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樺 哈 爽
(中國工信出版?zhèn)髅郊瘓F北京信通傳媒有限責任公司,北京 100078)
2015年3月31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fā)布了《關于推動傳統(tǒng)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fā)展的指導意見》[1],強調針對創(chuàng)新內容生產和服務,提出將傳統(tǒng)出版的專業(yè)采編優(yōu)勢、內容資源優(yōu)勢延伸到新興出版;強化用戶理念和體驗至上的服務意識等。
在不斷優(yōu)化的頂層設計指引下,我國出版業(yè)在融合出版上有了更多的探索和實踐,無論是在深度還是在廣度都邁上了新臺階,出版業(yè)轉型升級具備了進入深化階段的基礎條件。隨著科學研究進入大數據時代,依托融合出版,提供各類服務,是中國科技期刊未來發(fā)展的大勢所趨。2019年8月,中國科協(xié)、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fā)《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意見明確了我國科技期刊的發(fā)展目標,提出了實現一流期刊建設目標的措施和途徑,將以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為統(tǒng)領,著力提升科技期刊專業(yè)管理能力,著力提升科技期刊出版市場運營能力,著力提升科技期刊國際競爭能力,全力推進數字化、專業(yè)化、集團化、國際化進程,構建開放創(chuàng)新、協(xié)同融合、世界一流的中國科技期刊體系。[2]科技期刊的定位不僅是向專業(yè)科研人員等推廣學術研究成果,也需要利用各種手段構建專業(yè)領域的社/群關系、匯聚專業(yè)人才、強化科學共同體的內在屬性。[3]如果可以基于各方需求開發(fā)針對性的出版與知識服務,就會使其成為科技期刊的專長服務內容。本文通過對國內外科技期刊融合發(fā)展趨勢的研究,提出基于服務的科技期刊融合出版方案,是對“出版+技術”解決方案的探索。
國內外許多優(yōu)秀的出版機構對傳統(tǒng)出版網絡化、數字化、平臺化的融合出版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實踐與拓展,并日趨成熟。對他們的一些典型舉措進行調研分析,有利于了解國內外“出版+技術”的融合出版現狀。
國外科技期刊出版機構相對國內出版機構而言,在融合出版上的發(fā)展較為成熟。了解和分析國外科技期刊出版機構的成功經驗,對我國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的發(fā)展具有促進作用??萍计诳霭娼绲摹叭揞^”Elsevier(超過3800種期刊)、Springer Nature(超過2900種期刊)、John Wiley & Sons(超過1500種期刊)[4],3家出版機構均起源于科技學術期刊雜志社,逐漸發(fā)展成為具有品牌影響力的國際性多媒體出版公司和信息服務公司。本文選取3家出版機構下典型融合出版應用平臺進行研究,其在融合發(fā)展的進程中依托自身優(yōu)勢各具特色。
Elsevier是全球數字出版領域的佼佼者,在融合出版方面,其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大數據、數據可視化等先進信息技術建立了眾多的在線平臺:編輯出版平臺(Science Direct、EES、SSRN等)、工具平臺(Scopus、SciVal、Pure等)、學術社交網絡平臺(Mendeley)等,并得到廣泛的認可,形成平臺—資源的良性循環(huán)。
