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華, 魏愛淳, 蔡志剛, 蔣劍鋒, 徐通生
(江蘇省海安市中醫(yī)院, 1. 骨傷科, 2. 藥劑科, 江蘇 海安, 226600; 3. 揚州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海安醫(yī)院 骨傷科, 江蘇 海安, 226600)
腰椎管狹窄癥(LSS)是脊柱外科中的常見病、多發(fā)病,其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對于癥狀嚴重的LSS患者,在保守治療療效較差時,宜行手術治療[1]。經椎間孔腰椎體間融合術(TLIF)是下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療的標準術式,但該術式創(chuàng)傷較大,術中與術后出血量較多,增加了感染與硬膜外血腫的發(fā)生率,且影響患者術后功能康復,而異體輸血又可能會引起疾病傳播、過敏等問題[2]。近年來,如何減少術后出血、降低感染風險、降低輸血率及促進快速康復成為脊柱外科關注的熱點。氨甲環(huán)酸(TXA)作為一種人工合成的抗纖溶藥物,在臨床應用中可減少出血,且安全性好[3]。相關研究[4]在腰椎手術中應用TXA, 效果較佳,然而目前在脊柱手術中局部聯合應用TXA的報道較少。本研究探討LSS患者TLIF后局部聯合應用TXA的效果及安全性。
選取2017年3月—2021年8月初次行雙節(jié)段TLIF治療的60例LSS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方法,將60例患者分為TXA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納入標準: ① 60~75周歲者; ② 臨床癥狀、查體與CT、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結果相符合的雙節(jié)段LSS患者(L3~L5或者L4~S1); ③ 癥狀嚴重,保守治療無效,嚴重影響到工作和(或)生活者; ④ 無TXA過敏史者; ⑤ 首次發(fā)生LSS且行TLIF治療者。排除標準: ① 既往有腰椎手術史者; ② 術前血紅蛋白(Hb)<120 g/L者; ③ 既往有下肢靜脈血栓者; ④ 術前凝血功能異常者; ⑤ 術中發(fā)生腦脊液漏者; ⑥ 因原有疾病術前2周、術后仍然需要使用抗凝藥物、活血化瘀類中藥、止血藥物及抗血小板聚集類藥物者; ⑦ 術前1周處于月經期、術后1周月經來臨者; ⑧ 術中輸血者。2組患者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BMI)、病程、手術節(jié)段、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在藥學中心監(jiān)督下進行。
2組患者均在全身麻醉狀態(tài)下由同一位主任醫(yī)師主刀完成,取俯臥位,下腰部后方正中做縱行手術切口,均行雙節(jié)段TLIF, 術中保留棘突,在棘突兩側行骨膜下剝離椎旁肌,并向兩側牽開,切除部分椎板與關節(jié)突,經椎間孔入路切開椎間盤,取出髓核、植入椎間融合器,并均輔以6枚普通椎弓根螺釘固定。2組術中全程采用控制性降壓,完成手術、關閉切口前,查無活動性出血后, TXA組采用TXA注射液200 mL(長春天誠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591, 100 mL/瓶,每100 mL含TXA 1 g)浸泡切口5 min, 同時在關閉切口后,立即由兩側引流管分別逆行灌入TXA注射液各50 mL至切口內部。對照組采用生理鹽水200 mL浸泡切口5 min, 同時在關閉切口后,立即由兩側引流管分別逆行灌入生理鹽水各50 mL至切口內部; 2組灌注結束后均立即夾閉引流管1 h。術后,當患者Hb<70 g/L或者Hb為70~90 g/L, 并同時伴有頭暈、乏力、納差等貧血癥狀時,予適量懸浮紅細胞懸液輸注支持治療。術后早期在醫(yī)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循序漸進的功能鍛煉,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當患者雙側引流管24 h引流量均小于30 mL時,即拔除引流管,拔管后患者即可在硬腰圍的保護下,下床適當活動。
1.3.1 一般指標: 收集2組患者基本情況數據,包括年齡、性別、BMI、病程、手術節(jié)段、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
1.3.2 主要觀察指標: ① 術后前3個8 h引流量、總引流量及拔管時間; ② Hb: 術前1 d、術后即刻及術后3、7 d抽血,行血常規(guī)檢查; ③ 術后輸血情況。
1.3.3 術后并發(fā)癥指標: ①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LEDVT)情況。術后7 d進行雙下肢血管彩超檢查; ② 切口愈合情況; ③ 記錄術后3個月內是否有血腫壓迫神經情況。
