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 平
如果不是前段時間一位筆友的善意提醒,真的沒有計算過,《黨員干部之友》雜志已經走過了30 個春秋,真可謂歲月如梭,彈指一揮間。而且還有一個令我想不到的巧合,她竟然和我參加工作的時間一樣長,也是剛好30 年,如同自己的一個老朋友,能夠有著30 年的交情,實屬不易!
記得1992 年7 月,我剛從學校畢業(yè)分配到鄉(xiāng)鎮(zhèn)工作的時候,是在鄉(xiāng)政府組織科的辦公室里第一次看到《黨員干部之友》這份雜志。仍然記得她封面的樣子,由于刊名題字是繁體字,有兩個字我竟然不認得,只能悄悄地向組織科上了年紀的鞏老師請教,當時他那哈哈大笑的表情和我的尷尬勁兒,現(xiàn)在想想也是令人面紅耳赤……
那時候鄉(xiāng)鎮(zhèn)訂閱的雜志種類很少,更沒有現(xiàn)在手機這樣的通信工具。作為一個剛剛畢業(yè)的年輕人,晚上的時間住在單身宿舍里,翻一翻雜志看幾本《東周列國》等閑書,也成了一種不自覺的習慣,那時候最單純的想法可能就是為了打發(fā)睡覺前的一部分空余時間吧。
我在中專讀書的時候,養(yǎng)成了剪報的愛好,《黨員干部之友》雜志里面的好文章也自然而然是我選擇保存剪貼的范圍。時至今日,我還保存著一本已經泛黃的舊筆記本,翻開里面的頁面,還可以找到當年剪下的雜志里面的經典文章。有一篇刊登的是時任省政協(xié)副主席李殿魁同志的文章《樹立正確世界觀,走正人生成長路》??梢哉f,這篇文章陪伴我至今,不論是離開鄉(xiāng)鎮(zhèn)還是到區(qū)委辦,后來到組織部和街道工作,這個筆記本一直待在身邊沒有舍得扔掉。不僅僅是因為李主席的這篇文章影響了我的人生觀、學習觀,我想更是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講,《黨員干部之友》雜志是我從學校門走進社會門,繼續(xù)獲取知識營養(yǎng)的良師益友這份情愫吧。
李主席的這篇文章寫得好,他用質樸的語言對那個時代年輕人的思想影響之大,至今還在發(fā)揮作用。我到區(qū)委組織部工作期間,經常會拿著這篇文章,作為每年區(qū)里新招錄選調生、公務員見面會的必講內容。如果說是《黨員干部之友》雜志刊登的這篇文章影響了我,那么這些剛剛參加工作的90 后00 后年輕人,也應該有學習這篇文章的機會,這也是與雜志結緣的一種樸素情感在里面。
由于個人喜歡文學的緣故,當看到那些刊登的筆者文章,就暗想,什么時候我也能夠像人家一樣可以發(fā)表稿件呢?在當時我那個年齡對于在報紙刊物上發(fā)表稿件,還是有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憧憬或者失落感。
然而隨著工作崗位的變化,這種失落感也逐步發(fā)生了改變。2006年底,是我離開鄉(xiāng)鎮(zhèn)工作的第三個年頭,此時,我接到了從區(qū)委辦調到區(qū)委組織部工作的通知。因為我有在鄉(xiāng)鎮(zhèn)特別是組織科工作的經歷,部里正好缺一個熟悉農村工作的人員。算是機緣巧合,從這一刻起,我開始了12 年的組織部工作,同時也是與《黨員干部之友》雜志又一次近距離接觸的12 年。
在部里工作的同志都清楚,文字材料關是一項基本功。擔任科長之后,材料總結、宣傳文稿等方面工作就成了我的家常便飯。記得那是2007 年的6 月份,我辦公室的電話突然響起,打來電話的是雜志社一位姓唐的老師(后來才知道是唐亮編輯),他說想跟我們約一篇稿子,因為他在報紙上看到了一篇報道,說的是我們區(qū)里一個80 多歲社區(qū)老奶奶入黨的故事,他想讓我們提供一些詳細資料。按照他的要求,我又到社區(qū)與其他同志一起與這位老奶奶進行面對面交流,并及時把修改好的稿子發(fā)到了編輯部郵箱。后來,這篇《老奶奶終圓入黨夢》被刊登了出來,成為那年七一前基層黨員的亮麗風采,引起了強烈反響。當接到雜志社寄來的雜志時,我的心頭一熱,十多年前想在雜志上發(fā)表稿件的夢想終于變?yōu)榱爽F(xiàn)實。應該說從那之后,加上工作崗位的原因,我與《黨員干部之友》的情結越來越深,后來又陸續(xù)給雜志社投稿,也先后有單位、個人十余篇稿件被刊登。
2019 年初,我因工作調整到街道工作,使我近距離接觸到來自最基層一線的組織建設、黨員教育等方面的鮮活故事,當然還有一些我個人的工作感悟等內容,抽時間把它們寫成稿件陸續(xù)寄給雜志社。與此同時,我也認真閱讀瀏覽雜志里面那些外地的好的經驗做法,雜志成為我工作中學習借鑒的寶貴陣地,陶冶情操的心靈花園。
在我看來,之友,更是“摯友”,真心期待下一個30 年的“友”緣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