Spring Nature除了建設配套的平臺(SpringLink、nature.com、BioMedCentral.com等),其對數據發(fā)現和再利用非常的重視,近年來采取了許多措施,應用知識推薦、信息識別、知識圖譜等新技術進行出版融合,建設服務工具平臺(SharedIt、Recommended、SciGraph等)并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John Wiley&Sons在追求內容表現形式多樣化上是比較突出的,除了其集中了眾多資源的編輯出版平臺Wiley Online等,其移動客戶端開發(fā)的App數量約507個,遠多于其他出版機構,同時提供眾多增值服務。各出版機構的具體舉措研究見osid支撐材料表1國外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發(fā)展的典型案例。
國際出版機構憑借對學術出版行業(yè)的精準把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挖掘機構的服務能力,與此相比,我國科技期刊仍存在集群規(guī)模較小,資源無法聚集,平臺在設計開發(fā)、資源投入、產品規(guī)劃等方面都有所欠缺等問題。通過對國外融合出版典型案例的研究,可以總結目前融合出版趨勢應需以用戶為核心、多元產品為基礎、深度服務為延伸,要滿足多層次、多樣化、立體化、全方位的出版消費需求。[5]
我國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發(fā)展相對國外滯后,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fā)展、國家相關政策的不斷出臺,近年來我國在科技期刊融合出版上也進行了許多積極探索和實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選取近幾年的國內科技期刊融合出版典型應用舉措進行研究,包含中國科學雜志社(SciEngine平臺)、中國激光雜志社(中國光學期刊網)、中華醫(yī)學會雜志社(中華醫(yī)學期刊網)的融合出版舉措進行了研究,具體可見osid支撐材料表2國內科技期刊融合出版典型應用舉措。
從中國科學院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現狀的調研可以看到國內科技期刊融合出版方面已有了一定的發(fā)展,各出版機構的期刊工作人員已有了融合出版意識,且也開展了利用網站、社交媒體進行內容生產、傳播和服務等融合出版的相關工作,大多數出版機構實現了前端業(yè)務過程的數字化(例如增加了論文排版后XML轉換為多媒介輸出的數字出版功能)。但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用戶群體較小、日活躍量偏低、用戶反饋較少,使平臺界面優(yōu)化困難,導致界面使用友好性和功能完備性欠缺;平臺碎片化程度不一,很多功能依然需要大量的人工干預,即使引入了很多相關的技術工具,但是規(guī)?;厝诤铣霭娼鉀Q方案還未見有成型;目前大多數的出版機構均不能很好地支持用戶對知識服務的需求,融合出版知識服務的進展緩慢,成效不明顯且未能充分利用前期或已有的平臺/數據資源,平臺間不能實現資源共享與重復利用;對數據的整合及挖掘能力不強,造成功能的實際效用不強。
本文通過對先進融合發(fā)展理念和模式的學習,探索“出版+技術”的新解決方案,將零散的但又互相關聯的服務在技術層面進行解析,提出基于服務的科技期刊融合出版方案,以期作為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的“中央廚房”,為傳統(tǒng)編輯出版模式的擴展和改變提供參考。
本文提出的基于服務的科技期刊融合出版方案主要由3個服務方案構成(如圖1所示):科技期刊應用服務、科技期刊數據服務、科技期刊知識服務??萍计诳瘧梅帐乔岸藰I(yè)務過程的數字化,力求在內容表現形式上多樣化、友好化,提高用戶對內容的可發(fā)現性;科技期刊數據服務包含數據預處理(清洗與標準化是重要任務)、數據挖掘(機器學習、大數據、數據可視化等)相關技術,既作為科技期刊應用服務的底層提供各類便捷的工具,也可以直接作為響應需求的文件輸出;科技期刊知識服務是通過應用服務與數據服務獲取足夠多的資源/數據基礎上,應用知識工程相關技術(自然語言處理、知識推薦、知識圖譜等)使數據產生或協(xié)助產生知識提供服務。3個服務相互獨立又相互協(xié)同,全方面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使出版平臺由選擇性不強的“貨郎”式售賣,變?yōu)槠贩N豐富、自主選取、隨時進出的“超市”化服務平臺。其具有如下特征:由獨立制作轉變?yōu)榫酆仙a;由大眾化編排轉變?yōu)椴町惢职l(fā);由單向流動向交互傳播轉變。
