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小斌 by Yang Xiaobin
(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油畫(Oil Painting)是一種由快干性的植物油(亞麻仁油、核桃油等)調和的顏料,然后在畫布亞麻布、紙板上面進行創(chuàng)作的一個畫種。雕塑又可以叫做雕刻,是雕、刻、塑三種創(chuàng)作方法的總稱,指使用各類塑料素材(如石膏、樹脂、粘土等)或可以進行雕刻的硬素材(如木材、石頭、金屬等),在一定空間內創(chuàng)造出視覺和可觸摸的物體。油畫是平面作品,而雕塑則是一種以表現獨特外形和姿勢形態(tài)的立體空間藝術。雕塑可以塑造立體造型的效果,為了在二維平面上塑造立體形式的效果,藝術家們將油畫和雕塑藝術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種新的立體油畫風格。
油畫是西方美術藝術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從油畫剛誕生的時候,油畫的畫風就十分的強調突出形態(tài),而雕塑的立體形態(tài)更容易表達藝術家的情感和傳達作品的美感,因此就有藝術家將這兩種藝術的特點相互結合起來,雕塑和繪畫是早期藝術的兩種主要的表達形式,他們相互借鑒,相互影響,相互發(fā)展,而將繪畫與雕塑相結合,不僅豐富了繪畫表達的情感,還改變了繪畫的審美結構方式。
在歐洲的12一14世紀,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才有資格帶動藝術的進步與改革,而更多的是為宗教服務,可以說整個歐洲大陸藝術的發(fā)展是被西方教會的統治深刻地影響了。
對傳統油畫的構圖意識起到啟蒙影響的是古希臘雕塑。眾所周知,西方藝術文化的萌發(fā)地就是在古希臘,可以說古希臘雕塑就是整個古典藝術的代表。古希臘人受到他們悠久的神話傳說故事的影響,創(chuàng)造出了許多帶有神話故事色彩的雕塑,這些神話故事也給予了他們創(chuàng)作雕塑的靈感[1]。古希臘雕塑的風格和走向在一定程度上把控了傳統藝術演進的路線和規(guī)律,對于雕塑藝術形態(tài)的創(chuàng)作,其根本點在于作者對于這個雕塑立體空間的全方面的把握,也要看到整個空間下各種細節(jié)的掌控,不僅僅要看到雕塑某一局部和整體的比例關系,還要在創(chuàng)作的同時,崇尚手指上最為真實的觸摸的感受以及眼睛里最為立體的視覺體驗。同時在西方傳統油畫中,各位油畫藝術家也開始慢慢的給油畫賦予了“雕塑性”,將最初的、最傳統的平面構圖結構轉變?yōu)榫碌?,重視布局的三維立體構建格式。
在14世紀,歐洲大陸掀起了文藝復興運動,這個時期是西方文化藝術發(fā)展的高潮時期。在這個持續(xù)兩百多年的運動中,衍生了無數燦爛的人類文明,這次運動的美術活動十分頻繁,輻射面也十分廣泛,對后續(xù)的繪畫藝術創(chuàng)作的影響極為深遠。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作品風格雖然在內容上依舊繼承了舊時期對宗教的崇尚,但是對于美術作品的表達形式上以更高的要求追求著完美性和技巧性。在雕塑和繪畫中,材料的表達更趨于真實,人體和物體的形式更為詳細。漸漸地,這一時期的藝術家開始用科學的思想來表達藝術中的空間概念,也就是說,藝術家開始學會利用平面上的光影關系,將畫布上的二維物體展現成三維空間,同時也開始認真研究人體的解剖和比例,使畫布上的人物更加真實、生動。比如以下的幾幅作品。
圖1《狩獵回來的狄安娜》1615,德國德雷斯頓歷代大師畫廊收藏。這幅畫主要表現出狄安娜打獵回來,互相展示獵物的情景。豐滿健碩的裸體是魯本斯的標志性特點,女性美麗的面龐呈現了女人細膩又健康的皮膚,微胖豐腴的美。表現出樂觀、開朗、健康、幸福的生活情境,構成了魯本斯繪畫中人物的總體性格特征。畫中狄安娜身著紅色長袍,左手捧著獵物,右手攜帶著狩獵工具,完全不像是嬌弱的女孩子的固有形象,并且她臂膀上的肌肉與旁邊的男人們的肌肉不相上下,自信的臉龐展現出“追求事業(yè)”的女神英姿颯爽的一面。
圖1 狩獵回來的狄安娜
圖2《谷神雕像》,這幅畫同樣是17世紀法蘭德斯的巴洛克時期代表畫家魯本斯繪制。魯本斯是以對生活富有詩意的表現來歌頌生活。這幅畫以祭祀宗教神明谷神為主題,肅穆挺立的谷神雕像,周圍已經被可愛活潑,肉墩墩的六個小天使精心裝點上了豐富多彩的瓜果蔬菜,準備進行慶祝豐收,感恩谷神的恩賜。圖中六個小天使體態(tài)豐腴,肉感明顯,在魯本斯的描繪下極具生命力,他們既忙碌又認真,肉體因運動而擠壓出褶皺,加深了人體運動給作品觀賞者帶來的視覺沖擊,讓整個畫面的動態(tài)感十足。
