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中的文本是指教學資料中所出現(xiàn)的文本,這里探索的文本細讀,與新批評理論下的文本細讀不同,閱讀教學中的文本細讀凸出教學價值,關注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需要,進而使得學生在鑒賞詞句中能夠感知語言,陶冶情感,提高語言運用能力[1]。但文本細讀與咬文嚼字不同,文本細讀重視深層、整體、細節(jié)的理解。而咬文嚼字則關注于局部,過分斟酌字眼,反而導致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割據(jù),不利于學生從遣詞造句或者謀篇布局中探尋精神實質。
從傳統(tǒng)的教學經(jīng)驗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在教學時主要是以文本為中心。教師教學時會根據(jù)重點字句作出細致的推敲,盡可能的闡釋此句話的應用價值。例如,在教學生完成詞句鑒賞時,教師通常會讓學生參照以下的模板進行答題,“從……的角度,強調……的內(nèi)容,將作者……的情感表達出來,對我們有著……的啟示”,從共性的架構內(nèi)容中,讓學生養(yǎng)成思維慣性,然后去分析。但受文本語言形式、語義等影響,“點對點”的局部具體分析并不適合挖掘文本蘊藏的內(nèi)涵,在對詞句的程序化剖析中,導致學生對文本整體認知缺失,也難以做到“精思”的效果。并且,受制于課程教學需要,教師在教學時往往會壓縮學生在課堂上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時間,進一步放大了程序化分析的依賴作用,抑制了學生的閱讀思維成長。
文本細讀在語文教學的運用,首先要符合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即不僅要明白作者的表達意思還要明白作者是如何表達的,這便要求學生要從一個整體的謀篇布局、詞句、語境等細讀方面去感受。其次,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對于高中生而言,已經(jīng)具備探索語言的文字基礎,且抽象思維已趨向完善,能夠對文本的表層含義及深度意義作出可逆性的思維判斷。此外,文本細讀重在挖掘文本價值,對文本的特殊性要有所認知,進而發(fā)揮教材選文的真實價值。
教材文本的可讀性并不呈現(xiàn)在文本的故事性上,而是反映在閱讀結束后讀者的認識及思考中。文本細讀是學生對課文的細讀,在閱讀教學時,學生不能只是聽故事,而需要作為一個參與者(思考者)在感受文本的基調、故事節(jié)奏、語言風格及文本架構中,學習文本中的技巧與思想??ǚ蚩ㄗ鳛閿⑹碌母呤郑墓适聰⑹戮哂芯?、譏諷、客觀、深沉的風格,《變形記》同樣具有寓意深刻、敘述獨特的特征,為此如果只是淺層的閱讀是無法明晰其中內(nèi)涵的。而教師作為“帶讀者”如何才能引導學生從小說《變形記》中汲取知識養(yǎng)分、體驗情感呢?
一、以作者情感為核心,對比語言文字
對比閱讀作為閱讀的方法之一,教師在教學時可以用對比的方式來讓學生沉浸到文本中,理解文本背后的真情實意,從而達到感悟文字情感的目的[2]。教師要設置《變形記》對比閱讀的核心目標,圍繞“變形的前、后經(jīng)歷考察主人公的情感變化”,分三部分包括環(huán)境比較分析、心理比較分析、行為比較分析,讓學生進入到小說文本語言的細讀之中。
以環(huán)境比較分析為例:
教師:《變形記》這部小說的環(huán)境分析主要是通過人際關系來進行表現(xiàn)。請同學們分析文本中總共有幾種人際關系。例如,格里高爾和公司的關系……
(學生自讀、回答)
教師:小說中主要通過格里高爾和公司的關系、格里高爾和家人的關系來進行環(huán)境構建,現(xiàn)在我們通過比較這兩種關系的前后變化,來感受小說中包含的諷刺語言……
(學生按要求尋找文本的關鍵字詞,比較變形前后的環(huán)關系變化)
教師:比如格里高爾與家庭的關系,格里高爾在未變形前,由于父親公司經(jīng)營失敗,導致家庭陷入生存困境,為此成為了一個推銷員,承擔了家庭生活的重任,受到了家里人的尊重。而在格里高爾變形后,他便成了家庭中的累贅,家里人對他只有厭惡,家庭地位喪失。那么格里高爾與公司的關系變化的諷刺在哪呢?