圖1 基于服務的科技期刊融合出版方案架構
下面主要以“出版+技術”模式,從科技期刊出版服務內容和各服務層功能進行闡述。
科技期刊應用服務主要功能是展示交互,是基于服務的科技期刊融合出版方案最直觀的服務,以多元媒體渠道分發(fā),做到多手段、多角度、立體化的傳播方式。
科技期刊應用服務功能如圖2所示,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內容。
圖2 科技期刊應用服務功能
2.1.1 科技期刊網的建設
科技期刊網是科技期刊的門戶網站,首先包含基本的展示服務建設(例如文章瀏覽和檢索、新聞公告、HTML閱讀、訪問痕跡等),應呈現整潔的友好界面,具有直觀的網頁導航、個性化的設置等,幫助提高內容的可發(fā)現性。其次包含編輯出版服務,是服務于編輯、專家、作者的流程處理系統(tǒng),可對流程型生產供應鏈提供主導和支持能力,更加靈活地開展業(yè)務。這些功能的實現技術是通過網站開發(fā)和數據的交互完成?;陂T戶網站,可增加延伸模塊,包括會議系統(tǒng)、圖書系統(tǒng)、專家系統(tǒng)、知識服務等。本文給出科技期刊網站的建設模塊包含全文展示、期刊導航、文獻集成檢索、信息發(fā)布等共46個功能模塊,具體見osid支撐材料中科技期刊網建設模塊圖。
2.1.2 科技期刊移動應用產品
科技期刊移動應用產品可通過開發(fā)專業(yè)App、利用微信平臺和抖音平臺等實現(新媒體平臺均可,此處以微信和抖音為例),微信平臺與抖音平臺相對開發(fā)專業(yè)App的難度較低且易實現,是科技期刊提升知識服務影響力、構建期刊出版物傳播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融合出版,除基本的服務(文章移動瀏覽、優(yōu)秀文章推送等)外,還可以提供增值服務(例如通過掃描二維碼可查看與文章相關的短視頻、圖片、參考文獻、相關文章、問題探討等信息),利用移動應用產品與科技期刊網相比具有更強交互性的特點,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多媒體學術交流社區(qū)等。
以微信公眾號為例給出科技期刊的功能建設,實際建設中可依據期刊情況進行功能的刪減與增加。具體功能包含:對用戶提供期刊動態(tài)、當期目錄、文章檢索、按照欄目推薦等;對用戶提供在線的投審稿信息查詢;提供音頻、視頻、圖片集等的增值出版服務,如以錄制音/視頻形式的論文大摘要講述、評審精彩點評、論文相關數據及實驗情況展示等。
短視頻是目前知識增值服務的重要手段之一,短視頻作為適合在碎片化時間中使用、信息量集中的內容載體,可以為服務戶群提供高附加值的選擇。如果成功以短視頻的方式對期刊文章進行推廣,將會大大提高期刊的關注度。例如抖音平臺“嚴伯鈞”,在抖音平臺以短視頻的形式對物理學界的最近科研進展進行硬派科普,目前粉絲數量已達274.9萬。移動應用產品服務能夠更好地滿足社會快餐式、碎片式、跳躍式的各種淺閱讀。
2.1.3 升級服務
升級服務包含但不限于互動出版、可視化出版、增強出版、數據出版等,實現升級服務需要更先進的技術和更全面的數據資源庫,是基于數據服務和知識服務的交互展示的更高層次的服務。以下舉例幾種升級服務的實現途徑。
2.1.3.1 可視化出版
可視化出版是利用可視化技術、虛擬仿真技術及可視化工具將科學數據和信息立體地呈現給研究人員,幫助科研人員快速地分析和理解抽象的概念。
2.1.3.2 增強出版
增強出版將互相關聯的部分進行集中的展示,例如文章及其可能涉及的數據集、視頻、圖像、樣式表、數據庫、演示文稿等通過超鏈接等方式進行關聯展示,打破出傳統(tǒng)科技期刊中的篇幅和出版形式的展示,更加豐富地展示研究成果。
2.1.3.3 數據出版
數據出版是以出版的形式公開研究數據以便他人使用的行為。數據出版是一種新的出版形式,數據是開發(fā)獲取的,可以閱讀數據描述文件然后下載數據。
2.1.3.4 互動出版
互動出版是由傳統(tǒng)的出版單向傳播模式轉為形成作者與用戶之間的雙向交流,將某一研究方向由共同興趣的科研人員等在社區(qū)分享他們的意見和知識。
2.1.3.5 虛擬專題
通過關鍵詞檢索與關聯等進行不同期同類型文章的整合,形成新的專題。
