‘云南白茶’高,使得‘政和白茶’滋味呈現(xiàn)清甜的特征(表2和表3)。段紅星[24]等通過‘云南白茶’和‘福建白茶’的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云南白茶’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堿等呈味物質高于‘福建白茶’,而氨基酸的含量低于‘福建白茶’,這與本研究結果有一些類似。此外,本研究中云南的兩個‘古樹白茶’的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咖啡堿含量均顯著低其他茶樣,而前人研究表明古樹茶氨基酸和茶多酚等內(nèi)含成分含量豐富[25],這可能與采摘的鮮葉和‘古茶樹’本身及所處生態(tài)環(huán)境等有關。
白茶產(chǎn)品的化學品質因采用茶樹品種不同或鮮葉等級不同而差異較大,鮮葉內(nèi)含生化成分是茶葉優(yōu)異或特色品質形成的重要物質基礎。優(yōu)良品種或鮮葉原料對茶葉品質的貢獻極高,一般而言,白茶適制性強的茶樹品種要求蛋白質、氨基酸、可溶性糖及揮發(fā)性香氣物質等含量較高,內(nèi)含物質豐富,才得以實現(xiàn)白茶外形和內(nèi)質的品質要求[13]。同時,鮮葉原料內(nèi)含成分的形成與茶樹生態(tài)環(huán)境如海拔、光照、溫度和濕度等也密切相關。本研究中,‘政和白茶’的茶樹品種主要為‘政和大白茶’,其產(chǎn)區(qū)海拔高度在200~800 m之間,群山環(huán)抱的地理條件,形成晝夜溫差大但寒暑變化不大的氣候,且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這樣不僅有利于茶樹生長、內(nèi)含物質尤其是氨基酸、茶多酚、芳香物質的大量積累,還能使茶樹免受凍害保持良好生長[26]。而云南地處中國西部,屬于低緯度高原區(qū),‘云南白茶’的主要茶樹品種為‘景谷大白茶’,該品種生長勢強,發(fā)芽期早,采摘期長,芽葉肥壯,內(nèi)含物質豐富,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較高[27]。這是本研究中造成兩地白茶上述品質特征差異根本原因(圖2)。
其次,加工工藝是茶葉品質形成的重要技術措施,因工序組合或工藝參數(shù)等不同,產(chǎn)品品質差異顯著。傳統(tǒng)白茶初制加工工序較為簡單,僅為萎凋和干燥兩個工序。其中萎凋是白茶品質形成的關鍵工序。萎凋過程中,伴隨鮮葉含水率的降低,茶鮮葉發(fā)生一系列理化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水解酶和氧化酶等酶類活性提高、葉綠素及其他色素物質變化、多酚類物質的氧化縮合、淀粉、蛋白質等物質的水解、以及各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些化學變化為白茶的香氣和滋味奠定了物質基礎[17]。干燥是白茶固定干茶品質、提升香氣,同時去除多余水分,便于貯藏等[21]。本研究中由于云南和福建政和兩地白茶茶樹品種、干燥工藝、產(chǎn)地氣候條件及貯存環(huán)境差異,導致‘云南白茶’的含水量普遍高于‘政和白茶’(表3),進而響應茶葉貯存保鮮和感官品質(圖1和表2)。
傳統(tǒng)白茶不經(jīng)揉捻造形,外形保持自然松散狀態(tài),滋味偏淡,同時不便貯藏與運輸。而緊壓白茶,不僅解決了白茶在運輸、分銷過程中容易產(chǎn)生斷碎的問題,也增加了白茶的花色品種,豐富白茶類型[28]。黃赟[29]研究了造形緊壓白茶的化學成分和感官品質表明,與散茶相比,緊壓白茶的咖啡堿、茶褐色等含量較高,游離氨基酸、茶多酚等含量偏低;且緊壓茶感官品質稍低于散茶,具體表現(xiàn)為滋味鮮醇度稍差,湯色稍暗。與之相似,本研究中產(chǎn)地和鮮葉原料相近下邦東古樹1號散茶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顯著高于邦東古樹2號緊壓茶,咖啡堿含量則相反,同時緊壓茶的湯色和葉底感官評分低于散茶。而‘白毫銀針’2號散茶的氨基酸、茶多酚和咖啡堿含量均顯著高于1號緊壓茶,但感官審評得分則低于緊壓茶,其原因有待深入分析研究。
云南具有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擁有適制白茶的茶樹品種資源,在品質特征方面也表現(xiàn)出了芽葉肥壯、顯毫、呈味物質豐富的特征,具備了制造高品質白茶的條件,由于茶類發(fā)展的歷史原因,‘云南白茶’在全國白茶市場中地位與特色不夠突出,其產(chǎn)品種類、產(chǎn)量、產(chǎn)值及名聲遠不及‘福建白茶’。近年來,隨著對云南適制白茶茶樹種質資源及古茶樹資源的深入研究與利用,‘云南白茶’產(chǎn)業(yè)發(fā)展迅速,為當?shù)匕撞杌ㄉ贩N創(chuàng)新和開發(fā)注入新的活力,但是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依然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如加工工藝不夠精湛、有影響力品牌需要打造等。以‘景谷大白茶’為例,茶園管理水平不高、對古樹的資源保護不到位,‘景谷大白茶’茶葉企業(yè)在規(guī)模、技術、設備等水平上參差不齊[30]。云南應該在現(xiàn)有條件下,可借鑒福建省的白茶花色分類、緊壓茶革新技術及“白毫銀針”與‘壽眉’結合做法,增加白茶花色種類,包括‘古樹白茶’,高效利用鮮葉,降低鮮葉成本。從茶樹品種資源、白茶形態(tài)等2個方面打造云南特色的白茶新模式[31]。首先,注重選育特異性適制白茶的茶樹品種,為白茶產(chǎn)業(yè)發(fā)展提供優(yōu)質原料[32]。其次,發(fā)展獨具云南特色的白茶產(chǎn)品如‘古樹白茶’、‘月光白’等。再次,創(chuàng)新制作工藝,借鑒和學習‘政和白茶’的制作方法,結合自身地理、環(huán)境、氣候等各方面的因素,創(chuàng)新加工工藝方如適度揉捻、高溫烘干和各類緊壓造型技術等,積極探索新工藝白茶發(fā)展策略,以提升‘云南白茶’品質與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