(學生根據(jù)教師的實例思路,重新對文本中的關系變化進行細讀思考)
在進行閱讀時,首先要讓學生自主思考,此時,教師是不給予答案幫助的,而是讓學生明白大概的閱讀分析思路,如指出“格里高爾和公司的關系”,并以此為借鑒,讓學生明確應該在文本中尋找的內(nèi)容,區(qū)分不同的“客體”內(nèi)容讓學生著力于尋找“人際關系”而不是天氣、自然環(huán)境、物品等斑駁的要素,掃除閱讀障礙。其次,著眼于“諷刺語氣”進行閱讀分析。由于學生并未掌握文本的主旨,也無法理解作者表達情感的語調,因此教師要強調提出“諷刺”這一語言特征,讓學生去按前后對比的思路進行閱讀,而這些細微中所蘊含的情感是由文本語言所決定。最終,直接解釋一段細節(jié)描寫,訓練學生要從文本中感知到語言信息,獲取分解辨析的能力,并達到學生習得文本內(nèi)容,體驗情感的目標。
從以上的環(huán)境比較分析實例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教師在進行《變形記》教學時,主要是通過對比閱讀的手段,著眼于文本的“客體”——人際關系變化,最終讓學生理解文本中“諷刺”意義,體會作者所要表述的情感目標。在教學時,教師緊緊抓住“人際關系”這一關鍵要素,讓學生體會變形前后不同的語言態(tài)度,并從中發(fā)現(xiàn)作者的褒貶所在。
二、創(chuàng)建階梯式問題,挖掘文本內(nèi)涵
階梯式問題的創(chuàng)建體現(xiàn)了閱讀教學由淺及深的規(guī)律,通過設置島鏈式的問題逐步透視文本內(nèi)容,把握文本內(nèi)核。在教學《變形記》時,首先讓學生結合課文注釋理解課文,大致掌握原文所要敘述的內(nèi)容,然后再提出問題,讓學生根據(jù)問題回歸原文。
問題1:了解《變形記》的創(chuàng)作背景與作者的生活。說說自己對該篇作品的看法。
問題2:文中所出現(xiàn)的人物分別象征著哪類群體?為什么要設計這類帶有符號性的人物?
問題3:作者通過刻畫格里高爾變形的全過程,想告訴我們什么?意味著什么樣的心靈世界?
問題4:文中從冷酷的旁觀者角度,用了大量的細節(jié)描寫來展現(xiàn)變形的過程,為什么要這樣表達……
這四個問題的設置有利于學生從整體視域探究文本內(nèi)容。第一個問題的設置,體現(xiàn)了對文學作品的人文認知,即通過知人論世使得學生聚焦文本信息,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哲學思想。讓學生能夠簡單的概括整篇小說內(nèi)容。第二個問題的設置,主要體現(xiàn)了閱讀內(nèi)容的層次,讓學生理解字面意義,弄清作者所要設計的矛盾沖突,讓學生能夠從宏觀的角度評價小說內(nèi)容,這個問題主要是調動學生思考表達,整合文本信息。第三個問題,體現(xiàn)了學生的認知能力層次,主要是闡述作者敘事的意圖,讓學生能夠在理解文本的敘事內(nèi)容上,揭示作者所要展現(xiàn)的深度意識。第四個問題,體現(xiàn)了學生對細微之處的分析能力,讓學生在基本掌握文本寫作風格的情況下,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促進主體感悟的提升。
此外,問題的設置并不拘泥于整體走向細節(jié)的方式方法,教師還可以根據(jù)研究方向的不同,設置問題。
例如,《變形記》的“情感體驗”研究問題:
問題1:在閱讀完這篇課文之后,你感知到什么樣的情感?
問題2:回顧一下你認為最有同感的段落,掌握部分特殊詞語的使用。
問題3:閱讀后,你對文本的感觸在哪里?
……
根據(jù)研究方向的不同設置問題,應該要保證研究的方式與新課標所給出的教學目標相結合,這便需要教師在能夠掌握課文,找出所要研究的關鍵詞,從而打造一個學生樂于參與的閱讀環(huán)境。
三、支架澆筑策略,自主閱讀學習
采用支架澆筑策略可以讓學生初步掌握研究性問題的學習方向,進行更深一些文學現(xiàn)象評析[3]?!皾仓眲t是指學生利用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不斷往支架填充內(nèi)容,使得宏觀上的支架構建能夠落實到細微之處,可以借助教材輔助材料來完成。
支架策略的第一步為理讀,即幫助學生能夠結合注釋,掌握小說的內(nèi)容,理解小說中所要表達意思。注釋包括文本字詞讀音、句子詮釋、文章大意的學習。對于小說教學而言,還要加入創(chuàng)作者的基本信息與小說發(fā)布以后的反饋信息。第二步為解讀,即通過問題支架來引航文本細讀。問題支架的設計應該保證整體、完整,如構建思想分析支架、文本語言形式支架、藝術審美支架、文本邏輯結構支架、情感體驗支架等,在此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不斷從文本中找出信息,并掌握分析的方法。第三步為品讀,品讀與解讀不同,品讀更重視學生的辯證質疑,主張要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從多維視角對作品產(chǎn)生新的理解,促進意義建構的執(zhí)行。
以第三步品讀為例。
學習過程:首先,進行小組分工,并找出支架分支上的感興趣內(nèi)容進行學習討論。其次,整合文本信息與理讀信息,提取出主要觀點。這一步的關鍵在于要將所獲得結論信息放到文本情境中去體驗,并從理讀的相關文獻資源中尋找材料支撐。最后,小組成員間綜合各自的觀點進行交流討論。討論并不意味著走向共性,而是通過多方佐證、思辨活動來完善自己的觀點。