圖2 谷神雕像
圖3《被天使祝福著的圣母子》,富凱(Jean Fouquet),1452至1458年木板油畫,現藏于比利時,安特衛(wèi)普皇家美術館。富凱是法國第一位前去意大利,學習文藝復興初期繪畫藝術的重要畫家。這幅畫以圣母子為主體,立體雕塑般的質感。圣母的臉和身子兩側胸部的抽象造型,包括圣子的整體輪廓過于光滑和如雕塑般的灰白色,但后面卻是非常飽和的紅色、藍色天使,對比強烈刺激的鮮亮色彩,所有形象的膚色刻意放棄了自然的處理手法,顯得異常冰冷,但造型猶如雕塑一樣圓潤鼓脹,在面對畫面時,更能發(fā)現這幅作品的高度立體、冷漠的質地,以及強烈的現代感。
圖3 被天使祝福著的圣母子
通過以上的三幅作品,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出它們與傳統平面油畫的區(qū)別,以上三幅作品通過對光影的關系,將雕塑的理念融合到油畫中,我們能更加深刻的感受到油畫中人物形態(tài)的逼真。這種由藝術家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三維空間感,帶給了觀賞者別具一格的審美感受。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雖然人類對于物質上的滿足已經達到極致,但是人類對精神的需求卻遠遠看不到盡頭。在人類不斷對藝術進行更高層次的追求過程中,藝術家們在努力的將人物或物體靜態(tài)的美感轉換為動態(tài)的美感,以至于能夠滿足人類對于藝術更高的追求。在藝術家們追求這一突破性的進程中,空間感的出現,將物體藝術由靜止美走上了動態(tài)美的飛躍,在創(chuàng)作意識中將物體本身的內在結構變化和空間環(huán)境的關系作出詳細的分析。比如說,當我們在對人物進行繪畫時,我們可以將人物的肌肉、線條、體塊突出得更加明顯,面部表情刻畫得更加細致,這樣可以在平面空間上實現對人物和精神靈魂的刻畫,也能更加突出繪畫作品及作者的藝術風格。
文藝復興時期,美術作品的表達形式多種多樣,藝術家們在技巧上不斷追求卓越和完美,使得作品中蘊含著強烈的時代性和多元性。油畫是二維的、平面的,然而雕塑是三維的、立體的,藝術家在此時期將科學的空間觀念融入到藝術范疇,即在平面的美術作品中準確的描繪著人體結構與比例,謹慎細致如建筑大師一般精確描繪房屋構造,并加入了光影關系來突出三維空間的真實性。
將油畫賦予“雕塑性”,在追求視覺沖擊的現代藝術審美中,無疑會強烈刺激人們的視覺神經。“雕塑性”可以通過透視關系和明暗關系創(chuàng)造出一個幾乎真實的三維立體場景,使得畫作極具張力。在立體油畫的創(chuàng)作中,注重構圖,造型嚴謹,將每一塊構造得合乎情理,將每一根線條放置明確,使畫面如雕塑一樣堅實、穩(wěn)定,這就是立體油畫作品“藝術性”與“雕塑性”特征的有機融合。
一幅好的藝術作品,不僅要滿足藝術家們的“自我”表達需要,還要充分考慮觀賞者的視覺需求。立體油畫中“雕塑性”的藝術表現形式就是傳承和發(fā)揚傳統造型理念的精華,這可以幫助藝術家們更精確的展示出藝術作品的形態(tài)特征,還可以方便觀賞者透過作品本身來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使藝術家與觀賞者達到高度的契合。
藝術家們在平面畫作的基礎上,通過顏料的堆疊、反復涂抹或者是利用自己扎實的造型基礎,通過畫筆下的肌理語言制造出雕塑般的視覺效果,體現在空間中的比例關系、結構關系和體積關系,可以給觀眾傳達出一種畫面的厚重感?!暗袼苄浴钡奶攸c融合在油畫的創(chuàng)作之中,可以增強作品的視覺沖擊力,拓展作品觀賞者對畫作的無限想象。因此,將油畫與雕塑相結合的立體油畫,具有十分強烈的審美優(yōu)勢。
油畫藝術和雕像藝術共同發(fā)展,他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舊時代的油畫藝術和雕像藝術都是為了政治和宗教而服務的,而通過200多年的文藝復新活動,藝術家們的思維得到極大的發(fā)散,而傳統的油畫風格也從二維平面轉向三維立體。油畫中那種雕塑般堅挺的造型給人們別具一格的視覺體會以及嶄新的審美方式。由此可見,若能將油畫賦予“雕塑性”,既將油畫與雕塑的立體風格相結合,一定能夠豐富當代乃至未來在油畫上的藝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