科技期刊數據服務主要扮演的是數據中心的角色,是基于服務的科技期刊融合出版方案的基礎。目的是盡可能多地、分門別類地匯聚由科技期刊網、移動應用、升級服務平臺等產生的數據及用戶行為反饋數據,包含科學數據、學術內容、學術關聯信息、關注熱點領域等各類要素。其主要功能包含3部分:基于科學研究產生的科學數據建立科學數據庫,為科學數據提供長期、穩(wěn)定、可信的出版環(huán)境,便于科學數據的交流、使用和保存;基于論文內容構建內容數據庫,作為向多元媒體渠道、融合媒體終端分發(fā)的基礎;基于學術關聯信息構建學術關聯信息數據庫,如科研政策、科研項目、領域熱點、學者團隊的關聯等,為用戶的科研服務提供基礎。
科技期刊數據服務平臺的技術偏向于后端,由數據存儲、數據運維和邏輯處理組成,最終實現向應用服務的資源分發(fā)和展示交互,如圖3所示。
圖3 科技期刊數據服務平臺技術框架
2.2.1 數據存儲
數據信息存儲在關系型數據庫(例如MySQL數據庫)中;反饋信息以及相關知識保存到非關系型數據庫(例如Neo4j數據庫)中[6];用到的圖片及視頻可保存到服務器上。
2.2.2 數據運維
所有的操作可以log4j的日志形式存儲,以便進行相關備份和恢復。
2.2.3 邏輯處理
邏輯處理是以學術論文為核心,對內容及相關信息進行數字化、標準化、規(guī)范化、碎片化的加工。邏輯處理最終以提供各類接口的形式用于應用服務的展示和操作。例如通過采用HTML或XML對文章數據進行深度加工,實現結構化、標簽化的深度標引,使數據可多元使用。
依托融合出版,提供知識服務,是中國科技期刊未來發(fā)展的大勢所趨。從原始提供每期紙質期刊供讀者閱讀,到利用多種手段為讀者和作者提供知識服務,強化用戶至上的服務意識,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做到精準推送產品,實現互動中服務、服務中引導,可不斷地增強用戶參與度、關注度。[7]
科技期刊知識服務是基于服務的科技期刊融合出版方案的最高目標。知識服務的功能是按照用戶需要對顯性和隱性的數據、信息及其他各類資源(來自數據服務中已存儲或使用的資源)進行提煉,搭建知識網絡,為用戶提供知識內容或解決方案的信息服務過程??萍计诳R服務過程部分示意圖(如圖4所示),包含但不限于以下舉例。知識聚類:例如采用基于語義的技術,自動對論文中的科學術語進行標注抽取,集中展示多個領域的內容資料等。知識重組:例如在電子文獻上通過智能搜索和識別技術補充來自其他領域的相關文件、音頻、視頻等資料,幫助科研人員發(fā)現來自各信息源的大量灰色文獻。參考咨詢:例如將成果、論斷等定位至文章及作者,并鼓勵讀者和編輯對所涉及的作者貢獻進行評價,分析他們的意見和知識,形成社區(qū)。定題追蹤:例如支持知識的自動發(fā)現和內容的語義標注,進行知識點的鏈接與整合,形成相對完整的領域知識組織體系。
圖4 科技期刊知識服務過程部分示意
基于服務的科技期刊融合出版方案各層服務是傾向于圍繞知識生產者創(chuàng)新工作開展的。各層的服務建設應該是分步驟、循序漸進的。基礎仍是編輯所擅長的內容及其本身所擁有的知識、思想和資源;技術是實現這些知識表達的手段,思維模式的擴展和改變是傳統(tǒng)科技期刊實現融合出版轉型的重點之一。
本文結合 “出版+技術”的融合出版模式探索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的整體設計的方案,各階段功能仍是需要繼續(xù)完善的。未來在應用服務、數據服務、知識服務的基礎上,也可以對云化進行探索,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務。
根據目前國內科技期刊出版機構現狀[8],本文所述方案的實現,僅依靠現有國內出版機構和相關數據庫機構,很難建設及商業(yè)化成熟運作。為實現可持續(xù)性發(fā)展,需構建專業(yè)的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的產業(yè)鏈,鼓勵相關領域專業(yè)的第三方參與到產業(yè)鏈中,共同形成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的生態(tài)鏈。這也與我國目前的戰(zhàn)略需求吻合,亟需構建獨立的科研成果交流和發(fā)布體系,科技期刊是其中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