2組年齡、性別、BMI、病程、手術節(jié)段、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TXA組術后前3個8 h引流量、總引流量少于對照組,拔管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術后引流量、總引流量及拔管時間比較
2組術前1 d及術后即刻Hb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術后3、7 d, TXA組Hb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Hb動態(tài)變化比較 g/L
TXA組術后輸血2例,輸血率為6.7%; 對照組術后輸血7例,輸血率為23.3%; TXA組輸血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TXA組輸血量為(1.4±0.4) U, 對照組輸血量為(2.3±0.6) U, TXA組輸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組術后7 d下肢血管彩超檢查均未發(fā)現LEDVT。2組術后切口均Ⅰ期、甲級愈合,術后3個月內均未出現切口感染與血腫壓迫神經情況。
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加重,因LSS而接受腰椎TLIF的患者逐漸增多[5], TLIF相對于傳統的經后路椎間融合術(PLIF)創(chuàng)傷較小[6], 但TLIF仍需要剝離較多的肌肉,在經椎間孔減壓時,會引起松質骨出血,還有可能損傷椎管內靜脈叢,尤其在對雙節(jié)段或者多節(jié)段手術治療時,創(chuàng)面較大會引起術后出血。術后出血量不僅與引流管拔除時間、是否需要輸血支持治療直接相關,而且與感染、LEDVT及硬膜外血腫形成等手術并發(fā)癥密切相關[7]。
TXA作為一種合成的抗纖維蛋白溶解劑,可通過競爭性抑制作用來阻抑纖維蛋白溶酶和纖溶酶原的結合,從而達到阻止血塊降解、減少失血的目的[8]。在脊柱手術中, TXA主要是通過靜脈與局部使用的方式來減少手術相關出血[9]。TXA靜脈給藥方式包括單次與多次給藥,為了避免靜脈全身用藥可能帶來的不良后果,有學者[10]開始嘗試在脊柱手術區(qū)域局部用藥。局部用藥的方式主要分為2種,一種是先將明膠海綿浸泡于含有TXA 的生理鹽水中,再將明膠海綿覆蓋于切口內部; 另一種則是在關閉切口前使用含有TXA的生理鹽水,浸泡手術視野區(qū)域。但也有學者[11]將較高濃度的TXA溶液,在切口閉合后立即通過引流管注入到切口內部,并夾閉引流管2 h。
研究[12-14]表明,在膝關節(jié)與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關節(jié)腔局部聯合應用TXA, 與靜脈全身用藥比較,可更有效地減少失血,維持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加快術后康復,進而最大程度減少全身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受此啟發(fā),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隨機法研究LSS患者TLIF術后局部聯合應用TXA的臨床療效。本研究采用TXA浸泡切口聯合經引流管逆行灌注TXA, 并夾閉1 h的方法。本研究發(fā)現, TXA組術后前3個8 h引流量、總引流量顯著小于對照組,拔管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 TXA組術后3、7 d時Hb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TXA組輸血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輸血量顯著少于對照組。以上結果表明,局部聯合應用TXA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本研究認為,通過關閉切口前TXA浸泡切口,可以直接作用于創(chuàng)面或潛在性出血點,有利于纖維蛋白凝血塊穩(wěn)定性增加; 而關閉切口后又經引流管逆行灌注TXA并夾閉1 h, 可有效維持局部藥物的高濃度,在術后一定時間內有效抑制纖溶系統,發(fā)揮抗纖維蛋白溶解的功效; 此外局部聯合應用TXA使患者術后出血量減少,可能與TXA的抗炎與抗變態(tài)反應有關[15-16]。由于TLIF涉及到硬膜囊與神經根,本研究采用關閉切口后,夾閉引流管1 h的方式使TXA更好地發(fā)揮作用。夾閉引流管1 h后,隨即開放讓沒有凝固的積血及時得到引流,而未能形成血腫壓迫神經。術后1周通過對2組患者下肢血管彩超檢查均未發(fā)現深靜脈血栓, 說明TLIF后局部聯合應用TXA不會增加血栓發(fā)生的風險。2組患者術后切口均Ⅰ期、甲級愈合,術后3個月內均未出現切口感染與血腫壓迫神經情況,說明TLIF后局部聯合應用TXA的安全性好。
綜上所述,局部聯合應用TXA可顯著減少LSS患者TLIF后引流量、輸血量及降低輸血率,止血效果良好,且不增加術后DVT、感染及血腫壓迫神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本研究可為LSS患者TLIF后減少出血及加快康復提供一種新的有效、可靠的方案。但本研究納入的樣本量較小,隨訪時間較短,有待擴大樣本量進一步探討。