支架討論內(nèi)容:應討論具有價值的觀點,例如,“這是一篇諷刺小說”,這便是無價值的觀點,因為這一觀點已經(jīng)被大眾所認可,并成為了“公知”。有價值的觀點代表要有批判性,如“我認為《變形記》與《促織》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便綜合了自己的質疑,還需要尋找有力的支持材料,進行思考。
總結匯報:在經(jīng)過小組討論修正后,將自己的觀點進行列出,并附上支持材料。如主要觀點:……;分論點1:……論據(jù)材料……;分論點2:……論據(jù)材料……在展示完討論的成果后,教師要再進行一次班級的小組討論,評價該觀點是否成立,或者有什么質疑之處,教師要做好引導,并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在支架澆筑策略中,學生需要完成信息整合、判斷的任務,教師只是出具一個大概的討論方向,其中個人反思在細讀文本中發(fā)揮了較大的作用,同時也是保證深層思考的重要條件。而小組內(nèi)的分工主要是訓練學生的協(xié)作技巧,不追求意見的完全統(tǒng)一,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習慣,促進學生學術能力的提升。
四、創(chuàng)設自由環(huán)境,對話填補文本空白
在閱讀教學中,思維能力的歷練需要一個相對自由、創(chuàng)新的語境?!皩υ挕笔侵肝谋九c讀者、讀者與作者、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交互?!蹲冃斡洝纷鳛槲鞣浆F(xiàn)代派小說的經(jīng)典之作,其對話語境有著多重心理的碰撞。從讀者中心論看,文本具有多重詮釋可能性,從文本“空白”處可以衍生出與作者不同的思想觀點,而每次對“空白”的填補,都是創(chuàng)新的表現(xiàn)[4]。新課標指出語文閱讀教學應重視“辯證閱讀”。辯證思維與一般思維不同,辯證思維不僅揭示事物的表征,還能夠提供新的具有價值的產(chǎn)品。辯證閱讀善于將文本未闡述清楚的東西進行填充,具有創(chuàng)造力。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根據(jù)思維特性的不同,進行不同的邏輯推斷試煉。
例如,逆向思維的歷練。
教師可以設置一個情景任務:
假如,在發(fā)現(xiàn)格里高利變成甲蟲后,公司秘書對格里高利的態(tài)度變得更加熱情,受到了公司的廣泛關注,并將他當成公司的吉祥物,老板前來驅寒問暖,家人們開始對格里高利的身體變化欣喜若狂,并瘋狂投食……如果你是格里高利,你是否還會絕望?還是會陷入這溫柔鄉(xiāng)中?你認為生存的意義是什么?
這個情景任務是要讓學生去體會生存的意義這一“空白”,在經(jīng)過學生的討論之后,最終發(fā)現(xiàn)其實無論格里高利變成甲蟲之后受到冷嘲熱諷還是極力追捧,實質上迎接格里高利的都只剩下瘋狂與毀滅,進而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作者在書中對社會、國民性的控訴。
例如,跳躍思維的運用。
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情景任務:
假如,格里高利發(fā)現(xiàn)自己正在變成蟲子,但是他并不絕望,他感覺自己做了一個夢,自己就在這個夢境中歷練身心,最終他完成了人到蟲的身體蛻變,而他的精神也在這變形中變得更加純粹,他不再掙扎于生活,就像賣火柴的小女孩點亮了最后一根火柴,他看到了光明……
這個情景任務則將格里高利的絕望心境從“變形”這一歷程中摘去,反而加入了希望的積極元素,但是學生將這一觀點代入到文本中發(fā)現(xiàn),格里高利的絕望也在加深,即便心靈上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但是社會枷鎖的束縛導致其走向毀滅。最終,學生從文本中洞察作者的批判所在,進一步加深了與文本的交互。
文本細讀是一個復雜閱讀文本的過程,通過不斷地產(chǎn)生與文本間的交互,學生可以從內(nèi)容形式走入文本的深層,在提高審美能力同時進一步披露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并從文本中去反思,實現(xiàn)思維的歷練。
參考文獻:
[1]曹明海.當代文本解讀觀的變革[J].文學評論,2003(6):6.
[2]孫淑芳.比較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實踐與研究, 2002(10):2.
[3]朱雨時,王子鵬,張期夢.支架與空間:整本書閱讀的層次性與結構化——以《雷雨》教學實踐為例[J].語文建設,2021(5):5.
[4]韓雪屏.從創(chuàng)作空白處與文本對話——閱讀教學中的多重對話之一[J].語文教學通訊,2003(33):8-10.
梅笑寒,碩士,上海市第八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